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
内容
内容推荐
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开始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惊悚的病例故事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本书精选了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目录
总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
楔子 当简单科学遇到复杂个体
第1部分 孰能无过
第1章 一把刀的修炼
我把手术刀放在病人皮肤上,划下第一刀。这种感受实在太奇特了,会让人欲罢不能,它混合了见血的亢奋、担心出错的焦虑和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
第2章 像机器一样精准
长久以来,西方医学界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近乎机器的完美。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要诀就是“多做”,连续不断地做,有朝一日自然会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练而精准。
第3章 切烂的喉咙
我在她脖子上摸索着,寻找甲状软骨的突起,但只摸到一层层脂肪,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该切下去吗?是横切还是纵切?我真痛恨自己。没有一个外科医师会犹豫不决,而我竟这般踌躇。
第4章 9 000个医生的嘉年华
主办单位安排了3间放映室,接连6天从早到晚播放手术视频,我看得目眩神迷。片中呈现了各种手术,有大胆的,有精细的,还有既简单又高明、令人拍案叫绝的处理方法。
第5章 好医生是怎么变坏的
曾经负责尽职的医生最终堕落的例子比比皆是。根据多项研究,医生酒精成瘾的问题并不会比一般人罕见。另外,由于更容易取得药物和麻醉药品,医生也更可能滥用药物。
第2部分 难解之谜
第6章 13号、星期五、月圆夜
我自认为是个头脑清楚、训练有素的医生,不会被这些迷信的念头击败,于是,我去了图书馆,想找出有关13号星期五的科学研究报告,看看这天是不是真的不吉利。
第7章 疼痛的迷雾
针对慢性疼痛的治疗,除了要完成详尽的身体检查,也要了解病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中是否存在问题。慢性疼痛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身体里面出了毛病,而是我们身体外部的问题造成的。
第8章 孕吐30周
安娜的情况越来越糟,但她完全不考虑人工流产,因为每天,护士都会推着B超机来到她床边,她能听到子宫里两颗小小的心脏在扑通扑通地跳着。这就够了,她决心奋战到底。
第9章 一说话就脸红的女主播
登上主播台后,她发现自己总会忍不住脸红,连芝麻蒜皮的小事都能让她双颊绯红,比如播报时突然忘了词,或是发觉自己讲话速度太快,在那一刹那,她已满面通红。
第10章 吃个不停的人
医生详细地向威廉解说了胃绕道手术的原理,也坦白地告诉他,这种手术的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五。因为肥胖,威廉已经失去了工作、尊严和健康,他决定放手一搏,手术是他唯一的希望。
第3部分 世事难料
第11章 最后的一刀
今天,我们有电脑断层扫描、超声波等利器,病人去世时,我们早就知道死因了,尸体解剖等于多此一举。我本来是这么想的,然而,有一个病人改变了我的想法。
第12章 “死因未明”的8个婴儿
尽管尸体解剖报告单上写着“死因未明”,我们还是希望医生能找出比较充分的解释。30年过去了,那8个婴儿的猝死之谜的真相,似乎终于露出端倪。
第13章 医疗决定谁来做
你在生病的时候,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的话,什么时候该坦率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即使选择不自己下决定,也应向医生问明清楚。
第14章 成功会有时
引起坏死性筋膜炎的细菌会长驱直入,侵入深层肌肤,随即在筋膜处大肆破坏,所有的软组织无一幸免。在刚发现的时候就进行彻底的清创手术,患者才有存活的机会。
序言
了不起的葛文德: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
北京大学医学部 王一方教授
如今的阅读多少带些偶像情结,让大家读读葛文德
得给个理由先。他是何方神圣?首先,他服务的机构在
国人眼里颇为荣耀——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
职位是外科教授。大伙印象中的外科医生大多比较明快
、潇洒,他也不例外。更厉害的是,这位老兄还是WHO
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克林顿、奥巴马两届民
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这说明什么呢?能耐与境界,够
水准。不过,读书不是读身份,要读文章气象,还要读
文字品味,是否优美、雅致?这一点也不含糊,这位外
科医生不仅手术做得漂亮,文字也够典雅,他是一位畅
销书作家、风韵杂志《纽约客》上有他的专栏。
打开葛文德的档案袋,你会发现,这位天才并非纯
正的美国佬,而是印度移民的后裔,从照片上看就是一
个印度文艺青年的范儿。他的父母都是医生,符合美国
人“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讲究医学世家)的传统。
他1987年毕业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两年后从伦
敦郊外的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挣回一个哲学、政治与
经济学的学位,谁知他校园情缘还未了,1995年毕业于
哈佛大学,这一回拿了医学博士,还不满足,回身又在
哈佛取了一个公共卫生硕士。
葛文德的书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在
葛文德看来,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不思(
老师教,学生练)到寻思,从浅思到深思,从顺思到反
思,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阿图?葛文德三本书的书
名就充满哲学意味和宿命感:《医生的修炼》+《医生
的精进》+《最好的告别》,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混
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样性),然后追逐纯
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
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
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
。一半是直觉思维(叙事思维),一半是循证思维(精
准医疗),两者水乳交融;一会儿是直觉后的循证,一
会儿是循证后的直觉。外科干的是手艺活(鹰眼、狮心
、女人手),蕴含着高度的技巧化,流淌着手艺思维。
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关注手艺的养成,品味手术的境界(
炉火纯青)。医学的奥妙就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
美,这可能吗?葛文德在书中描述的印度医生的故事告
诉我们:低配置+高效率,完全有可能!
其中一个案例是印度乡镇医生用腹腔镜修补消化性
溃疡穿孔的奇迹。印度的消化性溃疡病例很多,而且大
多病情严重,许多人一直到发生穿孔才来就医。一位叫
莫特瓦的基层医生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用腹腔镜
修补穿孔性溃疡,手术切口只有0.6厘米,平均费时45
分钟。阿图现场观摩过这样的手术,使用价格低廉而老
旧的腹腔镜设备,莫特瓦手法一流,动作敏捷。结果显
示,他的手术比起传统的开腹手术并发症少、恢复快,
在印度南部尘土飞扬的偏僻小镇上,创造了世界一流的
腹部外科手术,令美国同行刮目相看。
阿图?葛文德在《医生的修炼》一书中讲述了亲历
的十几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临床医生的精神发
育历程。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化、专门化的趋
势不可遏制,临床医生的成长必然经历“小专科+大人
文”的蜕变历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他早年经历的新手
上路的疑惑与开悟,外科的历练从柳叶刀开始,初为医
生,还必须学习并熟练掌握中央静脉导管的安置术。这
个活可不好干,反反复复,跌跌撞撞,才算闯关成功。
因此,从踏上从医之路的第一天起,他就发现医学的永
恒困惑——不确定性的前提(缺损配置)与对完美结局
(无缺陷)的希冀。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变化莫测的疾病
和病人,信息不充分,基础理论(病因、病理)也不明
了,医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经验都不平衡,但无论资
深人士,还是毛头小子,却都要作出近乎完美的临床应
对,达到患者对疗效的最优预期。
即使到了高年资阶段,他依然认为医学中最大的困
惑还是不确定性。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
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
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
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煎熬中,医生应该转变自
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转而
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他还有
一个不同凡响的理念:诊疗中的不确定性使法律问题根
本无法厘清,无法知道医疗风险究竟来自于疾病自身的
不确定性转归(不可抗力的凶险),还是应该归咎于医
生的过失。因此,贸然起诉某个医生成为一个前提谬误
的命题。
临床中,要战胜医学的不确定性,信心与技巧都是
从实践中习得的,但这都必须以活生生的病人作为训练
对象,但谁又愿意把自己作为新手的练习对象呢?如果
谁都不愿意做此让步,那么,成熟的医生如何出位呢?
医学院教学医院每一天都在给病人最好的治疗、照顾与
给医学新人增加练习机会之间犯愁。临床
导语
●入选“亚马逊年度10大好书”,比《豪斯医生》更人性,比《白色巨塔》更真实,比《实习医生格蕾》更惊险。
●医学有理可循,疾病变化万千。世间没有完美的医生,在病魔面前,妙手仁心的医疗工作者也会不时体会孩童般的无力感。雾里看花的错觉和偏见,将在这本诚恳的医生手记中烟消云散。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哈佛医学院外科副教授,于2010年跻身《时代周刊》评选的“100位影响世界的人物”,他是美国政府的健康政策顾问,全盘托出医疗体系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
●湛庐文化出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医学人文书,但读起来像一本悬疑小
说。作者手法高妙,笔端饱含情感,文章中不时可
见惊人的洞察力。他细细剖析每一个主题,让人屏
气凝神。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引爆点》作者
葛文德其文正如其刀,大胆而且细致,颇有乔
治·奥威尔之风,他的作品让人充分享受阅读的乐
趣,同时有所启发,觉得十分满足。
亚伯拉罕·韦尔盖斯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得主
《我的家园》《网球搭档》作者
本书可谓医学的沉思录,对医学这项人类事业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仅探讨今日医学界情况以及
存在的争议,论及知识和实践的落差、医学本身的
限制,也触及了这一行内在的复杂和矛盾性。
佩里·克拉斯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专栏作家
葛文德这位医生作家,有一支犀利如手术刀的
笔,一双如X线般具有穿透力的眼睛……他描述的每
一个病例故事,从枪伤到病态肥胖到噬肉菌,都是
迷你惊悚小说。诊断结果:这是本让人目不转睛、
不忍释卷的精彩之作。
《时代周刊》
没有一个作家比葛文德更会营造现场感。他的
文字有种魔力,能让病房里的真实故事在我们眼前
上演。每一出都是惊心动魄的医学奇案或感人肺腑
的外科戏剧,给人十分真实的感觉。作者笔力万钧
,是忠实的记录者!
《纽约时报》
令人惊艳的作品……葛文德的心声让人耳目一
新。他把临床上的明察秋毫代入医学写作,描述了
现代医学的图景,同时也呈现了病人的情感与生命
故事。
《纽约书评》
感人至深。葛文德使医生的故事脱离老套,展
现了医学书写的新篇章。
《波士顿环球报》
葛文德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医生作家。他有先
见之明,思考缜密,是医学人文大师刘易斯·托马
斯的传人,笔调谦逊,见解深刻,每一篇都是细心
琢磨的杰作。
美国“沙龙”网络杂志
精彩页
第3章 切烂的喉咙
我在她脖子上摸索着,寻找甲状软骨的突起,但只摸到一层层脂肪,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该切下去吗?是横切还是纵切?我真痛恨自己。没有一个外科医师会犹豫不决,而我竟这般踌躇。
致命的过失
公众认为医疗过失是由某些医生的不称职造成的,律师和媒体也这样想,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医疗过失其实经常发生,而且每个医生都有可能出现过失,只是我们很少能亲眼看到医疗过失的发生,因此常常产生误解。错误发生了,我们情愿认为它们是异常的。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某个星期五的凌晨 2 点,我穿着手术服,戴着手套,划开一位少年肚子上的伤口——他在打架的时候被人在肚子上捅了一刀。这时,我的呼叫器响了。“外伤,3 分钟!”手术室的护士大声读出我的呼叫器上显示的内容。这意味着救护车即将送来另一位外伤病人。作为在急诊室值班的外科住院医生,病人送来时我一定要到场查看。我离开手术台,脱下手术服。另外两位外科医生——主治医生本森和总住院医生继续处理手术台上病人肚子上的伤口。这两人本该来监督指导我处理那位将被送来的外伤病人,但他们现在走不开。本森今年 42 岁,看起来冷冰冰的,当我走向门口时,他仔细打量了我一番,说:“如果你遇到任何麻烦,就呼叫我们,我们两个中会有一个抽身去帮你的。”
我还真遇到麻烦了。在叙述这个故事时,为了保护病人、同事还有我自己,我修改了一些细节(包括当事人的姓名),但我会尽可能忠于事实。
急诊室在手术室的上一层,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了上去。我到的时候,急诊室的护士刚好把病人推了进来。病人是位 30 多岁的女性,体重超过了90 千克,她一动不动地躺在推车上,双目紧闭,脸色苍白,不断有血从鼻孔中流出。
护士直接将她推入 1 号手术室。这间手术室贴着绿色的瓷砖,设备齐全,也有足够大的空间来操作移动型 X 线检测仪。我们把她抬到床上,然后进行检查。一个护士剪开她的衣服,另一个检查她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数据,第三个护士在她的右臂上扎入粗针头,为她输液。一个外科实习医生将导尿管插入她的膀胱。今晚急诊室中的主治医生是亚瑟,他 50 多岁,看起来干瘦、憔悴,颇像电影《断头谷》(Sleepy Hollow)中的纽约警探克瑞恩。他双手交叉,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表示我应该赶紧动手了。
在医院里,住院医生大都会处理一些即时性的任务,而且总是有主治医生在一旁监督指导。那晚,亚瑟是主治医生,病人的一切处理措施都由他负责,我照做就好。不过,他不是外科医生,因此由我来做外科手术。
“什么状况?”我问。
救护人员迅速报告着细节:“女性,姓名不详,因车辆超速而翻车;身体从车内弹出;对疼痛没有反应;脉搏 100 次 / 分钟,血压 100/60 毫米汞柱,呼吸速率每分钟 30 次……”
他一边说,我一边检查病人的伤势。处理外伤病人的第一步,就是确认病人是否呼吸困难。这位女性呼吸急促而微弱,血氧饱和度只有 90%,而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 95% 以上。
“她的血氧饱和度太低了。”我没精打采地说。所有的住院医生在医院待上 3 个月以后,语气都会是这样的。我用手指查清她的喉咙里没有会导致呼吸不顺畅的异物,用听诊器确认了她的两肺没有萎陷,然后给她戴上氧气罩,用力挤压气囊(一个有单向阀的气球,每次挤压后都有 1 升的氧气进入病人的呼吸道)。大概 1 分钟后,她的血氧饱和度上升到了 98%,看来她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正常呼吸。“为她插管吧。”我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导管穿过她的声带,插入她的气管,为她装上呼吸机,以确保她呼吸顺畅。
主治医生亚瑟想为病人做插管手术。他拿起 3 号喉镜 ,把弯弯的、很像鞋拔的刀片插入病人喉咙,直至喉头。然后他抬升喉镜手柄,压住病人的舌头,撑开嘴巴和喉咙,露出声带。病人没有抽搐或恶心,表现得很镇静。
“抽吸器,”他说,“我什么也看不到。”
他吸出了一杯的血块,然后拿起一条气管内膜导管,试图把管子顺着声带插进去。1 分钟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
护士说:“已经降到 70% 了。”
亚瑟不停地和管子做斗争,试图将它插进去。这时,病人的嘴唇开始发紫了。
“60% !”护士说。
亚瑟把病人嘴里的东西都拔了出来,然后又把氧气罩戴回病人脸上。血氧饱和度测量计的绿色显示灯一直徘徊在 60%,然后又逐渐上升到 97%。几分钟之后,他把面罩拿开,再次试图把导管插进去,血氧饱和度又降到了60%。他又拔出导管,把面罩戴到病人的脸上,血氧饱和度回到了 95%。
当导管实在插不进去的时候,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特别技术专家。“去请麻醉科医生。”征得亚瑟的同意后,我说道。同时,我继续按照外伤病人的处理原则全面检查病人身体,给病人输液,填写检验单和 X 线检查单。这些只需花 5 分钟。
病人的血氧饱和度降到了 92%,这不正常,因为病人使用了氧气罩。我问护士:“氧气开到最大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阿图·葛文德
译者 译者:欧冶
编者 王一方
绘者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3906069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98
CIP核字 2023068884
中图分类号 R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