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了六个版本。书中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图书 | 道德情操论(典藏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了六个版本。书中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内容推荐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名家点评道德情操论 第一卷 论行为的适宜性 第一章 论适宜感 论何谓同情 相濡以沫的快乐 从观察感情与他人是否一致来判断我们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当 社会关系对同情的适宜性的影响 可敬可爱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类情感的合宜程度 引言 源于身体的各种情感 源于思维习性的情感 论不友好的情感 论友好的情感 自爱情感论 第三章 处境顺逆对人类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旁观者的感受远逊于当局者 论野心的起源以及社会等级的形成 嫌贫爱富与趋炎附势对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功过感与优缺点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 论感恩与怨恨 符合情理的感激或怨恨 简要回顾 论行为功过与优缺点 第二章 正义与仁慈 两种美德的比较 正义、自责与人类对优点的自觉 论心灵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沦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引言 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命运影响所及的范围 情感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三卷 论情感行为的自我评判基础 第一章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第二章 尊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自我欺骗的本性及基本规则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论上帝的法律——道德基本规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论责任感何时应该是我们唯一的行为规则 第四卷 论效用与美 第一章 论合宜外表赋予所有艺术品的美感,并论其美的影响力 第二章 论合宜的外表赋予人的品格与行为美,及如何获得赞同 第五卷 论习惯和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和时尚对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美德与品性 第一章 论个人品质与影响 论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他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论关注次序 我们的本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 我们的本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社会群体 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 第三章 论自我克制 结论 试读章节 人,总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些本性促使我们关注他人的命运。不管一个人是善是恶,皆会因为本性作用而关注他人的命运,会去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痛苦。当他人幸福时,就算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还是会为他人的高兴而感到高兴;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心生同情或怜悯,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和人类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并不专属于善良的大众,就算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就算他藐视一切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但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当然,善良的人可能对此较为敏感。 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我们就无法直接了解他人的感受。如果不是切身感受,即便我们的至爱亲人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的身体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能在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遭遇里,我们才能对他们的感受略知一二。想象会告诉我们如果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这时,我们想象中的感官感觉并不是他人真实的感受,只是对他人感受做了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我们在想象里,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想象自己正经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如同进入他体内一般,与他合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假定体会到了他的感受。我们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将其痛苦接纳,并转变为自己的感受时,我们终于被他的境遇触动,只要我们想到他的感受,就十分痛苦。正如任何痛苦或穷困都会激起悲伤的情绪一样,当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模拟出他人的遭遇时,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与之相应的情绪。而情绪的强弱,则与我们对该境遇的敏感程度有关。 人类之所以有同情心,是因为我们能够在想象中体验他人的感受,并由此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在生活中就有许多我们经常看到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当一个舞蹈者在松弛的绳索上翻腾、摇摆,努力保持身体平衡的时候,紧盯着他的观众也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的举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仿佛也正在绳上一样站立不稳需要平衡;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乞丐暴露在外的脓疮溃疡时,我们的身体的相应部位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之所以会造成恐慌和厌恶,是因为我们联想到了自己,认为自己也有可能会经受痛苦。如果我们真的成为眼前不幸的人,如果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真的受到了同样痛苦的折磨,我们对这种痛苦的恐惧就会在身体的相应部位产生比其他部位更为敏锐的反应。这种反应足以让我们虚弱的身体感到恶心和不舒服。因此,不管多么刚强的人看到他人受伤的眼睛或痛苦的眼神时,他的眼睛也常常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因为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不管强者弱者都一样。厌恶情绪来自于我们想象自己受苦的样子,肌体按我们的情绪指令,把不舒服的感觉传递到了相应部位,于是该部位产生了我们所想象的疼痛、瘙痒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除了会对他人痛苦和悲伤的遭遇产生同情外,还会对他人的幸福、快乐和苦尽甘来等经历产生类似情感。敏感的旁观者甚至能对当局者的任何一种遭遇都产生情感共鸣。只要想到自己身临其境,他心中就会产生和当局者类似的情绪。拿观赏戏剧来说,每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关注的情侣终于冲破重重阻碍结为连理时,我们喜欢的英雄人物脱离困境时,我们高兴得像当事人一样,就像会为他们不幸的遭遇感到痛苦一样。我们为他们的幸福感到欣慰,正如我们对他们的不幸而悲伤一样。我们对那些在苦难之时未曾背叛他们的忠诚朋友怀有同样的感激之情,并且对那些伤害、抛弃或者欺骗他们的背信弃义之徒也由衷地愤恨。旁观者通过想象,把自己放人当局者的经历中,从而产生与当局者近乎相同的情绪和感受,这便是同情。 “同情”是建立在理解和明白的基础上的,“慈悲”和“怜恤”是“同情”反应之后的情感反应,呈因果关系。可以解释为:因为我深深理解你的痛苦,明白你的情绪,所以我心生怜惜之意。在某些时候,三个词的意思大致相同,都可以表示对悲伤情绪的怜悯感。但一般来说,“同情”特指情感共鸣。 一般来说,情绪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悲伤和快乐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表情有效地传达。如果一个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明显的悲喜之情,就会立即在观者心中激起类似反应。一脸和煦笑容的人让人心情愉快,忧愁满面者则令人沮丧,情绪低落。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一注意到他人的情绪就会产生同情,事情并非一概如此。有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因何而生,非但不会产生同情感,反而会觉得心生厌恶和反感。发怒者的暴躁举止令我们反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生气的原因,也就无法设身处地地想象他的遭遇,进而理解他的情绪。但是那些充当出气筒的人的处境是有目共睹的,我们都理解他们的恐惧或气愤,我们通常都会站到受气的一方,共同对付那气势汹汹的愤怒者,以使受气方不受暴力伤害。 情绪的快乐或悲伤通常和人的境遇有关,交了好运的人通常笑容满面,而遭遇不幸的人则一脸愁容。这些快乐和悲伤的表情,是我们判断他人情绪好坏的标准,我们也因此产生快乐或忧伤的情绪。但这些情绪,是只有感觉到它们的人才会受影响。怨愤则不同,人们天生就对怨愤这种情绪抱着反感态度,在我们不知道愤怒者生气的原因之前,我们无法同情那些发怒的人。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人悲伤或快乐的原因,我们心中的同情是非常有限的。P3-6 序言 名家点评《道德情操论》 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直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2009年02月叭日)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温家宝总理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2004年04月29日) 中国总理温家宝昨日下午会见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跨国公司CE()和部分港商时说,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他表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温家宝接见(财富)论坛商家:关注企业亦关注穷人》(2005年05月19日)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温总理就此发挥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从“小康”到“和谐”》(2007年02月lO日) 谈到这里,温总理转向在场的师生,问道:“你们读过《道德情操论》么?”不少同学点头说:“那是亚当·斯密的书。” 温总理很高兴,接着说:“亚当·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一本叫《国富论》……我觉得这个话是对的。所以要讲公平,要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讲正义,这就需要我们推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改革。”朴素的话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响起,表达了师生们的崇敬和认同。 ——《东风送春绿满园——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人大学子纪实》(2007年05月28日)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 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何怀宏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 ——温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2009-02-01) 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2009-02-0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道德情操论(典藏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亚当·斯密 |
译者 | 周文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349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095.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5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