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世基石(姚崇)/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姚崇的烈祖姚丰,吴兴郡人,生卒年月不详。新莽代汉,搜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70世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新朝侯国国君。王莽败之,姚丰复回吴兴。此后姚姓基本稳定下来。

姚崇的天祖姚纲,吴兴郡人,生卒年月不详。北朝北魏官员,具体职务史书无记载,不可考。因仕魏举家迁徙中原内地的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菜园乡东北),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

姚崇的高祖姚宣业,吴兴郡人,生卒年月不详。南北朝时曾任偏居江南的陈朝征东大将军,爵封吴兴郡公,随父徙迁陕州硖石。

姚崇的曾祖姚安仁,陕州郡人,生卒年月不详。隋朝时历任山东青州、山西汾州刺史,后人称其“为官清廉,秉公无仅,远图膺锡,大名垂休”。

姚崇的祖父姚祥,陕州郡人,生卒年月不详。隋朝时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隋炀帝曾下诏称赞其“武能守天于天险”。姚祥故后葬陕州东硖石县东北20里崇孝乡南陔安阳公之塬(今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这里是陕郡姚姓起家的祖茔。

姚崇的父亲姚懿,字善意,陕州郡人。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年)出生,为姚祥的幼子。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刚,聪明伶俐,思路敏捷。因受父辈影响,弓马纯熟,喜读经史。《姚懿墓志》称赞其“食牛英气,扬手金方,穿犀劲质,抬乎赤羽”。隋朝末年,隋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滥征徭役,百姓赋重,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几次下江南出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强交租调,许多州县甚至强迫农民预交十年的租调。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陕州崤县(今陕县菜园南县村,唐武德三年更名为硖石县),地处隋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二京要道之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因徭役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负,聚集反抗,结果县令逃跑,地方混乱,家乡官吏逃散,乡村盗贼生乱,社会一片动荡。此时,姚懿就能够统领父亲的部属剿除盗贼,维护治安,恢复秩序,救民于难,保境安民,被授任陕州崤县县令。九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兵过黄河后,姚懿就暗中去拜结了唐高祖李渊,高祖不但高兴地接见他,而且还赐给他诏书和金帛。同时陕州全境幸免一场战争灾难。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唐军讨伐王世充,姚懿随同参加战事,时任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长沙县男。因有人嫉妒遭到贬退,从此一蹶不振,建一山庄,隐身而居,教读子孙。后来朝廷先后授予他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常州长史等职,都被他以身患疾病,无法理政为由而婉言谢绝。姚懿一生娶过三个夫人,先娶张氏夫人,又娶李氏夫人,因故都先后过世。又续娶刘氏夫人。刘氏夫人是隋左常侍刘降的孙女,唐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旧城)长史刘志逵的女儿。刘氏夫人共生二男一女,长子姚元崇,次子姚元景,女儿名字不详,史书也无记载。年过六旬后,姚懿又被朝廷任命为峡州刺史,这次他没有推辞,带着家人到峡州上任了。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因嵩州邛部蛮族首领叛乱,民不聊生,动荡不安,这时朝廷又想到了年高德劭、兼有武略的姚懿,就派他持节到嵩州任都督(居正三品上官职),72岁高龄的姚懿,又掌管一州之……

P5-6

目录

第一章 从官宦子弟到武周宰相

 家世显赫,读书习武皆上品

 初入政坛,遭遇李唐纷乱

 姚崇入京,登上政治舞台

 以身担保,结束酷吏政治

 平乱有功,姚崇初登相位

第二章 在皇位更迭中的宦海沉浮

 秉公直言,姚崇得罪宠臣

 参谋帷幄,协同“五王”还政李唐

 姚崇一泣,免遭“五王”之祸

 姚崇返朝,迎来政局新气象

 皇储风波,姚崇宋璟上三谋

第三章 奠定开元盛世的一代贤相

 再遭放逐,遥观宫廷内乱

 三度拜相,姚崇上十事

 裁汰冗员,大刀阔斧整顿吏治

 节欲戒奢,大力发展生产

 相星陨落,临终遗嘱千古流传

序言

姚崇(651—721年),字元之,原名元崇,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他曾为稳定武周政权、开创“开元盛世”起了关键作用。他辅弼朝廷,革除旧弊,开辟了一代之风,推进了社会进步,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姚崇自幼怀“王佐”之志,折节读书,精通吏道。长大后,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参军,“剖析决断,答对如流”。武则天当政时,五迁为夏官(兵部)郎中。时契丹侵扰河北,军务繁剧,崇奏决如流,深受赏识。圣历三年(700年)春,名相狄仁杰向武则天荐姚崇任夏官侍郎(四品)。不久,姚崇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迁凤阁侍郎兼知政事。以后,虽宦海浮沉,但仍担任过睿宗和玄宗朝的宰相。

姚崇文武双全,才智过人,赤心忠胆,敢言直谏,精通吏道,倡廉自廉,关心民众疾苦,注意发展生产。武则天在当政的20年中,先后启用了李昭德、狄仁杰、姚崇等贤才担任宰相,协助管理国家大事;但也任用了一些奸佞小人,如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株连冤死很多无辜,朝野人心惶惶。夏官侍郎姚崇大胆进言说:“自垂拱(685—688年)以后,受枉家破、含冤受刑、被迫认罪而死者甚多。告发者有功,天下称为‘罗织’,比汉代‘党锢’之祸更甚。陛下派近臣复查,近臣尚不能自保,怎敢对已断的案子有所动摇?被审问的人,如果翻案,又怕遭酷吏严刑。依赖上天降福,陛下醒悟,诛灭凶恶小人,使朝廷平安无事。自今之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担保,现任官吏再没有造反的人了。”则天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都顺应促成此事,陷朕成为滥刑之主。卿言很合乎朕意。”遂赐姚崇银千两。

唐初官僚机构不多,官员比较精简。从则天后期至中宗、睿宗朝,机构宠大,官吏冗滥,不仅加重财政负担,而且加深了贪污腐败之风。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新,决心拨乱反正,整顿吏治。这就必须选择一位贤明能干的宰相辅佐她。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利用在渭滨出猎的机会,特召睿宗朝被贬在同州(治今陕西大荔)担任刺史的姚崇,欲拜为宰相。姚崇佯不谢恩,玄宗大感意外。经询,姚崇才不失时机地向玄宗提出: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佞臣,不听诬陷之词;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任意屠戳无辜;奖励群臣进谏,做到虚怀纳诲;禁绝营造佛寺道观,防止挥霍浪费国家财帛;严防边将轻动干戈,勿穷兵黩武;在外臣子,不谙礼制或诤谏而触讳犯逆者,不予追究;外戚专权危及社稷,应书之史册,永为殷鉴。这十条为政措施,切中时弊。玄宗听后,两眼含泪,良久,沉痛地说:“这事确实让人感到刻骨痛恨。朕答应就是!”姚崇连拜两下,说:“这实在是陛下实行仁政的开始,也是臣千载难逢的良机。现在我敢承担为陛下辅佐的宰相了。”

姚崇精于吏道,处事果敢。他为相后以“十事”作为施政的纲领,辅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革:引荐贤者,裁汰冗员;抑权……

内容推荐

姜正成编著的《盛世基石(姚崇)/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讲述了: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以“十事”做为施政的纲领,辅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革:引荐贤者,裁汰冗员;抑权贵,黜罢不肖,使官吏各尽其职,改变了过去“宰相十几人,台省要职不可数”的情况,出现了“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的局面。姚崇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盛世基石(姚崇)/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以全新的视角对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

编辑推荐

姜正成编著的《盛世基石(姚崇)/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以全新的视角对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姚崇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世基石(姚崇)/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正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9287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3277828
中图分类号 K827=4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