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影响巨大。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包括了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等等。这是一本中学生了解海明威文学成就的好书。
图书 | 海明威文集/日读日新枕边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影响巨大。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包括了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等等。这是一本中学生了解海明威文学成就的好书。 内容推荐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是美国最享盛名的现代小说家。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影响巨大。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辈子对死亡进行了探索,如实地描写了自己看到的世界,并热衷于表现奇特、暴力、罪恶、英勇不屈和死亡的主题。在他的晚年,由于多种疾病并发,使他不能象从前一样继续写作,最后他以特殊的勇气和方式,走向死亡,接受死亡。 目录 老人与海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乞力马扎罗的雪 世界之都 世上的光 先生们,祝你们快乐 大转变 你们决不会这样 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 向瑞士致敬 三天大风 永别了,武器 试读章节 老人与海 一个老头独自在湾流里的一条小船上打鱼,至今他到那儿已去了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也没捉到。开始四十天里,有个小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就对他说,老头现在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是形容倒霉的最坏的字眼,于是他们吩咐孩子,上了另外一条船,在那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大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荡荡的,感到心里非常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以及绕在桅杆上的帆。那帆上用一些面粉袋布打了些补丁,当它收拢时看起来就像是一面破败的旗帜。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后凝聚了很深的皱纹。腮帮上长了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晒成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因为老用双手拉绳索拉大鱼,两只手上都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月久像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年迈,除了那双眼睛,那双眼睛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决不肯认输的。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的时候,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一道出海了。我家里已经攒了一点儿钱。” 以前是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所以孩子很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运气好的船,还是跟他们待下去吧。” “可是你该记得,你有一回是怎样接连八十七天一条鱼也没捉到,随后接连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不相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离开的。我是他的儿子,不能不听从他的话。”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没多大的信心。” “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是的,”孩子说,“我请你在饭店的阳台上喝杯啤酒,然后我们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回去。” “那敢情好,”老人说,“打鱼的都是一家人。” 他们坐在饭店的阳台上,很多打鱼的人爱拿老人开玩笑,老人一点也不生气。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都用眼睛望着他,心里替他感到难受。不过他们并不流露出来,只是斯文地谈起海流,谈起他们把钓索送到海面下有多深,讲起久久不变的好天气,谈起他们看到的一切。当天打鱼交了好运的渔夫都已回来,把他们捕到的大马哈鱼剖开,整片儿排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的一端由两个人抬着,摇摇晃晃地送到收鱼站,在那儿等着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逮到鲨鱼的人们已把鲨鱼扛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吊在带钩的滑车上,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把鱼肉切成一片片,以备腌制。 刮东风的时候,从海湾那边的鲨鱼加工厂飘来了一股气味;但今天只送来淡淡的一丝气息,因为风转向了北方,这会儿已经逐渐平息了,饭店阳台上阳光明媚,天气可爱极了。 “圣地亚哥。”孩子说。 “哦。”老人说。他正握着酒杯,想着好多年以前的事情。 “我去替你弄点沙丁鱼来明天用好不好?” “不。打棒球去吧。我划船还行,何况还有罗赫略给我撒网。” “我还是很想去。即使不能跟你一道打鱼,我也很想替你做点儿别的事。” “你已经请我喝了杯啤酒,”老人说,“你现在是个大人啦。” “你第一次带我上船,那时我有多大?” “五岁,那天我把一条乱蹦乱跳的鱼拖上船的时候,那家伙险些把船撞破了,你也差一点给送了命。还记得吗?” “我记得鱼尾巴叭哒叭哒地直扑打,船上的座板也裂开了缝,还有你用棍子打鱼的声音。我记得你把我推到船头上,那儿搁着湿漉漉的钓索卷儿,我觉得整条船在颤抖,听到你啪啪地用棍子打鱼的声音,像在砍一棵树,我还记得当时我浑身上下都是甜丝丝的新鲜血腥味儿。” “你当真记得那回事儿,还是不久前我刚跟你说过?” “自从我们头一趟一同出海的时候起,什么事儿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人用他那双常遭日晒风吹的坚定的眼睛爱怜地望着他。 “你要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准会带你去冒一冒险,”他说,“可你是你爸爸和你妈妈的孩子,你搭的又是一只交上了好运的船。” “现在我去弄沙丁鱼来好吗?我还晓得从什么地方去弄四条鱼饵来。” “今天我自己还有剩下的。我把它们放在盒子里腌了。” “那么让我给你弄四条新鲜的来吧。” “一条。”老人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时那么清新了。 “两条。”孩子说。 “一条。”老人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时那么清新了。 “两条。”孩子说。 “那么就两条吧,”老人同意了,“可不能是偷来的。” “去偷我也愿意,”孩子说,“不过这些是买来的。” “谢谢你了。”老人说。他心地单纯,不去捉摸自己什么时候达到这样谦卑的地步。可是他知道这时他正达到了这个地步,他知道这并不丢脸,而且也无损于真正的自尊心。 “看这海流,明天会是个好日子。”他说。 “你打算上哪儿?”孩子问。 “去得远远的,风向一转就顺着风回来。我想天亮前就出发。” “我有个想法,叫船主人也驶得远远的,”孩子说,“这样,如果你当真钓到了大鱼,我们可以赶去帮助你了。” “他才不会愿意把船驶到很远的地方。” “是啊,”孩子说,“可是我会看见一些他看不见的东西,像觅食的鸟儿在空中盘旋,我看见了就会叫他赶去追海豚的。” “他眼睛那么不中用吗?” “简直是个瞎子。” “这倒奇怪了,”老人说,“他从没捕过海龟。捉海龟才伤眼睛哪。” “你可在莫斯基托海岸外捕了好多年海龟,你的眼力还是很好的嘛。” “我是个与众不同的老头儿。” “可是你现在的力气还足够对付一条真正的大鱼吗?” “我想还可以。何况还有不少窍门可用呢。” “我们把渔具拿回家去吧,”孩子说,“这样我才可以拿了鱼网去逮沙丁鱼。” 他们从船上拿起打鱼的渔具。老人肩扛着桅杆,孩子抱着里面盛着编得很紧密的褐色钓索卷儿的木箱、鱼钩和带杆子的鱼叉。盛鱼饵的匣子连同一根棍子藏在小船的船梢下面,那根棍子是在大鱼被拖到船边时用来对付它们的,没有人会来偷老人的东西,不过还是把桅杆和那些粗钓索带回家去妥当些,因为露水对这些东西不利,再说,尽管老人深信当地不会有人来偷他的东西,但他觉得,把一把鱼叉和一支鱼钩留在船上实在是不必要的诱惑。 P1-3 序言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是美国最享盛名的现代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父亲热衷于打猎和钓鱼;母亲爱好音乐和艺术。他们的爱好给了海明威很大影响。海明威一方面继承了父亲爱冒险的精神;一方面又受到了母亲艺术天份的影响。1917年中学毕业后当见习记者,接受了新闻记者的严格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入伍,参加了美国医疗队。1918年他在意大利前线受重伤。战后住在巴黎,当了《多伦多明星日报》的驻外记者,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内容深刻,形成了独到的风格。1946年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小说描写一群参加过欧洲大战的青年流落在巴黎的情景。他们精神苦闷,情绪彷徨空虚,引起了战后不少青年的共鸣,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小说因此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 二十年代末海明威回到美国,居住在佛罗里达州。他广泛地游历:去西班牙看斗牛,去非洲打猎,去古巴钓鱼。写出了不少以斗牛士、猎手、渔夫为主人公的作品,创造了有名的“硬汉性格”。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四次去西班牙。接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又一次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到了欧洲,参加了不少军事行动,写出不少战地报道、反战题材的小说和剧本。 1941年3月,海明威以纽约《午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在重庆秘密会见了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对于抗日战争的采访,他写出了六篇文章发表在《午报》上。 1945年二战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1952年发表优秀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再次引起轰动。《老人与海》发表两年后,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老年的海明威病魔缠身,1961年7月2日用猎枪在自己的寓所自杀。他独特的艺术境界、勇敢不屈的“硬汉精神”永远存在于世界文坛之林。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独特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名言激励了很多克服困难的人。小说取材于1935年前后,是海明威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期间,从哈瓦那海湾渔民的交谈中听到的,当时发表在杂志上,只有200多字。《老人与海》的问世,是在16年以后的1952年。 故事的主人公是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他已经有84天没有打到鱼了。头40天,一个孩子很佩服他的本事,跟着他出海学打鱼,结果一无所获。他的爸爸妈妈说老头倒了运,不再让他去,孩子搭上别人的船,头一星期就打到三条鱼。他看见老头每天空着渔船回来,心里很难过。到了第85天的早晨,孩子拿着沙丁鱼和鱼食送他出海,祝他好运。钓丝动了,一条马林鱼在晃动,他目测了一下说:“它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呢。”鱼一直拖着小船走了两天。第三天,老人拿出当年的威风,忍着伤痛用鱼叉扎死了这条大鱼,把它捆在船边。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群,它们大口大口地吃着马林鱼的肉。老人用绑在浆上的小刀子、用鱼叉、用棍子一次又一次地劈打着鲨鱼。他坚定地高喊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时,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他失败了。 《老人与海》倾注了海明威近四十年的创作风格。孤独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性格、深藏内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作者精神世界的体现。情景交融、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娓娓道来的叙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老人与海》作品的表达方式是从感觉、视觉、触觉层层递进展开的。这样写能够使作品节奏性强,线条清晰,拉近了作者、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 1929年海明威著名的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出版。它给海明威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小说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美国青年亨利在意大利救护队担任上尉。在一次进攻前夕,结识了英国姑娘凯瑟琳。凯瑟琳的未婚夫在一次战役中阵亡了,因此,生命对她来说更为珍贵。她希望亨利能平安地回来。在前线,亨利的腿被炸伤,送进了米兰的一所医院。在凯瑟琳的细心照顾下,亨利逐渐痊愈。他们相爱了,并准备战争结束后组成家庭。就在亨利准备重返前线的前夕,凯瑟琳告诉他她怀孕了。前线战事越来越糟,每天都有阵亡的危险,他厌恶战争,决定逃跑寻找凯瑟琳。历经磨难,他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等待凯瑟琳的分娩。不料,凯瑟琳和孩子都死于难产。 《永别了,武器》倾注了海明威全部的思想感情。小说中的亨利代表了一大群单纯、富有激情的青年。他们听信了政府的宣传,到欧洲战场充当了炮灰。残酷的没完没了的战争,使他们感到厌倦,他们终于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抗。“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勇敢的人”,这就是他们的觉醒。凯瑟琳的原型,是海明威在美国医疗队结识的初恋情人艾格丽丝。他给予了她最美丽、最勇敢、最温柔、最贤惠的性格。她细心地照顾受伤的亨利;她怀着孩子,在大雨中和亨利一起逃跑;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她还安慰亨利:“好的,我会夜夜陪你的。”这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小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贯穿了全书,尽管他们在瑞士有过一段平静的生活,但战争造成的伤害,在人物最后的命运中结束。小说从个人幸福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因此,这部书一出版,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海明威文集/日读日新枕边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海明威 |
译者 | 王志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034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