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此在彼往--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诠释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笔者过去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写作的文章共28篇,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它们在本书中按照“观念来源—运动形塑—创作实践”的结构框架被编排为整体。在内容上对应地呈现为三个部分:“横向移植的前卫观念”“传媒形塑的艺术运动”“非自律性的创作实践”。 作者简介 吴永强,1966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进入四川师大古典文学研究所学习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生课程。长期从事美术学的教学与研究,有数十万字艺术论文在各种刊物和出版物上发表。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部分 横向移植的前卫观念 一 对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论考察 二 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 三 从观念艺术看“当代性” 四 波普时代的美术技巧 五 波普艺术:精英的策略和大众的神话 第二部分 传媒形塑的艺术运动 一 现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中的文献调查 二 互动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与美术传播的现代性生成 三 20世纪80年代“两刊一报”传媒格局的形成 四 在艺术史视野中的美术期刊——透过’85思潮的案例观察 五 ’85新潮美术群体的媒体运作——以北方艺术群体为例 六 20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中“理性之潮”的传播与理论形塑 七 ’85新潮时期国内美术报刊关于中国画命运的讨论 八 20世纪80年代国内美术报刊介入新潮美术反思的路径 九 20世纪80年代美术报刊关于’85新潮中“哲学侵入美术”现象之辩 十 20世纪80年代美术批评界对新潮美术“社会功利性”的指证 十一 当代艺术的传媒属性、研究视点及国内艺术学刊的责任 第三部分 非自律性的创作实践 一 关于新潮美术的谢幕礼:一种存在论分析 二 川渝当代油画的文脉与现状 三 罗中立:从人道主义悲悯到人文主义共情 四 “以我寻我”的文化身份确证——周春芽的绘画艺术 五 方少华艺术创作中的个体经验表达 六 流浪与异争:何工的艺术 七 城市的崛起与移民化生存——兼论刘小东的《三峡组画》 八 数字逻辑与智性的情感——论一山的数字艺术世界 九 作为身体经验的风景——张国忠的油画风景作品 十 生命的子宫——任戎的公共艺术作品 十一 一个人的“全球艺术”——评华裔澳洲艺术家周小平的作品 十二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纠缠——中国当代艺术十年动向(2009—2019) 后记 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前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此在彼往--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诠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永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21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8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4 |
CIP核字 | 2023123073 |
中图分类号 | J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