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意的探寻(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均是王崧舟老师近五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最新探寻与创造。这些课例,都在努力、真诚地探寻与创造诗意语文的某种新可能:
1.课程新模式——在意境冥想中促进创意表达。
2.课程新路径——以整合思维深化整本书阅读。
3.课程新视角——通过意脉追索开掘古诗的文化意蕴。
4.课程新热点——突破难文教学。
5.课程新结构——在名篇教学中勾连名著导读。
6.课程新取向——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
7.课程新形式——以大概念统领群诗教学。
8.课程新理念——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9.课程新领域——彰显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特征。
10.课程新样态——在任务群视域下重构单篇教学样态。
目录

第一课:如何在意境冥想中促进创意表达——《花开自在》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禅意入墨,臻于化境/黄吉鸿
第二课:如何以整合思维的方式深化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城南旧事》导读指南
《城南旧事》领读缘起
名师点评:情感逻辑下的课堂美学/王小庆
第三课:如何通过意脉追索开掘古诗的文化意蕴——《墨梅》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墨梅》文本解读:人与梅花一样清
名师点评:还原意象,破解咏物诗的密码/孔令权
名师点评:支架的建构与诗意的澄明/吴冕
第四课:如何突破难文教学——《好的故事》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那么远,那么近/陈蒸
名师点评:名师引领理念下的难课文教学策略探索/王清臣
第五课:如何在名篇教学中勾连名著导读——《红楼春趣》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课即斯人王崧舟/施茂枝
名师点评:为古典名著阅读打开一扇窗/潘淑亚
第六课:如何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入境·入文·入心/杨美云
名师点评:“文化”立起语文的课堂/向爱平
第七课:如何以大概念统领群诗教学——《咏物诗与〈竹石〉》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在大任务学习中,与伟大的事物相遇/魏星
第八课: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母鸡》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圆桌论坛:素养立意下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
第九课:如何彰显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特征——《表里的生物》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发现”里的素养立意/向爱平
教学反思:警惕“沉默的螺旋”
第十课: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重构单篇教学样态——《梅花魂》
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教学样态的转向
导语
五年探寻,十堂新课;
对接新课标;
创造诗意语文的新可能,
开拓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精彩页

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
你看,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
“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
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
“看这儿,”它们仿佛说:“有没有改变?”
“看这儿,”无形中又发动了一个声音,
“还不是一样鲜明?”——插话的是我的魂灵!
—— 徐志摩《变与不变》
套用瑞士学者海因里希·奥特的话来说,“诗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永远是一种更大的奥秘。
“诗意的探寻”,作为一个名词,意指对语文教育的探寻本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生活。在这里,关键不是“找到”,而是“探寻”。找到意味着诗意的终结,诗意死了;而探寻本身,则为“诗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更大的奥秘提供了实践注脚。
“诗意的探寻”,作为一个动词,意指对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追寻。正因为“诗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更大的奥秘,因此,对诗意语文的探寻有着无限的可能。任何形式的停驻与凝固,都意味着诗意的消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即探寻,探寻即诗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诗意语文的探寻一刻都未曾停止过。正所谓,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探寻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诗意语文的外缘,另一方面则来自诗意语文的内因。就诗意语文的外缘看,几乎所有的条件和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他们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人生阅历、文化境遇,以及语言经验、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状态等,都在更新迭代中;作为课程载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也随着国家意志、宏观政策,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持续的变革与创新。如何主动适应甚至积极引领语文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新变局,是摆在诗意语文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就诗意语文的内因看,其天然具有的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创造等特性,决定着诗意语文永远不会僵化、固化、模式化。对诗意语文来说,诗意就是一种永恒的探寻与创造。只要生命之火还在燃烧,他就无日不探寻,无处不创造。我深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冲动,这就是对空的永无止境的探寻与确证。我们但知诗意语文是一种“有”,有思想格局,有道德境界,有审美品位,有文化底蕴,有人生信仰。却不知诗意语文也是一种“空”,这“空”,不是空无,不是空虚,也不是空洞,而是对诗意语文之“有”的否定与超越。正是“空”,给了诗意语文以无限的可能。
本书收录的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均是我自己近五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最新探寻与创造。其中,《花开自在》创作于2018年,《城南旧事》《墨梅》创作于2019年,《好的故事》创作于2020年,《红楼春趣》《十六年前的回忆》《咏物诗与〈竹石〉》创作于2021年,《母鸡》《表里的生物》《梅花魂》创作于2022年。
所有这些课例,都在努力、真诚地探寻与创造诗意语文的某种新可能。
《花开自在》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模式的一种探索。习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困扰最大的莫过于学生表达的言之无物。而常态的做法,是通过外求来改变这一困境。诸如: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等。《花开自在》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外求,向内求。即通过意境冥想这一新模式,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想象和语言的潜能,并以一种内视的方式将这种潜能释放出来,从而切实解决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习作困境。
《城南旧事》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路径的一种尝试。关于整本书阅读,我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课型经验,通常按照整本书的自然阅读过程,形成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延伸课这样一种课型流程。《城南旧事》则是对这种线性路径的超越,它试图通过整合思维,将导读课的期待营造、推进课的支架搭建、展示课的成果分享和延伸课的阅读链接等,通过一种主题统摄、任务驱动、情境铺垫的方式加以整合。因此,它尝试的不是一种历时性的阅读指导方式,而是一种前后关联、左右顾盼的共时性导读路径。
《墨梅》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视角的一种转换。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意象还原”视角,一种是“意境创生”视角,两种视角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结构与功能。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往往囿于“这一个”,因而遮蔽了“这一个”背后的“这一类”(文化语境)与“这一代”(历史语境)。《墨梅》选择的是第三种视角,即“意脉追索”视角。一方面,将《墨梅》置于更大的咏梅诗的文化语境之中,开掘其深藏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将《墨梅》置于作者王冕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触摸其承载的生命情怀,从而在大文化视域中实现“这一个”(《墨梅》)与“这一类”(咏梅诗)“这一代”(王冕)的统一。
《好的故事》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热点的一种突破。统编教材的一部分选文对学生来说有着相当难度,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意的探寻(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崧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0231737
开本 16开
页数 4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1
出版时间 2023-09-01
首版时间 2023-09-01
印刷时间 202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70
CIP核字 2023115412
中图分类号 G623.202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