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当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何将心灵安置在自然世界之中,如何理解意识和大脑、行为、环境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识问题。物理主义作为一支研究意识问题的重要的哲学流派,其从意识、因果到伦理、规范,都为意识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套全面的理论,因此约翰·塞尔(John Searle)认为“物理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观”。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有我的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即把经验主体和经验事物作为基本存在物,既承认自然科学语境下的物理事实亦强调日常生活经验中的经验事实之重要性。作者首先通过对物理主义的基本介绍,分析了物理概念和物理性质,并回顾物理主义传统,考察当代物理主义新形式,在“有我的物理主义”观念基础上,运用经验探索和概念分析的二重证据法讨论了意识、因果、规范、自我等问题,对于理解我们自身及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图景。 作者简介 梅剑华,1980年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学者,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研究员,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认知科学》双语期刊主编。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萨尔茨堡大学、匹兹堡大学、罗格斯大学等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实验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与形而上学等。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自我问题研究》等学术论文集,译有《语言的逻辑句法》等。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目录 序言:意识问题之为时代的哲学问题 第一章 物理主义世界观 1.1 唯物主义、物理主义与自然主义 1.2 当代物理主义简论 第二章 物理概念与物理性质 2.1 理解物理概念的困难:亨普尔两难 2.2 物理性质 第三章 物理主义传统 3.1 还原的物理主义 3.2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3.3 物理主义的反面 第四章 物理主义的新形式 4.1 认识论物理主义 4.2 奠基物理主义 4.3 常识物理主义 第五章 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 5.1 如何理解物理主义的基本主张 5.2 对物理主义批评的回应 5.3 当前对意识的三种解决方案的困难 5.4 从有知到无知的认识论物理主义立场 5.5 从无我到有我的本体论物理主义立场 第六章 物理主义世界观之下的意识问题 6.1 重新认识解释鸿沟 6.2 自盲与内省:反思内感觉理论 第七章 物理主义世界观之下的因果问题 7.1 因果推断是人的基本能力:人工智能与因果推断 7.2 客观性、因果性与自然律 7.3 理解与理论:意识、因果与人工智能 第八章 物理主义世界观之下的规范问题 8.1 如何理解客观性:对象、意义和世界 8.2 真实自我的规范性 8.3 反思与道德行为关系的两个面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意识问题之为时代的哲 学问题 ——物理主义世界观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所面 临的独特问题。20世纪上半 叶,物理学获得了巨大的突 破,其标志性成果是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一批受过科学 训练的哲学家开始研究科学 中的哲学问题。石里克、纽 拉特、卡尔纳普等,他们从 当时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和数 理逻辑成果中吸取资源,建 立了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第 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对 欧洲的侵袭,纳粹集中营中 灭绝人性的屠杀与戕害之恐 怖,广岛原子弹爆炸伤亡十 余万平民,这一切让哲学家 更加反思人类的生存处境。 法国存在主义的兴起与二战 造成的人类巨大伤痛有关。 科学革命和政治战争造成人 类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我 们所思考的哲学问题也因此 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分析哲学传入中国已有 一百余年的历史。这种传入 之过程,从人物来看,最早 是罗素,然后是维特根斯坦 、罗尔斯。从学科门类来看 ,最早是科学哲学、语言哲 学,然后是政治哲学、伦理 学,最近则是心灵哲学、行 动哲学等。从思潮来看,早 期是逻辑经验主义,近期则 是各种形态的自然主义。从 逻辑经验主义到自然主义, 二者一脉相承,背后都有自 然科学的强烈影响。不妨说 ,西学东渐最大的影响仍然 是科学思想的传入。潘雨廷 先生谈到中国学术史上两次 大的外学传入造成的文化兴 盛,一次是佛学传入,一次 乃是20世纪科学思想的传入 。(潘雨廷2020,第11页 ) 回顾中国哲学史,冯友 兰先生将其总结为六个典型 阶段: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朱 明理学、清代朴学。每一个 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 《魏晋玄学论稿》的《言意 之辩》一文中,汤用彤先生 提出学术演变受到两个方面 的影响: 研究时代学术之不同, 虽当注意其变迁之迹,而尤 应识其所以变迁之理由。理 由又可分为二:一则受之于 时风。二则谓其治学之眼光 之方法。新学术之兴起,虽 因于时风环境,然无新眼光 、新方法,则亦只有支离片 段之言论,而不能有组织完 备之新学。故学术,新时代 之托始,恒依赖新方法之发 现。(汤用彤2010,第32 页) 这里所谓的时风,指魏 晋初期,名士雅好谈玄说理 。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严酷 ,知识分子很难在仕途上有 所作为,甚至遭受迫害,不 得已转向了非政治的清谈。 其新眼光新方法则是经过佛 学洗礼之后的辨名析理之法 。怡怡因为政治容不得士人 置喙,于是士人开始在《易 经》《老子》《庄子》、佛 经中寻找精神寄托。时风和 新方法之间的关系,并非截 然二分。时代风气之转向和 新方法之引入乃是一个事情 的两个方面。 如何理解哲学和时代的 关系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哲学 问题。哲学的时代问题要满 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哲 学的时代问题必须本身就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本源问题 之一;第二,哲学的时代问 题必须受到时代的剧烈影响 ;第三,时代影响中要有解 决这一问题的新方法与新立 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方 称得上时代之哲学问题。 笔者认为意识问题是我 们时代的哲学问题,首先它 是哲学的本源性问题,其次 它反映了时代科学和哲学的 紧密联系,最后对意识问题 的基本解决依靠了自然科学 和概念分析的新方法,关于 意识问题的主流立场是一种 物理主义世界观,而这种世 界观乃时代影响的结果。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 初期,哲学研究的主题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相当 多的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 的问题是意识问题,以及与 意识密切相关的心灵、大脑 ,自我问题。不管是哲学传 统中苏格拉底的“认认你自 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还是当代哲学中的“我即 我脑”或“我非我脑”,都表 明意识问题是一个但久你新 的间题,是哲学的本源性问 题。 赵汀阳教授提出哲学的 本源性问题必须具备三个特 征:直接性、自明性和普遍 性。 哪些问题符合此三种性 质而构成本源问题,需要通 过“逻辑考古”和“知识考古” 来确定,大概应该是人类只 要行为或只要思想就必然遭 遇的问题,这样才足够基本 。我在有限的逻辑考古和知 识考古中,试图推断至少有 两个满足直接性、自明性和 普遍性要求的本源问题:一 个是否定词。否定词是对可 能性的开荒,或者说,否定 词发明了可能性,因此“不” 是第一个哲学词汇;另一个 是“共在”。对于任何可能的 存在,共在先于存在,所以 共在是任何一个世界之所以 可能的初始状态。……显然 还有更多的本源问题有待发 现,在此不论,但肯定都是 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简单” 问题。至于自由、真理、意 义、伦理或政治,这些问题 特别重大,却不是本源问题 ,而是人类建立了制度化秩 序和知识化解释之后才形成 的复杂问题,即制度和知识 所生成的问题,而本源问题 却是先于知识的或前解释学 的问题。(赵汀阳2020, 第5页) …… 本书名为“即物以穷理” ,是受朱子《大学补传》的 启发: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 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盖人心之灵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