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甬藏书香(宁波藏书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虞浩旭、张爱妮编著的《甬藏书香(宁波藏书文化)》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藏书文化。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内容推荐

虞浩旭、张爱妮编著的《甬藏书香(宁波藏书文化)》是宁波文化丛书(第一辑)中的其中一本,从藏书的种种概念谈起,综述中记述了藏书的历史、宁波的藏书史、宁波藏书人收藏精神、宁波的藏书楼、宁波的藏书名家等。接下来用四十七篇文章讲述了宁波四十七个藏书人的故事,以诗歌开头,故事生动具体,让读者对藏书人的故事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本书语言精练,故事丰富,用藏书故事把书藏古今的宁波藏书文化有了一个更生动的阐释。配以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书种传来直到今 宁波藏书文化综述

宁波的藏书故事

 一 薪火相传续书种

 二 学人收藏兼一身

 三 嗜书痴书有专藏

 四 藏书名楼甲一方

试读章节

(五)勤把诗书向窗读

草堂坐在陵南谷,勤把诗书向窗读。

学门长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昨日溪头罢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

猿鹤嘹嘹哀怨啼,萧瑟自理山家曲。

这是方孝孺的《草堂歌》,是对其小时读书处陵南草堂的美好回忆。

方孝孺(1357一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自号逊志,尝号缑城生,人称“缑城先生”。祖上原籍浙江桐庐,宋初时迁入宁海缑城,至方孝孺时已是十五世。方自幼聪慧过人且喜读书,6岁能作诗。10岁后,整日足不出户学习,理趣会心,神融意畅时即使外面风雨大作也没发觉。邻居见他如此痴迷学业,以为他很迂腐,就连与他联姻的人家也这么认为。乡人因其善属文,故又呼为“小韩子”。18岁时,即写出了洋洋数千言的《深虑论》(10篇)和《释统》(3篇)等史论文章,谈古论今,纵横捭阖,且行文严谨,章法巧妙,为时人所惊。20岁受业于明初著名学者宋濂,为宋所重,宋濂曾说:方孝孺的才学,只要假以时日,一定能让我震惊。自从我们与他在文艺场上角逐,就已经分不出谁是学生谁是老师了。明初学者苏平仲也认为方孝孺年轻善文,在同门中无人能及。只要是宋濂的朋友,都对他赞赏有加。

洪武十六年(1383),因东阁大学士吴沉、揭枢推荐,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对孙子朱允炆说:方孝孺是端正之士,一定要让他辅佐你。又说:是个异人,我不能用,留给子孙用于辅佐太平也够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被召见。两次均未被重用。后被蜀王朱椿(太祖第十一子)聘为世子师,曾说“阅士孔多,我敬希直”,且赐名其书斋为“正学”。故人又称方孝孺为“正学先生”。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病逝,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遵太祖“必先召孝孺”之遗命,召回孝孺。方先后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等职,担任《太祖实录》《类要》总裁,主持京试。建文帝为人仁厚,方孝孺提倡仁政,重礼仪,主教化,正合建文帝意。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卓有成效,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明书》作者傅维麟曾日:“建文中,法网疏阔……一时士风朴茂,尚义者多。”后朱棣起兵,其谋士姚广孝日:“南方有方孝孺,素有学行,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后方孝孺还是被杀,且被灭十族。经过三次抄捕,家族中被杀873人,充军流放者数千人。方孝孺故里溪上方村被夷为平地。悲哉!

溪上方村被夷为平地后,方孝孺小时候读书处陵南草堂也随之被毁。现此处环境极为幽寂,杂草丛生,荆棘遍地,遥想当年方孝孺在此筑居,经日诵书,历时数载,如今什么也不复存在,荒草萋萋,人事不再,不觉怅然。

方孝孺的另一读书、藏书之处为石镜精舍。方孝孺的老师为开明代藏书风气的宋濂,宋濂建在深山密林中的青萝山房,藏书万卷,屡经战乱而安全无恙。方孝孺曾在青萝山房读书,青萝山房的丰富藏书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使他也极力访求收藏图书。明洪武十八年(1385)和二十二年(1389),方孝孺两次到宁海前童村讲学,设馆舍于石镜山下,因名之日石镜精舍。据王重光先生《方孝孺讲学处》一文介绍,石镜精舍曾收藏有数千卷藏书和方氏的大量手稿。其时,不仅方孝孺在此挑灯夜读,著书立说,而且《明史》上有载的许多人物都曾聚集于此,受教于方孝孺。方氏传世的《逊志斋集》大部分篇章均由当年石镜精舍的学生们偷藏下来,续补成卷。现石镜精舍早成废墟,残存仅卵石、矮墙和门槛而已。在距石镜精舍不远的山冈上立有“方孝孺讲学处”纪念碑。方孝孺手植之六株古柏尚存,枝若苍龙,奋爪凌空,根似蟒蛇,盘缠交错,呈现一派碧翠妍秀、庄严肃穆的景象。书院为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这也注定了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汉代,“精舍”“精庐”为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到了唐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逐渐增多,于是建造了院子来安置藏书,“书院”便有了藏书楼的意义。南宋时,宁波的书院多是文人讲学之所,众多生徒在书院接受学术教育,可见书院推动了古代学术研究的发展,使文人雅士聚集一处,著书立说。

P79-82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甬藏书香(宁波藏书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虞浩旭//张爱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8747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4261868
中图分类号 G259.2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