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不容错过
内容
编辑推荐

还原被尘封、撕裂、扭曲的历史,警醒世俗、功利、麻木的人群。

历史既是时间的旁观者,能穿越时空隧道,抹去时问与空间变化带来的尘埃,把往事梳理清楚;历史又是真理之光,能深入人心,教会人们决不轻信与盲从;历史使人深沉、博雅,历史使人气辉煌……

本书告诉你历史的故事……

内容推荐

历史是怎么样的?

有人说历史为人的终生耳目;也有人说没有历史,老人亦如顽童;还有人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今人与古人、个体与史家的碰撞;更有人说历史乃是民族传承的血脉。

历史既是时间的旁观者,能穿越时空隧道,抹去时问与空间变化带来的尘埃,把往事梳理清楚;历史又是真理之光,能深入人心,教会人们决不轻信与盲从;历史使人深沉、博雅,历史使人气辉煌……

龚自珍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故而——历史不容错过!

目录

张爱玲告别大陆之谜

王玉龄暮年口述:我的丈夫张灵甫

韩子华:忆我的父亲韩复榘

法国巡捕房三把手谈自己的巡捕经历

庄士敦:我的学生溥仪

旧上海一个海关高级公务员的闲暇生活

中国自行车早期历史:曾分期支付车贷

《遵义日记》:红军入城后的小资生活

杜月笙的最后六年

张宗昌之女回忆父亲:狗肉将军绰号不对

鲁迅殡丧过程中的一些旧事

《晨报》纵火案

胡适“第一次访女生宿舍”

善变的梁启超

康有为的最后岁月

血色残阳

军人的镇魂歌——漫谈北洋军史上的六大主力师

晒一晒北洋海军官兵的工资单

近代国歌史:第一首国歌诞生6天清朝灭亡

太平军失败与李秀成剖因

李鸿章取代曾国藩之谜

僧格林沁:内战内行的莽将

北洋官场迷信实录

北洋海军的“自杀癖”

从袁昶、许景澄谏死想及李鸿章“卖国”

晚明亡国奇景:君臣们集体抱着金山哭穷

李自成为何败得如此顺利

张居正之死与戚继光的尴尬

生错了时代的正德皇帝

契丹人消失之谜

谈谈徽宗事

北宋:那一场无人喝彩的改革

佛牙的流传

从皇后到娼妓——北齐武成帝高湛皇后

由《唐太宗入冥记》推测玄武门之变的真实经过

英雄末路

试读章节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滩最红火的高产作家。人们对她的崇拜和痴迷,主要是来自这个时期她发表的言情小说;而对她50年代以后的创作和经历却鲜为人知。尤其是正当她大红大紫的时候,随着上海的解放,她却突然去了香港和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她告别大陆的前后发生了什么?

张爱玲,原名张瑛,笔名梁京,192O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是著名的清朝御吏,祖母则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之女。1939年张爱玲曾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后因欧洲战事就读于香港大学。1942年回到上海,23岁时以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走红,一年后出版了包括10部作品的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1944年与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中华日报》总主笔的胡兰成结婚。她发迹在上海,事业在上海,家庭在上海,然而上海解放后她却去了香港和美国。这是为什么?

张爱玲注视着解放后的上海,但她始终徘徊在新中国的门槛外。当时夏衍接管并主持上海的文化工作,重新组织创办刊物报纸。曾与张爱玲几度合作过的龚之方等人便约请张爱玲为他们的《亦报》写稿。这样,张爱玲便以“梁京”为笔名,在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的《亦报》上连载了小说《十八春》,这部描述城市中上层旧家庭的小说引起巨大轰动。

1950年7、8月间,在夏衍的安排下,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工作。这两个月的深入生活,是她和中国大众距离最近的一段历程,但也是距离“她自己”最远的一个时期,因而也是她感到最尴尬和苦恼的一个时期。她所看到的“贫穷落后”、“过火斗争”与当时要求的“写英雄”、“歌颂土改”相去甚远,她在写、不写、写什么之间困惑不已。有朋友问她:“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她说:“不会。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她承认:“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 (引自((写什么》,《张爱玲文集》第4卷)。这就出现了时代要求与自身状况之间的难以克服的矛盾。于是她开始萌生了去意。

张爱玲离开上海最直接的动因,是抗战时期的报纸上曾登过她去日本参加“第三届大东亚文学家大会”的名字,她说:“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是一年来常常被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未涉及政治,也没拿过任何津贴……” (张爱玲:《(传奇)增订本序言》)。还有人说她曾和汉奸胡兰成结过婚,和“汉奸无二”;其实她早在1947年6月就和胡离了婚。《海派》报纸干脆说她因为穷困做了美国兵的“吉普女郎”……这些议论都是张爱玲心中的隐忧,使她感到人言的可畏和来自政治方面的威胁。

夏衍很赏识张爱玲的才华,指名让她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别人都穿着列宁装,只有她穿着旗袍,很不合群。她是一个绝世独立的叛逆者。她感到与新社会格格不入,但又不想改变自己;考虑到写作和政治上的诸多因素,她唯一的选择便是“离开”。张爱玲离沪前,独自住在黄河路卡尔登公寓。夏衍曾委托已到文华电影公司的龚之方去劝她留下来,同时婉转地撮合她与著名导演桑弧的“亲密关系”,但张爱玲只是摇头,说:“恐怕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她去意已决。

她当时对外公布的理由是“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只身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她的人生轨迹和文学生涯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张爱玲到香港后,供职于美国驻香港的新闻处担任英文翻译。在此期问,她除了完成用于谋生的工作任务,便想拿起她搁置了一段时间的笔。因为在苏北农村参加土改时的切身感受激励着她,新结识的“农村朋友笑声和眼泪”使她欲罢不能。于是她一口气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分别于1954年7月和10月在香港《今日世界》杂志刊登。

这两部反映土改题材的小说,是作者根据当时参加苏北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所见所闻创作的。她在“自序”中说:“《赤地之恋》所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是小说毕竟不是报道文学,我除了把真正的人名与一部分的地名隐去,而且需要把许多小故事叠印在一起,再经过剪裁与组织。画面相当广阔,但也不能表现今日的大陆全貌……而是尽可能地复制当时的气氛。我只希望读者们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多少嗅到一点真实的生活气息。”在《秧歌))的“跋”里,作者又强调:“《秧歌》里面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事情却都是有根有据的。”为了印证“真实”,张爱玲在小说里收集引用了当时的《解放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公开登载的共产党干部的“自我检讨”、天津的“饥民救济所”、华东的“饥荒状况”等材料。

这样,按照“真实”的原则,小说里即触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如《赤地之恋》写农村干部残酷斗争地主连中农也不放过;通过人物说出“老的地主清算光了,但共产党是否已经成了新的大地主了呢?而且较前更贪婪,更有势力”。“干部的确有许多已经腐化了,生活也一味追求享受”。《秧歌》多次提到农民“习惯的那种半皱眉半微笑的神情”。

《秧歌》写到饥饿和贫穷。一个小女孩饿得直哭,她父亲(金根)柔声说;“你妈就要回来了,她带东西来给你吃。”作品写道:“孩子的妈在上海帮佣。她几个月前就写了信回来,说她要辞工回来种田——金根现在分到田了。自从土改以岳,当时家里人就很苦,全靠她在外面寄钱回来……”写下乡体验生活的作家顾冈,因为饥饿偷偷去镇上买茶叶蛋,走到村口,突然发现“荒凉零乱的野地到处伸出了饥饿的眼睛,蛋壳搁哪儿都不合适”;一小孩无意中撞见顾冈躲在门后吃鸡蛋,顾冈“不得不把鸡蛋献出来”。《秧歌》还写了一个重要人物“王同志”,作者借王同志之口说“我们失败了”。王同志积极推行僵硬的土地政策,但并非不晓得民问疾苦:那里面就有他自己的痛苦;他的原则性跟他的盲目性一样强烈,但他又想在原则和人情两方面,在虚伪和真诚之间搞平衡。这是所塑造的干部典型之。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不容错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凤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01260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