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全译本)(精)/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母亲》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革命导师列宁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称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第一次深刻反映了工人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客观地描写了工人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与生存环境。

内容推荐

《母亲》是苏联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出身贫苦的母亲曾经饱受丈夫的欺凌,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散发传单,播撒革命的种子。在火车站上,尽管被暗探告发,被警察殴打,她仍然坚持散发象征着真理的传单……

《母亲》第一次深刻反映了工人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客观地描写了工人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与生存环境。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巍峨的宫殿、美丽的园囿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却从来没有人注意观察这个俄国的工人住宅区。每天,在这个不大的工人住宅区的上空,在烟雾弥漫和充满油味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总是不合时宜地颤抖着,吼叫起来。于是,在这种刺耳的声音的驱使下,从那些狭小的灰色房子中,跑出一些像受惊的蟑螂一样的人们。他们哭丧着脸,不充足的睡眠未能使他们的筋肉消除疲劳。他们来到寒冷的昏暗环境中,在凹凸不平的街道上移步向前,朝向一座座耸立着的牢笼般的石头砌的厂房走去。工厂摆出冷漠无情的自信神色,等候着他们,同时用它的几十只油腻的正方形的眼睛,照射着泥泞的道路。污泥在人们脚下扑哧扑哧响着,不时传来几声梦呓般的嘶叫,夹着一声粗野的谩骂,恶毒地划破晨空,然而,又有另一种声音迎着人们飞来——机器粗重的轰隆声和蒸汽的噗噗声。抬头一看,只见好些高高的黑色烟囱,阴沉而严厉地耸立在这个地区的上空,好像一根根粗厚的柱子。不多久,这些人都被石头厂房吞没了,街道又格外冷清。

傍晚,夕阳西下,它的血红的余晖在房屋的窗玻璃上有气无力地闪闪发光。这时,工厂从它的石头胸腔里把人们像废渣一样抛了出来,他们又踏上了归家的路。可是他们的模样与他们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满身油烟,面孔漆黑,在空气中散发出机油的恶臭,他们身上唯一明亮的东西是雪白的饥饿的牙齿。现在他们的声音显得有生气了,甚至带有几分高兴,一天沉重的苦役总算结束了,回家可以得到晚餐和休息。

工厂又吞噬了一天宝贵的光阴,机器从人们的筋肉里尽量榨取它所需要的精力,一天的时光就这样无影无踪地从生命中消逝了,人们向自己的坟墓又走近了一步。但是,一想到即将得到的是休息的愉悦和烟雾弥漫的小酒馆的乐趣,他们的心中仍然感到欣慰。

每逢假日,人们睡到十点才起床,然后,有家小的中年人穿着最干净的衣服,前往教堂做弥撒,一路上责骂那些对教堂漠不关心的年轻人。从教堂回来后,胡乱吃几块馅饼,重新上床睡觉,重温旧梦——一直睡到傍晚。

多年积累的疲劳使人们失去了胃口,为了吃得下东西,他们大量喝酒,用烈性烧酒来刺激食欲。

傍晚,人们懒洋洋地在街上溜达。备有套靴的,即使道路干燥到没有一滴水,也把套靴穿上;家中有雨伞的,即使艳阳高照也带着雨伞。

人们在路上遇上了,免不得要闲聊几句,但话题总离不开工厂和机器,或骂几句工头——他们所说所想只是些与作工有关的事。在这枯燥的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他们的笨拙的苍白无力的头脑里间或也闪出几星火花,回到家里,他们和妻子拌嘴,动辄挥拳殴打她们。年轻人就下酒馆,或者轮流在各家聚会,拉起手风琴,唱着淫秽难听的曲子,跳舞,说下流话,喝酒。这些人的身体因过度劳动而十分疲劳,喝起酒来很容易醉,酒醉后,心里很容易产生病态的无名怒火,各种积愤在心中翻腾,寻找发泄的机会。于是,人们会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发泄这种烦躁心情,为了一点小事,就捋袖揎拳,以野兽般的疯狂互相厮打起来。一场场流血的斗殴就是这样发生的。这种无谓的争斗常常以重伤致残甚至丧命告终。

蕴藏在人们心底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仇恨,这是长期心理受损害造成的。正如过度的劳累使筋肉的疲劳无法消除一样,这种心理损害也是永远无法消除的,人们一生下来就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这种心灵的沉疴。它如影随形,一直伴随人们进入坟墓,并使他们在一生中干出许多令人厌恶的盲目的残酷勾当。

每逢节假日,小字辈都在外面逛荡,往往要深更半夜才回家。这时,他们的衣服撕破了,满身泥泞和尘土,脸上带着挨打的伤痕,可他们还要夸口自己怎样用拳头猛揍对方。有的在外面受了气,回来时怒气冲冲,或者流着屈辱的眼泪,露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可又满嘴酒气,既令人怜惜,又令人讨厌。有时候,父母亲不得不出门寻找自己的儿子,他们在路旁围墙底下,或者某处小酒店里发现了他。小伙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他们大声责骂儿子,用拳头朝儿子那被伏特加灌得像烂泥一样发软的身体打去,然后,强行将儿子拉回家,好歹照料他们睡下,因为第二天一早,当汽笛在空中怒吼起来的时候——这种噪声污染空气好似发黑的脏物污染清澈的溪水,——得叫醒他们去上工。

老一辈人尽管痛骂和痛揍自己的儿子,可是在他们的心目中,年轻人喝酒、打架,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年轻时也同样酗酒、斗殴,也挨父母的打。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死气沉沉——它像一条不可测度的浑浊河流,平稳而缓慢,年复一年地不知向什么地方流去。全部生活都是被陈年的积习牢固地套住的,人们的所想所做全按一成不变的模式,谁也没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

有时候,也有些东西南北人到工人区来。起初,他们只是由于自己是陌生人而受人注意,后来,听他们讲起他们从前工作过的地方,便稍稍引起了人们一点表面的兴趣。过了一些时候,他们身上的新奇的魅力消失了,大家对他们已经习惯,也就不再注意他们了。这些人的故事使他们知道,工人的生活到处都是一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但有时候,陌生人中也有人讲到一些工人区从未听过的事情。大家破天荒第一次听到这些稀奇古怪的谈论,但他们只是将信将疑地听着,不敢表示自己的态度,更不愿与谈论者争论。但这些人的谈论,在一些工人的心底激起了盲目的愤怒,在另一些人的心中则引起模糊的焦虑,而第三种人则因此对某种模糊不清的东西产生了淡薄的希望,因而惴惴不安起来。他们为了排遣这种不必要的、妨碍他们的焦虑不安,便喝下比平常更多的伏特加。

如果发现陌生人身上有什么超越常规的地方,这些工人区的人们长久不忘记这一点,并且对待这种与自己不同的人怀着戒心。他们仿佛害怕这人会把什么东西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来,以致打破他们无聊的生活常规,生活尽管沉重,但总算平稳。对于生活加在人们身上的一成不变的压力,他们已习以为常了。人们垂足而立,不指望生活变得略微好一点,认为任何变化都是以暴易暴,他们所受的压迫将会更残酷。

工厂区的人默默地回避那些谈论新鲜事物的人。这些人只好离开,再流浪到别处去,有的即便留在厂里,不是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就是孤单地过日子……

一个人这样活到五十来岁——就死去了。P1-5

序言

我从小喜爱读高尔基的书,十分佩服他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他基本上没有进过学校,靠自学掌握了阅读的本领,为了生存在俄罗斯社会底层到处流浪,生活极不安定,经常濒临绝境,甚至开枪自杀,可后来却能写出许多杰作,一举成名,不但影响全俄罗斯,而且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名震欧洲,我真不知道他的完美的文字功夫和卓越的文字技巧是从何得来的,可能是源自19世纪辉煌灿烂的俄罗斯文学的熏陶和永不枯竭的俄罗斯民间文学艺术的浇灌。

19世纪是俄罗斯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时代,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就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但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写的人物都局限于社会上层,总离不了官吏、贵族、商人、知识分子之类,他们不了解社会下层,因而他们的作品中很难出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实下层人物,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写的是贵族的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的是贵族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更不用提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了,这本书从标题看就知道它写的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写的是下层,但陀氏笔下的下层人物偏重于爱情,而且过分柔弱和空想,不能作为下层人物的楷模。

下层人物也是人,他们和上层人物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下层人物的数目远远多于上层,他们的表现更能代表人类的普遍本质。忽略下层人物要求的文学作品只能供太太小姐消闲时阅读,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水浒传》,这部书之所以能长久流传,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细致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场景。

高尔基出身人民下层,十分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长久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跻身古典作家之列后,仍然忘不了他们,更没有背叛他们,他拿起自己的笔,专门反映下层群众的要求,在作品中反映他们的苦痛。在他的笔下,下层民众并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软弱无能、恶习不改的群体,他们之所以屈居下层,是由于许多与生俱来的原因,而非他们自己的罪过,他们也许比上层的男女更敏感,更富有爱憎,更有同情心,更勤奋努力,他们将自己的爱和时间普遍施于受苦受难的大众,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谋利。

高尔基在《母亲》这部作品中细致描写了俄国的丁人群众,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工人的生活的确相当艰难,他们在机器旁边耗尽了一生的精力,肌肉的疲劳不能恢复,满腔怨气,无法排解,只能靠喝烈性酒浇愁,最后酒精中毒,穷途潦倒而死。为了不重复长辈的可悲的命运,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一群青年工人作了不懈的斗争,不管这种斗争的结果如何,他们的愿望仍然是美好的。

这部小说以重笔浓彩描绘的是工人弗拉索夫的一家,父亲米哈依尔劳累了一辈子,在一家工厂里做了三十年工,用自己的血汗为工厂积累了财富,眼看着工厂从两栋厂房增加到七栋厂房,可自己仍旧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他得了疝气病,不治而死。儿子巴维尔继承他的衣钵,重复他的毫无意义的生活方式,每天下班回来后,就在酒店里酗酒,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令善良的老母亲十分痛苦。巴维尔像当时的年轻小伙子一样,买了手风琴、漂亮的衬衫和领带,配了手杖,学会了跳舞,像千千万万普通的青年男女一样,虚掷大片大片的宝贵光阴。但后来巴维尔转变了,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天,他吃罢晚饭,便放下窗帘,坐在屋角,开始读书,他不再让美好的时间白白地流逝,而是将闲暇时间的一分一秒通通利用起来,铸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一知识就是力量,经过持久的读书学习,巴维尔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粗俗刺耳的俚语从他的日常谈话中渐渐消失了,代替的是许多令无知识的人听不懂的新字眼。他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动作变得灵敏和洒脱。他主动关心别人,帮助母亲做家务,母亲用欣喜的眼睛注视着儿子的新变化。

他读的书不是政府的宣传品,而是被政府查禁的书,里面讲的是真话这同然可以使他获得真理,可也使他陷入随时可能被捕的危险中,母亲在为儿子的转变高兴的同时,也为儿子深深担忧,生怕他无端遭受迫害,因而常常暗自饮泣。

高尔基对母亲的描写十分生动而细致,他塑造了一个下层阶级的母亲的不朽形象,下层阶级母亲和上层阶级的母亲一样,有无比细腻的思想感情,同样疼爱自己的儿子,天下父母心是相同的,不会因贫困和痛苦而变得麻木,在母亲的心目中,巴维尔同样是她的“骄子”,她希望他出人头地,青云直上,她绝不愿意自己的儿子被捕、被流放,落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但巴维尔为了缓解母亲的担忧,使用通俗的语言,将书中的真理向母亲耐心讲解,使她懂得,一个人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应该为改革社会不惜赴汤蹈火,奋不顾身,佛家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巴维尔和他的母亲都具有佛家心肠,母亲无私地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奉献出去,为了千百万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甘愿自己的儿子蒙受牺牲,甚至于自己亲自履行儿子未竟的事业,不惧斧锯鼎镬,不怕砍头坐牢,这是何等高尚的心灵!这就是高尔基的伟大之处,他在下层阶级中发现了无比高尚的节操。贵族作家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对下层社会的偏见使他们忽略了人类大部分人心中的珍宝。

《母亲》一书的出版,大概在1905年左右,也就是说,成书于革命以前,俄国革命成功后,高尔基继续写作不断,可是再也写不出《母亲》这样的不朽之作了,其原因在哪里呢?这是因为他被戴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无产阶级作家”的桂冠后,他的思路和写作方法就受到种种限制,无法开展他的创造性思维了,写作是个人享有绝对自由的事业,稍加限制就会扼杀作家的创作生命。据罗曼·罗兰亲眼所见,当时有一百多人在帮助他工作,这一百多人与其说是他写作的助手,倒不如说是他写作的阻力,他们对他的写作施加种种条条框框,使他革命后的作品成了政府政策的图解,而不是描写人类悲喜剧的不朽篇章。再者,“诗穷而后工”,高尔基一旦成为了地位无比尊崇的“红色贵族”,养尊处优,位列三公之上,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他就再也无心构造他的真正的文学了,这是人为的干预扼杀天才的明证。

吴兴勇于长沙

2009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全译本)(精)/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吴兴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6197
开本 16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3
16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