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电影考古学与世纪记忆(戈达尔电影史文论集)/新迷影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选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戈达尔《电影史》的评论文章15篇,除了追溯《电影史》完成前的戈氏电影思想与《电影史》的创作方法、过程外,更多的是有关《电影史》在历史、美学、哲学、档案乃至跨界等多领域的剖析,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来自未来的诉求,向外钩沉被电影学所忽视的来自哲学、史学、社会学、艺术史、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思想资源,向内在电影史的深处开掘新的边缘文献。 目录 目录: 孙松荣 / 文 编者导言 唯一戈达尔及其《电影史》 孙松荣 / 文 这座电影出没的城市(2007) ——戈达尔的“反身性”策略 吉尔·德勒兹 / 文 关于戈达尔的三个问题(1976) 孙松荣 / 整理 《电影史》的创世纪(2007) 迈克尔·维特 / 文 《电影史》的史前史(2013) 尤瑟夫·依沙布尔 / 文 戈达尔,现代生活的电影艺术家(2000) ——史实中的诗意 迈克尔·维特 / 文 “戈达尔,电影曾经是什么?”(2000) ——对戈达尔《电影史》中的“电影”分析 安托万·德巴克 / 文 戈达尔与对历史的时代批判(2013) 让 - 吕克·戈达尔 / 文 《电影史》 (1995) ——关于电影与历史 雅克·朗西埃 / 文 无道德的寓言(2001) ——戈达尔、电影、故事或历史 乔治·迪迪 - 于贝尔曼 / 文 《电影史》,就是我(2015) ——“双刃剑”或矛盾的历史 孙松荣 / 文 像是死亡(2004) ——《电影史》的未竟之业及救赎 迈克尔·维特 / 文 变形者(2004) ——作为多媒体装置艺术家的戈达尔 特隆德·伦德莫 / 文 标引与抹除(2004) ——戈达尔进入电影史的方法 尤瑟夫·依沙布尔 / 文 电影考古学与世纪记忆(2000) ——戈达尔与依沙布尔的对话 李 洋/文 边界哲学与视听创造性(2023) ——作为艺术家的戈达尔 导语 * 本书为“新迷影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由李洋主编。 * “新迷影丛书”是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主持的长期出版项目,该丛书旨在系统梳理、选编、翻译和推介技术图像时代诸多重要艺术现象、流派、理论话题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经典理论文献,包括但不限于摄影、电影史、实验电影、图像科学、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图像哲学等领域,丛书主要以专题文献译文集的形式,推动中国学界了解技术图像时代的思想与文化,促进传统的图像研究和电影研究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科学史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 本书谈《电影史》却不止于《电影史》,其勾连历史、美学、哲学、档案乃至跨界等多个领域,是当代电影理论研究的有力借鉴。 * 本书整合思想资源,深掘边缘文献,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来自未来的诉求,是不可多得的电影理论论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影考古学与世纪记忆(戈达尔电影史文论集)/新迷影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孙松荣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8533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首版时间 | 2023-08-01 |
印刷时间 | 202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0 |
CIP核字 | 2023087421 |
中图分类号 | J909.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