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就,本质上是由他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而洞见力正是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洞见力,我们才能比别人看得更准、做得更好。 本书首先将洞见力拆解为三个部分,即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看懂未来趋势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者围绕这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如何通过系统思维和模型思维来提高看问题的深度,发现事物的底层逻辑;如何通过战略思维和远见思维,看懂长期趋势,发现更多机会;如何通过切换视角和边界,跳出惯性思维,实现有效的创新。 本书适合希望通过提升认知水平来提升自己思考的深度、把握更多发展机会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赵海民,河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保定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总监,保定市指南针市场调查传播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生实践导师,保定市策划人协会副会长。创业导师、终身成长践行者,10年阅读1000本书。 在国家核心期刊《企业管理》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2018年,开始自媒体写作,输出优质内容30万余字。头条号粉丝2万+,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 目录 第一部分 洞见力的基本常识 第1章 什么是洞见力 洞见力三维体系 洞见力的本质 洞见力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 第2章 形成洞见力的三大基础能力 学习能力 思考能力 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比别人看得更深、更透 第3章 系统思维 什么是系统思维 用系统思维提升洞见力的本质 运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 第4章 模型思维 什么是模型思维 第一性原理 升维思考 无限游戏 第三部分 比别人看得更准 第5章 战略思维 什么是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中的洞见力 选择难做但正确的事 第6章 远见思维 什么是远见思维 远见思维与格局 10年框架思考法 如何培养远见思维 第四部分 比别人看得更不同 第7章 学会切换视角 切换视角 切换层次视角 切换方向视角——逆向思维 切换方向视角——减法思维 第8章 学会切换边界视角 切换边界视角 创新就是创造新边界 培养创新力的七项修炼 序言 看不见的洞见力,让你 更强大 最近几年,令我感触最 深的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 时代和人真的变了。 第一,有些事不是变得 更简单,而是变得更复杂了 。很多事情的发生和演变, 都不是其表面所呈现的那么 简单,而是在其底层和内部 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系统。随 着时代发展节奏的加快,我 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系统 也变得越发复杂。 第二,有些情况不是变 得更平稳可控,而是变得更 具不确定性了。一方面,疫 情、地区冲突及灾害性天气 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另一方 面,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元宇宙、ChatGPT等“新物 种”不断涌现。这些都给我 们的经济、生活和工作带来 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很多人变得越来越迷茫和焦 虑。 第三,有些人不是变得 更有远见,而是变得更加短 视了。在迷茫和焦虑中,无 论创业者、职场奋斗者还是 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在 发展和成长方面的战略选择 上都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有 些短视,没能从更长远的视 角来看待问题。 第四,还有一些人不是 变得更有创造力,而是变得 更保守固化了。越是在经济 不景气的时代,越不能因循 守旧,思维固化。如果企业 和个人都不去创新、不去突 破,就只会停滞不前,而靠 守祖业、吃老本是无法适应 这个时代的发展的。 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无论个人成长还是企业经营 ,甚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发 展,都需要强大的洞见力。 因为洞见力就是一种竞争力 ,是对事物本质和底层规律 的一种认知能力。人们洞见 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发 展中的趋势,是变化中的规 律,是惯性思维中的创新。 当一个人有着深刻洞见 力时,他就能够比一般人看 得更深、更准、更不同。因 此,洞见力是每个人都需要 发展的一种综合思维能力, 它由本质力、远见力和创新 力构成。因此,如果我们具 备一定的洞见力,就能够透 过表象看本质,跳出眼前看 未来,打破惯性思维看不同 。而这种能力正是应对当下 这个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越 来越强的时代的最好利器。 洞见力时代已经来临。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 什么领域,没有洞见力,就 没有竞争力;没有洞见力, 就没有远见力;没有洞见力 ,就没有创新力。越是在人 工智能时代,如果不想被替 代,就越需要具备强大的洞 见力。 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 如何构建一个人的洞见力。 我发现,洞见力强的人,不 仅比没有洞见力的人看得更 深,还能看得更准,而且创 新能力也更强。基于此,我 提出了洞见力成长三维体系 ,本书就是围绕这个体系展 开的。 本书内容共分为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包含两章,第 1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洞见 力、洞见力三维体系及洞见 力的本质等内容。第2章重 点围绕洞见力形成的三大基 础能力展开,即学习能力、 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 部分内容是洞见力的第一个 维度,即比别人看得更深的 能力,这部分讲解了如何通 过系统思维和模型思维来构 建洞见力。其中,第4章介 绍了多个重要的超级思维模 型,包括第一性原理、升维 思考和无限游戏。第三部分 内容是洞见力的第二个维度 ,即比别人看得更准的能力 。这部分讲解了如何通过战 略思维和远见思维来构建洞 见力。本书的第四部分内容 讲解了洞见力的第三个维度 ,即比别人看得更不同的能 力,指出如何通过切换视角 来摆脱人的思维惯性,实现 突破和创新,进而构建洞见 力。 洞见力的不同决定了人 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谁天 生就具备强大的洞见力,它 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甚至 要用一辈子去践行和提升。 当洞见力达到一定高度时, 它其实就是一种智慧。因此 ,虽然洞见力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但它能让你变得更 强大。 在此,衷心希望有缘阅 读到这本书的你,能够和我 一起踏上洞见力成长之路, 用不断成长的洞见力拨开迷 雾,走出迷茫,开启自己的 智慧人生。 导语 洞见力正是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认知觉醒,找到问题的本质和底层逻辑,实现人生破局;在有限的生命里选择玩无限游戏,实现人生的迭代升级。 多一点洞见力,多一点机会和运气,洞见力是突破认知局限、看到事物本质和底层逻辑的反脆弱能力。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不仅定义了什 么是洞见力,而且提出了洞 见力三维体系。读懂本书内 容,会让你的思维和认知能 力比别人更强,更具有洞见 性。 ——宋清辉 经济学家、 畅销书作家 洞见力是一种比别人看 得更深、更准、更不同的能 力。在复杂多变、充满不确 定性的时代,洞见力会成为 你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竞 争力。 ——杨光 青年学者、畅 销书作家 作者在书中不仅讲到了 学习、思考和实践能力,还 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系统思 维、模型思维、战略思维、 远见思维、切换视角思维等 来构建一个人的洞见力,开 卷有益! ——韩和元 经济学家、 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 :洞见力时代已经来临。洞 见力是一种重要的底层思维 能力,无论你身在职场,还 是正在创业,都离不开它。 我推荐不同领域的人都看看 这本书。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 、财经作家 在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 网时代,洞见力是稀缺资源 ,是让人阔步前进的利器。 这本书有理论、有实践,值 得细细品读。 ——陈耿宣 经济学博士 、青年学者 洞见力既是竞争力,也 是远见力,还是创新力。面 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具 备强大洞见力的人,更不容 易被取代。推荐大家读一读 这本书。 ——姚茂敦 畅销书作家 、资深出版人、商业变现导 师 精彩页 洞见力三维体系 说起洞见力,大家其实并不陌生。古往今来,各个领域里都有洞见力很强的人。以我国的古圣先贤为例,老子、孔子、孟子、孙武及王阳明等,都是洞见力超强的人,其思想和著作穿越了历史时空,价值依然不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意识很超前,看问题很准,很有远见”来描述一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洞见力。 如何理解洞见力 目前,洞见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洞见。从字义来看,“洞”的本义是洞穴、山洞,其中的一个引申义是“透彻、清楚地看事物”,如洞悉、洞穿。“见”比较好理解,这里指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如见解、见识、远见。 “洞见”一词最早出自宋代秦观的《兵法》:“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 在字典中,“洞见”通常是指:明察;清楚地看到,能透彻地了解。其引申义是能透视不易察晓的事物,对事物的见解比较高明,比较有远见性。 那么,什么是洞见力呢?我把它理解为,认识事物或看问题时,能够透过表象深入体察其本质或底层规律的一种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具备深刻洞见力时,是指这个人看问题能够深入到底层逻辑或本质层面。通俗地理解就是,洞见力是一种比一般人看得更深、更准、更不同的能力,能够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举例来说,在商业领域,企业管理者洞见力越强,越能够洞察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市场机会,也更容易取得商业成就。被人们评价为“汽车工业创始人”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就是一个很有洞见力的人。 在他创业的时代,汽车还只是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新物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速度也没那么快。就像他说的那样:“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如果亨利·福特根据顾客的回答去生产更快的马车,就谈不上什么洞见性了,因为那只是顾客的表层需求,很多人都能看到这一点。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亨利·福特洞见到了顾客需求的本质层面,即人们对交通工具需求的本质是对“快”的解决方案的需求,而不是对更快的马车的需求。只有从更深层次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专注在顾客的表层需求上,即如何提高马车的速度。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对于商业及技术的发展也具备很强的洞见力。任正非曾强调:“芯片这个东西光靠砸钱是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只有踏踏实实地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及脑科学等各个方面努力地去改变,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站起来。”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任正非不说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芯片研发问题,而是谈及教育层面呢?其实,这就是看问题的深度不同。他是从更深、更本质的层面去看问题的,一个国家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前沿科技方面,光靠钱还不行,最终得靠一流的人才。而物理学家、数学家等人才的产生要靠教育。因此,他认为中国要发展科技产业,唯有提高教育水平,而且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水平,如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真正的科技创新必须依靠基础学科的深厚底蕴,如果只考虑眼前利益,我们必将失去长远的价值。 正是因为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华为公司才非常重视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多年来,华为公司吸引了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总共有六七千名基础研究专家、6万多名工程师……也正是因为任正非洞见到了事物的底层规律,才有了今天华为公司在5G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商业领域,在其他诸如个人成长、学术研究及尖端科技等领域,洞见力同样十分重要。 P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