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杏林拾趣/读懂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5 医生的风险:文挚殉医

性命攸关,当医生有风险这是人所共知。然而,成功医好病人甚至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确实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就是这样一位因为医好病人而丢掉自己性命的人。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说,战国时期的齐闵王(公元前301~279年在位)患有忧郁症,先后请了很多医生医治,未见效果,因此去请宋国的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到了齐国,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但是,大王痊愈后,必杀我无疑。”太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激怒了大王,我自己就会性命难保。”太子苦苦哀求,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会以死来向父王求情以保全你的性命。”文挚一来被太子的真诚所感染,二来出于医生治病救人的天性,就决定冒险给齐闵王治疗。因此,约定了进行诊治的日期。

自从听说文挚答应了给自己诊治,病中的齐闵王就期盼起文挚的到来。可是文挚却不守信誉,失约没来,只好约了第二次,他又没来。又约了第三次,第三次他同样失约。迎接的使臣换了一批又一批,欢迎的宴席做了一次又一次,左等右等,文挚就是不来,而且各种推脱的理由都很勉强。就在齐闵王逐渐由期盼转为愤怒的时候,名医文挚终于出现了!可是这个文挚真是无理至极,只见他慢慢腾腾来到齐王的榻前,既不下跪,也不施礼,傲慢地穿着鞋子,登上了齐王的睡榻,甚至一脚还踩在齐王的睡衣上,问齐王的病情如何。齐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又用更重的言辞再次激怒齐王,齐王气得大吼一声,坐了起来,多日卧床不起,沉思不语的齐闵王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满面怒容,高声断喝的国君,一个决胜千里,不可仰视的齐闵王。

于是,文挚被捆绑起来,他眼里没有哀求,也不辩解,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诊疗活动,都是精心的安排,太子知道!”然而,当时信誓旦旦说能保住文挚性命的太子被齐王的转变震慑住了,吓得言语不清,他的辩解,齐王自然听也不听。

齐闵王要生烹文挚!一代名医文挚为了治好齐王的病,竟然落得被活活蒸死,以身殉医!

相·关·链·接

许绅之死

古往今来。被吓死的人不少。然而因为救了皇上,而吓死自己的,只怕只有明代御医许绅一个了。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这一年在紫禁城的宫中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宫廷事变——壬寅宫变。事发当晚,明世宗朱厚正在妃子曹氏宫中歇息。夜深人静的时候,有十几个宫女悄悄走进曹氏的寝宫。带头人杨金英先扑到床前,用绳子套住了嘉靖帝的脖子,其他人也立刻冲过来。按住嘉靖帝不让他动。也许是由于太过于慌乱的缘故,绳子被打成了死结,一时不能致嘉靖帝于死地。嘉靖帝也清醒过来慌忙呼救,这时有人通报了皇后,于是这几个大胆的宫女都被抓了起来。

嘉靖帝虽然没有被伤害到性命,但他惊吓过度昏死过去。于是,一干太医都被召至寝宫给嘉靖帝治病,当时情况乱作一团,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的太医院院使许绅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去诊治,他知道皇上已昏睡多时,这时必须下几剂猛药,方可治愈。于是他大着胆给嘉靖帝开了几味重药。服药过后,大约过了七八个时辰,嘉靖帝吐了几口紫血,醒了过来。由于这是宫中丑闻,故没有太多的记载,而许绅成为这场闹剧的唯一受益人,被嘉靖帝封为礼部尚书,官居一品,并赏给他无数金银财宝。按说许绅应该安心地享受生活才对,然而自那次事变以后,许绅受到了惊吓,长时间精神恍惚,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便死了。嘉靖帝对他倒是很感激,许绅死后还被赐谥号“恭僖”,并封他的儿子做了官。

伴君如伴虎。医术不高,治不好皇上的病肯定会被赐死;像许绅这样。治好了皇上的病,却又被吓死,真是天子身边不好待啊!

P10-12

目录

医师

1 “传说”的医家们

 相关链接:春秋战国时期医家

2 中医也有“江湖”

 相关链接:朱熹被骗

3 “铃医”也有高手

 相关链接:国医不如草泽医

4 “伴虎行”的御医

 相关链接:中医也是官

5 医生的风险:文挚殉医

 相关链接:许绅之死

6 “起死回生”的奥秘

 相关链接:“起死回生”三步走

7 “医圣”的资本

 相关链接:张仲景与饺子

8 中华道医:葛洪

 相关链接:葛洪的妻子是同行

9 华佗只是个传说?

 相关链接:华佗行医二三事

10 死华佗医活关公

  相关链接:世界最早的麻醉药

11 “药王”是怎样炼成的

  相关链接:孙思邈治脚气

12 金元四大家

  相关链接:朱震亨改换“专业”为了什么?

13 “医花”曾懿

  相关链接:古代的女医生们

14 京城四大名医

  相关链接:侠骨仁心的施今墨

15 被鲁迅讽刺的名医

  相关链接:“原配蟋蟀”的药引子

16 杏坛僧医

  相关链接:叶天士的和尚师父

17 “业余”中医——宋朝皇帝

  相关链接:文学家的医学生活

18 “世医”徐氏

  相关链接:“世医”之最

19 中医的鼻祖

  相关链接:中医之最

医食

20 中药命名有门道

  相关链接:中药为何要“抓”

21 “四个汤头”如何开药铺?

  相关链接:药铺禁忌多

22 中药也有“四君子”

  相关链接:红楼中的人参

23 皇帝祖孙的‘1人参之争”

  相关链接:萝卜用好赛人参

24 “御药”几种

  相关链接: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25 “五毒”种种

  相关链接:古代九大毒药

26 贵族毒药——鸩酒

  相关链接:动物粪便也是药

27 “信口雌黄”中的雌黄

  相关链接:“豆蔻年华”中有药

28 “药农”杜甫

  相关链接:杜甫的医药传说

29 甘草凭什么称“国老”?

  相关链接:方剂中的“君臣佐使”

30 大黄与鸦片战争

  相关链接:叱咤宫廷的药将军——大黄

31 和尚的“饮料”

  相关链接:茶本是味药

32 魏晋人时尚养生:“五石散”

  相关链接:石头能治病

33 新年第一饮:屠苏酒

  相关链接:腊八粥中的养生之道

34 粥的“多重身份”

  相关链接:红楼养生粥

35 诸葛行军散的“版权”

  相关链接:“留求子”为何变成“使君子”

36 致命的马虎

  相关链接:中药也有“性格”

37 “薏苡”的人命官司

  相关链接:洋“中药”

38 孙悟空发明的“乌金丹”

  相关链接:医者吴承恩

39 太子参被《本草纲目》“遗弃”之谜

  相关链接:《本草纲目》是怎么命名的?

40 中药里的“历史书”

  相关链接:中药的“龙氏家族”

41 鼻烟原为避瘟疫

  相关链接:花香疗法

42 当半夏遇上生姜

  相关链接:“多面手”生姜

43 毒蛇的“菩萨心肠”

  相关链接:柳宗元的医者之心

44 大禹余粮竟是石

  相关链接:结石也是宝

45 姜维与当归

  相关链接:谢安与远志

46 马尿治格格

  相关链接:人体里的“中药”

47 蒙冤千古的“蒙汗药”

  相关链接:《水浒传》中的蒙汗药

48 断肠草不断肠

  相关链接:以毒攻毒

49 砒霜也治病

  相关链接:剧毒得用“苏三药罐”装

50 川芎的来历

  相关链接:道地药材

医史

51 中医为何爱“杏林”

  相关链接:“杏人’缘何变“杏仁”

52 医书起名爱“橘井”

  相关链接:苏耽的出生和离世

53 中医为何称“岐黄”?

  相关链接:《黄帝外经》之谜

54 行医为何称“悬壶”?

  相关链接:文化之果葫芦

55 中医为何与“堂”结缘?

  相关链接:中医“三堂”

56 “大医精诚”有深意

  相关链接:孙思邈论良医

57 病历原本叫“诊籍”

  相关链接:“诊籍”告诉我们什么?

58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相关链接:中医里面的治国之道

59 “大夫”、“郎中”有来历

  相关链接:翰林医官院

60 “二竖”缘何成病魔

  相关链接:“膏肓”在哪里

61 医学协会重仁德

  相关链接:徐春甫其人

62 眼科为何崇“龙树”?

  相关链接:“金针拔内障”与“穿颅术”

63 药锅为何称“急销”

  相关链接:中药“大变身”

64 药渣为何倒路上?

  相关链接:中医药店铺的招幌

65 游移不定的阿是穴

  相关链接:中医穴位如何命名

66 中药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相关链接:《本草纲目》出版曾成问题

67 中医儿科“第一书”

  相关链接:“儿科之圣”钱乙

68 废除中医案始末

  相关链接:余云岫其实并不“崇洋媚外”

69 废除中医谁先举旗?

  相关链接:梁启超力挺西医

70 “踏雪”“扫叶”为哪般?

  相关链接:“名医”诊“名医”

71 白居易的眼科“病例”

  相关链接:古代文人流行眼病

72 中国古代“卫生节”

  相关链接:清明插柳

73 倘若“医不三世”真的“不服其药”?

  相关链接:为“三折肱为良医”正名

74 讲究卫生的春秋战国

  相关链接:《诗经》里的“医经”

75 古代的“口香糖”

  相关链接:“前牙刷”时代

76 环保的化妆原料:益母草灰

  相关链接:中药的“白氏”家族

77 文人药名诗

  相关链接:药名诗催生文学巨著

78 清宫梦魇:天花

  相关链接:“上医”康熙

医事

79 风流才子的流行病

  相关链接:患有消渴病的名人

80 医生的“预言”

  相关链接:张仲景的“预言”

81 舌头救胎儿

  相关链接:“望诊”都要望什么

82 香气果真能“袭人’’

  相关链接:医生得有个灵鼻子

83 “听”病

  相关链接:声音泄露出的“天机”

84 “悬丝诊脉”的秘密

  相关链接:中医诊脉有“教材”

85 “望梅止渴”也治病

  相关链接:《三国演义》中的“少盐”观

86 药也“挑”水?

  相关链接: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水往事”

87 “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关链接:孔圣人也会“治未病”

88 神医也有“六不治”

  相关链接:中医的“十不治”

89 放翁养生法

  相关链接:欧阳修的“五友”养生法

90 不合格的病人:孟浩然

  相关链接:不听话的病人

91 巴掌也是良药

  相关链接:“情志相胜”巧治病

92 “因势利导”的中医

  相关链接:用药如用兵

93“情”病还需“情”来医

  相关链接:“心理疗法”祝由术

94 “有病不治”竟是良方?

  相关链接:诊病也需“雾里看花”

95 “舟”有深意

  相关链接:中药也要“隐名”

96 割股果然能疗亲?

  相关链接:大臣为何称“股肱”

97 立夏食俗中的药香

  相关链接:谷雨那些事儿

98 王维给秦观治病

  相关链接:郑板桥画竹治肝郁

99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相关链接:蒲松龄的《草木传》

100 医谚中的那些事

相关链接:医谚一则

101 苏轼:一个聪明人的糊涂死亡

相关链接:苏轼与圣散子

序言

国学是一座宝藏,三教九家、经史子集以及国艺国技无所不包;国学是一条河流,千百年来绽放着自己的美丽,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凝固不前。也正因为其庞大性和流动性,从古至今,国学一直浸润着我们的灵魂,同时也改造着我们的生命。

以杏林为代名词的中医药是国学中的一员,儒、释、道等的国学精髓对中医药以及中医药人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医精诚的医家使命与历代儒医的嘉言懿行本身就是国学的典范。而反过来说,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也以其博大精深,诠释了国学的无穷奥妙。

因而,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资料中,从历代学者的诗词文赋、笔记小说中寻觅国学与中医药的渊源,从医师、医食、医史、医事四个方面,精选101个词条,每个词条下都附有“相关链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拾取杏林中的国学趣味。

内容推荐

跨过历史的长河、历经千年的演变,杏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更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

翻开《杏林拾趣》一书,读懂杏林,就是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旨与精髓,让你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品读中医文化的来龙去脉,品味那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

《杏林拾趣》由周明鉴、杨东方、王婧文编著。

编辑推荐

由周明鉴、杨东方、王婧文编著的这本《杏林拾趣》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资料中,从历代学者的诗词文赋、笔记小说中寻觅国学与中医药的渊源,从医师、医食、医史、医事四个方面,精选了101个词条,每个词条下都附有“相关链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拾取杏林中的国学趣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杏林拾趣/读懂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明鉴//杨东方//王婧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7440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