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俊1951年投身于航空工业,直至2006年辞世,在航空工业拼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连续担任领导工作3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航空工业历史上留下他的一页,不要忘记他和他们这个第一代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者,对于传承航空工业历史,继往开来,“资政”、“教化”,无疑都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孟赤兵和周日新等编辑出版《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的基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
图书 | 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段子俊1951年投身于航空工业,直至2006年辞世,在航空工业拼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连续担任领导工作3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航空工业历史上留下他的一页,不要忘记他和他们这个第一代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者,对于传承航空工业历史,继往开来,“资政”、“教化”,无疑都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孟赤兵和周日新等编辑出版《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的基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 内容推荐 没有人物就没有历史。诚哉斯言!中国航空工业历史是航空人创造的。段子俊从任航空工业局第一任局长起,在航空工业担任领导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由孟赤兵和周日新等主编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段子俊生平事略,作者希冀运用平实无华的笔触,比较准确地勾勒段子俊的人生画图;二是本人文稿,亦即主人公自己的亲历记,回首往事与思考;三是同他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战友与亲人的追思文章。期望通过这样“三维叠加”,能够概略载述段子俊的革命生涯和航空人生,同时借以再现些许新中国航空工业崛起世界东方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让历史告诉未来。从被誉为航空工业黄金时代的20世纪50年代,那堪称航空工业的激情岁月,一代代航空人前赴后继,用心血和汗水铸造历史,成功与挫折,欣喜和忧愁,都是宝贵的财富,都是动力和旗帜,驱动与导引后来者创造航空工业越来越美好的明天!这也是孟赤兵和周日新等编辑出版《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的基本宗旨,或曰良苦用心。 目录 段子俊生平事略 第一章 在大革命洪流和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第二章 投身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 第三章 致力于建立航空科研机构和导弹生产能力 第四章 在“文化大革命”逆境中 第五章 为开创航空工业新局面而努力 第六章 老骥伏枥 心系航空 难忘乡梓 段子俊文稿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奠基人 受教良深 抗日战争之前和初期我党在新疆的活动情况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通讯联络部门工作的回忆 受命办电专 创业初始的回忆 从修理走向制造的筹划与准备(一)——对航空工业局1952年春夏之际一些主要工作的回忆 从修理走向制造的筹划与准备(二)——对酝酿规划3~5年实现整机制造的一些情况回忆 一九五二年厂长会议前后——下六大厂了解情况纪实 有关早期航空特设工作的回忆和记录片段 回忆航空工业创建初期的二三事 在《航空发动机史》审稿会上的讲话 关于航空装备建设发展的建议 关于河南省济源县的考察报告 深切缅怀段子俊同志 段子俊同志在大连 回忆段子俊副部长 难忘的航空汇报会 革命情谊最珍贵 回忆段子俊同志在斯贝发动机引进中的远见卓识 回忆段子俊同志在研制歼轰7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难忘的段副部长 老革命的本色——我所认识的段子俊副部长 怀念五十年来的老领导——段子俊同志 段副部长引领我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情注航空离而不休 段副部长亲自组织撰写、发表《航空工业外事史》“结束语”江同 两代人的情感 悼念段子俊同志 心底无私天地宽 父亲的爱 我的父亲 怀念三姨父 后记 试读章节 段子俊,曾用名段玉明,1913年1月27日出生于河南济源县,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红色互济会,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党。历任红色互济会主任委员、县团委宣传部部长、游击队副大队长。1932年被党派往苏联学习,1938年回国。在延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军委通讯局科长、通讯器材厂厂长、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第四部部长、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三处处长、中央军委三局处长。1945年奉命赴东北,行前被八路军总部授予上校军衔。1946年9月后,他历任东北军区派驻大连特派员、大连光华电器总厂厂长、关东电讯工程专门学校校长、中苏远东电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大学党委书记兼秘书长。1950年10月,段子俊任东北邮电总局第一副局长。1951年之后,历任航空工业局第一任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副部长兼航空研究院院长、党组副书记。1981年,段子俊退居二线,担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顾问组副组长、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航技公司副董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党的领导小组组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段子俊在中国航空工业连续担任领导职务3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时,段子俊获特别荣誉奖。 段子俊,1913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大许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祖父以前给人家当长工,到父亲这一辈家境才逐步好转,从而使他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7岁入私塾,后转入本县第一高小,15岁从济源县第一高小毕业,考入沁阳省立第13中学。 河南是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向为世代逐鹿。1924年春,开封就有了党团组织,团员发展近百人;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根据河南新的形势,从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干部到河南发展革命运动,其中不少是团的干部,如张霁帆、罗思危、李求实、肖楚女等。李大钊也曾数次亲莅河南指导革命斗争。这期间,河南党团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到了5月底前后,开封、信阳、郑州、焦作等地都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10月下旬,共青团豫陕区委宣告成立。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反帝爱国运动的怒潮迅速由上海席卷全国。消息传到河南,全省各地群情激昂。从“五卅惨案”到1926年初的8个多月里,先后在10多个县开展了农民运动,分别在4个县、41个区和274个村(乡)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20万以上,加入农民自卫团或农民自卫军者有6万余人。 段子俊生于斯,长于斯,从少年时代就沐浴在革命的阳光里,在沁阳省立第13中学时,每逢寒暑假,济源县在开封、上海、北京等地求学的党继新、牛俊明、史德秀等进步学生都回乡,通过交朋友、谈时事等形式,在本县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当时他们都已参加党团组织,党继新后来就是本县地下党组织的县委书记。求知欲极强的段子俊,很快就被大学生的宣传吸引了,同他们建立了联系。渐渐地他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思想的教育,接受了中国必须进行驱除列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主张。正是在这些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的熏陶下,段子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向往投入革命洪流,参加了党继新、史德秀、卫子杰等同志发起组织的学生联合会,并任第一高小学生会会长。 1926年3月到1927年初夏,在河南重归直系残余军阀统治期间,河南各级党团组织在深入开展农民运动过程中,改组和重建了一批国民党县、市党部,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1927年春在济源,由党继新、史德秀等一批党团员发起组织了国民党该县临时党部。成立不久,国民党省部派了一个叫李士廉的人回到济源,他借口临时党部有赤化分子,勒令解散,并以省党部名义,由他和国民党右派分子史功臣为首,另组成了一个国民党济源县党部。党继新等动员学生联合会,利用县长许庚辛与史功臣的矛盾,发动了一次反蒋大游行,群情激奋的学生捣毁了土豪劣绅为首的国民党县党部,打击了反动势力,在济源引起很大震动。遂后,又组织了一次抗租斗争,揭露反动势力的罪恶本质。段子俊积极参加了这两次斗争。在党继新的领导下,他组织学生贴标语、散传单,到县税务局与贪官污吏算账,发动农民到县政府“告状”,吓得反动官吏越墙而逃。在旧社会,地处穷山僻野的济源县,本来就十分贫困,但反动势力仍然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地下党组织的这两次斗争开始唤醒了广大劳苦群众。 正当北伐在河南取得胜利,河南革命运动深入发展之际,风云突变。武汉国民政府内以汪精卫为首的右派集团,继“四·一二”蒋介石政变之后,由动摇而日趋反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国共合作彻底分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河南也开始全面清党,济源县也不例外,段子俊参加的学生联合会与国民党县党部时有冲突。P3-4 序言 段子俊同志1950年12月奉召进京,投身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航空工业资格最老的老航空之一,是我敬重的航空工业老领导、老前辈、老学长,我还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我1959年从苏联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我们共同奋斗在我国航空工业战线上,风风雨雨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亦领导,一路走来,情深义重。 要说和段子俊同志的交往和友情,还得从我的父亲朱其文说起。我的父亲和段子俊同志是老战友。1945年9月,段子俊同志随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延安奔赴东北。我父亲当时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一到沈阳,立即宣布成立东北局,由彭真同志担任书记,陈云同志担任副书记。彭真、陈云同志主持于1945年9月19日在沈阳“大帅府”驻地召开重要会议,军队和地方二十几位领导参加,我父亲和段子俊同志都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从那时起,父亲和段子俊同志就开始了交往。“文化大革命”之后,谈起往事,父亲曾对我说过:“老段在延安时,就在中央军委搞机要通讯,到东北还是干老本行,担任东北通讯联络局局长,其任务就是保证进入东北的各部队同民主联军总部、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中央的正常的无线电通讯联络。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就看到他和警卫员总是背着电台。”听了父亲的话,我当时就想:段副部长真不简单,他的这套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 1951年4月,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同志任第一任局长,筹划创立航空工业,重点建立6大厂,沈阳、哈尔滨占了其中4个。创建伊始,困难重重,建厂、调集干部和工人、生活保障、党政工作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当时,我父亲正在东北,先后担任哈尔滨市、沈阳市市长,和段子俊同志的交往就更多了。 记得我和段子俊同志第一次相识是在1959年。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在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新品工艺室当技术员。为了保密,对外名字叫“新品工艺室”,实际是搞导弹工艺研究的。这一年,我陪同所里苏联专家组组长格拉乔夫出差到湖南株洲航空发动机厂(现为南方航空动力集团公司),调研某型空空导弹。段子俊同志正好也在那里指导工作。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颇有几分像风度翩翩的周总理。我听他在厂礼堂作动员报告,声音洪亮,简明扼要,还有点山西、河南那一带的口音。和苏联专家谈话时,他竟能操一口流利俄语,我们都有点奇怪。后来才知道,他1932年就被党派往苏联,先在列宁无线电工程学校学通讯;因为成绩优异,又被选为深造生,就读于莫斯科鲍乌曼高等工学院,继续学习3年无线电工程。俄语讲得流利,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段子俊同志早年曾在苏联学习,为创建航空工业多次出访苏联,主持和参与全面学习、引进苏联航空技术、专家、管理及经验,因而首当其冲,运动一开始他就被当做航空工业“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代表人物”揪了出来。段子俊同志从1950年12月投身航空工业,历任航空工业局第一任局长、副局长主持日常工作(当时称“代职代行”,发文与局长联合署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大力支持下,亲历和组织领导或参与组织领导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创立,1954年就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1956年又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苏联在1951年部队才开始装备米格17爱夫,我们只比苏联晚了5年左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航空工业基本掌握了先进的喷气技术,从修理走向了制造;建立了一批骨干航空企业和航空大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比较配套的航空教育体系,以及飞机、发动机、材料、工艺、试飞、仪表、情报等科学研究所(室),奠定了航空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创造了被称之为航空工业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他全身心地投入中国航空工业从东方崛起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这段重要历史的亲历者和权威见证人。对于创立新中国航空工业,段子俊同志功不可没。 “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电报通知,党中央批准,段子俊同志任三机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段子俊同志时年六十有五,已在副部长的岗位上工作了15年,也是从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起,在航空工业领导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领导人。这次中央委以重任,面临新时期、新局面、新任务,他精神焕发,协助三机部新任部长吕东同志为开创航空工业新局面而努力拼搏。1984年,我调到部机关,先后担任部科技局副局长、民用飞机局局长。他虽然于1985年离休,但离而不休,还担任航空工业史编辑委员会主任,呕心沥血,组织编写中国航空工业史。我们经常见面,很亲近,无所不谈。1987年我被调到国家教委,后又到国家技术监督局工作,1992年又回到航空工业部。如此来来往往,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互通信息,互相关心。特别是我主持航空工业总公司工作以来,他特别关心和支持,从发展战略、科研、生产、外事外贸、机关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拳拳之心,殷切期望,令我难忘,也使我更加敬重他。每一年春节,我都要请航空工业的老部长聚会。每一次我都到门口迎接,扶“老爷子”上台阶,坐在我身边。我知道“老爷子”爱吃肘子。这便成了每次宴请的“常备菜”。席间,我给他夹菜,斟酒,特别注意多夹肘子,他每次都很高兴。 刘高倬同志担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每年春节也都宴请老部长,我进入了被邀请之列。每一次都和“老爷子”、刘高倬同志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热热闹闹,备感亲切。春节期间,我和夫人还带着鲜花,登门给“老爷子”拜年。2006年春节前,刘高倬同志宴请老部长,我照例搀扶“老爷子”下车、上楼、就座,为他斟酒、夹菜。他还是那样高兴、健谈。可万万没有想到,“老爷子”2006年2月竟…… 2006年3月9日,我到八宝山参加“老爷子”的告别仪式。我在悼言簿上郑重地签下名字,向“老爷子”恭恭敬敬三鞠躬,寄托我对“老爷子”的深深敬重和哀思。 斯人已去!段子俊同志和他这一代航空人创造的辉煌业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永存! 朱育理 2009年8月31日 后记 今年是中国航空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从1951年创建,至今也已近60周年了。历史是人创造的,中国航空工业历史是航空人创造的。我们纪念、回望、审视和研究中国航空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60年的历史,首先都应当关注、追思中国航空的先驱者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披荆斩棘、艰苦卓绝奋斗的一代一代航空人。段子俊1951年投身于航空工业,直至2006年辞世,在航空工业拼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连续担任领导工作3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航空工业历史上留下他的一页,不要忘记他和他们这个第一代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者,对于传承航空工业历史,继往开来,“资政”、“教化”,无疑都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的基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 秉笔直书,求实存真;对待历史人物,既不苛求,也不溢美,作恰如其分地叙述,是中国修史与传人的优秀传统和史德。在编辑出版《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恪守和遵循这一优秀传统和史德,并视之为不可动摇的最高准则。对于段子俊我们不是写他的传记,更不是写他的评传,而是根据我们目前占有的资料,重点记述他的主要经历和言行,把他的一生力所能及地反映出来;同时立足于“让事实讲话”,述而不评,论从史出,力求公正、客观。对于《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所载入的时间、地点、言论、行为等基本内容,我们都坚持查考清楚,力求准确无误,信而有据。 为此,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出版的和未公开出版的相关史志资料,特别是阅读了几十本弥足珍贵的段子俊的工作笔记。他从奉召入京,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筹划创建航空工业起,直到改革开放,几十年始终如一,日日月月年年,开会办事,出国访问,下厂指导工作,调查研究,几乎每事必记,从中央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秘书,有言必录,甚至自己主持会议所作的总结讲话,事后也作了追记。我们满怀好奇、敬重与虔诚,坐在书桌旁,小心翼翼地翻开他的这几十本大小不一的笔记本,一张张泛黄发脆的手稿,仔细阅读、核对、查证,判断那些潦草难辨的细小字迹、词句、符号,夹在其间的俄语,如同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纪录片般流动的画面,一段段鲜活而又充满着丰富细节的历史凸现出来:中南海运筹帷幄场景,莫斯科访谈的日日夜夜,从北国哈尔滨,辽沈大地到赣江、湘水之滨,沸腾的航空建筑工地,万众一心的工厂、车间,夜以继日的总部机关——带着奠基人的雄才大略、第一代航空创业者的激情,向我们扑面走来,我们不禁心潮难平,思绪万端。 编辑出版《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在这里: 我们诚挚感谢航空工业老部长朱育理同志为本书作序! 我们诚挚感谢严慧发、徐汉生、陈象麟、冷传生、张金波、王祖浒、金击强、赵光琛、孙肇卿、刘国民、江同、吴明远、王大伟等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提供资料和审读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诚挚感谢高其风等老同志、老朋友提供多年收集珍藏的资料! 我们诚挚感谢余臣滔先生题写书名! 我们诚挚感谢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中航技深圳公司给予的大力支持! 我们诚挚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我们诚挚感谢段子俊家人的大力支持和紧密合作! 由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本书肯定会存在不足乃至错误,敬请指教。 2009年11月2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赤兵//周日新//李周书//朱伯贤//尹秀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2478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6.16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