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无选择/黑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曲伟年所著的《别无选择》描绘了一代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无私献身的悲壮画卷。本书展示了彩凤、水仙、兰子、五婶等一群善良、勤劳,性格鲜明、遭遇各异的农村妇女,以及老五叔、庆文、庆武、乐林等生活、劳动在这个社会最基层的干部、群众。

内容推荐

曲伟年所著的《别无选择》是一部以“知青”为主线,以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动荡不定的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代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无私献身的悲壮画卷。作者通过主人公许言和小君、韩玉美、小雪的爱、恨、离、合,揭示了人们被压抑、被禁锢得扭曲、变态的灵魂和情爱,歌颂了原始、自然的人性美。《别无选择》中展示了彩凤、水仙、兰子、五婶等一群善良、勤劳,性格鲜明、遭遇各异的农村妇女,以及老五叔、庆文、庆武、乐林等生活、劳动在这个社会最基层的干部、群众。这里,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七情六欲,有他们的情感、理想和追求……情节起伏跌宕,引人人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一条潺潺的山问溪水,给读者带来一股清新、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

目录

上卷

下卷

后记

试读章节

1970年9月11日。

在大兴安岭脚下一个叫庆家岭的村子里,正在召开一场“批斗会”。会场设在小学校的操场上,教室的墙上贴着“批斗反革命杀人犯李婕现场会”的大幅字块,两辆汽车并在一起,凑成了一个临时的台子,上面摆了一张课桌,台上台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警察和民兵。

操场上站满了人。除了社员之外,周围十里八村的知青都来了,因为今天批斗的“杀人犯”是一名女知青。

九时整,县公安局局长程宝东喊道:“现在开会,把反革命杀人犯李婕带上来。”

人群一阵骚动。只见两名女警察从一辆警车里搀出了一位女青年。她面容憔悴,身体瘦弱,穿着一身褪了色的绿军装,两手费力地提着“叮当”作响的镣铐,一步步走上了台子。

“她就是李婕?”有人问,“这哪像杀人犯?”

有人应道:“人家是大城市下来的知青。”

“怎么成了杀人犯?”

“不知道。”

“唉,一言难尽……”

“啧啧,多好个女孩儿,怎么成了杀人犯?”

李婕已经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了,身体虚弱得很。脑子里恍恍惚惚,一闭上眼睛就是庆文赤身裸体地骑在她身上、肚子冒着血泡、举着滴血的匕首刺向她的情景……她不寒而栗,接连几夜不敢闭眼睛。她恨庆文,但是并没想让他死。可是,他死了。她被奸污了。肉体的损害仅仅是一时,精神的创伤却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她的信念毁灭了,她的理想毁灭了,她的20岁的青春年华即将毁灭了……

从进了监狱,她就没打算活着出去,只求一死了之。所以,法官审问她时,她一口咬定是她刺死了庆文。可是,法医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庆文是由于救治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审判官启发她、开导她,让她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事情。几名看押她的狱警都非常同情她,主动给她向外传话,给她捎东西,鼓励她好好活着,争取出去……终于,她又鼓起了生的信心,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写下来,交给了法官。听法官说,许多人在为她上下奔走。她感动了——人生毕竟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应该活着,她才20岁呀,她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

早晨,从监号里出来的时候,一位法警告诉她是参加“批斗会”,要她老老实实地接受批斗。可是,临上车时,在她的喉咙上系了一段绳。

“这是干什么?”她问。

法警说:“这是规距,犯人参加批斗会都这样,防止喊反动口号。”

“我也不反动,为什么要喊反动口号?”

“那也不行,这是规定,对不起了。”

到了会场,她感到气氛不同往常的“批斗会”。可是,她已经说不出话了。她的身体被两名有力的女警察挟着,一点也动不了。只有两只眼睛还有活动的自由。她看到青年点的同学许言、柳莹、何大伟,还有唐勇、晶晶,还有好多她叫不上来名字的外村知青,还有老五叔、五婶,小君、彩云、小雪都站在人群里……啊,她明白了。这不是什么“批斗会”,而是她的死期到了。法官们欺骗了她。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竟落个“反革命杀人犯”的下场……不!我不是反革命!我不是杀人犯!我不想死啊……她想大声呼喊,可是,她的喉咙被那根细细绳子勒住了,仅仅能透过一丝维持她生命的气息。此刻,她能做到的,就是多看上几眼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多看上几眼她生活过的山村和这些善良淳朴的乡亲们。

这时,程宝东又喊道:“批斗开始!”  几名事先安排好的发言者先后上台,照着写好的稿子念了一通,有人领着喊了一阵口号之后,程宝东讲话。他先讲了一通大好形势,又讲了一通阶级斗争的严重性,突然话锋一转, “李婕无视红色政权,公然杀害革命干部、英雄的哥哥庆文,气焰嚣张,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判处现行反革命杀人犯李婕死刑,立即执行……”

几千人的会场死一样的沉寂。

早在一旁等候的行刑车发动了,李婕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两名女警察已经迅速地把她挟上了车。她挣扎着回头看了一眼,身体便瘫软了。

行刑车缓缓地向前开动,驾驶室上面架着一挺机枪,车厢两边是端着上了刺刀的警察,后面接连几辆满载着全副武装的民兵。

人群向行刑车涌来,争着再看一眼已经不省人事的李婕。人们惋惜、同情、为之不平,可是,这一切都已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行刑车队缓缓前行……

突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个青年,高举着一块牌子跪倒在车前。人群哗地围了上去——原来是知青许言。他举的牌子上用鲜红的血写着四个大字:“李婕无罪!”

警察被这突发的情况弄得不知所措,车队不得不停下来。坐在后面车上的程宝东探出头大声问道:“怎么了?”

“有人拦刑车。”

程宝东吼道:“抓起来!”

两名警察迅速上前把许言架到了一旁。

忽然柳莹、小君、梁晶晶和许多外村的知青都冲上来,也如许言一样跪到了车前。接着何大伟、唐勇也跪了下来。有的喊:“李婕无罪!”有的喊:“李婕冤枉……”

程宝东急了,抽出了手抢:“干什么?要造反?都给我抓起来!”

两旁的警察抓的抓、拖的拖,倾刻间把几个知青都弄到了一边。P1-4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鸲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警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 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后记

早在农村插队的时候,我就想写这部书。也尝试着写了几千字,终因底气不足而辍笔了。若干年后,我又拿起笔重写,写到五万多字还是写不下去了,不得不掐头去尾缩成三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取名《情债》,收在一个短篇集子里。

几年前,我因“腰脱”而卧床不起。痛苦,悲哀,绝望过后,我发现床上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写作时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于是,我开始旧梦重圆。

也许是生活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许是灵感所至,也许是感动了上苍,当我再拿起笔时,几乎是一气呵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确切地说是三百多个夜晚,完成了这部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

每当夜深人静,人们进入梦乡之际,我便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我所创造的“庆家岭”,走进我所熟悉的“人群”之中,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悲伤,一起欢乐……不管多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坚持写下去。我一定要写成这部书。为了我自己,为了那个年代,更为了那些把青春、热血“别无选择”地献给“上山下乡”的知青们。

知青——这个多情而又多难的名字,曾经是革命的代名词,也是痛苦、彷徨和无可奈何的同义词。然而,正是那种狂热的激情和那段绝无仅有的艰苦生活,造就了一大批时代最优秀的儿女。

我们没有理由悲哀和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悲哀和遗憾。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地告诉朋友和后人:我们曾经为之献身的事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知青的一页,中国的历史就不是完整的。

有人说《青春无悔》,有人说《忘不了那块黑土地》,有人说《无法抚慰的岁月》……不管你称谓什么,不管你怎样评价,不管你爱还是恨,“知青”毕竟存在过,发生过,已经烙在了一代人的心灵上,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碑铭上。

35年过去了。我时时没有忘记那个叫王广福的小山村。我在那里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其中又抽到公社搞“红化”和“农田规划工作队”,真正在田里劳动不过一年多点。但是,她给予我的却整整影响了我的一生——贫协主席王庆吉老人朴素的人生哲理;王连年夫妇执著、顽强、认真的生活态度;“小君”、“韩玉美”、“小雪”的无私情怀……给了我无法言喻的启迪和鼓舞,使我有勇气度过以后那些极端困苦的日子,激励我走上了布满荆棘也开满鲜花的文学之路。

如果说写作比别的行当优越的话,就在于他比别人多体会了几次人生——在他创造的世界里(每一部书都是一个新的世界),他可以当乡长,当市长,甚至当国家元首。也可以当百姓,当乞丐,当妓女,当他想当的任何角色。他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爱,尽情地恨,他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

如此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超然于一切物质的高级享受。唯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才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无论苦难还是欢乐,都是上苍赐给的一笔财富,都是注定要经历的。

让我们理智地审视过去,以虔诚的痛苦和悲壮,向自己敬礼!

——作者

1998年9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无选择/黑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曲伟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4376
开本 32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5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