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众神之河(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
内容 | 内容推荐 1990年的夏天,诗人于坚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走向心仪多年的澜沧江,他被河流的伟大和神圣震撼了。他在心中默默许愿,一定要把这条大河从源头到出海口走上一遍。十三年后,诗人终于有机会揣着一本护照出境,开始他的澜沧江-湄公河之旅,前后历时多年,行程上万公里。最后熔铸出二十万字的散文力作和一百多张摄影图片,中间还穿插了许多古今诗歌,为读者献上一部图文盛宴。 作者简介 于坚(1954—),字之白。1954年8月生于昆明。1970年代初开始写作,包括诗、散文、小说、随笔、评论、摄影、纪录片等。著有诗集、文集五十余种。中国第三代诗歌主要代表、先锋派文学重要作家之一。“诗言体”“拒绝隐喻”“民间立场”等诗学主张对中国当代诗歌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创世纪》四十年诗歌奖等。系列摄影作品获《国家地理》杂志华夏摄影奖。他的写作也受到国际关注,译为多种文字并获奖。 目录 《众神之河(从澜沧江到湄公河)》无目录 导语 这是一条众神庇护的河流,一条鲜花簇拥的河流,一条热爱生活的河流。 一条河流就是一条文明史,从起源到大海,澜沧江-湄公河产生过多少神灵哪,众神出没,各得其所。 跟着诗人沿河去漫游,从澜沧江源头、梅里雪山、大理、巍山、西双版纳、琅勃拉邦、万象、吴哥、西贡、湄公河三角洲,到大海。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个精神性的象征、一个神话、一种隐喻,人们望着有大美、大气象、大力量、大流动而不言的河流,人们内心充实,感受到永恒的存在。 精彩页 现在,也许是我这一生走得最慢的时候,那条大河,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已经不远了,还有十几米吧,我想我应该欢呼着雀跃过去,电视里的探险队抵达目标时都是这样的嘛。但我跑不动,这里不是山顶,海拔4875米,呼吸困难,只可以小步小步气喘吁吁慢慢地挪。就像遥远的婴孩时代,后面有一只大手扶着。其实后面什么也没有,回头看了一眼,那是亘古的荒原,沉默得令人绝望,有些干燥,九月,高蓝的天空上挂着刺眼的太阳,无数溪流在戈壁滩上闪闪发光。这源头不过是扎那日根山一处山包中部的一片小沼泽,长年细细地渗着水,像一只腐烂的眼。 令我惊奇的不是这源头,而是在它的旁边,建着一个红色的小寺庙叫作嘎玛寺。当时我没有多想其意义。许多日子过后,回想起来,在一条大河的源头,立着一个寺庙,这情况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是澜沧江-湄公河的第一座神寺。那时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没有第二条河流,会像澜沧江-湄公河这样,沿水而下,屹立着无数的庙宇。 在我们知道的时间之前的时间中,某一次,造物主或者别的什么神灵,把地球上今天喜马拉雅这个部位抓了一把,大地就像一块桌布那样耸起来黑暗的内部被撕开,地质运动像一场革命那样爆发,火山喷涌,岩浆溢出,板块错位,地壳剧烈沉降或者上升,峡谷深切,巨石、泥土、洪流,携带着未来的高山、平原、峡谷、河流、森林、温泉、坝子、洞穴,滚滚而下一直滚到大海中,苍茫大地,面目全非。说是一次,其实那是在无数时间中无数次运动的结果,那时间漫长到任何人类的历史都只是弹指一挥。可是当我从青藏高原的“案发现场”出发,沿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旅行的时候,我依然可以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巨大运动的最后一瞬,似乎巨大的拉扯撕裂刚刚结束,创造大地的造物主刚刚拔腿离去,还听得见它的脚步声在天空下咚咚回响;无数的碎裂、堆积、垮塌、平铺、抬升、压制、填充、空转、搓捏、喷射、号叫、跌仆、漫溢、散落、突出,最阴森黑暗的、最光明灿烂的、阻隔压抑郁闷煎熬的、无边无际坦荡雄阔的……刚刚凝固,世界现场方才尘埃落定。 在地质学上,这个运动叫作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是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因为这个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而得名,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界认为,在上新世末期至更新世初期,在印度板块的强大推挤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产生了无数新的峡谷、河流,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貌格局。 山河各得其所,天空了无痕迹,大地被完成了。大地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就是这样,你第一次看到的样子。老子说,天地无德。2006年的秋天,我在澜沧江大峡谷中漫游,河流在高原的底部沉闷地响着,很难看见它,它只是在刀背一样笔直切下的褐色山脊的裂缝里偶尔闪一下粼光。忽然,一块巨石如囚徒越狱般地脱离了山体,一跃,向着峡谷滚去,带起一溜黄灰,滚了很久。以为会听见石块砸进河水的声音,却像流星划过宇宙那般哑然了。在遥远的童年时代,朦胧中我经常感觉到遥远群山后面有流动者的声音传来,来自西方的风中似乎藏着滚滚车马。那时候,我不知道群山深处藏着一条河流。而现在,这河流就在我脚下的地缝里,我们的越野车停在碎石路上,我们将前往这河流的源头。 当我在地图上查找澜沧江源头的时候,我发现我无法在纸上找出它的源头,在它的开始之地,青海省杂多县境内,这河流像掌纹一样呈现于高原,无数的细线。我们习惯为事物确定它的核心、主流、中央、开始。我查阅了科学界的报告,发现直到现在,关于澜沧江的源头一直是个悬案。在地理学界,世界著名大河源头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的地理发现。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包括法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在内的国际著名机构资助和支持了十几支探险队进入澜沧江-湄公河河源区,寻找源头。1866年,六个法国人出发去寻找澜沧江-湄公河源头,他们跨越了近四千公里的旅程。最后被无数的水源和恶劣的气候弄得晕头转向,千头万绪,根本找不到源头。1997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法国著名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Michel Peissel)出版了《最后一片荒蛮之地》,在书中他自称在五十八岁的时候找到了澜沧江源头。他宣布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海拔4975米的鲁布萨山口,以注册世界探险纪录闻名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接受了佩塞尔的说法,但佩塞尔对他找到的源头的精确位置的地理坐标却语焉不详,而地图上也找不到“鲁布萨山口”。在过去的一百三十多年里,至少有十二拨人前往寻找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各种资料上记载的关于源头的所在有十几种,而以不同源头为起点的河流长度也有多种,估测的长度从4000公里到4880公里不等。 P25-2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众神之河(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于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17627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3 |
出版时间 | 2024-03-01 |
首版时间 | 2024-03-01 |
印刷时间 | 202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24 |
CIP核字 | 2023251371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2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2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