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超越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创新发展,在“转型”与“超越”的现代性之维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本书立足系统思维,采用哲学思辨方法剖析后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理,构建反思、批判、转型、超越的“四重分析框架”,力图以崭新研究范式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现代化问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隐忧,提出在反思中转型,消解“合法性危机”的有效路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隐忧,提出在反思中转型,消解“合法性危机”的有效路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矛盾,提出在批判中超越,克服“合理性危机”的发展路径。本书旨在拓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理论,为学科体系、实践工作体系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 邢晓红,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及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市厅级课题9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荣获江苏省第十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南京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荣获南京市第七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荣获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对后现代性的哲学厘定 一、后现代性的溯源、内涵与特征 二、哲学厘定后的现代性效应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后现代性影响 一、后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 三、后现代性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隐忧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审思 二、工具理性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偏差 三、普遍主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内在张力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 第五章 转型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一、环境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社会基础 二、目标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向度 三、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现代转型 四、功能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转型 五、范式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转型的实现趋向 第六章 超越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重建 一、人性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现代性超越 二、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现代性超越 三、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现代性超越 四、生活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模式的重建 结束语 转型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超越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邢晓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575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首版时间 | 2023-11-01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50 |
CIP核字 | 2023101447 |
中图分类号 | D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