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筠泉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是理论思维的最高成果,重视哲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思想理论界打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哲学恢复了它应有的尊严,获得了新的生机。本书主要从哲学编、科技编、文化编、伦理编、现实编和评介编六个方面来全面阐述和评介。

目录

目序………………………………………………………………1

哲 学 编

逻辑证明能否代替实践检验……………………………………3

伟大的转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6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13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和结构的研究…………………47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51

近年来苏联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60

科学知识体系中经验因素和理论因素的相互关系……………73

唯物史观中真理和价值的统一…………………………………89

《福乐智慧》中知识与信仰、理性与价值的问题……………104

在西安召开的国际老子研讨会上所作的开幕词………………112

担负起东方哲学与文化研究的使命……………………………115

《公孙龙子》的逻辑正名思想…………………………………118

关于否定性的辩证法……………………………………………124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35

哲学知识讲座(2002年8月)的讲授提纲………………………151

科 技 编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哲学意义……………………165

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186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219

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2

符号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254

文 化 编

文明与文化——论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其文化局限性…………269

冯友兰的文化观…………………………………………………285

孙中山先生论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的关系……………………290

人类文化中的理性和价值………………………………………297

列宁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13

正确地看待我们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327

加强国际文化战略的研究………………………………………332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344

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哲学意义………………………………359

关于人文奥运的深刻内涵………………………………………369

伦 理 编

进一步推动经济伦理的研究和发展……………………………377

应当重视企业伦理研究…………………………………………383

伦理传统中的“黄金规则”……………………………………388

制度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397

从中国伦理传统看普遍伦理……………………………………411

现 实 编

新中国哲学事业50年回顾与展望………………………………419

宣传无神论,破除迷信邪说……………………………………42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哲学基础……………………………431

按“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471

发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纪念江泽民同志考察我院一周年…473

从民本思想到人民民主思想的转变……………………………477

评 介 编

与时俱进的哲学家金岳霖………………………………………485

好学深思的沈有鼎教授…………………………………………488

追求知识、真理和独创性………………………………………491

儒家文明研究的可喜成果………………………………………494

凯德洛夫的《对伟大发现的微观剖析》的中译本序…………497

为《洗心集——徐远和哲学论文选》所作的序言……………506

主要著作目录……………………………………………………515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正处在20世纪90年代,并走向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世界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根本的变革。科学技术革命和价值观念的冲突预示着,人类文化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反思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透视未来文化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和世界性变革浪潮的兴起,文化问题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学术派别普遍关注的课题。1983年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便是“哲学与文化”。这届大会将要闭幕之际,东西方哲学家虽然观点各异但却一致宣称: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心正在逐渐地移向文化哲学。这十年来的哲学发展已证实了这一预言。

在我国,由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提出的文化变革问题,几年来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各个人文学科都卷入了这一浪潮。虽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由于问题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因而人们始终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展开热烈的讨论。但当这个“文化热”达到一定程度时,大家普遍感到问题再难以深入。这是因为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一个亟须解决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原则问题。因此,人们期待着哲学家的深沉的思考,文化研究或将要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文化研究的热潮中,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东西方文化关系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便是两个具有重要意义而又争论热烈的问题。

我们处在东西文化交互撞击的时代,理应努力探索属于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讨论中有人认为,东西文化不是地域差别,而是先进和落后的区别。我们认为,这种论点同“五四”时期有的说法极其相似。那时,有人将文明发展史分作神权、玄想、科学三时期,并认为东方文明是第二期的文明,西方文明是第三期的文明。照他们这种看法,文明进化的趋势,已从第二期进到第三期,而不能从第三期退到第二期①。这无非是想证明属于东方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对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在讨论中还有人把“现代化”与“西化”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西化似乎不可避免,对这种观点我们更不能苟同。所以说,研究东西文化关系,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梁漱溟先生于1920年发表了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部书。梁先生在书中提出,中国、印度和西洋三种文化的不同,在于三种哲学的不同。他的书出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看来梁先生的文化观点也的确值得商榷。但我认为至少有一点是可取的,梁先生当年早已意识到要从哲学上来对东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现在,我们还处在新旧文化交融互变的时代,应当努力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前个时期大陆学者热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征是什么?传统文化是否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传统文化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起什么作用?怎样看传统中国文化和未来文化的发展?等等。我们认为,诸如此类问题都涉及到了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变革机制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为了弄清文化本质、结构和文化的变革机制,必须探讨人类文化系统中理性因素和价值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一个更加深刻的哲学问题。

总而言之,从哲学角度来研究文化问题,或者说,对文化研究进行哲学的反思,不仅成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文化研究深入的必然趋势。P297-299

序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收入这本文集的是我在新时期所写的47篇文章。根据这些文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编,即哲学编、科技编、文化编、伦理编、现实编和评介编。全书大约35万字。

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革”,我们祖国的各项事业迎来了春光明媚的季节。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思想理论界迅速打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哲学恢复了它应有的尊严,获得了新的生机。我把1978年参加真理标准讨论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逻辑证明能否代替实践检验》,作为我的这本文集的开篇。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短,却标志着我的哲学研究工作的重新开始。同时,也可以表示这场讨论对我们哲学工作者影响之深。

我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主导性、基础性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既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这一主攻方向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科本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伟大的转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的新局面》等评论文章,就是想说明这方面的道理,推动这项重要的工作。我在《新时期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强调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细致地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活动方式、交往状况、利益需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从现时代的高度,揭示当代人的问题的实质和文明发展的趋势,反映当今社会对人的深切关注,才能使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①。

文化问题现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思想流派、学术派别普遍关注的课题,进而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1993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了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这一届大会的主题便是“哲学与文化”。会上,东西方各派哲学家虽然观点不同,争论激烈,但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因此在闭幕时一致宣称: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心正在逐步地移向文化问题。应当看到,文化问题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受到重视,哲学研究重心的这一重大转移,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的、现实的根源。国际格局的改变,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挑战,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人本身的价值和命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十分尖锐的形式凸现出来。因此,归根到底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不过是集中地反映了对人的关注。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所以,我们感到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反思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透视未来文化的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在《实践与文化》一文中,我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看作是人们所从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而且赋予实践以范畴意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这就导致了承认一切知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②。在我和刘奔同志主编的《哲学与文化》一书中,我们认为,可以从人的规定界说文化,也可以从文化来规定人;但二者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概念作出最切近的规定。“只有在人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理解文化问题的钥匙”。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研究文化问题,同时,也要通过文化研究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这些年来,我由于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志趣,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大量阅读了国内外有关文化方面的论著,认真研究了当代文化问题,撰写和发表了《哲学与文化》(合著)、《新世纪文化的 走向》(合著)、《文明与文化——论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其文化的局限性》、《列宁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孙中山先生论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正确地看待我们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担负起东方哲学与文化研究的使命》、《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哲学意义》和《加强国际文化战略的研究》等著作和论文。在这些著作和论文中,我对当代文化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发表了一系列的见解。

我们已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以及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愈益为世人所关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极地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当前,加强对世界文明问题的研究,探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特点、规律,提出我们自己对文化的本质、结构和转变机制的系统看法,制定一套既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能同外来文化相互作用、积极抗衡的文化发展战略,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人类在哲学探索中力求在整体上把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真正的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并非纯粹的知识体系,它还要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理想、信仰和价值导向。我近年来常常思考这些问题,写了《人类文化中的理性和价值》、《唯物史观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和《<福乐智慧>中知识与信仰、理性与价值的问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谈了我的一些初步看法。

我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应当把科学认识和人文价值看作社会历史现象,看作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上相互作用的因素。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即思想正确与否)的标准,也作为价值关系的实际确定者。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两大思潮:一个是所谓唯科学主义思潮,另一个是所谓人文主义思潮。在我看来,这两种思潮都是以割裂人类文化系统中的科学认识因素和人文价值因素的相互关系为特征的,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实质。我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哲学意义》等文章中,对上述现象作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同时,我还在有关的文章中指出,为了解决西方所谓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问题,必须进一步探讨实践结构,研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与作为价值关系确定者这两方面如何才能统一起来的问题。

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伦理学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特别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伦理学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市场机制的经济活动需要伦理规范为之提供道德秩序;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更需要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令传统观念感到困惑的生命伦理问题;等等。这方面的问题不是科技和经济本身所能解决的。应用伦理学的应运而生与蓬勃发展,正是为了要解决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的确,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难怪有人称它为当代的第一哲学。

市场经济不单纯是一种经济体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经济的市场化与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是同一个过程,它不仅要求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求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动,也给我们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和回答。现在人们都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但同时也都意识到,市场经济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因而有人担心发展下去会不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由于经济不平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金钱侵犯权利等现象。当前人们特别关注:市场动机与我们的思想道德原则能否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形成怎样一个思想道德体系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利”之辩,对照分析西方哲学中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争,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解决今天社会现实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经济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近年来,我也十分关注各种伦理学问题,撰写和发表了《经济利益与道德原则》、《进一步推动经济伦理的研究和发展》、《应当重视企业伦理研究》、《伦理传统中的“黄金规则”》、《从中国伦理传统看普遍伦理》和《制度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等文章。此外,还主编了一套经济伦理研究丛书,现已出版了《经济秩序理论和伦理学》等三部书。

我和殷登祥同志共同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并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本项目先取得了若干阶段性成果。我在《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上发表的《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这篇论文,就是其中之一。我在这篇论文中着重论述了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社会机制,如何理解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工艺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说明了马克思关于“科学劳动”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该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最终研究成果是一部专著《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45万字)。2001年11月,它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在这部专著中对上述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有人提出,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们过去又常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这两个命题是否有矛盾?我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不能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这两个命题对立起来,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这实际上就是科技进步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问题。当今时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加速和规模扩大,它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而且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因此,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但同时必须看到,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也是能动的因素。固然没有生产资料,任何财富、使用价值都生产不出来;但毕竟“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已经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在当代,无论是劳动领域的拓展、劳动形态的变化,还是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都没有改变这一本质。应该看到,人类劳动所独有的创造性,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而且,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才会极大地提高他们进行生产的能力。就是说,在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中,尽管科学技术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劳动者的中心地位和创造作用。

收入本文集“现实编”的有《新中国哲学事业50年回顾与展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哲学基础》、《从民本思想到人民民主思想的转变》和《宣传无神论,破除迷信邪说》等6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我力图用哲学观点来探讨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重要现实问题。

哲学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实践,应该而且能够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强调加强哲学理论本身的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些哲学工作者参与某些实践课题的研究,这既可为哲学研究汲取丰富的经验材料,又能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和思考的正确方法,更好地实现哲学应有的改造世界的功能。我们深信,哲学必将在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中证实自身的价值。作为当代的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必须注重对现实问题研究来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对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入。他们要善于梳理社会上、理论界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思潮,勇于探索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前人未有的新思想、新理论。

我长期以来从事哲学编辑工作,由于编辑工作的需要写过一些评论文章,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重要活动和重要著作进行了一些评论,目的是想推动哲学方面的学术评论工作和促进哲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收入本文集“评介编”的有我的6篇评论文章。

在党的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推动下,近些年来,哲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哲学著作的出版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们的学术评论工作却显然与这种形势不相适应;人们普遍反映,哲学方面的学术评论比较少,而高质量的评论则更少。评介活动是科研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鉴定学术价值、交流学术思想、探索研究方向、改善研究方法、端正学风以及促进编辑、出版工作提高质量等方面,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为了促进哲学研究工作更快地前进,真正开创哲学研究的新局面,我们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都来关心、重视评论工作。

哲学是理论思维的最高成果。重视哲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将大有希望。我们哲学工作者要有历史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要振奋精神,坚持不懈地工作,为哲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筠泉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筠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7685
开本 32开
页数 51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53
丛书名
印张 16.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2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