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历史制度与选文--晚清到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材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国语)教材为对象,打破学科壁垒,从历史、制度与选文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书立足教材本身,采用史料学与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首先,通过对教材选文历史的演变研究,考察在文本与教材的双向互动中,文学作品如何在教育的场域中传播与接受;其次,通过审定制度与教材编写关系的研究,还原小学国文(国语)教材从传统走向现代并逐渐规范化的历史过程;再次,通过对小学国文(国语)教材的文本与图像进行深度解读,探究早期教材编写者在文化传承与融合上的努力与贡献;最后,通过史料钩沉,使一些编写理念独具一格,却被研究者忽略的国文(国语)教材凸显其研究价值。本书希望为教材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简介 张惠苑,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晚清民国国文(国语)教材与儿童课外读物研究、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等。著作有《张爱玲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1980年代以来地域文化中的中国城市书写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经典教材选文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安徒生童话教材化的历史演变研究 第二节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寓言选文研究 第三节 《守株待兔》教材化的历史演变研究 第四节 《狐狸和乌鸦》教材化的历史演变研究 第二章 制度:审定制与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发展研究(1902—1932年) 第一节 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发展与问题 第二节 审定制与国文(国语)教科书的生产 第三节 审定制对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制约 第四节 审定制与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的规范 第三章 文本与图像:教材选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图像叙事 第一节 《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第二节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高小)西方人物的研究 第三节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一——八册插图研究 第四节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插图的“童心” 第四章 教材钩沉:吕思勉与陈鹤琴国文(国语)教材研究 第一节 吕思勉《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选文的史家风格 第二节 陈鹤琴编《儿童南部国语》地域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制度与选文--晚清到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材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惠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670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4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40 |
CIP核字 | 2023014691 |
中图分类号 | G623.2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