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藏评传(上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法藏评传(上下)》(作者陈永革)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内容推荐

《法藏评传(上下)》内容介绍:法藏(643-712)专宗华严,是唐代阐释华严经义学与建构华严教义学的一代学僧。他基于“经论互补”的佛学立场,依据作为印度佛教“经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晋译六十华严为对象,畅演华严经义学,最终完整地建构了博综诸家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充分展示其中国化佛教体系建构的自觉意识,成为晋代以降的“格义佛教”类型转向“证义佛教”类型的重要人物,完成了中国化佛教最具理论色彩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并因此而被后世推尊为“华严三祖”。法藏一生所着力建构的华严教义学理论,如别教一乘、如来藏缘起、法界统观、五教判、六相圆融、十玄无碍、行位果德论等学说,无不成为后世华严宗义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不仅奠立了中国华严宗的义理、架构,影响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而且影响远及日本与鲜,推动了朝鲜和日本华严宗的创立与发展,成为东亚华严学的主流学说。法藏在佛教史上最显著的历史贡献,即在于此。

《法藏评传(上下)》的作者是陈永革。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从“华严和尚”到“华严宗主”

一、师承智俨

二、译经大德

三、畅演华严

四、主要撰著

五、“华严宗主”

第二章 隋唐之际的华严经义学及其信仰

一、《华严》弘传略史

二、华严经义的论释与讲解

三、隋唐之际的华严经义学

四、《华严经》信仰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章 法藏的华严经义学

一、华严五分结构说

二、华严经教十义

三、宗趣与教体论

第四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一:判教体系

一、三藏教判观

二、华严判教略史

三、以义分五教

四、以理开十宗

五、别教一乘义

六、法藏四宗义

七、判教证成及其效应

第五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二:心识与种性

一、心识之判教

二、种性与佛性

三、三乘与一乘的种性观

四、三性一际与摄相归性

第六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三:如来藏缘起与法界缘起

一、因门六义

二、缘起十门义

三、法界与真如缘起

四、藏识缘起与染净缘起

五、如来藏缘起与华严唯心论

第七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四:法界统观

一、“五门十义”与法界统观

二、法界统观的展开之一:理事圆融

三、法界统观的展开之二:因果与法界并阐

四、法界统观的展开之三:十玄无碍

五、法界统观的展开之四:六相圆融

第八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五:性起与缘起

一、缘起诸说与别教缘起

二、性起十门义

三、性起因果与缘起因果

四、华严性起与天台性具

第九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六:华严观门

一、华严观门之一:十重唯识观

二、华严观门之二:华严三昧观

三、华严观门之三:妄尽还源观

四、普贤圆行:华严观门的实践旨趣

第十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七:行位果德论

一、华严行位论

二、断惑修行论

三、理性与行性

四、卢舍那:果身圆满论

第十一章 法藏的华严宗义学夏其效应

一、法藏与李通玄

二、法藏与慧苑

三、法藏与澄观

四、法藏与华严禅的推展

五、法藏与宋代华严宗义学

第十二章 结语:法藏思想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一、法藏思想的历史贡献

二、对宋儒性理之学的影响

三、对东亚佛教的影响及其地位

附录

法藏简谱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试读章节

智俨预记法藏的修学成就,在两年后,即初现端倪。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杨氏逝世,武后忆念母恩,决意“广树福田”,一是诏令天下度僧,二是将捐舍母亲旧宅为太原寺,希望简选合适者主持寺院。智俨门下的道成、薄尘诸大德闻知此事,即连状荐举法藏为太原寺主持。结果如愿以偿,时年28岁的法藏不仅受命剃度于太原寺,而且还奉诏出任太原寺首任住持。这就是崔致远在《法藏和尚传》中所称的“削染因缘”。

法藏获得同门法侣的大力荐举,削染于有着特殊宫廷背景的京城太原寺,并首任主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为沙门的法藏,从起步阶段就奠定了非同寻常的佛教地位。削染之初的法藏,即博得盛名,昭示着其日后成就。法藏在太原寺削染出家,对于法藏的弘化活动有着深远而切实的推进性影响。

就法藏本人的佛教修学而言,一直有着浓厚的华严经学背景。因此,法藏在太原寺削染出家后,最先宣讲的佛经即是《华严经》。太原寺宣讲《华严经》,成为法藏一生讲经弘法之始。

上元元年(674),唐高宗又降旨命京都十位佛教大德为法藏受比丘满分戒(即具足戒之别称),法藏成为正式的比丘僧。法藏的出家及受戒都有着令人称羡的宫廷或皇室背景,预示着其畅演佛法的官方性。法藏成为唐皇室普遍信奉佛法的众多直接受益者之一。这种政治际遇,无疑为法藏的日后弘法创教提供了诸多便利。

自北周末年到唐初时期,修习《十地经》和《华严经》的僧众,走出隐修,逐渐聚集京师,一时间,唐都长安成为华严教学的传布中心区域。随着华严经义学的日益传布,华严教义学的建构也日渐成熟。法藏的一生,正是致力于建构华严教义学的一生。

 《十地经》为《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此经专述佛教理想的菩萨修行进阶之段位,由十地融摄一切善法:最初的三地寄说世间善法,中间三地,论述三乘修行的相状,最末三地则论述一乘教说。《十地经》成为六朝佛教中地论学说所依据的核心佛典。隋代的净影寺慧远(523—592)据此撰《十地经义记》14卷(现存8卷),成为地论学说的集大成者。

《十地经》作为华严学传布的核心佛经,随着世亲《十地经论》的译传,更把华严学的传布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世亲所撰的《十地经论》,凡十二卷,由北魏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等人译出,略称《十地论》。除地论学外,三论学在没于唐初的吉藏大师的大力倡导下,三论之学即已广被大江南北,蔚为“大宗”。在三论之学的广泛影响下,隋唐之时开始萌发的佛教宗派,都无不受其影响。稍后,天台智者大师所开创的法华之学,开始扩大其影响。而以地论系为主体的华严经学则在北地得以较广泛的传布。

在中国佛教弘化史上,唐代被称作“实为我国历史上佛教隆盛达于极点时期”,在各地兴建佛寺,而唐都长安尤盛。继太宗而后,唐高宗对佛教崇信尤隆。据《内典录》称:“今上之嗣位也,信重愈隆。先皇别宫,咸舍为寺。”此说虽不无夸大之处,但足证唐高宗之崇信佛教。法藏出家后.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唐都长安附近。沙门法藏出身于世胄之家,出家因缘殊胜异常,又适逢唐代佛教盛世,遂以其卓越天资,全身心地致力于华严经学的弘化志业。

法藏一生以推展佛陀教化事业为己任。他既被后世推尊为华严宗创教大师,同时也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译经大德。崔致远在《法藏和尚传》中,即以“翻经大德”称誉法藏的行业。汉译佛典,成为法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贡献之一。

以证义佛教为导向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教活动,离不开对印度佛典的译经事业。法藏“本资西胤,雅善梵文,生寓东华,精详汉字”,从事译经活动,几乎不存在什么工具性障碍,这使得法藏在当时众多的译师中独树一帜。通过一系列译经活动,不仅晓知当时佛教的诸多思潮,而且对于形塑法藏创构华严教义学的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唐代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鼎盛时期,一时间,名家荟萃,大德辈出。法藏出家后,除了畅演华严大经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参与唐代兴盛一时的译经活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法藏开始参与译场,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止,前后长达三十多年。其中,对于《华严经》用力最勤,为完善汉译华严大经,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P12-14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藏评传(上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永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59438
开本 16开
页数 5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2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32
CIP核字 2009075533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7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