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代宣叙调--90后我们的声音
内容
编辑推荐

《时代宣叙调--90后我们的声音》编著者田家源、毛天白、韩今晶。

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时2B还只是铅笔,那时仍有热闹的邻里,科技并不尖端,梦想也总是天真。故事里总说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一晃而过,的确我对已逝的时间除却怀念没有衡量的方法。有的记忆在内心深处,有的绽放在音乐与歌声中,有的被喜怒哀乐的文字记录在床头的日记。在我静静欣赏着来自一个时代文学的爱好者们笔下的爱情、生活与世界时,我感受到了这种无声的宣叙所带来的魅力。我相信,这些优美而有力量的篇章背后,必然凝聚着我们这一代人闪光的智慧与对生活独特的理解,而这些成就绝非一蹴而就。当一种又一种不同的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

内容推荐

《时代宣叙调--90后我们的声音》编著者田家源、毛天白、韩今晶。

《时代宣叙调--90后我们的声音》内容提要:这本书不仅仅是90后的文集,你们所看到的图片,还有你们所看不到的为了出版此书大家付出的努力,都来自于90后自身。从发起、征集,到审核、联络,还有整理、编辑,这样的描述或许很无力,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本书,体会文字和文字之外的东西,能够感受到90后的成长和努力。

说了那么多,其实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深刻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才能打动你们吧。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也相信90后,尽管年轻,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也拥有能够在今后担当起一个时代的风骨。不同于网络流行的犬儒主义,我们都有着自己最认真的思考。无论是对世界、对社会,或是对自身的反思,相信总有一些能引起你们的共鸣与认可。

最后,如果你们能够在阅读后,哪怕是轻微地点点头,发出一声赞许,那就是对作者们的最大鼓励,那也是我们编辑组的莫大欣慰。

目录

编者合序

第一章 青春是绿色的狂想曲

 夏日愉快

 跳楼机

 在充满矛盾的青春日子里

 坍塌卡伦

 昱午的日记本

 今明后

 信

 EMMA的诗

第二章 世界是遨游的海洋

 迪拜梦未碎

 没有裙摆的公主——西班牙酒店建筑

 灯笼

 源

 湖

 巨大疯人院

 伟人的两颗心

 你即你自由

第三章 虽然住在光怪陆离的社会

 我决不搞死你直到你被搞死

 屁大点事

第五行

 是谁唱得不可饶恕

 马赛克遮出了谁的丑"

 手机绑架

 老朽

 镜子里的裸女

 摩登时代

第四章 即使年少也会有追思

 论哲学

 一些哲思

 江南的雪

 青春的细节

 我的生命中你曾经来过

 信仰在当下

 只想做个孩子

 生命碎片

 自我#永恒

第五章 凡人是世界最美的歌

 凡人歌

 夏天和猫

 时光漫步

 我们的歌

 你的歌声里

 睡醒的阿喀琉斯之踵

 寄托

 跑,加快跑

 枷锁上的逃离旅行

 我想写一首诗$用甜蜜做的纸

 流星

 终章 后,发出我们的声音

 终章 一:沉默还是呐喊

 沉默的行者

 你为什么不说话"

 愤青的困境

 SpeakAloud

 终章 二:国内还是海外

 出国留学应不应该花父母的钱"

 大洋彼岸是不是春天

 疾风知劲草

 要走多远

 终章 三:保守还是包容

 为何不能手牵手

 博卖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那一曲爱太狠

后记:关于那XX后

[隐藏部分信息]

试读章节

请允许我在开始前将这个论题真正在讨论的东西理清楚:是否应该花父母的钱出国留学。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父母是否应该负担其子女义务教育(或者在稍微更广义的讲,就是包括国内一般性综合大学在内的教育支出)以外的支出。我认为,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所谓出国读书,其第二层意思就是国内有书不读,偏要出国读高价书;所谓花父母的钱,也就是子女自己的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而需要寻求监护人经济支持的意思。总结:我们探讨的问题也就是“子女是否应该在自己经济条件所不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或接受父母经济帮助花高价出国读书”这样一个问题。这样把题目说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去淌“国内大学教育好还是国外好?”“出国留学就能学到真本事?”“那些书读不好的人出国就是为了避免高考”这些浑水了。

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的都是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好的精英教育。请别把成品拉出来说话,在这里我想讲的只是教育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结果,因为不管什么教育体制下总有炮灰和人渣。请注意,没有一个家长会拒绝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其能力范围内能获得的最好的教育,归根结底这是社会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造成的,但这就是事实。出生在优越家庭环境里的孩子总是能够——虽不是全部,但绑架“少数特例”来讨论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并且得到更多的机会。那些强调出国留学应该靠自己勤工俭学甚至申请奖学金这类观点的人,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他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且,他得到了这个资格,难道你能因为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抹杀他应得的权利吗?尽管,他或许没有优秀到能申请奖学金的程度。举个大部分人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孩从小成绩不错,他通过自己努力被国外大学的录取但没申请到奖学金,而他的父母愿意也有能力资助他的情况下,你能说父母这样的行为是“不应该”吗?这样的观点其实就是绑架了“父母应该让小孩学会独立”来给自己壮胆的,但这跟小孩是否独立没有关系,因为父母作为其监护人虽无法律上的义务,但资助自己的子女获得其应有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你永远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某某很牛逼的席丝如何勤工俭学获得奖学金考上哈佛,某个明明很有钱的家长让自己的小孩自力更生最后变成亿万富翁,甚至还把某某悬崖上把小鹰踢下悬崖让它学会飞行的老鹰扯出来。我只能说,在大部分人都不是爱因斯坦并且谁都没有资格要求一个人成为爱因斯坦的现实世界里,一个有良好的家庭条件过舒适生活的孩子,当他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时,任何人都不可以夺走他获得更好教育的权利,更没有理由要他或她自找苦吃。这一点上,永远不能脱离中国这个大环境来讨论问题。近年来一直争执不下的观点是,西方的父母如何教会小孩独立,中国的父母如何宠坏子女。从这样一句斩钉截铁的陈述句来看,的确,在绝大多数90后都是独生子女的年代或许现在的中国父母有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但请看,西方国家的小孩在高福利制度下他们并不需要挤破头的找工作,他们成年之后赚一份能维持自己生活甚至读大学的钱是不难的事情,而中国很多大学毕业生出来都找不到工作。另外一点就是,他们的教育补贴和政府援助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再综合分析一下中国的房价、生活成本、福利制度,以及大学毕业生人均起始工资,这些蝼蚁般的大学生们想要生存下来就已经不简单了,更别说大学都不读就跑出来赚钱出国留学。你让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孩和中国小孩独立,这一个是站在一片坚实辽阔的土地上,一个是站在陡峭的悬崖边,这所谓的独立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教育支出是长线投资,对小孩的教育其实也是父母投资的一种手段。其实这说白了就像是选择一只股票一样,有些人觉得国内大学好,有些人觉得国外大学好,有些人觉得投资创业好,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那些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认为这条路更适合他们,这就够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大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从家长角度看,儿女成才也是大多数中国家长最大的期盼,这种家庭观念和对自己后代的“执着”也是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光明的人生(但不是绝对),而大多数子女都抱有改善父母生活的心愿,这种互惠互利的投资为什么不做?有些人会说出国留学不一定比在国内读大学好,但出国是人家的选择,于你何干?从国家角度看,对出国留学的投资同时承载着改善社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进行全球化趋势下的人才、知识、技术交流的重任。同时,国内大学也因此被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一个国际平台上竞争,供学生选择,那么为什么不应该提倡有能力的父母资助孩子出国留学?另外,出国并不是最顶尖的人才和国家选定的人才可以出,这本身就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进步:这体现在资源和想要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更合理、公平且高效的分配,还可以缓解国内紧张的大学教育资源。

当然,或许一些父母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学费,一些父母认为出国留学不如国内读好,一些父母认为为子女买房或许更实际,一些父母则考虑到这笔钱可以给子女创业。花钱的方式很多,这都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因为请记住:本文讨论的只是在父母赞成且有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子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的时候,父母是否应该资助子女出国读书。我们讨论的仅仅是这一行为是否合理,而并非有哪些比出国留学更值得花钱的东西。

父母和子女有选择如何规划自己人生的权利。不论这是基于什么原因为了什么目的,这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选择,不管怎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哪有什么应不应该?另外,很多人都抓住很多小孩出国是浪费父母的钱,他们在国内就没有好好接受教育出国一样是浪费,无法融入西方生活,但这些都不构成不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这只能归咎于孩子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家长的教育。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家普遍看法中的“差生”,要是他们在国内这种体制的竞争下无法得到好的大学教育(或是因为自身种种原因抵制教育),他还是有寻求更好的教育的权利,改变人生的可能性的权利。人生这种事谁都说不准,指不定出国才知道了生活艰难才知道人间冷暖于是回头是岸了呢?P199-P201

序言

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时2B还只是铅笔,那时仍有热闹的邻里,科技并不尖端,梦想也总是天真。故事里总说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一晃而过,的确,我对已逝的时间除却怀念,没有其他衡量的方法。有的记忆在内心深处,有的绽放在音乐与歌声中,有的被喜怒哀乐的文字记录在床头的日记里。在我静静欣赏着来自这个时代的文学爱好者们笔下世界时,我感受到了这种无声的宣叙所带来的魅力。我相信,这些优美而有力量的篇章背后,必然凝聚着我们这一代人闪光的智慧与对生活独特的理解,而这些成就绝非一蹴而就。当一种又一种不同的思想汇聚在一起时,令人动容的回忆与充满激情的碰撞奏响了属于我们90后的声音。

一年前,这个计划开始在我心中浮现时,仅仅只是想做成一本校园杂志,在我出国留学前对青春岁月稍作留念,却因为同学们在高三前的诸多压力下渐渐被淡忘。直到这个暑假,有位好友竟交出了一年前征稿时承诺的文章,于是我在触动之下又一次决定用文字来记录我们90后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岁月。而这一次,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开始向全国各地的90后高中或大学的文学爱好者征稿。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作者从起初的杭州二中扩散到杭州到浙江再到广州、深圳等全国诸多城市,文章的视野也不断地拓宽。随后,美国的高中生也一同参与了征文,至最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文老师Nicholson为本书写下了英文序言,我由衷地对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当我将诸多佳作汇聚到一起时,我不得不惊叹于平凡的生活中被埋没的智慧的光芒,如同大雪覆盖下沉睡的一片仙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与我一样,只是生活中的平凡青年,然而那些文字中散发的力量却可以让许多人对这一代人有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评价。歌德说,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对于此,我从此有理由深信不疑。

用再多的文字表达我对诸位的感激也显得苍白,最终选择将本书所有盈利全部用于慈善活动,也算尽我们90后之力回馈这个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社会。这本书不是一家独唱,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我坚信只要字里行间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心声,文集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天籁的合唱。

有不少人赞扬我的勇气,但我必须承认我曾不止一次地退缩,不止一次地消极对待,也不止一次地质疑过这一切的成败。然而每当我迷茫之际,总能想起虞跃同学引用《指环王》中的那段对白:

亚拉贡:前方的路仍是未知。

亚玟:它已在你脚下。

那就上路吧!

田家源

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对编一本书有浓厚兴趣。所以当听说自己班里的同学想弄一本书时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事情,值得去做一下,二话不说参加了。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出版商打交道,也许是最后一次,也许不是(希望如此)。这本书是抛砖引玉之作,很多人询问了将来还有没有这回事儿,其实我想,如果有好的题材,并真的对出版一本书感兴趣,也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出书就像想象中一样不容易。虽然要做的只是编排而已,却很难处理到完美,由于缺乏经验,时间一拖再拖。写这段话的时候离交稿已经很近了,真正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另外非常感谢原本认识或原本不认识在出版过程中成为朋友的同学们,这本书是合作的结晶。

部分作者——包括文章或是图片——没有留下名字或者名字在处理过程中不慎遗失,无法出现在本书中,在此致谢并致歉。

韩今晶

每个人心里都有梦。能够出一本书,相信是许多人的梦。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得到这么多作者的积极响应的原因。同时,这也是支持我们三位编者,还有其他一同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朋友,放弃了暑假游玩的时间,一路坚持直到此书出版的原因吧!

这本书不仅仅是90后的文集,你们所看到的图片,还有你们所看不到的为了出版此书大家付出的努力,都来自于90后自身。从发起、征集,到审核、联络,还有整理、编辑,这样的描述或许很无力,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本书,体会文字和文字之外的东西,能够感受到90后的成长和努力。

说了那么多,其实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深刻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才能打动你们吧。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也相信90后,尽管年轻,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拥有能够在今后担当起一个时代的风骨。不同于网络流行的犬儒主义,我们都有着自己最认真的思考,无论是对世界、对社会的思考,或是对自身的反思,相信总有一些能引起你们的共鸣与认可!

最后,如果你们能够在阅读后,哪怕是轻微地点点头,发出一声赞许,那就是对作者们的最大鼓励,那也是我们编辑组的莫大欣慰。

毛天白

后记

就个人来说,我不太喜欢××后这种称呼,毕竟这种只以出生时间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太过粗略。说到底,1989年的和1990年出生的人又有多少区别呢?这样的分类想必是扫射到了无数无辜群众。两代人之间固然存在着差别,但是这种差别显然是渐变的——随着社会环境而缓慢改变。所以这里就暂且先抛开90后的时间成分,仅凭借生世和性格类分类。

不可否认的是,90后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思想冲突史无前例的巨大。而与此相对的是,社会对90后的评价实在是不太好。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因为社会对于下一代人变化的不适应。撇开变化本身的好坏不谈,人类往往对改变本身存在着抗拒心理。当然,这种心理会被时间慢慢抹去。除去这点,90后在时代上的特殊性往往使我们成为社会的焦点。这要先从改革开放说起。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大概就是我们90后的父辈了,而随后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使90后的父母们占据的这些资源集中到了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身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自然是娇生惯养,被社会所诟病也是理所当然。而这也使得90后的个体意识极强——说得难听点就是标新立异,也就是所谓的非主流。这让以群体意识为重的上代人极为厌恶。再加之电脑与网络的普及,使得90后成为出生后就与这些先进科技相伴的第一代,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得90后的思想发生了跳跃式的改变。

当然,90后为社会所侧目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我所说的那些,但是我想要说的是,环境造就性格。前辈在感叹后辈衰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衰弱的原因是什么?另外,我并不赞同90后不如前代的说法。相反地,我觉得90后的优势非常明显。资源的集中将会让90后的精英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前代,我相信这点会在不久的将来被验证。同时网络的普及使得90后能够把视野放得更远,而大量增加的高校带来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也是我们的资本之一。

然而90后中也存在着两极。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着害群之马,相比好事,坏事更容易被传播而使人印象深刻。在网络惊人的信息传播速度下,90后的一些丑事往往会瞬间传遍大江南北,并同时掀起一波声讨90后的浪潮。但请记住,这仍然并且一直都只会是个别现象,90后的优秀品质,其实无处不在。大到舍命救人,小到公交让座,90后一直努力着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哪怕是被众人非议,我们也始终没有放弃为世界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诚然,90后有足够的理由让已经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前辈们反感,无论是对待工作、感情的态度还是对待社会的态度。试想,有多少不愿去工作学习而只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人是90后?又有多少无病呻吟深沉忧郁自以为情场高手的人是90后?同样有多少愤世嫉俗疑心重重痛骂社会黑暗的人是90后?作为一个90后这么说可能很奇怪,但是就连我,90后中的一员,也说不上是喜欢这个群体的。可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所有讨厌90后的人又能做些什么呢?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没有人能够阻止,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个社会能做的只有接受,只有接受这种正如流走的时间一般不能逆转的趋势。那么既然如此,对着90后唉声叹气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若是90后的一些行为让你们感到了不快,请把抱怨藏在心里吧,因为这样改变不了任何事。如果真的想要做些什么,那就用行动去接受,多和90后谈心,试着去理解他们。既然趋势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去修正个体在趋势中的方向,至少也要帮助自己的孩子正确发展,责骂和哀叹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时至今日,差不多一半的90后已是成人。而在我们成长的同时,90后这个群体也终将慢慢的退出社会视野的焦点,00后将会代替90后成为“令人担心的一代”。到了那时,我们90后想必也会对着00后摇头叹气——这也许就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的印证吧。然后终有一天,90后也会成为时代的眼泪,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我们曾经辉煌过的印记。时间将会抹平一切,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成为历史默默的守望着我们的后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代宣叙调--90后我们的声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家源//毛天白//韩今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407228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