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球化叙事下的美国式消费VS中国式制造
内容
试读章节

据一位专门往来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做中国产品批发的中国商人告诉我,一般的日用品,在中国义乌组织进货,l元人民币的货到美国以l美元市场价售出。比如,洗澡搓澡用的塑料花,在上海的早市卖l元两个,在美国的跳蚤市场卖l美元两个。

99美分店的兴起以及国内义乌这样大型的小商品生产批发基地的出现和发展,使许多原来在美国从事餐饮业的中国人改行,专门批发中国的低档次商品,因为相比之于餐饮业,这个行当不那么辛苦,赚钱也不少。

于是,几乎是与美国品牌的中国制造齐头并进,地摊货档次的中国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美国市场的大街小巷。

而唐人街,可以算是低档中国制造产品最集中的地方了。

从地铁站出来,进入纽约唐人街,瞬间很容易对自己是否身处美国产生怀疑。拥挤狭窄的街道,熙攘的人群,促狭密集的小店小铺,这一切都像是来到了中国十几年前某些南方的小城。一些店铺出售的商品,其摆放和悬挂的方式以及产品种类,几乎和北京大栅栏、未改造前的秀水市场一模一样。

以前有一种说法,唐人街的东西主要是卖给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的。但随着中国制造产品的丰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一到周末,街上满眼都是美国人,许多美国家庭夫妻俩带着好几个孩子全家出动,像中国人逛庙会一样来逛唐人街。

脏也好,乱也好,拥挤也好,唐人街对许多美国人还是具有挡不住的魅力,这魅力绝大部分就来自价廉无比的地摊货。

吃一顿中国餐——其实也就是类似盖浇饭那样的简易快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堆里挑挑选选,还可以还价(虽然不像北京那样能拦腰砍一半),买下一堆中国货,总共也就花不了几十美元,这是何等的快乐啊。

虽然,廉价的中国货也经常让他们的快乐变成苦恼和抱怨:一洗就脱线或掉色几乎是大部分中国日用品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但抱怨之后,苦恼之后,他们还是会再次来买。毕竟,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购买日常生活中实用的易耗品,其中的实惠和满足已经足可以抵销低质量带来的遗憾了。

自从中国加入wT0并迅速地成为制造出口大国之后,在国内的许多场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业界始终在讨论着一个问题:是做大还是做强?是甘愿做国际品牌的最大制造中心,还是要创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

在美国的部分华商中间,我同样感受到了这个问题带来的一种焦灼、一种渴盼,以及一种不确定的等待。

刘先生,曾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出国前为北京一家大医院的医生,到美后苦读多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经营纺织品生意,主要产品为床上用品。

认识他,是在纽约另一个朋友的家里。2004年的最后一天,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一个中国人聚居的小区里,这位朋友举行了一个小型迎新晚会。

参加聚会的有十几个中国人,其中就有刘先生和他的夫人。

瘦高的个子,儒雅而温和。在他身上似乎没有太多商人的色彩,却依然留着如此鲜明的一个大夫温文尔雅的痕迹。如果不是朋友介绍他的身份,我很难相信他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的老板,他的夫人则是公司的销售经理。他们的公司名叫GLOBAL TFxllLE(环球纺织品),公司名称同时也是产品商标,商标的标识是两个单词开头的大写字母:GT。

那天晚上,他们夫妇俩是驾着一辆货车来参加聚会的,因为下午一直在忙着给几家商场送货。

老板亲自送货?大家不由地发出同样的疑问。他解释说,没办法,因为节日,一些雇员放假走了,人手紧。

他向我介绍,他们这个GT牌子的床上用品,在美国各大商场已经有一定声誉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几大城市,在相关的商店和柜台里几乎都能看到这个牌子的产品。

“很不容易啊,在美国能创出一个被市场认可的牌子:”我有几分惊讶。

“没办法,”他说,“做了几年之后,强烈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的牌子。否则只能停留在很低微的批发利润上。而且,我们既然拥有并且熟悉国内那么广阔的加工基地,为什么不试着创自己的牌子呢?”

他们的产品,也是在国内的浙江义乌加工的。现在每个月都有集装箱分别在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港口到货。

他还告诉我,因为面临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大量的中国纺织品可能会以更低的价格进入美国市场。对应这一变化,其实美国海关早就在采取一些非关税手段来限制。比如,海关检查项目的增加,等待检查周期的加长,这些环节无疑马上就增加了海关仓库费用以及检查费用,使成本增加,也就提高了最终零售价。

那天晚上,在皇后区法拉盛那套不大然而很舒适而温馨的公寓里,透过客厅的落地窗户,一群中国游子远眺着哈德逊河对岸曼哈顿辉煌的灯火,一首接一首地口昌着中国歌曲:《同一首歌》《难忘今宵》《一条大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的中国心》……老歌的旋律和那些记载着20世纪一代人情感方式的歌词,在这个夜晚,在这个远离中国的城市,竟使得这些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甚至加入了美国国籍的中国人热泪盈眶。

我观察到刘先生一直没有唱歌,他只是在一边静静地坐着,旁边依着他那位长得小巧玲珑的夫人。夫妇俩看上去都已经不那么年轻了,但他们脸上的表情和形体语言上带着一种相依为命与相互支撑的沧桑岁月感,显得非常动人。

在大家的一再怂恿和夫人的鼓励下,刘先生拿过麦克风唱了一首前苏联歌曲。一展歌喉,举座皆惊。P19-21

后记

这是北京夏末的一个深夜。整理完这本书稿的最后一篇,抬眼眺望窗外,不远处醒目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广告牌跃人眼帘。肯德基的楼上,是家乐福超市——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国际零售连锁集团在北京三环外的一家中国门店,它刚刚送走赶在每天夜里10点半关门前来购物的最后一批消费者。而此刻,肯德基和麦当劳餐厅内还顾客盈门。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影响到这两家全球连锁的美式快餐厅在中国的生意,反而使他们加快了市场扩张速度。麦当劳在北京开通的24小时送餐服务甚至每天应接不暇。在电脑前工作了一整天的我,于饥肠辘辘中拨通了麦当劳的送餐电话,15分钟后,一身标准麦氏装扮的送餐员已经按响了门铃。

I lov't!麦当劳在中国的广告语成了城市孩子们的儿歌,老中青消费者亦耳熟能详。

不,不要以为我热爱垃圾食品。只是,在整个北京城,除了麦当劳之外,你找不到任何其他能够在24小时之内即刻快速送餐上门的餐饮店。加之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出,肯德基、麦当劳似乎成了为数不多可信赖的快餐品牌,至少我不用担心地沟油的存在。

吃着并不可口的汉堡,我起身走向东边的窗户。IBM中国总部所在的盘古大观高耸的龙头造型顶端灯光闪烁,与马路对面鸟巢和水立方的夜景交相辉映。而西边的京藏高速路上,作为中国进入汽车时代的象征之一,刚刚经历了一场延及几公里的大堵车。

正在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发展的北京,相比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与国际“接轨”,给中国人尤其是城市普通居民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首先是日常消费生活的国际化环境。我们几乎来不及思考这些国际化生活元素带来的利弊得失,便已经“被”迅速融人其中。

在充满西方文化符号的物质裹挟中,仅仅30年,中国人的消费生活从计划经济票证时代的匮乏短缺状态,跨人日常消费品的过剩时代。刚品着“小康”的甜头,又尝到了“幸福感”丢失的纠结滋味。

仅仅从“制造”与“消费”的角度,显然远远不能说明全球化进程带给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与矛盾,也不足以解释这种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幸福与失落的纠结。但是,消费与制造,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行为,却总是能提供着许多鲜活的事件和细节,记录和反映着时代的变化,从而作为社会发展现状和历史的一个生动注释。

我有幸从19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开始我的产业报刊新闻职业生涯。非时政类报刊的性质,虽然没有给我带来国家级时政媒体记者那样的光环,却给了我一个最能贴近中国人生活状态,最能直接观察记录中国人生活变迁的自由广阔空间。事实上,可以说30年间消费品生产和老百姓消费生活的变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最直观最形象生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让作为新闻记者的我,时时刻刻感受着新闻报道的滞后所带来的遗憾。遗憾之后是一种急切,它迫使你必须在纪录中思考,在采访中学习,在观察中提升。

这样的体验历程让我对记者工作的热爱与日加深,并产生了一种迷恋。因为发展的事实总是在否定某些曾经的结论,证实某些曾经怀疑过的东西。而到最后,你会发现,我们能够努力做得好一些的,只是记录,真实地记录。而真实记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与此同时,20多年的职业生涯还告诉我,那就是记录事实本身的深远意义往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才能逐渐显现。

2004年我决定自费赴美国调查采访中国制造在美国消费市场的情况,曾令许多人吃惊。毕竟,以当时的收入,以当时的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我几乎动用了全部的个人积蓄。

那时候我正处于职业迷惘期。我指的是我开始厌倦了走访千篇一律的生产现场——从珠三角无数大规模的代工厂到浙江义乌、温州等家庭作坊以及一些已经规模化现代化了的大型国有企业生产线。当时对这种生产方式的负面作用以及中国制造提供美国“廉价地摊货”从而影响国家形象的批评性文章已经开始不断见诸于媒体。

于是我对大洋彼岸的消费市场——那个令“中国制造”出口急遽增长所指向的终点,对多年来所采访的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去向及其消费群体感到了巨大的兴趣。

为此,我非常感谢消费日报社社长吴炳晶先生。2004年10月,当我向他提出这个专题报道设想时,立刻得到了他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开了特例,批给我两个月的假期,使我得以有充裕的时间,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城市尽可能深入地进行多方面的采访、观察与调查。

于是才有了本书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2005年之后,全球化的生产消费链条发生了遽变。

1980年代中后期,作为报社派往广东进行“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潮”专题系列报道小组的一员,我曾为东莞、中山、佛山无数三来一补加工厂壮观的大型生产车间,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现场激动不已。而转眼问,曾经被视为中国加工制造出口重要基地的珠三角,大量企业人去楼空,“腾龙换鸟”的转向步履艰难。

同样,在民营企业主导了经济发展“大爆炸”和“中国鞋都”崛起的温州,2008年之后,却制造出“跑跑路”的流行现象。我所认识采访过的许多温州人,从小作坊主成为大企业家,或从实业梦走向资本投机的历程,以及他们在30年里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都给我提供了太多使我深思的生动案例。

今天,中国令世界关注的已不再仅仅是生产制造能力。随着欧美国家受金融危机的拖累而导致消费下降,中国的消费能力却呈现出另一种奇观。它不仅给欧美制造商带来了重要的消费市场,同时这种急剧攀升的消费增长也遭遇到了西方媒体从人文价值和生态环境角度出发的质疑和指责。

这一切,使得我在个人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之际,进一步感觉到这个领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更深刻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新闻记者聚焦于观察记录“消费”和“制造”所负有的责任感。20多年来曾经写过的文章,仿佛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还有许多确定和不确定的内容,许多无限延伸的空间有待深入。因此,如果将这本文集作为我记者职业的一个句号,这确实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句号。作为向记者生涯的一个告别,则必然是恋恋不舍的告别。

但是,无论如何,我是幸运的。在我28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我的新闻写作一直得到我的上级和身边同事们的认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给了我各种支持,即使是一些看来不符合常规的想法和实践,也能被大家视为“创新”而给予赞同。

我因此深深地感谢我开始新闻工作的第一位领导、消费日报前身《中国轻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I石新华l先生。1985年春,我第一次作为记者被派赴天津采访。毕业于文学专业的我,每天看着不同的生产线,听着产值、利润这些概念以及相关数字,茫然而困惑。最后,及其不自信地交上了一篇与采访企业无关的市场现象稿子,题为《两个推销员的一席对话》,稿件内容来自我在住了12个人的招待所房间里的一次“偷偷”旁听。我忐忑不安地将稿件放到总编桌上扭头就走,并做好了被“枪毙”的心理准备。没想到10分钟后总编拿着我的稿子走进编辑部办公室,说:“稿子写得很好,记眷就应该这样去发现新闻”。这篇稿子不仅从原定的二版换到了一版,而且在编辑会上被作为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新闻报道要创新、要有鲜活内容的例子得到表扬。我就这样迈出了新闻记者生涯的“第一步”,并由此奠定了偏爱寻找新角度,以讲故事方式去写新闻报道的个人风格。

在此,我也非常感谢香港经济导报社前社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明干先生。在我担任《中国经贸》主编期间,作为编委会执行编委的他,一直告诫我,无论主编的工作有多忙,都不要放弃现场采访和写作。他总是对我说,只有深入接触一线实际才能写出有分析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多年来他的告诫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并成为我的重要工作信念与原则。

感谢《消费日报》总编王松美,多年来对我提出的各种选题策划总是给以充分支持;感谢《消费日报》常务副总编王卫平,在2005年《消费的美国》系列报道刊载过程中,不仅辟出了重要的版面和篇幅,还一直督促着我,使我不得懈怠而顺利完成了这组专题报道。感谢《消费日报》副总编沈志鹏,是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以每周询问进展的方式,给我不间断的鼓励,才使此书得以在2012年内付梓。

最后,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姜静女士。她不仅对本书的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工作,而且作为第一读者,对本书内容现实意义的评价以及对其可读性和趣味性的肯定,极大地增强了我出版这本书的意愿与信心。

2012年9月于北京

目录

代自序

第一部分 消费的美国:全球化大观园

引子

1.MADE IN CHINA!MADE IN CHINA 11 MADE IN CHINA!!!

2.爱也中国造,恨也中国造

3.地摊货的诱惑

4.一个医学博士商人的中国品牌焦虑

5.老字号中餐馆:坦然的假名牌

6.原汁原味麦当劳

7.起诉麦当劳

8.公共厕所的公共消费

9.汽车王国的堵车与停车

10.感受纽约地铁

11.买药.卖药!

12.69美元陷阱:体验华人旅行社营销规则

13.在百老汇看歌剧

14.美国人难解中国“吃”风情

15.退货理由:我不喜欢已经足够

16.消费税:公民的权益意识

17.我是消费者,我是公民,我有公民权——访美国消费者民间维权组织Public Citizen

18.确保消费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访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19.挣父母的钱,自由地花

20.会哭的孩子没奶吃

2I.砍价=不公平?

22.从911到311:无所不包的公共求助服务系统

23.结束语:冲突与融合、竞争与共赢下的消费时代

第二部分 中国制造:传奇与困惑

1.张瑞敏与海尔风云

2.郑秀康:鞋王的光荣与梦想

3.从Hitachi到Highly:世界空调业的“中国芯”——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中国制造”历程

4.诗意的历史回望与理想的现实践行——凌兰芳和他的“丝绸之路”

5.永嘉鞋业的前世今生

6.两个温州鞋老板的故事

7.草根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民间支持力量——对温州经济30年发展历程的采访回顾与再思考

8.温州消费制造业:繁荣已逝。何从突围

9.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创新的观察与思考

10.调整与重塑: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访浙商研究院院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吕福新

11.涨薪潮涌下的“中国制造”

12.中国的茶叶与英国的“立顿”

13.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安全与人文价值观——访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

14.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直面新考量标准

15.公众监督与消费选择挑战企业环境责任

第三部分 消费增长:富裕的悖论

1.“美国梦”已成神话?

2.从消费主义到新节俭时代

3.富豪炫耀性消费升温与内需不足

4.奢侈品消费的“中国模式”

5.借银行的钱:快乐并痛地消费着——关于美国人的消费信贷生活一席谈

6.当“环保”渐成消费时尚

7.节能减排呼唤消费者环境责任

8.中国奢侈消费:风从哪里来

9.慈善与公益是财富的道义——比尔·盖茨慈善中国行的冲击波

10.移动互联网: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

11.“她世纪”与女性消费主导时代

12.政府如何保障“居者有其屋”——访国家外专局特聘美籍规划建筑专家、美国龙安集团总裁饶及人

13.“舌尖上”的企业与政府责任——有感于奥委会质疑。麦当劳”是否适宜继续赞助奥运和《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的报道

后记

序言

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外交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基辛格博士出版了他的新书《论中国》。这位在中美外交史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的人物,在这本书中回忆当初打开中国大门的经历时提到,当时有人谈及中美关系和解除了政治意义之外的经济可能性时都哈哈大笑。20世纪70年代初,没人觉得中国能卖什么东西给美国,也不觉得美国能卖什么产品给中国消费者。

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以出口带动的中国消费品制造业的急速发展与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最紧密的关联。同时,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美式消费文化的象征,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最早进人中国并对中国人生活产生普遍影响的消费品牌。

作为一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走访遍布中国各省大大小小消费品制造企业的记者,在2001年中国加入wT0之后,日益感觉到来自欧美国家对中国消费品制造业和中国人消费生活的巨大影响力。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消费日报社领导和中国驻美国使馆商务处的支持下,我赴美对美国消费市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一线调查采访。这次采访,使我对“制造”与“消费”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基本经济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更多地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2008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美国式消费”和“中国式制造”同时成为全球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和反思焦点,这无疑加深了我对“美国式消费”和“中国式制造”这一命题的兴趣。

美国学者詹姆斯·罗尔在其《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化的途径》一书中认为,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作者同时认为,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

以此来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品制造和消费行为,我们亦可以发现,当消费品制造产业链以及消费品(包括服务消费)市场开始它的全球化进程,它同时也就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人制造着消费品,也被消费品所制造,人是消费的主体,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而全球化,正是通过制造与被制造,消费与被消费,通过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管理以及营销)和消费方式,打通了文化跨国界传播的界限,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渗透途径,轻易走人不同国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时尚、消费、欲望,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冲破原来的意识形态牢笼奔涌而出的物质需求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文化的迅速进入而兴起。在21世纪到来之前,中国人消费的榜样主要是美国。对于法国、意大利奢侈品的向往和消费追求则是晚近十年,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才凸显的中国现象。

与此同时,美国普通消费者对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广泛认识,则始于“中国制造”遍及美国市场,并源源不断地深入他们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

今天,遍及中国的3000多家肯德基和近2000家麦当劳等美式连锁快餐店,因其越来越本土化的经营风格,已经很少让中国“90后”的年轻人会想起这是美国“制造”的食物。

全球化使得美国式消费与中国式制造,在很多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洲的消费文化与中国制造之间,也愈益走向竞争中的融合与渗透。

全球化经济创造着一个全球化的消费市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的全球性叙事正在替代消费的地区性叙事。  20世纪80年代是大跨国公司群起的年代,西方有学者将全球化的企业对清一色全球文化的追寻和那种使其产品能向世界市场渗透称之为“普遍行为模式”,但恰恰也是在这种“普遍行为模式”的发展中,刺激和唤起了特性文化回归的意识觉醒。因此,这就产生了比利时学者阿曼德·马特拉特在联合国《信使》杂志上发表的“失衡的声音”~文中曾经指出的现象:“多元文化与商业世界主义的离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悬殊差别”,这一现象揭示了人们对单一全球市场的出现反应复杂。

但是,这种复杂反应在2005年的中国刚刚拉开序幕。加入wTO进入第四个年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带来低成本竞争的爆发力和初始积累,正闪烁着虚幻的繁荣之光。从珠江三角洲无数的代工企业到浙江温州、义乌那些家庭小作坊及至中国的许多规模大企业,共同为太平洋彼岸的消费大国服务,为已经快进入危机爆发前夜的消费主义盛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丰盛菜肴。

当年中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先生曾经在许多演讲场合反复向中国企业强调,要认识全球化的三个特点:一是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二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三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场产业结构调整。

这种调整,开始被中国业界惊呼“狼来了”。

然而,很快出现的结果是,“狼”让消费者欢呼,让生产者从抵抗到投降或合作。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彻底从中国人的消费生活中消失,而另一些国际品牌伴随着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在“狼来了”的危机中,在“与狼共舞”的全球化舞台上,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消费品制造的最大基地。接轨,首先是消费品制造业与全球生产和采购链的接轨,于是,出口成为中国GDP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贡献度最大的领域。千百万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汉语词典里多了“农民工”一词。

在发达国家对人口红利和廉价资源的充分享用过程中,中国创造了速度惊人的发展奇迹,美国则浸淫于全民过度消费的欢乐海洋。

然而,黄金时代并不容易持续。全球化背景下的“蝴蝶效应”目益快速地反映在自然、人文、经济各个领域。

2008年始于美国次房贷——从某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始于美国消费和发展模式的全球金融危机,放大了阿曼德·马特拉特所指的由“普遍行为模式”“刺激和唤起了特性文化回归的意识觉醒”而发出的“失衡的声音”。这只蝴蝶翅膀的煽动,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大波动。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表达了人们对于过度消费和以金融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贫富加剧的不满。而欧美经济的衰退则致使中国出口下降、产品过剩,内需不足和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粗放式发展、GDP唯上带来的环境恶化、人民幸福感下降等诸多问题由此暴露和凸显。对“中国制造”何去何从的讨论和反思终于促生了从“转变生产方式”到“转变发展模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导向。

美国则开始制定回归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路径。

“不平衡”——这个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被使用得非常频繁,用以解释今天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和纠结。欧美国家过度消费和发展中国家消费不足的不平衡;国内出口和居民消费增长的不平衡;GDP快速增长和劳动收入比重增长的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收入差距加大导致贫富悬殊的不平衡,以及机会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心理失衡——这些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它使得对问题的梳理、分析和解释变得不再像30年之前或冷战时期那样简单清晰。产业链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冲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价值的失落与重建,以及重建进程中的混沌和纠结,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在生产和消费两端看到它们游窜行走的足迹。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式消费和中国式制造。无疑具有超越制造和消费,也超越了世界上这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意义。它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化行为中拓展了一条途径,传递着东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传统和现代文化N,I釜以及价值观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一个冲撞、融合的过程,也是一元化与多元化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发达国家而言,都伴随着一定的困惑、惶恐甚至痛苦,即使在持续不断的繁荣发展中,从政府、企业、到每一个必然生存于“制造”与“消费”中的个体,始终体验着快乐满足与失落虚无相生相伴的情境。所以,“和谐”这个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词以及“和而不同”这样的东方式智慧才在这个时代,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更加凸显出它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由此需要各国政府尤其是政要们的大智慧来重新界定。

这已经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的领域。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只能试图从人们最基本的消费生活和消费与生产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角度,去记录与描述这个大竞争、大融合带来大变化的时代之一斑。

2012年9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式消费和中国式制造,具有超越制造和消费,也超越了世界上这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意义。它从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化行为中拓展了一条途径,传递着东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传统和现代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一个冲撞、融合的过程,是一元化与多元化博弈的过程。

今天的美国消费与中国制造,在很多方面已经融合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两个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既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最经典阐释,也是对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重要启示。

《全球化叙事下的美国式消费VS中国式制造》辑录了一个资深中国记者自2005年以来的一批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这些来自美国消费市场和中国生产企业的一线观察和采访,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对“美国式消费”和“中国式制造”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多向度的思考,《全球化叙事下的美国式消费VS中国式制造》(作者叶培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竞争、合作与共融的现状。

编辑推荐

全球化使得美国式消费与中国式制造,在很多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洲的消费文化与中国制造之间,也愈益走向竞争中的融合与渗透。

《全球化叙事下的美国式消费VS中国式制造》辑录了一个资深中国记者自2005年以来的一批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这些来自美国消费市场和中国生产企业的一线观察和采访,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对“美国式消费”和“中国式制造”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多向度的思考,《全球化叙事下的美国式消费VS中国式制造》(作者叶培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竞争、合作与共融的现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球化叙事下的美国式消费VS中国式制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培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18359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37.123.8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