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华尔街》《货币》总撰稿李国平教授最新力作——《中国银行业(繁荣与危机)》!
直击银行业高利润,分析中国银行业危机始末和未来机遇!
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和互联网金融,中国银行业将何去何从?
银行的高利润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公众仍然在为国有银行填补黑窟窿、增大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银行年年从股市“抽血”、恶化贫富差距、中小企业贷款难、储户与客户利益受到损害、农村得不到商业银行服务。银行的高利润已经危及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安全。
……
从根本上看,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局面是否会迅速终结,取决于中国能否实现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如果在各利益方的反对下,迫在眉睫的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停滞不前,尤其是中国经济转型进展缓慢,那么,银行业的高利润局面也许能够持续更长时间。但是,结果将是整个中国经济在“失衡”中崩溃,覆巢之下无完卵,中国银行业将不仅高利润不再,甚至可能陷入一场全面的银行危机。
《中国银行业(繁荣与危机)》主要内容:2013年5月,高盛将所持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全部清仓,舆论一时哗然。而自2005年以来,中国各家银行一直是全球最赚钱的银行。银行利润之高,员工收入之多,让民众眼热不已。中国银行业繁荣表象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危机,让高盛选择及早抽身?在新的金融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将遭受怎样的冲击?中国银行业还能高速增长吗?高利润终结之后,中国银行业如何生存?诸多疑问,《中国银行业(繁荣与危机)》将为您一一揭晓。本书由李国平著。
2004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上海向出席“国际金融协会2004年春季成员会议”的代表们解释中国银行改革的动因时说,中央下决心进行银行改革,既是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也是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当时高达40%至50%的不良资产率的需要,同时也是转变国有大型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周小川说,由于同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很多人认为银行已经差到没法维持的地步。
所谓不良贷款,也叫呆账,就是银行发放出去但很可能或者已确定无法收回的贷款。如果很多贷款收不回来,成为呆账,银行最终将破产。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的资金中,绝大部分是从别人那借来的,即储户的存款。储户把钱存入银行,而银行把储户的存款,作为贷款发放给借款人。按照现在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中,一般只有大约8%是银行自有的(真正属于银行自己的核心资本只有大约4%),也就是说,各商业银行用来赚钱的每100元资本中,只有8元钱是银行自己的,其余的全部是借来的,即储户的存款。因此,只要银行发放的每100元贷款中,有8元钱成为呆账,收不回来,银行自有的资金就已经全部亏损,银行事实上就已经破产。
为了防止破产,银行必须控制不良资产率,即必须控制贷款余额中不良资产的比率。国际公认的标准是,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能超过5%;一旦超过5%,银行就有倒闭的风险。
2003年中国银行业开始改革,即改制上市。改制上市以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到底有多少,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数据,而且很多数据相互矛盾。1999年前后,外国经济学家与媒体曾就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到底有多少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并认为该比率高达50%左右。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按照“破产就是资不抵债”这一标准,中国的国有银行事实上已经全部破产。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一位前副行长在美国旧金山曾说,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25%。2004年4月在上海“国际金融协会2004年春季成员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改制前不良资产率高达40%至50%。《中国证券报》2008年3月4日报道称,2002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3.6%。新华社2005年1月14日报道,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0.4%,2004年年末为15.6%。
不管2004年以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资产总额具体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不良贷款率很高。按照5%的不良资产率,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之高,足够让它们破产好几次。
P3-4
自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各行业中,银行业无疑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2013年,中国银行业高利润继续着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到2013年8月31日,A股2467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财务报告中,全部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11392亿元,而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6191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4.35%。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超过石油、电信与房地产等被普遍认为是高利润的行业。
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实体经济艰难度日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引发了来自多方的疑问:银行的利润为什么如此之高?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究竟是银行自身的出色经营,还是依靠政府给予银行业的保护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压榨?中国银行业在过去数年中的高速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2005年以来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还是一以贯之的行政管制的恶之果?
银行业的高额利润也让社会各界充满了忧虑:有人忧虑银行业的高利润侵蚀了实体经济的基础,导致产业的空心化;有人忧虑银行过去数年中为追求利润而盲目扩张规模,最终将导致不良资产率的上升,从而引发银行危机,并进而引发全面性的金融危机。
从过去数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来看,经济高速增长下全社会对银行信贷需求的旺盛,中国金融业的不发达导致的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主宰地位,银行业改革而带来的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的严格行业保护政策等共同造就了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总体而言,银行业高利润的获取更多的是依靠保护性制度与政策红利,而非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或者金融创新能力的增强,这也是社会批评银行业高利润、呼吁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 然而,对于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高利润、银行业盈利能力为什么在最近数年明显增强,以及中国银行业是否面临危机等问题,银行业内部与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层人士——至少在他们的公开评论中——并不同意外界的观点。
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高利润、中国银行业强大盈利能力的来源以及中国银行业前景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明确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关系着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而且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本书的目的并非对中国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研究,而是只研究即将进行的中国金融业新的改革开放对中国银行业高利润的影响,以及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本书作者认为,新的金融业改革开放是中国银行业即将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如何应对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存亡。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中国的商业银行充分认识金融领域新的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及其对银行业影响的严峻性,以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对金融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国平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