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世界十大文豪
内容
试读章节

1

一座市民的膳宿公寓

伏盖太太本家姓贡芙朗,是一位老妇人,四十年来,她在巴黎开了一幢平民式的膳食公寓,整幢房子坐落在拉丁区和圣马尔索市郊之间的新圣热纳维也芙街上。这幢名叫“伏盖公寓”的膳宿场所,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接待,公寓里风气淳朴,受人尊重,从未招来什么闲言碎语。不过,三十年来,在这幢公寓里也没看见什么年轻人住过,除非个别年轻人因家里给的生活费少得可怜,才肯住进来。然而,在1819年,即这出悲剧开场的那年,一个可怜的少女却住在里面。在那个伤感文学泛滥的年代里,悲剧这个词被用得既滥又牵强,我们眼下再用,似乎有些丢失面子,但这里却非用不可:这倒不是因为这个故事真的有多少悲剧的意味,而是这部小说写完后,也许intra muros和extra读者会洒下几滴眼泪。出了巴黎城,该书还会被人理解吗?恐怕大成问题。这场戏里对当地的考证和地方色彩比比皆是,其特色也只有住在蒙马尔特高地和蒙脱鲁日小丘之间的人才能赏识;在这个著名的盆地里,墙壁上的石灰随时都会落下,黑色的泥浆纵横阡陌,充满人间真正的痛苦、虚假的欢乐,老是动荡不安,令人生畏;因此,不发生非同寻常的事件,人们是不会对其稍加留意的。然而,这里也确实时刻发生一些不幸,交织着恶行与善举,因而也变得伟大而庄严。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者看见这些景象,会止步不前,感叹一番;但是,他们所产生的印象顷刻间就化为乌有,就好像一只被一口吞食的甘美的果子。文明的车辆如同雅热尔纳城的神车,被一个较难碾碎的人挡住了去路,稍停了一下,立即又把他碾死,继续昂然阔步地上路了。你们埋在柔软的安乐椅里,白皙的手拿着这本书,自言自语地说:也许此书会让我散散心。你们可能会这样做的。当你们从书中得知高老头不幸的隐私之后,晚饭照样吃得很香,托口说作者杜撰而无动于衷,说他任意夸张,指责他故作多情。啊!请你们相信,这个悲剧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小说。AlI is true,它是如此之真,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身或是内心的一些影子。

膳食公寓的房子属于伏盖太太。它坐落在新圣热纳维也芙街的下段,那地方通向弩箭街是一个斜坡,坡度很陡,崎岖不平,以至很少有马车取道上下。这些街道紧紧挤在恩典谷修道院和先贤祠的两个尖顶之间,使本来寂寥的环境更加安静了。这两座建筑投下一片黄澄澄的色彩,穹顶双双投射出肃穆的阴影,因而改变了四周的气氛。街上,铺路的石块干巴巴的,阴沟里既无污泥,又无浊水,野草沿着墙根往上生长。一到此地,再无忧无虑的人也会像所有过路人一样,变得怏怏不乐;一辆马车的辚辚声会惊动整条街坊,街面上的房子死气沉沉,一堵堵墙让人联想到监狱。一个迷路的巴黎人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座座市民的膳食公寓,就是一个个机关,要不就是贫穷和倦怠的景象,老年人气息奄奄,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得不勤学苦读。巴黎找不出另一个更加可怕,甚至可以说,更加不为人知的街区了。特别是新圣热纳维也芙街,简直就像一只古铜盒子,做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再合适不过了;为使读者有个体会,无论怎么运用灰暗的色调进行沉闷的描述都不过分,就如游人走下地下墓穴时,每下一级,日光愈加晦暗,导游的声音也愈加空洞似的,这个比喻毫不夸张!枯竭的心灵与空空的脑壳相比,谁能说出哪个更加可怕呢?

公寓的正面是一个小园子,因此,整座房子与新圣热纳维也芙街成直角,从街上看得出房子的进深。在房屋与园子之间,沿着正墙有一条铺着石子的微凹的墙沿,宽近两米,墙沿前面,开了一条沙子甬道,两旁排列着蓝白双色的大陶盆,里面种植着天竺葵、夹竹桃和石榴。甬道口有一道中门,门上横着一块牌子,写着:伏盖之家;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着:膳食公寓,不论男女,敬请惠顾。白天,从一道带响铃的栅栏门上望去,在小石板路的尽头,临街的那堵墙上画着一个淡青色的神龛,出自街区一个画家的手笔。在这幅画的凹处,竖着一尊爱神像。对象征画入迷的爱好者只需看一眼画像上面剥落的釉彩,也许便可联想到荒唐的巴黎式的爱情。在不远处,正有一所医治此病的场所。在底座上的铭文已模糊不清,让人联想到1777年伏尔泰重返巴黎的时代,那时人们出于对他崇拜才竖起这件装饰品。铭文上写着:

不论你是何人,此人就是你的导师,

他过去是,现在是,或许将来还是。

黄昏降临时,栅栏门换上门板。小园子的宽度恰如正墙的长度,两面分别被临街的墙和邻宅的共有墙隔着。界墙上挂满了常春藤,在巴黎也算是一景,引起行人注目。每一面墙上都爬满了毛茸茸的果树枝和葡萄藤,瘦小而茂密的果实每年都要使伏盖太太大伤脑筋,并且成了她与房客们的话题。沿着每一堵墙,各铺着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向椴丛,伏盖太太虽说出生在娘家贡芙朗,但“椴”的音老是发不准,房客一再从文法上加以纠正也是白搭。在两条侧径之间,是一方朝鲜蓟,两边种着修成纺锤形的果树,围了一圈酸模、生菜和香芹。在椴树阴下,有一张漆成绿色的圆桌,桌边放了一圈椅子。在气温高得能孵小鸡的三伏天,兜里有几文够喝咖啡的顾客在这儿饮咖啡。楼房有四层,上面又架了一排阁楼,用碎石砌成,涂成了黄色,巴黎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涂上这种颜色,令人恶心。每一层楼开了五扇百叶窗,窗子上都镶嵌着小块玻璃,并配有遮光帘,这些帘子高高低低杂乱无章。这幢房子的两侧,每层都有两扇百叶窗,底层的百叶窗外圈还围着装有铁丝网的铁栏杆。房屋后面是一个大院,宽近二十法尺,猪、母鸡、兔子在里面共同生活,相安无事;在院子里端,搭起了一座堆木头的棚子,在棚子和厨房的窗户之间,吊着一只碗橱,洗碗池的污水就从下面排出。这个院子有一道小门开向新圣热纳维也芙街,为避免瘟疫,厨娘用大量的水洗刷这块肮脏潮湿的地方,并把房里的垃圾从这道门里清出。底层本来就打算供房客公用,从临街的两扇窗子取光,另有一扇落地门窗让他们进出。这间客厅与餐厅相通,餐厅与厨房之间隔着楼梯间,梯级是用小木板和擦得亮闪闪的彩色地砖拼成的。客厅里摆着几只单人沙发和套有下摆带须的皱褶布套的椅子,那些皱褶时而无光,时而亮堂,没有比看见这个景象更凄凉的了。客厅中央摆着一张圆桌,灰色大理石的桌面上放着一套现今到处可见的白瓷茶具,茶具上镶着的一条条金线剥落已半。这间屋子的地板很差,护墙板上贴着漆布,漆布上的图案表现的是《戴莱马克》的主要场面,里面的经典人物是彩绘的。在装栏杆的百叶窗之间的墙板上为房客们呈现出一幅加里普素宴请乌里斯的儿子的画面。四十年来,这幅画常引起年轻房客的嘲讽,这样,在他们调侃自己因穷而来凑合的饭菜时,就以为可以把自己拔高了。壁炉是石砌的,炉膛千干净净,说明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升火。壁炉上沿的两边摆设着两只花瓶,插满了纸花,罩在罩子里显得很陈旧;当中摆着一只灰蓝色大理石摆钟,外形丑陋。这间客厅散发出一种语言难以形容的怪味,或许叫“公寓味”吧。这种味道给人以闭塞、霉烂和陈腐的感觉,冷飕飕的,闻起来又湿漉漉的,仿佛潮气能沁入衣服;它像用饭后的餐厅散发出的味道,也像小饭馆、办事处和济贫院散发的气味。倘若人们发明出一种方法,能估量出年轻或是年老的房客身上各自特殊的卡他性气味有多恶心的话,那么也许这种味道就不难描述了。哦!这间客厅虽然俗不可耐,但您若把它与隔壁的餐室做一番比较的话,您将会发现这间屋子如同贵妇人的小客厅那样,还很高雅而芬芳哩。餐室全都装上了护墙板,以前漆上的颜色眼下已分辨不清,底色上污垢斑斑,构成了一幅幅狰狞怪异的图案。好几张油腻腻的餐橱紧靠墙放着,里面放着暗淡无光的长颈大肚玻璃瓶、波纹状的镀锌垫子,一摞摞杜尔奈产的蓝边厚瓷盘。在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张多格橱,格子都标上了号码;存放房客的餐巾,上面不是有油污,就是有酒斑。客厅里还有一些弃之不用的家具,坚不可摧的样子,放在那里仿佛是养老院里的文明的残骸似的。您还可以看见一个下雨时会出现的教士的晴雨表,一些令人作呕的配着黑漆描金木框的污秽的木刻,一只玳瑁边框上包着铜的长形座钟、一只绿色的火炉,几只阿戈发明的油灰积垢的甘凯吊灯,一张长长的餐桌上面罩着一块油腻的漆布,某个调皮的食客用手指头就可以在上面划出自己的名字,几张缺胳膊断腿的椅子,几块可怜巴巴的擦鞋草垫一直在散开着,但又不会分离,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脚炉,洞眼凹凸不圆,铰链脱落,木架子已烤得乌黑的了。欲要描述这一房家具是如何陈旧、开裂、腐烂、摇晃、锈蚀、残缺不全、七零八落、奄奄一息的,就得好好形容一番,这样就会影响这部小说的趣味,忙忙碌碌的读者是不会原谅的。红色方砖地因擦拭以及着色过多,到处坑坑洼洼的。总之,这间房间毫无诗意可言,里面弥漫着一股寒酸味,一种吝啬的、浓重的、呛人的寒酸味。虽说这些家具上没有污泥,但却有斑斑污迹;虽说还不至于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但看来也支撑不了多久便要烂光了。早晨将近七点钟,伏盖太太的猫先于它的女主人,跳上餐橱,嗅了嗅橱里盖上盘子、盛着牛奶的碗,发出报晨似的呼噜声。这是这间屋子一天中的黄金时代。不多久,这位寡妇出现了,她古里古怪地戴着一顶罗纱无檐网眼帽,帽下挂着一圈凌乱的假发,脚上套了一双歪歪扭扭的拖鞋,蹒跚地走进来。她的脸皱巴巴、胖乎乎的,正中隆起一只鹰钩鼻,一双小手肉墩墩的,身体又肥又厚,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她的胸脯鼓鼓的,晃晃荡荡,与这间透出阵阵阴气、隐伏着不法交易的餐室倒很相宜,伏盖太太呼吸着里面热烘烘、臭熏熏的空气,从不恶心。她的脸上神清气爽,犹如秋日初霜时的景象;她的双眼眼角起皱,其表情可以从舞女的微笑霎时转为贴现者的一副凶相。总之,她整个人就是公寓的化身,而公寓就是此人的注脚。牢狱无狱卒不成其为牢狱,您想象时不可能两者缺一。这位肥胖而苍白的小女人就是这种生活的产物,如同伤寒是医院传染的结果一样。她穿的毛织围裙,盖住了她那条用旧裙子改制成的内裙,棉絮已从开裂的布缝里绽出,这条围裙便是客厅、餐室和小园子的缩影,亦让人从中窥见厨房的概貌,并嗅出住客的味道。当她在场时,此场面也就配齐了。伏盖太太五十岁上下,与所有那些一生坎坷的女人相似。她的目光呆滞无神,带着女掮客的天真的表情,为卖个高价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但又准备不惜一切以改善自己的命运,如有可能,甚至可以交出乔治或是皮什鲁。不过,归根结底,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房客们都这么说;他们听见她也在哼哼唧唧,咳嗽不已,以为她也是个穷光蛋。伏盖先生生前是什么样的人?她从不谈起。他是如何破产的?有人问起此事时,她只是回答道:遭遇了不幸。他对她不好,让她只有淌眼泪的份儿;他给了她这幢房子过日子,并且给了她不必同情任何不幸的人的权利,因为她已经受够了人间一切苦难。胖厨娘西勒维听见她的女主人在快步走动,便急急忙忙地为房客摆上午餐。

P11-15

目录

高老头

欧叶妮·格朗台

内容推荐

《欧叶妮·格朗台》和《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高老头》通过巴黎一个偏僻街区的伏盖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描述了巴黎社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欧叶妮·格朗台》是以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集会开始的,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问题而在克吕旭家庭和格拉珊家庭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部在格郎台公馆的客厅里逐一铺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步潭,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般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走向结尾。

编辑推荐

高老头和格朗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

《高老头》和《欧叶妮·格朗台》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两部代表作品。前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后者塑造了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嗜财如命、毫无人情可言的吝啬鬼葛朗台这一艺术形象,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血腥发迹史和由金钱崇拜带来的社会丑恶和人性沦丧。

《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细节描写细腻、真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世界十大文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译者 韩沪麟//李恒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23893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