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精)/文化系列
内容
内容推荐
1974年,八十岁的钱穆先生追念亲恩,成《八十忆双亲》一书,八年后又成《师友杂忆》。这本书即两书之合刊,并收入附录文字十二篇。
《八十忆双亲》中,先生追忆了祖父、父亲、母亲、兄长的一生,他们言传身教的精神成为钱穆人格的一部分。作《师友杂忆》时,先生双目已不能见字,回念求学时所遇各位老师,和辗转任教于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以及钻研学问的心路历程,感慨万端。
从果育小学到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新亚书院,几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从这本书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之变,以及胡适、顾颉刚、吕思勉、陈寅恪、梁漱溟、冯友兰、林语堂、傅斯年等人的侧影记事。先生所追忆庶可使前世风范有所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
目录
八十忆双亲
一 前言
二 七房桥
三 五世同堂
四 先祖父鞠如公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六 怀海义庄
七 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八 先父之病及卒
九 先母来归
一○ 先母寡居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一二 先母之卒
师友杂忆

一 果育学校
二 常州府中学堂
三 三兼小学
四 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五 后宅初级小学
六 厦门集美学校
七 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八 苏州省立中学
九 北平燕京大学
一○ 北京大学
一一 西南联大
一二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一三 华西大学 四川大学
一四 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一五 新亚书院 (一)
一六 新亚书院 (二)
一七 新亚书院 (三)
一八 新亚书院 (四)
一九 新亚书院 (五)
二○ 在台定居
附录
一 怀念我的母亲
二 怀念我的父亲
三 胡公秀松墓碑记
四 纪念张晓峰吾友
五 故友刘百闵兄悼辞
六 回忆黄季陆先生
七 悼念苏明璇兄
八 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
九 悼亡友张莼沤先生
一○ 王贯之哀辞
一一 我和新亚书院
一二 九十三岁答某杂志问
导语
1.大师,原来如此亲切: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的个人回忆录
晚年的钱穆以温情细腻的笔触,讲述成长、求学、教学、交游的历程,以妙趣横生的生活琐事和纤毫毕现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一生。这本书不仅是一卷情味隽永的典雅散文,还是编纂钱穆年谱、传记及研究相关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
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部中国20世纪时代风云录
钱穆亲历了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近百年历史,当历史学家成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会如何记述?读者可借由此书以小见大,通过钱穆的个人经历及人生选择,窥见20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之变。
3.鸿儒云集,群贤毕至:民国学人的精彩群像
通过钱穆的研学经历及其与吕思勉、顾颉刚、胡适、陈寅恪、钱玄同、冯友兰、郭绍虞、汤用彤、熊十力、吴宓、梁漱溟、唐君毅、傅斯年、林语堂等人的交游记事,读者可深入了解当时的学术风气与思潮变迁。
书评(媒体评论)
我初见钱先生的时候,已是他的红叶阶段,深秋季节
,思考的叶片已由绿色转为一种祥和的绮烂,再几番风雨
,即将落了。他八十岁生辰南游,在梨山武陵农场写成《
八十忆双亲》一文:“此乃常萦余一生之怀想中者。亦可
谓余生命中最有意义价值之所在。”
此文后与《师友杂忆》合集,充满了家人、友情温暖
的回忆,也充满了他那一代文人在乱世,颠沛聚散的感叹
:“余亦岂关门独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时代造成,而余
亦岂能背时代而为学者。惟涉笔追忆,乃远自余之十几童
龄始。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虞。”
——齐邦媛(作家、文学评论家)
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
以哗世取宠,毕秋帆所谓“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
”,唯先生足以当之。
——张自铭(民国学者)
他为人谦和,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年少多才,大概也
给他一些印象。第二年他回香港,收到我质疑他书中错误
的信,他回信给我,送书给我,对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人如
此因材施教,真可看出他具有教育家的风度……在胡适有
生之年,在钱穆七十四岁以前,他未能成为中央研究院院
士,我始终认为对钱穆不公道。
——李敖(作家、评论家)
1980年冬,我在耶鲁大学任教之时,余英时教授馈赠
钱穆先生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我原本只想把它作为
研究无锡地方史的参考资料;然而,阅毕思索数星期后,
我悟会到这本回忆录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精髓……《八十
忆双亲》描述栩栩如生,富有地方色彩,颂扬中国文化中
的人文价值……我之所以把《八十忆双亲》翻译成英文,
就是希望能把钱穆先生的情感和精神介绍给西方读者。
——邓尔麟(Jerry Denerline)(萨诸塞大学历史
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精彩页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新书试读
《八十忆双亲》前言
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騃无知。越三十五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七,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国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不久,即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思撰文,略述梗概,竟未果。今岁余年八十,明年,又值双亲一百十龄之冥寿。因乘余之诞辰,觅机赴梨山,沿横贯公路,自花莲返台北,途中滞留八日,住宿四处,草写此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念前尘,感怆万端。自念我之生命,身体发肤皆传自父母,而今忽已耄老,精神衰退,志业无成。愧对当年双亲顾复教诲之恩,亦何以赎不肖之罪于万一。往事种种,迄今犹留脑际。拉杂书之,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生平来历者。
《师友杂忆》 序
余八十初度,撰《忆双亲》一文。读者多劝余继述生平经历,以飨并世。余念自幼志学,老而无成,妄有自述,岂不腼颜。惟生平师友,自幼迄老,奖劝诱掖,使余犹幸能不虚度此生。此辈师友往事,常存心中,不能忘。今既相继溘世,余苟不加追述,恐其姓名都归澌灭,而余生命之重要部分,亦随以沦失不彰,良可惜也。惟余所欲追忆者乃远从七十年前开始。来港台,亦已有三十年之久。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以今思昔,皆已恍如隔世。而况忧患迭经,体况日衰,记忆锐退,一人名,一地名,平常自谓常在心中,但一临下笔,即渺不可寻。有时忽现脑际,未即写下,随又忘之,苦搜冥索,终不复来。而又无人可问。如写第一篇果育学校事,当前相识已无一人同历其事者。第二篇写常州府中学堂事,在台有一人,在港复有一人,年皆长于余,皆垂垂九十矣。余所思,未必即彼所知。此皆前清时代之事。下逮民初,亦复如是。故凡余所述,皆属一鳞片爪,而已费九牛二虎之力。但既到老不忘,则可确证其为余生命中之重要部分,务求叙述真实,亦属余对生命之自惜。纵属一鳞片爪,在余则弥自珍重。而余之生命,在此时代,亦属可有可无。增余一人不为多,减余一人不为少。惟此七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余所追忆亦可使前世风范犹有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有心世道之君子,其或有所考镜。是则凡余之所杂忆,固不仅有关余一人之事而已。又余双目已不能见字,信笔所至,写成一字即不自睹,工拙更不可计。亦有心中极明白极清楚之事,不敢放笔。若以白话文写出,则更恐浪费纸张,浪费读者之光阴。故下笔力求其简,庶亦可告罪于万一耳。知我罪我,是在读者。
一九七八年春钱穆自识于台北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时年八十有四。此序先成,全稿起笔于一九七七年冬,于一九八二年之双十节停笔,前后历五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精)/文化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7101008
开本 32开
页数 4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23-05-01
首版时间 2023-05-01
印刷时间 202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532
CIP核字 2022255929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