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文学史(精装版)(精)/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为洪子诚教授代表作,描述1949-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容涉及文学分期,各时期特征,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方面,以及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和当代的主要作家、作品的状况。本书对涉及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并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版修订本。已输出英、日、俄、韩、吉尔吉斯、哈萨克、阿拉伯、越南、意大利、西班牙10种外文版版权(7种已出版),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精装版核订全书文献,并增加3个部分的附录:《中国当代文学史》国内外各版本列表,国内外相关评论摘编,国内外相关评论索引。新增附录有助于读者了解本书的传播情况及相关的学术议题。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目录
出版说明
2010年版自序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艺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朦胧诗”的发生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 风俗乡土小说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三 抒情、艺术散文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 文学界的分化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版本信息、评论选摘及主要评论篇目索引
序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
199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以来,不少相识、不相
识的朋友、读者,通过会议
、文章、来信和转告,对本
书有所肯定,也对存在的问
题提出不少批评和改进的建
议。这些年来,文学界出现
许多新的现象,也有不少值
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发表,这
些都需要加以处理和吸收。
基于上述理由,从2006年
春天开始,我就开始对本书
进行修订。在总体框架和评
述方式上,修订版和初版本
并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上仍
维持那种简括式评述的‘‘文
体”,材料、史实也仍大多
压缩在注释和年表之中。同
时,也仍努力征引当代有价
值的研究成果;这既为了标
明本书某些看法和措辞方式
的来源或受到的启发,也为
想进一步扩大对问题了解的
读者提供一些线索。
但修订版也有不少改动
。主要是:一、调整了若干
章节的设计,适当增加90年
代文学的分量,对80年代文
学的总体描述也有一些改变
;二、各章节(包括年表)
在材料处理、具体论述等方
面,也有或多或少的变更;
三、订正初版本在史实、资
料引述上的差错。由于本书
注释较多,采用章后注在阅
读上有诸多不便,这次也一
并改为页尾注。初版本的后
记作为附录保留,以再次向
当年热心的帮助者表示谢意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
初版本为1999年,对年代
的表述没有特别标出的,都
为20世纪,此次修订按照既
定的表达法,没有再做修改

借修订版出版的机会,
谨向对本书提出批评、建议
的同行和读者致以深切的感
谢。由于人数很多,这里不
可能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
需要说明的是,批评者指出
的问题、建议,有的在这次
修订中得以实现,但也有不
少没有落实。其中,部分原
因是对问题认识存在差异,
更主要的则是我在学识、能
力上的欠缺。因此,修订版
存在的问题肯定还是不少,
期望继续得到指正。
洪子诚
2007年5月,北京蓝旗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文学史(精装版)(精)/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子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43890
开本 16开
页数 5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62
出版时间 2023-11-01
首版时间 2023-11-01
印刷时间 202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884
CIP核字 2023170194
中图分类号 I209.7
丛书名
印张 3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2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