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一日一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我们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在国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原文共20篇,11000余字。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很多溢满灵光的想法和愿望,语言朴实易懂,而且有些内容也极富趣味,时时让你忍俊不禁。本书以随笔和札记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针对当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人处世、工作求学、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目标和价值等等,提出了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解决方法和参考思路。

内容推荐

2000年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靠什么治天下?靠的是《论语》中的大智慧!本书兼顾通俗性与学术性,知识眭与趣味性,思想性与故事性的统一。通过对圣贤智慧的阐述和解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富有意义和价值。

目录

一 血脉亲情

孝子最宜当官

有钱也买不到孝心

父母身上无对错

尽孝最难看脸色

钱财与亲情,哪个更重要

你是否记得父母的年龄呢

二 仁爱智慧

没有爱心,礼乐何用

做人由自己

固执寡言的人也许有大智慧

人只能做自己本分的事

没有道德的人更易困惑

人的活法比活着更重要

三 规矩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情感比仪式更重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钱了并不等于有德行

美德也会沦为缺陷

与人为善就是在完善自己

同情别人等于关爱自己

四 立世道德

生命之道才是大智慧

贫穷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坚持原则才能成就大事

接纳比拒绝更有力量

做人的两个极端:粗野与虚伪

小人的两大特征:投机取巧与求全责备

人生三戒:戒色、戒斗、戒贪

五 为人处事

自己不情愿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

自以为是的结果往往是自欺欺人

不怕别人不知道,就怕自己没本事

交友切忌强人所难

六 识人知事

言行可以泄露一个人的秘密

花言巧语的“墙头草”

待人宽厚的识人之道

认人识人要看其言行

成家立业须得稳重之人

出身不决定成功

众口一词掩盖真实

七 事业人生

名副其实则天下大治

悦服好于吓服

急功近利的人往往引火烧身

守职的官员才有资格领取报酬

身体力行才能取信于人

八 求知为学

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公正是一个教师的良心

因材施教的前提

掌握知识不等于拥有智慧

不学无术的祸患

求学贵在学与思

九 生死命运

理解命运,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与其来世做神,不如现世做人

神仙也需人来拜

谁也挡不住流水一样的人生

活在当下

生命的位置

十 快乐真言

自得其乐才是真幸福

真诚快乐比矫揉造作更可贵

专注可以忘忧

人生三乐:读书、交友、自我修养

陶冶情操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各得其所是最大的幸福

试读章节

孝悌之道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尊奉。并成为历史上人们衡量自身修养、选拔人才、任用贤良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标准。在古人眼里,一个人如果自身不能做到孝悌,则他也就算不上一个健康的人,更谈不上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乃至治理好天下了。比如吴起,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在做人上却有很大的问题——好大喜功。这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

一件事发生在他青年时期。当时他败光家产杀人逃命后求学于曾子。不久,其母去世。吴起只因自己功业未就而拒不奔丧。试想一下,对待亲母尚且如此薄情寡义,对他人义能如何呢?故曾子作为吴起当时的老师一气之下与其绝交。

另一件事发生在吴起在鲁国做官时。当时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本想启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犹豫不决。吴起知道内情后,为成就自己的功名,便杀了妻子向鲁王表明自己的心迹。由此可见,吴起利令智昏到了何等地步。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自私为己、忘母杀妻的人物又怎么可能为他人着想。即便他违背人之常情地去关爱他人,其背后也往往怀有特定的目的。如吴起曾亲自为士兵吸伤口里的脓血,士兵的母亲闻听后便痛哭不已,因为她洞察了这是吴起收买人心、激励士气的手段。后来老人的孩子果然战死。在这种人眼里,别人只能是他可以随意利用的工具——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这等人物即便再有才干,也不能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相反其才干愈出众,其祸害可能愈深远。因为他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基本的健康人格。这样的人做了官又怎能造福一方、平定天下呢?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统治者在识人、用人的过程中也都深谙此道。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打天下时发布文告,广招天下有一技之长的才士,无论其品行如何;而清朝开国时期也曾广纳明朝降将。但这只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亦是一种权谋手段。一旦天下稳定下来,真正开始从事建设时,则统治者必定要转变他的策略。曹操之所以要大力表彰关羽的忠勇,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在利用明朝降将统一天下后又将其贬为叛臣贼子,大力歌颂明朝忠臣死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只有品行端正、忠孝节义之人才可能持家有道,才可能当一个好官,乃至平治天下,而不会干出以私欲祸乱天下、卖友求荣、叛国求荣的龌龊勾当。P006-007

序言

历史总是喜欢和人们转着圈地开玩笑。最初孔老夫子风尘仆仆地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治国思想,结果四处碰壁,遂被姑布子卿视为“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他死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顿时又把他从动物划分到了至圣文王的圣贤人群,红红火火、风风光风了一千多年:进入近代, “五四”以来“打到孔家店”, “文革”期间“批林批孔”,又再次把这个已经作古了的老人踩到了脚底。

历史的玩笑并不可笑,孔子的衰荣折射了社会新旧思想和道德:中突与更替的深刻内涵。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是《论语》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不能不说是十分巨大的。能称之为传统的总是经典的,虽然它有保守的成分,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新时代里继续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人们内心由压力而产生的惶恐与日俱增,迫切需要一种平衡快节奏和慢生理矛盾的精神解决办法。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不断求变的年代里,传统与现实似乎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面对这种多少有些错乱的局面,有人沉湎于怀念过去,有人功利地实学实用,另有甚者则陷于焦躁、恍惚之中。那么究竟哪一种处理方式更合理、更适合人自身的生存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中。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人能够逃脱出这个生命的链条。因此说,将传统与现实对立起来既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也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做为。

说它不明智在于它实际上是在促使人与自己较劲、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说它不可能实现在于人是无法摆脱传统与现实并存这一局面的。这正如科学上讲人总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起来一样。事实上,人是必然要生活于传统与现实彼此联系、一脉贯通的发展历程中的,这一点无从改变,故有伟人言:忘记过去则意味着背叛。

这里的“背叛”结合上文看来便有了自弃的含义。从这个角度讲,传统与现实往往是连续一体的。不理解传统,也就无法深刻体察现实:不能掌握现实,也就谈不上认识传统。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传统与现实的交锋状态下,那么他就很难收获什么幸福。由此说,关注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实现传统与现实的连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的“溶解力”足以融化世界文化的精髓,因此每每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老祖宗的思想总是发挥力挽狂澜的作用,这是当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当然,它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树立民族自豪感,更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一一既然它可以使中华民族成为万年不倒翁,那么当然也可以使国人在生活中找到位置,并向前发展。

假如有人想要了解一下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大义、进而体察现实人生百态、掌握自我生存之道的话,那么《论语》就是一本他不得不读的书。

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曾言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见, 《论语》乃是孔子、弟子以及当时一些人的语录。在《论语》中孔子思考的主要乃是一个“应当如何做人”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活法”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除《论语》以外的更好的解答。孔子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讨论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那么孔子是如何解决“应当如何做人”这个问题的呢?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思想主要集中在“仁”和“礼”上。所谓“仁”者,乃是指人之爱心。孔子以为人不仅具有一般生物爱自己、爱亲人的特征,还具有博爱天下万物的能力。为人之道即在于伸展生命之爱,并在此爱己、爱人、爱物、爱天下的生命实践中感受人生自在通达的逍遥之境。由此人方才得以实现上天赋予自己的权能和使命。

孔子这一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俗语云:“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所谓方便者,只有在真心之爱中才能实现。征服往往只能收获更残忍的报复。迄今为止,无论是人类对自身的征服,还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不都是以深重的报复收场吗?因此仁爱既是人的天赋本职,亦是人自身求生之道。

所谓“礼”者,乃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合理约束。孔子承认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自然的欲望与情感。但是孔子以为人在此基础上还具有了解自己行为界限、合理控制行为尺度的能力。孔子以为万物各有生存之道,因而人只有在礼的约制下,在了解他人乃至万物生存之道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仁爱。由此守礼也就成为实现仁爱的必要环节。同样,仁爱也成为行礼的内在要求。否则礼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摆设。孔子正是通过对以上“仁”和“礼”思想的阐释来表达了他所理解的“如何做人”的主题。孔子也是在此基础上来明确君子与小人、处世与为政、求学与识人之道的。

在现在看来,这种硬性的君子和小人的划分虽然有些乏力,但是却依然为人们稳定彼此间的关系贡献力量。毕竟,有了共同的评价标准也就有了共同的目标。

孔子认为,生物的生存本能欲望实现与否并不能作为衡量人生幸福的尺度(这一点,许多成功的现代人已经认同)。孔子以为人所应当经历的乃是一种自觉的道德生活。精神的富足远重于物质的安逸。很显然,在孔子那里,人生的幸福本根便在于他道德精神家园的建立。故无德不足以立人。孔子以上思想包含了深邃而丰富的人生智慧。因为从古至今,人对物质享乐的依恋与对道德精神的企盼始终是如影随形。在世间人们对物质利益日盖疯狂的追逐中,往往伴随着道德精神的沦丧,以至暴力、欺诈无所不为。是继续这种无限征服、直至全体消亡的生存模式,还是采取各正性命、共存共容呢?这是值得人们静心思考的一个问题。

历史上曾有不同的人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孔子以上思想亦是针对此问题的一种合理阐发。然而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得关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就变得更加迫切了。在此背景下,我们回溯《论语》中孔子的道德思想,也许便会收获一份醍醐灌顶的功效,而孔子的思想魅力也正在于此,即:在人们为纷繁、燥乱的世俗物质生活而焦虑奔波时,及时为他们提供一份正本清源的妙方。

关于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人们常结合现实以精华与糟粕相区分。笔者对此保留自己的看法,即以为应存同情与理解的原则来对待历史文化,而不应以今人视角随意加以现实裁制,否则既是苛责古人,更有失厚道宗旨。

在此前提下。本书分别从十个方面对原著做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阐发,以期对读者了解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有所助益。由于本书作者学识有限、理解浅薄,加之写作仓促,故本书一定还存有诸多不当之处,敬望方家不吝指正,以就吾学。

王海英

2006年2月

后记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与写作,这本书终于得以完成了。奇怪的是,对于它的完成,我的心里竟然没有一丝欣喜,反而凭添了许多不安。由此,我不禁越发怀疑自己是否真正触摸到了圣贤的领地。其实在写作过程中,我就已经觉察越是体贴原文,越是感受到天地顿开、大道宏远,绝非我等常人所能尽言的。但却始终按捺不住那份崇敬与向住,于是便这样怀着一种激动不已的心情,仿佛一个朝圣者一样一路行下去。这种感受奇妙而美好,只是今天不得不暂时从此妙境中醒来了。

由此我想,人们体认古圣先贤的经历,亦是一个不间断的修养过程,绝非一时所能成就的。感谢李景林先生的悉心指导,先生有言:“读书未在于多,而在于精。”我心深以为然!《论渤就是这样一本经过历史检验的、不可不读的好书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一日一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海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6423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