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密中国(1)/教科文行动
内容
试读章节

破译女娲补天

关于女娲和她补天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而且人们都把女娲称作女娲神。但是最近在我国的史学界和地质学界提出了一种惊人的说法,他们认为女娲补天有可能不是神话,而是在史前时期确确实实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女娲也确有其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孟繁仁是山西省社科院一位研究神话的老专家,1996年孟繁仁到山西壶口附近的狮子滩考察,没想到在深藏的山洞里发现两幅岩画,令他改变了对女娲神话的看法。

孟繁仁:第一幅岩画是狩猎图,画上有几只麋鹿,更主要在这个画的旁边有一幅女性的岩画。在这幅岩画中,人物头顶上有两个分开的发髻,是女性的形象;她胸部有乳房,两臂平举,右手拿的是一块石头。这幅岩画上有7个点,我认为它就是象征天空,手里拿的东西象征补天,根据这个岩画的内容来判的话,我认为它就是一幅原始时期的女娲补天岩画。

通过查阅有关考古资料,孟繁仁惊奇地发现,这两幅岩画完成的时间是在1万年以前,也就是说,女娲补天的形象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但是关于女娲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出现于战国时期屈原的著名篇章《天问》里面,而对于女娲补天的完整描述则是由汉代刘向等文人完成的。

关于女娲神话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炼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乌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段对女娲补天的描写孟繁仁是十分熟悉的,但是那幅画有女娲补天形象岩画的发现,使他觉得1万年前的先民如果没有亲眼所见女娲补天,怎么会把它画在岩壁上呢?

孟繁仁:神话传说的来历不能像过去认识的那样,是虚无缥缈的,应该有现实的依据。

基于这种想法孟繁仁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个女娲补天的故事有可能真实发生过。那时的原始先民有可能把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通过岩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但是孟繁仁觉得光靠着一幅岩画就说明女娲补天确有其事还缺乏足够的依据。于是孟繁仁就在遗址附近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在当地不但有许多关于女娲的传说,而且还有很多祭祀女娲的神庙,令他感到更为振奋的是,在离岩画遗址200多千米的山西省洪洞县一个叫侯村的地方竟然保留着两座女娲陵。

女娲陵的正陵高约四五米,周长50多米,传说女娲的尸骨埋藏在里面,而她的遗物则埋藏在不远处的副陵里面。但是孟繁仁认为由于这两个陵没有被探测过,里面是否真的有尸骨和遗物至今还是个谜。既然有陵,说明女娲应该是人,而不是传说中的神。

孟繁仁: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怎么会有它的陵墓呢?娲皇陵的发现使我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我认为这个女娲不是虚无缥缈的,女娲是有其人的。

如果女娲确有其人的话,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怎么能够补天呢?

虽然女娲陵的发现,坚定了孟繁仁女娲确有其人的想法,但是要想破译女娲补天之谜必须要搞清楚,女娲到底生活在什么年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才会出现女娲补天的说法。为了进一步揭开这些谜团,孟繁仁再次在女娲陵所处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2001年,在离女娲陵大约1千米处的一块随处镶满陶片石块的土层引起了他的注意。

经过仔细观察,孟繁仁初步断定,这些经过打磨的石器和陶片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末和新石器时代初的东西,从文化特点来看有可能是属于仰韶文化的一个遗址,也就是说这个遗址当时处于母系社会晚期,距今8 000~1万年。值得说明的是在断裂的土层中还用一层用石灰砌成的地面,这说明当时古人已经掌握了炼石灰的技术。

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孟繁人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在记述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的《淮南子览冥训》里第一句就交代了当时的年代,就是“往古之时”,这在史学界被定为6000~2万年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史前时期。联系到狮子滩1万年前的岩画,孟繁仁推断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既然有这么大的陵墓存在,那么被埋葬的女娲就有可能是当时一个部落的首领,而女娲补天可能就是当时面临天灾,女娲作为一个首领带领人们抗击天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他这个推断依据的是女娲陵一带流传下来的一个风俗。

P121-124

后记

几年前,《走近科学》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出过单本的解说词集,但像这次系列化出书还是首次。据说还是被出版社看中,认为有市场需求,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确定出版的。这说明《走近科学》真的好看了,真的在广大受众中生根了。

的确,《走近科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科普节目本土化、平民化的路子,并且取得了成功。它那种找由头、讲故事、设悬念、做演示的样式,那种好看、有用、贴近、轻松的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也逐渐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些迹象告诉人们,一个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电视科普栏目诞生了。

《走近科学》不但看的人多,而且来电来信,网上点击,甚至千里迢迢到栏目造访的人也多。这说明大家看过之后,还有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和反复进行欣赏的需要。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在平面进行二次传播的价值。不但有可视性,而且有可读性。尤其是这套丛书对节目进行了精心梳理,选取了其中引人入胜的内容,名日《解密中国》。我深信书的内容和这个书名一样吸引人。我向广大读者推荐这套丛书,因为读了它不但能开眼界长知识,还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2005年12月

目录

追踪毒蛇之王

湖底谜城

皇陵的秘密

解开团城雨水利用之谜

破解70年前的谜团

复原吴承恩

海狮传奇

捕捉瞬间的信息

珠峰变矮了吗

铁布神鹿

吞剑

破译女娲补天

玉树谜虫

我看《走进科学》

道具在科普节目中的运用

序言

我们眼中的科学

在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的眼中,科学,就是实验室中、显微镜下DNA双螺旋结构常人难以琢磨的复杂组合。而在2005年年初的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海滩,在那些刚刚从海啸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心中,科学,就是他们找寻亲人的唯一希望。在这场吞噬了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生命的灾难过后,无数的人在绝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中乞问,我的亲人在哪里?他们还活着吗?于是,在炎热的气候下,在散发着臭气的已经不能辨认的尸体上,科学家们小心地提取着可以确认身份的DNA样本,也提取着无数人的泪水与欢笑。在这一刻,科学,就是希望的代名词。

在普通公众的眼中,一株雄花退化、不能自我授粉的水稻,就是一株废稻——不能繁殖的水稻能做什么用呢!而在当年只有30岁出头的袁隆平眼中,这样的一株“废稻”简直就是上天恩赐给他的宝贝。因为科学告诉他,只有拥有这样一系雄性不育稻,才能不断地通过杂交,集中优势品种的优势基因,从而极大地提高水稻产量。于是,在同行的怀疑中,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中,他坚持下来。在每一个拼搏的日日夜夜,科学使他自信、勇敢,成就了一个“东方魔稻”的现代神话,为解决全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刻,科学,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在一个血液科医生的眼中,科学,就是这样一条严谨的定律——造血干细胞移植必须要六个位点吻合。而对处于生死边缘,必须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一位青岛父亲来说,这条定律对于他就意味着死亡。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干细胞,他的生命只能在家人的痛苦煎熬中等待消逝。然而,科学的严谨不等于冷酷,现实的困境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出三点配型移植的方法。尽管这是一场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但正是它得以让17岁的女儿在最后一刻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同样温暖的血液流淌在父亲与女儿的体内,在这一刻,父亲布满泪水的脸和女儿灿烂的笑容都告诉我们,科学,是如此的富有感情。

在100多年前人们的眼中,麋鹿——这种被老百姓俗称为“四不象”的动物,是可以被随便打死,然后贩卖骨头以捞取大量银子的牲畜。于是,这种珍贵的动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而在动物学家的眼中,麋鹿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是大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是,100年后,人们历尽艰辛,把它们重新引回到中国大地。我们曾经让太多的生灵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但是今天,科学告诉我们,它们是这个地球上与我们平等的一份子,善待它们就是善待人类自己。麋鹿在属于它们的领地中自由地驰骋,在这一刻,科学,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

科学,研究星体之间无色无形的引力;

科学,寻找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微小病菌;

科学,探索几十亿年地球变化的沧海桑田;

科学,捕捉我们视而不见的点滴瞬间;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远。

然而,在媒体人的眼中,科学就是劫后重生时脸上的笑容,就是揭破谜底后畅快淋漓的心情,就是克服人生困难中无坚不摧的勇气。

科学,有血有肉,有喜有悲。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近。

2005年12月

内容推荐

《走近科学》的栏目宗旨是“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便是栏目的灵魂和宗旨,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度。对“科学”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节目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什么是科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并不是只有超导、纳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层空间、地球深处、亿万年前、亿万年后都有科学的存在。可以说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解密中国(6)》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再如课本里讲述的那样乏味枯燥,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科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定理和公式,而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密中国(6)》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更让人赏心悦目,引导我们徜徉其中,享受这科普世界无穷无尽的乐趣!

编辑推荐

抚仙湖水下惊现神秘古建筑,明孝陵下疑团重重,营口“天降龙骨”传闻是否属实,七旬老人身怀“吞剑”绝技,女娲补天是神话还是真相,《解密中国(1)》用丰富的图片,精彩的文字,为您解密中国大地上的种种神秘和离奇的故事。本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好读好懂的优秀科普书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密中国(1)/教科文行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CCTV走近科学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8068
开本 16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6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