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中国封底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禅到底是自由、宁静还是疯癫?在将禅当做“奇迹”、当做“忍”的人生哲学等错误路线的夹击下,作者引导人们回到唯一可能正确的路子上:禅首先是一种文化。是的,唯有通过这种文化,我们才可能受到启示。

内容推荐

禅是什么?

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跟禅有关的名词就已经多得让人眼花了,什么叫做禅定、禅修?什么叫做念佛禅、野狐禅?什么又叫禅宗呢?禅到底是宗教还是艺术,抑或仅仅是一种跟瑜珈类似的养生功夫呢?如何才能开悟?如何才能到达心灵的喜悦?禅到底是自由、宁静,还是疯癫?

本书将为你解答。

目录

第一章 寻禅记——中国禅的形态种种/001

 瞬间、半面的永恒/002

 在涅槃那里/005

 禅宗/008

 通向心里的路/011

 文字的迷局/013

 那是一只野狐狸/017

 念佛而往生/019

 狂禅/022

 死何如生/025

第二章 孤寂中花发——中国禅的历史/029

 禅宗前史:百年孤寂/030

 草根的胜利048

 禅有九条命/053

 一段漫长而诡异的历史/058

第三章 龙象——中国禅的境界/065

 名叫道安的大和尚/067

 竺道生/070

 马驹踏杀天下人,074

 百丈立清规/079

 真可这黑脸的壮汉/085

 迹似特丽莎修女的中国僧人/089

第四章 僧问师曰——中国禅的智慧/095

 是什么?/097

 州云无/099

 祖师西来意,102

 家无二主/107

 有关平常心的一切/110

 什么处来?/113

第五章 具足戒——中国禅者的生活/121

 居住的处所/122

 出家的缘由/129

 受戒/130

 僧人的一天二十四小时/136

第六章 色不异空——中国禅僧情色篇,143

 情僧正史/144

 色·戒/152

第七章 菩萨蛮——中国禅在民间/157

 度牒ABC/158

 靠菩萨吃饭/162

 一路走,一路唱/168

 女人向下走的路/173

 各种小说中的僧人故事/178

第八章 水月镜花:你我、今生、此刻的禅意/185

 取消戒律的“禅”的流播:自由、宁静与疯癫/186

 归途:存在与自由/192

 乱禅语今/195

后记/205

试读章节

瞬间、半面的永恒

禅是什么?

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跟禅有关的名词就已经多得让人眼花了,什么叫做禅定、禅修,什么叫做念佛禅,野狐禅,什么又叫做禅宗?禅到底是宗教,还是艺术,抑或仅仅是一种跟瑜珈类似的养生功夫呢?

禅,梵语Dhyana,又称禅那,意为静虑。

有人说禅那就是“定慧”之学。除此还有一门修行功夫叫“戒”。

本书讲述禅与僧,僧便离不开“戒”的功夫。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清苦却一心向往彼岸、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成佛道路的僧家生活之根本。

清苦的戒律和妙趣横生的思想,除外更有一种叫做禅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有人看见莲花,有人看见观音大士、七宝楼台,有人看见彼岸生活,继而参透生死。这种现象,我总怀疑是未曾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它必定跟某种心理控制的特殊机制相关。经过努力修行,这种状态可在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出现。

禅到今天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我们读禅的历史便可捉摸到它的概念所在。禅是讲妙悟和离弃文字的,围绕这个字来做出各种定义有悖它的主旨。然而我们又习惯于给事物下定义,习惯于崇尚自然科学的我们更愿意将之条分缕析。站在禅外谈禅,这个词表现出足够的清虚,能够满足我们关于一种理想人生状态的想象力;站在禅的历史中谈禅,就远非如此。

因为禅的历史太过久长,而且历代龙象辈出,分别对禅的方法、禅的内涵加上了不同的注解,启迪后人并且影响久远,这个词逐渐变得高深而丰富。精微而美妙的禅的思想对知识分子有天生的吸引力,于是很多知识分子介入禅的生活中,使它的意义裂变成至少两种层面上的:宗教上的,或美学(诗学)上的。

铃木大拙认为,禅,就是“超越人类理解限域之外”的心灵训练,“它的独一无二在于它的非理性或非人类逻辑理解所到之处”。作为一个西方学者,他的看法未免显得笼统而抽象。对于西方人来说,禅或是“方形的”(艾柯语),或是垮掉派的口号,他们在哲学意义上讨论这个问题,而且使用着西方哲学常用的理路,却无从理解中国僧人清瘦孤独的修习的身影。

与此相应,西方人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禅,他们把僧人常说的话总结为一种逻辑形式:一、是A(有),二、不是A(无),三、是A亦非A(亦有亦无),四、非A亦非非A(非有非无)。正如用公式来总结人性一样,他们试图将禅的方法归纳成为逻辑。对于禅家来说,的确有这样的心路,一会是有,一会是无。大和尚会对众人说:“东望西山见,面南观北斗。”向东看却看到了西边的事物,原因是有并不是肯定,无也不是否定。他们惯常这样去说,但是——你可以看到高僧摆摆手,“请不要这样理解。”其实,他们说的是:不要理解。你能够理解荷叶上的露珠为何会沾在荷叶上面,在光中变换动人的颜色,随早上的阳光渐渐风干吗?你能够理解为何我此刻站在这里,世界如此之广大,而我们却在此粲然相视吗?因缘和合,万物都有一个道理。你觉得自己知道了,但是当生死断灭在眼前时,你还知道什么呢?

宇宙洪荒,刹那间天崩地裂,当此时,肉身如何超拔而出? ,本书谈论僧与禅,僧将超越禅的意旨,他的色身和积习将使他走上万劫不复的沉沦路,须用戒律将其约束;成佛和普渡众生是大丈夫事,他的追求和苦修亦将使其精神历历不朽,几千年中,演绎了无数故事。禅亦超越僧的界限,勇猛精进如李叔同,仍旧苦于不能从色身中解脱,而禅却永远清静无尘。它或会对你露出一面半面,便引得人毕生追求。

和尚会对你说,那位大德曾破过两次参,一次是在运水路上,被石头碰了脚,于是大悟;另一次是在打禅七的时候。  一悟之后,还会再迷,有透彻之悟,有分限之悟,你到底悟到哪里了?

他努力了一生,禅方对他两次示面,你可知道他证果不易。

一生经历过一次大悟的过程,你的生命本质就已有所不同,从尘土里,而高举出去,开出一朵花来。

在涅槃那里

“四禅八定”的“禅”和禅宗的“禅”,是两种禅。禅宗虽以禅为宗名,其实并不怎么重视坐禅,因它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从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面,有舍弃知解,抛弃经教,诃佛骂祖,棒打断喝,如此精彩,枯燥的坐禅当然容易被遗落。“道在心悟,岂在坐也?”“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宗的传统中,但见一片妙悟机语,坐禅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南岳怀让看见他的徒弟马祖道一终日在那里坐,就问他:“你坐个什么?”马祖说:“我是为了作佛而坐禅。”南岳一言不发,找了一块砖在他身边磨,马祖问:“你磨什么?”南岳说:“我磨作镜。”马祖说:“一块砖怎能磨成镜?”南岳回答:“砖不能磨成镜,那你坐能坐成个佛吗?”马祖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终日坐禅的修行方法。这个故事常被引用,说明在禅宗的诸祖师那里,都已觉得坐禅的作用并不大。南岳为此对马祖说了一个偈子:“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味华无相,何坏复何成。”P2-5

后记

2005年7月,因敦煌文艺出版社的约稿,我开始写这本跟中国僧人和禅宗思想有关的书。

“禅”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生活方式,它切断了很多平常的思维习惯和体会。如果不能建立一种“禅悟”的思维方法,去看《五灯会元》等禅宗灯录时,即使全都背下来,也不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然而“禅”确然是一种超脱而高明的生活态度,长期浸淫于“老庄”的人容易形成虚幻与委蛇的个性,而受到“禅”的熏习的人却能够做到勇敢、刚强、淡定、超越。为何如此?我们正是因为不能够“放下”一些东西而变得怯懦,纠缠于因果是非当中,而“禅”教我们养成的戒、定、慧足以推翻一切无明,使世界的表象崩塌、瓦解,显露出智者才能窥见的真实。半个世纪以来,所谓“禅”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被东西方的哲学家重新发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和心理治疗,并进入到现代、后现代的文学和学术。

“禅”和“僧禅”,其实是两个题目,后者以“僧”为主,有僧的生活才有禅。作为僧的生活实践的“禅”跟概念上的“禅”有所不同,其区别就在于,在僧的生活中,即使他是一个禅僧,也有着寺院、家风、戒律、责任、清规、等级等教团生活的内容,还有破戒的可能,还有着成为职业经忏师,过着不如法的生活的可能。因此,“僧禅”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它既有着佛法讲虚空幻影的一面,也包含如寺院经济、丛林规仪等具体的问题。

禅宗于慧能之后,确立了以“南宗”为主的特点,并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蓬勃发展出了五家七宗,后来则只有临济和曹洞法脉不衰。这一系列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晚唐到今日,经历多少沧桑变故,人心浮沉。于思想史,它影响到儒家和道家,进入主流文化,并进入中华民族性格的深层中;于艺术史,它在诗、小说、书、画等方面均有大的作为;于民俗史,儒教司人的生而佛教专司死,丧葬往生都与它有关——中国人倒是把各家的职责分得清清楚楚。于是,“僧禅”虽然是关于寂灭的文化,但也极热闹,“僧”成为中国历史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角色,在历史事件、朝纲、传奇、民间旧事甚至色情小说中,皆有它的份。

从目录中,就可知道本书内容的驳杂,几乎每一个标题,都可成为很多本专书的内容,但我尽力做到清减,用浅淡的墨影画一个“僧禅”的脉络,是为着读者对所谓僧与所谓禅产生明晰的观感——当然,笔力所限,难免由清减而入粗疏。另外,我在上海《东方早报》的禅学专栏文字,也作为本书的一小部分内容。

我在写作本书的很多个月中,对“僧”产生了很强烈的敬意。之前,我曾短期居留于寺院,在我心中,总认为“僧”就是一些把生命奉献给冥想生死问题,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的哲学家。而“佛”就是这些哲学家中悟到了至道的人。在当时和现在,我都不是完全明白,“至道”在哪里,怎样寻求——这需要深入的禅定功夫和很锐利的根器。我所能完全知道的是悟道者的艰苦和伟大,能够依稀窥见他们往昔的道路,在写作的过程中,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在第二章《禅的历史》和第三章《龙象》中,想象到很多年前这些从思想到灵魂同样杰出的哲学家的面貌,让我起了景仰和忏悔心。

最后,关于“寂灭”二字的理解,成为我写作这本书最深层的动机。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时代,有关“增加”的哲学统治一切:知识、物质、经验、消费力等,一切都在激增中,与此相关,人们崇尚外向的性格、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灰姑娘们不再盼望走进王子的皇宫,而是都去参加竞赛变成超级女生,人们怀着“娱乐”的目的去鉴赏社会新闻、书籍和艺术作品,每一天都有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发生。这当然不错,但越来越多的疾病、压力、不平等感受,及其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和道德问题却无法被所有人忽略。“生”固然重要,“寂”却必不可少,在医学中有冰冻疗法,就是令一部分组织暂缓新陈代谢以获得休息,同样,心灵中有某种对宁静的渴望,乃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寒山的诗中说:“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一个寂灭的人融入了如此宁静的自然,这景象让我感动且向往。

古人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增加”带来了过多的喧嚣,而关于“减少”的生活却无人提及。心灵因堆积了太多东西,而成为了一所密不透风的仓库,我们需要把很多东西搬出去,才能拥有旷朗清新的房间。所谓“禅”的智慧,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减少”的哲学。

愿你的人生美好,愿你内心安详,一生平安,我的朋友。

刘丽朵

2006年10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写僧写禅写佛教的书很多,我独喜这一本。作者不装腔作势,不装神弄鬼,这符合禅的真精神:道是平常心。作者并未教你怎么参禅悟道,作者只是说历史上那些高僧大德是怎么参禅悟道的——这显然能更真实地启发你。

——《中国禅学》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吴言生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中国封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丽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87859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4
13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