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7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钱江晚报编写的《人文大讲堂(第7辑)》破土而出,是应运而生,人们从这清新的南风里所嗅到的不仅是举办者、讲者和听者对人文精神的热情,还感到了学者走进群众之中,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热烈场面和现代传媒与讲堂现场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打造品牌的有效探索。这是不是预示着我国社科人文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国民素质与社科研究水平随之将有更为扎实的大幅度提高呢?我们从这里已经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建设高潮的潮头。

内容推荐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钱江晚报编写的《人文大讲堂(第7辑)》内容简介:2012年,人文大讲堂依然秉承创新的基因,在原有的地面讲座、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在钱报网开出了“人文大讲堂公开课”,在腾讯开出了官方微博,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把讲堂延伸到更多中学、大学,以及地市县的群众中去,《人文大讲堂(第7辑)》让人文大讲堂的传播更立体、更互动。

目录

许嘉璐 序

魏杰 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

司马南 纵横天下论说民主政治

方舟子 造假,损害科学的生命

朱子彦 汉朝四百年大树,曹操把它“蛀空”了

陈来 儒学与当代社会

干春松 中国人“要面子”的文化背景

桑玉成 中国共产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金延锋 毛泽东情系浙江

于海 社会建设:让社会运转起来

陆昉 从应试到通识:如何适应大学成长环境

郭世佑 辛亥革命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敬一丹 舆论监督有“度”,表扬不要“滥情”

郭清 与其坐等疾病来,不如主动管健康

麦家 文学是真善美的营养液

陈鹰 成为海洋强省,从认识海洋开始

郑秉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再次飞跃

陈剑 可持续发展,关键在转变目前的发展方式

肖瑞峰 诗品与人品

郑永年 中国需要文化崛起

刘士林 现代作家解读江南城市的性格与变迁

后记

试读章节

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压力非常大的一年。

具体存在哪些压力呢?从现在来看,宏观上可能有三个比较大的压力:通胀的压力、增长速度下滑的压力、结构失调的压力。

中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是通胀的压力比较大,也就是价格上升压力非常大。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国家的国际收支一直存在巨大的顺差。

国际收支就是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2011年初的顺差接近2.9万亿美元,顺差太大,必然导致央行的货币发行过多。大家知道,外汇流人中国后是不能流通的,必须要由中央银行用人民币来收购这些外汇。所以,流人中国的外汇越多,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发行的人民币越多。

第二个原因是2009年为了保增长,国家实行了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让更多的货币流向社会,因为有了货币,才有投资、消费,增长速度才能恢复到8%以上。

主要做法有两条,一是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二是增加新增贷款。

当时对这两个数据是有规定的。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是17%左右。这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从1985年开始,我们国家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都超过GDP增长速度,差不多每年货币增长速度都在11%~13%,个别年份是15%。二是新增贷款4万亿~6万亿元。

但是到年底就发现有一点失控——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已经接近30%,新增贷款接近10万亿元。所以,到2009年年底,我们曾经提出一个口号:管理好通胀预期。

到2010年,我们虽然还叫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两个数字作了调整,一个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是17%左右,第二个数字就是新增贷款最高7.5万亿元。但是到2010年年底,实际上货币供应量增速接近20%,新增贷款接近8万亿元。可见,2010年我们的货币政策仍然有点失控。

所以,“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宏观上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反通胀。“中等收入陷阱"到来了

宏观上遇到的第二个压力,就是增长速度下滑。

2011年我们已经把增长速度调低到7%。我最近跑了差不多七个省市,深深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状况非常厉害,能不能保住好像很难说。

为什么会出现增长速度下滑的状况?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叫深层次原因,如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说劳动力比较便宜,可以将收入很快提高到中等收入以上。

刘易斯拐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刚刚发展的时候,劳动力都是供过于求,但是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劳动力从供过于求逐渐转向供不应求,劳动力价格开始上升。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成本也要随之上升。在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就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快速发展,这就是刘易斯拐点。

中国好像也遇到了刘易斯拐点。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中国也进入了劳动力短缺的时期。

第二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原因。我国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功不可没。但2011年地方政府将陆续遇到问题。

过去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钱,一个靠“卖”,一个靠“借”——卖土地,向银行借。而2011年卖和借都不行了,土地财政已经开始进入调整阶段,在房地产调控之后,土地不像过去那么值钱了,银行不一定要了。地方政府既不能卖,也不能借,资金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同时,支出增大了。因为2011年强调民生,要向民生倾斜,这些钱主要由地方政府出。一方面钱少了,另一方面要增加民生的投入,这样就导致地方政府拉动经济的力量实际上在萎缩。

出口投资消费,动力不足

经济增速下滑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讲的直接原因。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大力量,一个是出口,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这三驾马车似乎拉动力都不够。

首先是出口的拉动力减弱。

2011年的中国出口可能会遇到麻烦。为什么?因为中国出口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美国,一个欧盟,占了我们出口的80%。而这两个地区的份额,都很难进一步扩大。

美国现在也在调整战略。奥巴马上台之后提出要解决失业率,美国失业率20lO年接近10%,2011年估计为9%,但还是太高。而要增加就业机会,就要恢复美国的实业,就要限制进口,美国必然要对中国反倾销,迫使人民币升值。

欧盟现在也很麻烦,因为欧盟实行的是萎缩型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人减少财政赤字,搞盈余还债。这也标志着对中国产品需求的萎缩。P2-5

序言

丙戌春节才过,收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要我为《浙江人文大讲堂》写序的信,随后又收到《钱江晚报》“人文大讲堂”发表的每一讲精彩部分摘要报道的复印件。看罢,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被“人文大讲堂”举办者对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执著、创意所感动,被每位讲者的率真、睿智、博学所感动,被广大听者和读者的积极参与、热烈的反应所感动,甚至深以未能跻身于听众席为憾。我也高兴地了解到,“人文大讲堂”的影响已经超出讲堂,也超出杭州乃至浙江,颇有将要成为江南人文知识传播基地的态势。这的确是早春的南风吹来的好信息。虽然连日事多,但是为这样一个符合人民需求、在当前具有给许多地区起带头作用的讲演集写序,我当然是愿意的。

“人文大讲堂”的宗旨很明确: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提升国民人文社科素质为己任。举办者、讲者,本着这一宗旨全心全意地给广大人民奉献上视野广阔、内容深刻、语言生动的“大餐”,而听者、读者的热烈反应、坦诚提问、积极建言,又为讲堂增色不少。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普及工作了,太需要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搭起一个平台,给我们的学者创造一个与渴望获得人文营养的人们直接交流的机会了。

为什么这样说?

确如讲者们所说的,“在市场经济下,对金钱的追求似乎成了人们唯一的目的,它淹没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钱江晚报》,2005年4月25日);“钱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钱不行,但是,人生绝对不是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自己成了钱的一部分,为钱而活,就很可悲”(《钱江晚报》,2005年7月4日)。那么,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人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活着?这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苦苦思考、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到现在也还是见仁见智,在“人文大讲堂”上各位专家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其表述也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中外古今曾经努力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追求物质是在追求平凡,追求精神是在追求崇高。人就是人,人要生存和延续当然需要物质,而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还需要合作、协力;在填不饱肚子的时候,物质就显得最为重要,而一旦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文的需求、精神的丰富就成为更为紧迫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探究人类从哪里来,将走到哪里去,也就是探寻人如何超越物质的层面,寻觅人类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真正的幸福;对于民族或人类而言,没有了共同的精神也就没有了认同感、凝聚力;没有了精神,个人与民族就将颓唐、迷茫、离散——灵魂的飘荡是个人和民族最大的灾难。

人文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尤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我们不是靠宗教教义和信仰维系的民族,我们靠的是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老话,是中华民族儿女完善自身的终极目标。历代固然也不乏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信条得意一时一世的人,但是中华民族的延绵不绝,愈难愈强,还不是靠了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志士仁人奋斗拼搏乃至流血牺牲吗?

环顾四周,不能不承认,历经几千年,事实证明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为许多人所不了解、不熟悉、不珍惜,不知多少迷茫的灵魂在虚无中飘荡,长此以往,个人与社会将失去永不枯竭的前进的动力,社会将因此而动荡不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酝酿形成于农耕时代,自然也有不少已经不适于今的内容和形式。怎样既通过社会生活自身,又经由学者的研究进行“时代的过滤”,又怎样把真正至今鲜活的东西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回答这个问题,是一项极其紧迫、伟大,但又非常繁重、艰巨的任务。

毋庸讳言,现在不少学者渐渐地离开了火热的社会实践,离开了迫切需要人文关怀的人民群众。这不但加剧了文化的迷失,而且也严重地妨碍了学术自身的发展深化。“人文大讲堂”破土而出,也是应运而生,人们从这清新的南风里所嗅到的不仅是举办者、讲者和听者对人文精神的热情,还感到了学者走进群众之中,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热烈场面和现代传媒与讲堂现场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打造品牌的有效探索。这是不是预示着我国社科人文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国民素质与社科研究水平随之将有更为扎实的大幅度提高呢?我们从这里已经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建设高潮的潮头。

“人文大讲堂”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已经在群众中扎下了根,现在举办者又把各位讲者的讲稿结集出版,影响一定会更进一步扩大。衷心希望“人文大讲堂”越办越好,听众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至于“人文大讲堂”下一步该怎样走,我想,这不单是远在北京的我的悬想,更为杭州、浙江以至更远处的听者、读者所关心。听说举办者已经有了打算,这太好了,得其益者将不只是正在建设文化大省的浙江,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2006年2月24日

于日读一卷书屋

后记

2005年4月7日,“浙江人文大讲堂”在浙江图书馆第一次亮相,当开山之讲的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走上讲坛,面对台下几百听众,讲述“艺术和人生”的时候,我们,以及台下的听众们,都不知道,这个讲坛到底能走多远。

今天,我们感到自豪,人文大讲堂已经伴随浙江人,度过整整7年,走进第八个年头。今天,它依然在“培育人文精神、传播最新文化、提高国民人文社科素质”这一最初目标的轨道上,激情飞奔。

7年与理想风雨同行,人文大讲堂坚守着这一方阵地,凝集了270多位全国最有名的学者、专家,7年开讲274场,影响了成千上万的浙江听众、读者,“大众大家大学”的宗旨浸润在一场场讲座中。

7年中,我们虽然奔波忙碌,却被温暖着。首先,我们要感谢那些心怀人文传播使命感、走进大讲堂的学者们。

2011年8月,结集了6年人文大讲堂演讲精粹的上、下两册《钱塘文澜》沉甸甸地出版了。梳理讲稿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静下心来,细细回顾大讲堂六年的成长之路,再一次与历年的演讲者面对面,仿佛回到那些激情澎湃的瞬间,他们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和台下的激情共鸣,成为一道美丽的人文大讲堂风景图。

因为他们的参与,浙江人文大讲堂仿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孕育果实。江平、胡鞍钢、胡福明、俞可平……他们带来时局国事论衡;吴京、余秋雨、纪宝成、陈丹青……他们传递经世方略;王蒙、刘心武、余华、池莉、麦家……他们述说心灵弦歌;吴冠中、周国平、于丹、马原……他们讲述写意人生。

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传达着最深厚的学识;他们带来的不同话题和思想,在西子湖畔的这个讲台自由绽放。因为兼具人文广度和厚度,“浙江人文大讲堂”成为一个难以超越的文化品牌。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走进人文大讲堂的时,曾感慨道:“浙江人文大讲堂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开放、包容,和浙江的民风一样。”

我们还要感谢的,是那些热爱学习、渴望知识的大讲堂忠实听众。

“我从上大学开始,连续听了4年人文大讲堂,相当于又上了一个大学呢!”有一次在大讲堂现场,一位年轻听众拉着主持人说。他已经工作了,现在还是大讲堂的忠实听众。

“专家,请你帮我签个名!”每次讲座现场,总会有忠实粉丝冲到嘉宾面前,渴望得到交流的机会。在这些听众中,有的坚持追星7年,厚厚的签名本里,没有落下一个演讲者。

他们,总是这样让我们感动和温暖。每到周六或周日上午九点整,无论刮风下雨,总有那么些人走进浙江省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关掉手机,在两个小时里,静静地聆听讲座——那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就是一直伴随我们的忠实听众,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年轻或已饱经风霜,他们的参与和鼓励,成为我们持续创办人文大讲堂的基石和力量源泉。

“……人们从(大讲堂)这清新的南风里所嗅到的,不仅是举办者、讲者和听者对人文精神的热情,还感受到了学者走进群众之中,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热烈场面,现代传媒与讲堂现场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打造品牌的有效探索。”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曾这样描述大讲堂的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交流,一幕幕社科人文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场景,让人暖意融融。

人文大讲堂就在这样温暖的陪伴中前行。2012年,人文大讲堂依然秉承创新的基因,在原有的地面讲座、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在钱报网开出了“人文大讲堂公开课”,在腾讯开出了官方微博,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把讲堂延伸到更多中学、大学,以及地市县的群众中去,让人文大讲堂的传播更立体、更互动。

我们继续期待,在未来,更多的人参与浙江人文大讲堂,一起创造,一起聆听,那些人文的声音。

浙江人文大讲堂主办方

2012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7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清//李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144424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6
17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