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底层逻辑(认知觉醒的原动力)
内容
内容推荐
升级自我认知,普通人学习方法,聪明人直击本质。
在思考事情或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大脑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思维定势、先入为主、经验法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思维怪圈中,从而出现思维盲点。唯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盲点,才能跳出有限却往往不自知的思考框架。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思维行动指南,这是一本看清事物本质拥有高性价比人生的书,简单地说,就是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想一次“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本书从从六个方面,告诉你如何避免思维盲点,赚到你认知以外的钱。
目录
PART 1 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思考的动机
惯性思维综合征
解决惯性思维的冲突
PART 2 质疑自己的直觉
不是A,就是B
谁是正义的化身
谁敢反对我
破除辩证的障碍
“躺下想一会儿”再判断
PART 3 从规划者到探索者
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
思维的自立步骤
你是“造表”,还是“报时”
和墨守成规说再见
不,我另有安排
PART 4 聪明人都是行动狂
信息并非越多越好
知道自己的无知
开放性思考
不要做书呆子
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PART 5 用创新思维突破惯性
用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思考
简单化思考
创造性思考
必要时,让头脑拐个弯
创造性的整理思维
PART 6 做偶然的超级影响者
为什么好大喜功的人到处都是
多数人正因焦虑而冲动
走出羊群,跳出集体思考
为自己建立批判性思维
做决定前先逆向思考
PART 7 别活在自己的小世界
必须很有钱吗?
你有多久没考虑家庭了
必须和别人一样追名逐利吗?
能够原谅什么很重要
导语
今天比昨天重要,明天比今天重要未知的领域永远大于过去的已知。
跳出惯性和常识,在经验的门外看问题。
当我们评判某些人、某些事物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她),我怎么办?
收集自身依赖性思考的“寄生体”——都是谁在帮你思考和做决定?为你依赖的对象做一个列表,然后清除它们的影响。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这是最大的无知。
为自己建立开放性的思考模式用创新思维面向未来,弥补思维的盲点,增加思维的可变性。
精彩页
思考的动机
让我们产生思考的是问题,不是行为
曾担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的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写下了《思考的技术》一书,他认为思路决定人的出路:“人们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而是缺少揭发事物本质的动力和好奇心,缺少怀疑一切的心态和对固有模式的怠惰。”在大前研一看来,人的命运之所以有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人和人的思考力的差距。正确的思考不但能洞悉事物的本质,还要打破线性思维的束缚。
大前研一将思考当作一门技术,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思考的本质还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经常和同事讨论一个话题:“在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这四种人群中,具有哪种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呢?”我们在长期和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同时兼具乐观与现实两种品质的人才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获得幸福。这种人的性格被称为“现实的乐观主义”——他们既拥有乐观主义者的积极心态,又会用悲观主义者的清醒来判断机会。他们不像过度乐观主义者那样热衷于欺骗自己,也不像极端悲观主义者那样对一切都自暴自弃。在麻烦来临时,他们懂得用理性的、与大众保持距离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有的人把这归结于性格、基因、前辈的熏陶或者某种不可言说的天赋,但我却觉得这是因思考模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偏差。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两个推销员去沙漠里卖鞋子的故事:一个推销员见那里没有人穿鞋,就觉得不会有人买他的鞋子,结果失望而归;而另一个推销员却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完全没有开发过的市场,意味着他的鞋子将会大卖。两名推销员的能力没什么差距,只是思考的模式与思维的特性有所不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判断,进而形成了命运的分野。
有人问我:“为什么出现问题时,你从不指责一个人行动的过失,而是追究他思考的责任呢?”是的,我很少建议人们在自己的行动中寻找答案,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决定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读者有必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行动?
答:因为大脑有了想法。
那么大脑的想法是什么?
答:想法就是动机。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它的动机,而动机源于我们的愿望和目的。这一切都要依靠基于既定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因此,捋顺这一逻辑你就会明白,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思考,是我们的思维模式,而非某种具体的或对或错的行为。
有时候,你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就会后悔,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这时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在行动中才出现“变质”,而是在你思考的时候就已经犯下了错误?
我们为事情的发展做了不准确的定位,从而衍生出了错误的动机并且付诸了行动。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行动。动机产生了思考,思考产生了行动,错误的思考决定了错误的行动,产生的动机便是冲动。
美国的某支部队里有一个名叫史密斯的21岁青年,他在参军入伍三年后因故意杀人而入狱。事情是这样的:在部队的一次用餐中,史密斯因为自己小组的饭菜比别的小组少,便抱怨了几句,值班的长官听到后过来打了他一个耳光。史密斯顿时感觉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非常恼火。他立刻跑回宿舍,取回中午进行射击训练后还没有上交的自动步枪,冲回来将值班的长官当场打死,还打伤了几名战友。
史密斯在悔过书中写道:“那一瞬间的冲动使我丧失了理智,由一名光荣的士兵变成了杀人的暴徒,现在又成了阶下囚。我希望自己的战友谨记: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如果你们都像我一样,心胸狭窄,容不得半点儿委屈,就会因为冲动而犯下大错。”
从史密斯的案例看来,他之所以产生杀人的动机,是因为长官那一巴掌带给他的羞辱令他无法忍受——再想想平时的训练中这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是如何欺辱自己的,怒火更盛,于是便想让长官受到“吃枪子”的惩罚。当这个动机产生时,便注定他将在情绪的失控和报复的冲动之下犯下无法挽回的大错。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归咎于偶尔的情绪冲动带来的错误选择,但从本质上说,史密斯之所以做出这种行为,是因为他的思考在源头上便出现了问题。动机错误时,思考产生的一定是负价值。
在整个过程中,史密斯完全没有思考过任何的后果吗?他在拿枪的时候肯定想过: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本该是他的错,但他却打了我。他让我蒙羞,我就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杀死他,让他再也没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这是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
开枪的行为无论冲动与否,肯定是在思维的支配下产生的。之所以产生糟糕的后果,是因为思考的动机就是错误的。显而易见,史密斯在拿枪的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动机是惩罚对方,而不是伸张正义。如果他能够稍微为整件事减速,哪怕是沉思一分钟,就会意识到开枪的后果。当他能制止冲动的惯性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不同的思考动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这与一个人的性格和长期养成的思维惯性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比如,史密斯入伍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底层逻辑(认知觉醒的原动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76274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24-01-01
首版时间 2024-01-01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8
CIP核字 2023240059
中图分类号 B80-4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