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盲肠/新文艺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以个人化视角,个体性记忆描写知情生涯的反思之作!

《历史盲肠》由六篇回忆组成。2012年应邀给《收获》写一年的专栏,《收获》系双月刊,每年六期,这即是“六篇”的来历,不是有意模仿著名的《浮生六记》或者《干校六记》。六篇回忆围绕作者南帆的知青生活,收罗到一些近四十年前的旧事。这些片断曾经东一截西一段地漂浮在杂乱的意识之中,现在慢慢地聚合起来了。

内容推荐

《历史盲肠》——一部以个人化视角,个体性记忆描写知情生涯的反思之作!

《历史盲肠》是南帆最新创作的长篇纪实系列散文,由六个回忆组成。围绕着知青生活,作者搜罗了一些近四十年前的旧事。这些片断曾经凌乱地浮现在作者杂乱的意识中,这些回忆涉及了作者个人成长史的若干节点,种种个人成长的零星经验都汇入其中,成为这段岁月的组成部分。

目录

前言 记忆的雪崩

一、松开发条的日子

二、饥饿惯性

三、情为何物

四、一记勾拳

五、火车驶过田埂

六、风声竹林夜

尾声 七七级

后记

试读章节

许多知青作家不约而同地表明,他们经历过一个内心的转换。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心目中的乡村生活阴冷、灰暗、贫困,是各种生离死别的舞台背景。然而,他们返回城市开始追忆乡村生活的时候,田野之中质朴的农民突然打动了他们。爬满皱纹的黝黑脸庞,朴实无华的言辞,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这是另一种淳厚的人生。尽管每一个农民犹如微不足道的蝼蚁,但是,他们的整体扎根于大地之中,大智若愚。相形之下,知青多半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接受过更多的文明熏陶,可是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可能显示出卑琐的一面,显示出骨子里的“小”。

当年,鲁迅的《一件小事》曾经表述了相似的主题;半个世纪之后,这些知青作家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再度自发地返回这个主题。文学记录了这一代人的洞悟。尽管如此,我还是无法肯定,这些洞悟能否获得毛泽东主席的嘉许?悟道、忏悔、道德完善,这一切犹如老式知识分子的修为;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是否对于年轻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具有更高的期待?全球范围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法国的学生运动,美国的嬉皮士,工会运动、黑人斗争、反传统、反战、女权主义、摇滚乐、性解放、毒品、桀骜不驯的诗……各种激进的文化运动争先恐后地对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趣味进行了亵渎式的践踏。左翼思想席卷西方世界。毛泽东是这些左翼思想之中的一面醒目的旗帜。如果说,六十年代西方世界文化青年的叛逆冲动很快偃旗息鼓,那么,由于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知青奔赴乡村演变为一种固定的社会机制。乡村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年轻的知识分子星星点点地散落在乡村,他们将不再驯顺地充当官僚体制的补给。至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革命的总体构思之中,毛泽东主席的匠心独运为全球的左翼阵线提供了独特的经验。他考虑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及造就一代新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居住在延安窑洞的毛泽东已经向许多奔赴革命圣地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思想的要求。知识分子并非“识字”的工农兵。知识分子的气质之中多了一些什么,他们必须清除这种气质才可能荣幸地成为工农兵的一员。在他老人家眼里,这个延续了数十年的改造始终没有完全成功。读过了几天“子日诗云”,这些知识分子总是藏不住狐狸的尾巴,动不动就故态复萌。毛泽东认为他们的灵魂深处隐藏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革命词句的背诵、雪片一般的检讨书和“五·七”干校的风吹日晒无法彻底攻陷这个堡垒。或许,六十年代的毛泽东已经对于那些老式知识分子失望,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嫩竹一般的中学毕业生?

尽管如此,身为知青的一员,我始终没有弄清革命领袖的具体意图。传统的教育体制土崩瓦解,大学只能养育一批可鄙的寄生虫,我们毅然转过身来,大踏步地迈向了广阔天地。然而,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将在未来的革命之中扮演什么角色?一种设想是,知青把文化与知识输入乡村,体察民问疾苦,号召农民从田野的滚滚麦浪之间直起腰来,摆脱一亩三分地的狭小眼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有朝一日浩浩荡荡奔赴京城,一扁担打翻那些把持衙门的资产阶级当权派;另一种设想是,知青彻底地放弃传统教育体制灌输的文化与知识,一头扎进田问与农民打成一片,挑粪插秧,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喂牛养鸡,盖起自己的黄泥农舍;蹲在门前石块台阶上吸烟的时候,内心盘算的仅仅是,收成之后可以分到多少口粮以及卖一些鸡蛋凑上儿子的学费。革命领袖赠给我们的是哪一种人生?我常常在这两种设想之间摇摆不定犹如两堆稻草之间的驴子。我无法判断,知青充当的是农民队伍里的领头人还是不足挂齿的小尾巴。

不久之后,这种书生式的推敲迅速丧失了意义。乡村的辛苦日子很快把各种理论赶出了生活。毛泽东主席神态从容地坐镇中南海,高瞻远瞩地指点全球的革命形势,“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开阔的视野之中,他似乎没有兴趣俯察李庆霖儿子以及千千万万知青遇到的具体困难。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相信这种状况远远超出了他老人家的预想:知青的基本生存几乎难以为继。口粮、柴草、居住之所陆续成为问题——此刻口袋里早就一文不名。西方世界的文化青年在毒品带来的幻觉之中快乐地享受性解放的时候,多半不会把饥饿视为一个致命的威胁。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留给我的一个重要印象是,那个疯疯癫癫、四处奔波的家伙如此乐观。只要灵机一动,他就会在路上拦住一辆车,兴高采烈地开始冒险之旅。他从未担心哪一天一文不名地流落街头,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施舍一块面包。待到厌倦了动荡和混乱,他们拍拍屁股返回了学院,继续攻读学位并且完成嬉皮士向雅皮士的转移,没有人因为户籍以及粮票这种无聊的琐事而苦恼。相反,知青很快陷入生计的泥潭。他们的思想收获之所以姗姗来迟,一日三餐的对付耗费了大量精力。P21-24

序言

1

现在,我开始遭受记忆的戏弄。一向清晰的往事会突然隐没在某一个模糊的区域。如同一个木桶出现了裂缝,一些记忆无声无息地流失了。我一遍又一遍徒劳地打捞,心慌意乱,巨大的受挫感影子似爬过心头。这就是衰老。记忆甚至比肌肉更早感到了疲倦。

危险的信号似乎是从人名的遗忘开始的,记忆开始单项地失效。许多极其熟悉的面容笑吟吟地彼此招呼,他们的名字即将跳出舌尖的时候突然消逝了。怎么可能呢?然而,记忆底片上的印痕急速地淡隐,如同烘干的水渍。这不仅尴尬,而且无礼。因此,如果在某一条走廊或者某一间会议室突然遇到叫不出名字的熟人,我的内心就会涌入一阵惊慌。我不得不装扮出一副亲切的口吻说三道四,根据对话之间的各种蛛丝马迹寻找线索。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恼火的场面,有时恨不得重重地拍打脑门——仿佛能把滑落在大脑某一个皱折里的名字震出来。大约过了好几个月,我猛然意识到:这并非一些偶然事故。如同眼睛的老花一样,我的记忆开始衰退了。

一个人通常拥有一套记忆。这即是个人历史。“历史”是一个虚幻的、华而不实的大字眼,我们还是用“记忆”这个词吧。没有纳入记忆的历史又在哪里呢?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犹如没有安装电脑软件的裸机。大脑空空如也,骨骼、肌肉和神经丛不知道如何行动。这种躯体仅仅是一副行尸走肉。“失忆症”表明某一个记忆区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个人记不起自己的身份或者姓名。许多惊悚小说尤为热衷于利用“失忆症”作为启动故事的钥匙。记忆的丧失制造了大面积精神塌方,想不起自己历史的人如同幼童一般无知可欺。于是,阴谋和圈套开始了。当然,如果遇上一个慈悲为怀的作家,人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爱情开始了——例如,电影《初恋五十次》。这一部电影之中,花花公子亨利在一家小餐馆里结识了露西,并且双双坠人情网。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爱情无法延续到次日。因为一次车祸,露西患上了一种短期的记忆丧失症。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她会遗忘前一天的全部经历。电影之中的一个镜头是,露西在某一个早晨醒来,发现居然与一个不认识的男子同床共眠。她惊恐地尖叫起来,并且抓起手边的所有东西拼命砸过去——她已经不认识昨天的爱人。这迫使亨利开始一个疯狂的计划:每一天向露西求爱,而且必须在每一个晚上她人眠之前成功。

失忆是一种意识的缺损。相反,如果超额的记忆又会带来什么——譬如,一个人拥有两套记忆?当然,这种奇特的故事只能交给博尔赫斯虚构。《莎士比亚的记忆》这篇小说中,一个专事莎士比亚研究的教授收到了一个奇怪的馈赠:莎士比亚一生的记忆。教授借助莎士比亚的记忆澄清了许多学术难题,某些时候,他甚至得意地觉得自己就是莎士比亚。当然,不久之后教授就感到大事不妙。莎士比亚的强大心灵可能淹没他的贫乏思想,犹如一条大江可能吞噬一条小河。权衡再三,教授还是在某一个黄昏将莎士比亚记忆转赠他人。一个人的大脑空间肯定是有限的。莽撞地引入另一套强大的记忆,我们那些赢弱的神经多半要被压垮。

2

一个人的记忆可以上溯到哪里?我曾经多次想到这个问题。

村上春树的《1Q84》之中反复出现一个片断:主人公最早的记忆来自一岁半的时候。他似乎是躺在婴儿床里,看到他母亲脱去衬衫,让一个不是他父亲的男人吸吮乳房。这一段记忆没有前因后果,孤零零地漂浮在滚滚的浊流之中。这些影像是不是来自意识的伪造?主人公似乎没有确凿的把握。

通常,人们只能利用回想查找一生的第一段记忆。然而,回想是不是可靠的记录?有一段记忆久久地盘踞在我的意识之中,我无法精确地断定几岁时的事情。我记得母亲牵着我到十字路口的一家中药铺抓药。当时我肯定不及药铺的柜台高,只能听见柜台上方母亲与药师交谈以及一味一味的中药秤好之后哗地倒在纸上。因为天气寒冷,我把小手插在母亲的裤兜里取暖——我记得母亲穿了一条灰色的呢裤子。大约是马路上的汽车吸引了我,我转身到门口看了一阵。回到母亲身边之后,我继续把手插入母亲的裤兜。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人把我的手扯出来,一个短发的女人屈起手指在我的巴掌上狠狠敲了一下。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母亲连忙问怎么回事。三言两语之后,母亲脸色阴沉地拖着我离开了。很久之后我才明白,我从药铺门口回到柜台的时候错把小手伸到短发女人的裤兜里——她也穿一条灰呢裤子。短发女人敲我的巴掌是一个警告:她的想象之中,这个不及柜台高的孩子似乎是企图到她的裤兜里偷窃钱包的扒手。我始终无法弄清,这是我的第一段记忆吗?显然,促使我清晰地记住这件事的原因毋宁是强烈的屈辱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记忆常常是文学的沃土。记忆逐渐蚀去了现场的重量和坚硬的质感,种种感喟、叹息、悔恨、怀想回旋在往事的缝隙之间。英雄回首,美人迟暮,过眼烟云,人生如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文学处理过的记忆时常显得凄美、迷离、摇曳多姿、幻影幢幢。这时,谁都会想到《追忆似水年华》,想到普鲁斯特。这个作家天长日久地蛰居于一间隔音的斗室里,他的记忆将一个个孤立的时刻编织成一幅斑斓的长卷。舞会,社交,长裙,插上了羽毛的帽子,街道上辚辚的马车,客厅里奢侈的摆设,笨拙的或者机智的对话……一千万字的鸿篇巨制,普鲁斯特如同把自己锁在记忆的牢笼之中。他的记忆叙事学之中,“小玛德兰点心”是一个公认的经典段落。一个寒冷的冬季,主人公回到家里,在母亲的劝告下喝了一口热茶。愁眉不展的主人公舀起一勺泡着小玛德兰点心的热茶送到唇边,一个小小的奇迹发生了。带着点心屑的热茶刚刚碰到上颚,一种美妙的快感随即袭来。遥远的往日从记忆的深渊缓缓地浮上来了,带有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气味。无数往事积压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落满了灰尘,纹丝不动。只有等到了一个解禁的咒语,这些往事才会突然活过来,绘声绘色。普鲁斯特幸运地找到了这个解禁的咒语:一块小点心。

熟悉巴黎的人通常明白,为什么这里盛产法国式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意象繁复的城市。雍容华贵的王宫和炽烈的革命,铁血的拿破仑与奋笔疾书的巴尔扎克,栩栩如生的街头雕塑与钢铁的埃菲尔铁塔,精美的卢浮宫与阴森的巴底士狱……“左岸”当然是久负盛名的知识分子圣地,小咖啡馆、酒吧、书店、美术馆、小剧场;海明威、萨特、毕加索什么的。当然,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仅仅听过“左岸”知识分子的传说。那一天驱车短暂地经过巴黎的“左岸”,我在马路两边见到的无非是几个平庸无奇的服装店橱窗。两辆警车飞速地从街道上驰过,警笛汹涌起伏,这一点倒是与电影里面一样。这就是与巴黎的距离,陌生的眼光无法领略巴黎的真正传奇。当然,如果允许使用一个隐喻,我还愿意进一步做出一个精确的衡量:我与普鲁斯特的距离,犹如粪便与小玛德兰点心的距离。小玛德兰点心打开了普鲁斯特记忆的闸门,我的记忆祈求粪便的召唤。事情发生在某一年的清明时节。我与家人相约上山扫墓。来到山脚下的时候,一阵久违的粪便气味触动了我,制造了一场记忆的雪崩。我突如其来地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前的乡村生活来了。我在那一天的日记里记录了这个过程:

……与家人汇合之后,一位乡下的亲戚领着上山。从水泥路上拐入窄窄的田埂,土屋里的狗吠了起来。过去几步,红砖墙里面是一个养猪场。一大批猪的尖锐嚎叫如同利刃划开石棉瓦和塑料片铺设的屋顶,回旋在空中。田埂的两边是几亩菜地。竹架子和塑料薄膜下面是油菜花、茄子、包菜、西红柿,还有一些别的什么。阳光烘晒之下,菜地里粪便的酸腐气息四处弥漫。隐约之间,某种沉睡多年的经验被搅动了。嗅觉记忆。普鲁斯特说的是可口的小玛德兰点心,我的嗅觉储存的是粪便的气息。算了算,我的乡村生活是三十来年前的事情了。……

3

我是一个嗅觉迟钝的人。大学考试之后的例行体检,我的鼻子连汽油、酱油和水都没分辨出来。尽管如此,我还是领悟到多种粪便气味的丰富意义。

我的故乡是一座中等城市,我在一条巷子的大杂院里长大。当年的大杂院不可能如同现今的单元公寓房一般设有卫生间。我的个子日渐高大以至于不适合使用痰盂之后,到公共厕所解大便成了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道在屎溺,这没有什么可隐讳。这个城市的许多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几个脑子灵活的家伙别出心裁,最终还得踏人厕所。有一回我在街道上遇到一个玩伴,他与他的父亲各自一本正经地提了个点心盒,点心盒用塑料带子细心地扎起来。我好奇地问他上哪去,他做了个鬼脸——要把盒子里那些臭玩意儿抛到厕所里去。

从我居住的大杂院出发,十分钟的路程之内没有任何公共厕所。这决定了我不能像一个固定的顾客习惯性地光临某一个店铺。出了大杂院的大门,不论东西南北,五平方公里之内的厕所我都曾经使用过。这些厕所或者在闹市中心,或者在另一条巷子里,或者是某一个单位或者某一所学校的内部厕所。通常,习惯于早晨解决问题的人较多,公共厕所人满为患。无论是在厕所门口排队,还是蹲在坑位上想到外面那些满脸焦灼的后来者,我都会感到不自在。所以,我尽量将解决问题的生物时间调整到午后。午睡时间是公共厕所最为冷清的时段。既然这条巷子里的住户卫生待遇相仿,我就很容易在如厕的时候拖上一两个伙伴。时间长了,这项活动成了一个固定节目。每一日午后,几个年龄相近的小伙子呼朋引类,结伴而行。因为有了默契,他们会定时在巷子口相聚,事先连一个招呼都不必。那个年头的人们时常警觉阶级敌人作祟。巷子里一个老头察觉,几个小伙子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刻神秘地出门,不免起了疑心。急于立功的老人家悄悄地跟踪了几回,每一回都追到了厕所,大呼晦气。这个插曲是他与邻居的闲谈之际自己披露出来的。

不久之前我使用过一个五星级饭店的厕所,抽水马桶旁边的墙上有一个旋钮。我好奇地转了转,厕所里响起了电视之中新闻联播的声音。我第一次知道,五星级的房客即使在出恭时也要竖起耳朵,聆听世界大事。当然,如此高尚的兴趣多半出现于抽水马桶发明之后。否则,排泄带来的臭味是一个难堪的干扰。祛除臭味始终是厕所设计的一个前沿课题。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身边的工匠以及太监、宫女无不为之殚精竭虑。慈禧太后使用的便桶是一个檀香木雕成的壁虎,壁虎的腹中置有干松香末,便溺时掀开壁虎脊背上的盖子跨上去,完事之后由太监举在头上顶出去清洗干净。如若出门旅行,车内备的便桶称如意桶,桶底铺上黄沙,再灌入水银,粪便落下之后立即埋没。

显而易见,多数人无法享用这么高贵的皇家便溺方式。至少在我年轻的时候,街头的许多公共厕所臭不可闻。冲水系统损坏,无人清洗便池,厕所里面臭烘烘的气味或稀或稠,富于质感;有时竟然形成一种压强,甚至如同一堵坚固的墙壁令人倒退三步。一些公共厕所的臭味捂成了氨气,强烈的刺激叫人睁不开双眼。奇怪的是,相当多的人对于出恭的品质没有任何要求。吃的问题如此揪心,怎么拉哪里还能摆得上议程?对于粪便横溢的公共厕所,他们的通常反应是,完事之后呸地吐出一口表示不屑的唾沫。这种条件下,几分钟的排泄如同受刑。我固执地认为,我的肠道功能紊乱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共厕所引起的恐惧。有一回我偶尔来到郊外,发现一口鱼池之上凌空搭盖了一座简易厕所。几根长长的木桩插入池塘,若干薄薄的木板钉成了四堵墙壁,两块石条铺成了坑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耳畔有游鱼唼喋,鼻间无臭气回旋,诗情画意,夫复何求!心旷神怡之际,我想象乡村的厕所必定是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十七岁的时候作为知青正式移居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乡下人。居住下来没有几天,我对于乡村厕所的期待迅即破产。乡村很少使用“厕所”一词,农民直截了当地说“粪坑”。一些人曾经说起乡村便溺的尴尬:路边的男女厕所之间仅用几根麦秸潦草地隔起来,同村的男女一面方便一面聊天。我没有遇见这种情况,而是被几个农家厕所吓了一跳。这些厕所的墙壁由树枝、树皮和茅草围起来,底下是个近一人高的大粪桶。两根湿漉漉的木条架在粪桶上,稍稍滑动就可能失足落下。这些粪桶用于积肥,多时才清理一回;一眼望下去,可以见到粪桶里一团一团的蛆虫四处蠕动。

我对于这种厕所有些不适。不久之后,我和一同移居到乡村的知青陆续将排便的地点转移至附近的一条铁路上。夜色降临之后,穿过山峡的一段铁路上时常有一批人蹲在铁轨上大便。如果这时火车驶来,铁轨就会像手腕上的脉搏一样有节奏地跳动;当火车头强烈的灯光照出了一个个白晃晃的屁股时,众人就纷纷提起裤子跑下路基。这一项活动不至于污染铁路。乡村的狗会及时地闻风而动,迅速地清理留在路面上的排泄物。多年以后我偶尔提到这个空旷的露天厕所,一个女作家笑得直不起腰来一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居然曾经如此粗鄙。

移居乡村几个月之后,田间的劳动终于修正了我对于粪便气味的认识。田野上的风逐渐吹散了厕所制造的恶臭。挑起一担粪桶下到了农田里,挥舞长长的粪勺将桶内的粪便泼洒出去,迎风而来的粪便气味之中增添了酸腐的气息。新鲜的粪便通常不会直接投放到田地里。沤肥犹如一种发酵,酸腐的气息来自泥土和青草,来自稻草垛子和牛厩。我终于明白,踏人乡村即是踏人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伟大循环。从粪便、稻米到活蹦乱跳的生命,上苍指定了每一个环节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个时候,化肥还没有对这个循环秩序形成强大的干扰。置身于乡村气氛,我不再对粪便嫌恶得双手发抖。湿淋淋地从水田之中爬上来,稍稍洗了洗就坦然地抓起了饭桌上的筷子。天高地阔,粪便与泥巴、沙子或者禾苗、青菜又有多少区别呢?众生平等,万物齐一。当然,当时我肯定料想不到,这种酸腐气息竟然可以翻越三十多年岁月,风尘仆仆地踏入我的安逸生活,正式通知一段记忆的复活。

后记

《历史盲肠》由六篇回忆组成。2012年应邀给《收获》写一年的专栏,《收获》系双月刊,每年六期,这即是“六篇”的来历,不是有意模仿著名的《浮生六记》或者《干校六记》。六篇回忆围绕我的知青生活,收罗到一些近四十年前的旧事。这些片断曾经东一截西一段地漂浮在杂乱的意识之中,现在慢慢地聚合起来了。我的知青生活十分短暂,六篇已经差不多了。此外还有一篇前言,一篇尾声,补充交代一些来龙去脉。戴帽穿靴地打扮起来,真的有些像一本书了。

这些回忆的不少枝蔓超出了知青生活的范围。我宁可认为,这些回忆涉及个人成长史的若干节点。下乡插队肯定是我年轻时遇到的一件大事,种种个人成长的零星经验无不陆续汇人这件大事,继而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自我认识,饥饿经验,性,暴力气氛之中的生存,孤独与寂寞,神秘引起的精神战栗,如此等等。当年,没有多少现成的知识或者长辈的教诲护佑这一代人成长,电线杆上端的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的高亢口号仅仅是一些隔膜的大词。我们只能在蒙昧之中惶惑地摸索,尝试和积累各种经验,慢慢地、曲折地浮出成人的水面。显然,时至如今,我的回忆已经消除了当时的惶惑而兑人了许多置身事外的感想。

延续了十几年的下乡插队运动如同中国当代历史的一段奇异插曲,每一个年度的夏季都有无数的城市家庭卷入这一场运动。下乡插队的覆盖范围天南海北。从大雪纷飞的北大荒到郁郁葱葱的海南岛,从开阔的华北平原到南方的崇山峻岭,不同地域的知青拥有迥然相异的生活。知青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每一个年龄段落的知青抱有不同的生活信念。光荣的梦想曾经激励过相当数量的早期知青,后期的知青之间时常隐伏着特殊的颓废气息。从英雄主义情怀、底层意识到幻灭感或者厚颜地投机,这一切都可能成为知青的精神词汇。我曾经对一个年轻的白领说,不该把当年的下乡插队想象为一次浪漫的郊游;然而,他的眼神似乎是一个询问——那么,还能有什么?我一时难言。或许,这即是写作这几篇回忆的最初触动。

回忆肯定包含了选择。众多昔日的碎片穿过三十多年的浮尘再度显现,这是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对于历史进行戏剧性处理,并且安排自己担任戏剧的主人公。许多电视肥皂剧和励志故事之中,“知青”仿佛拥有了愈来愈多的传奇意味。天降大任的考验与患难之中的爱情构成了情节的助推器。可是,我的回忆搜索不到多少传奇,我的同伴之中没有多少显赫的企业家或者当权人物。多数人的经历平庸乏味,如今各安天命地生活在不同的角落。我的记忆收藏了他们的琐碎悲欢,这是我更为熟悉也更为相信的历史。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很希望找到一些当年的相片作为插图佐证。当然,一无所有。近三年的知青生活没有拍过一张相片。对于现今这个数码技术四处泛滥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没有照相器材,也没有冲洗相片的费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心情。这种日子又有什么可拍照的?我记得有一天雨后,一个知青对我说,我们俩一起穿着蓑衣拍一张相片,最好旁边还有一只水牛。日后我曾在他的房间里见到了一副蓑衣挂在墙上,但是,相片始终没有拍成。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随笔《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谈论的是上一代人。这本书以自己为主人公,行文或许更自由一些。不过,在我的心目中,这两本书不啻于姐妹篇。  2012年8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盲肠/新文艺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8011
开本 32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