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相看是故人
内容
试读章节

爱情是文学艺术中的“永恒的主题”,一代代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中长期形成的几种情节模式也随着“永恒的主题”“永恒”着。其中一种: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相遇,彼此有了深刻的印象、好感,萌生爱情,双方家长族人反对,情人之间感情急剧发展,与家族矛盾激化,男女主人公出走或被逐出家门,然后是历尽艰难困苦……最后结局两种:悲剧的或者大团圆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便属于这种,结局大团圆。

模式,有它生活真实的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不一定非打破不可。许多优秀的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恰恰是在模式的局限中取得自由;在这种早已被人重复过的故事母体中,寻找与新时代的新对应,发掘具有“别具一格”意义的“生活内容”,用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塑造出不同以往、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来的。要求具有直观艺术真实的电影尤其如此。苏联导演普多夫金曾说:“最伟大的艺术家,那些电影感最敏锐的行家,都用细节来深化自己的作品。只有银幕上不是一般的,一目了然的粗线条,而是出现比较深刻含蓄的细节。电影才能高度地把其外在表现威力表现出来。”

电影《大辫子的诱惑》正是如此。虽然它没有跳出前面提到的那种爱情故事情节模式,但它却用重叠丰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塑造出一对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不同一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描述人物活动环境的景物细节构成了整部影片明显的地域色彩。

谈细节当然首先要谈那条充满诱惑的大辫子。女主人公阿玲跟男主人公阿托欣多和观众的一个照面是在元宵舞狮戛然而止掀去狮形露出本来面目的那一刹,观众惊异地发现,刚才那灵活矫健、跳跃翻腾的舞狮者竟是一位天真纯朴毫无矫饰的少女,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惊诧,那条乌黑油亮的辫子便印进观众脑海中去了。这个出场亮相便不一般。

印象总是由表及里的。随着剧情发展编导演员并没停留在这条辫子的外在美上,而是“揪”住这条辫子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美:阿玲握着辫子对阿托欣多说:“如果有一天你不要我了,我就剪掉它!”表示了这个中国少女的率真爽直的可爱性格;阿托带她去看电影,看到怪“那个”的镜头时,她不看,捂着眼睛不是用手,而是用辫子,憨态可掬,性格中天真纯朴的一面一下子就展示出来了。在贫困中又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使两人分开,阿玲再次寻找阿托,找不到时,她失望了,认为阿托真的只是“玩玩”,“不要我了”,在怨尤委屈情绪支配下要卖掉辫子,可当那金牙婆子举起剪刀刚要剪下去的时候,她忽然改变主意,不卖了,因为“我男人喜欢它”!表现了阿玲对爱情的坚贞。

拍得很美的一场戏是阿玲与阿托欣多二次相见的那场。阿托在遍寻阿玲不见的焦虑中,突然发现背着阳光走来一个人,他看不清走来的这人的面目,用手挡着刺眼的阳光,满面迷茫。

阿玲从阿托错愕的神情中,意识到阿托没看清自己,她眼含泪水凄楚地一笑,默默地把垂在脑后的辫子捋到了胸前,于是,阿托看见了辫子……可惜的是导演没有继续在辫子上“做文章”,接下来用二人拥抱、热吻这个极普通的处理方法割断了阿托欣多对辫子的关注。这段没有对白的戏宁静演得深刻含蓄十分感人。

一个含蓄的细节比用一大堆语言所传达的内容丰富得多。而且拜这种“含虚而蓄实”的细节里所蕴涵的内容不尽是语言能表达清楚的。比如,阿托欣多在摆脱鲁格莱西亚酒醉纠缠之后,夜入阿玲闺房那段戏,解除阿玲胸围那个细节就很有特色:阿玲不停地旋转着,在令人目眩的旋转中,很长很长的胸围一匝匝脱落下来。这,显然很夸张,但观众并不觉得不真实。反而从这个细节中感受到这一异国情侣在爱的高潮中是如何不顾一切解脱束缚,追求人间真情!也正因为这个夸张又稍含隐喻的细节,带给了观众一些思索,其后的几组“写实”的缠缠绵绵的镜头就显得多余而乏味了。

构成这部电影独特性细节还有两件东西:扁担和鞋。一条女主人公劳动工具的扁担,编导却用它为阿玲设计了个“两打”。阿玲第一次抡起扁担打的是阿托欣多,她认为这“鬼仔”对她只是想玩玩,她要教训他!这一打打出了这个中国姑娘的志气。第二次抡起扁担打的是来捉阿托的雀仔园村民,因为“他(阿托)是我男人”!这一打打出了这个中国姑娘敢恨敢爱的倔强。

鞋,阿托欣多曾因为阿玲打光脚不穿鞋而感到不快,在困苦的生活中又责难阿玲:“饭菜一点味都没有。”“你不能学做西餐?”“吃饭时打嗝儿不礼貌。”甚至要阿玲“不要去挑水”!在几经磨难之后,他深深感到阿玲真挚的爱时竟也跟着阿玲毫不犹豫地脱掉皮鞋……正是“鞋”构成的前后对应的细节,使阿托欣多这个异国富家子摈弃礼俗偏见、观念转变的过程才可信。当他比手画脚唱起粤曲“高飞上蓬莱”时,观众哄笑着接受了他。

这部电影还能看到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利用细节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陪衬人物的内心世界,调整这种人物在总体气氛中的位置。试举两例:比如用来从反面衬托阿托欣多的那个弗洛雷修,他怂恿阿托将阿玲弄到手“再把她推向痛苦的深渊”。

阿托十分鄙视他,从说他“专捡面包渣”到“捡到一大块面包渣”——和有钱寡妇鲁格莱西亚结婚,这个势利小人从傍友到挤进上流社会的过程,只几组镜头就完成了。观众可能不记得弗洛雷修这个名字,可记得那个“捡面包渣”的家伙。

另一例:阿菊婆临终前交给阿托一个绣花荷包,镜头下是荷包里的一帧剪纸,一中一葡一男一女的头像,接下来的一个镜头便是阿托欣多的父亲背着大海走来。前后两个镜头既可展现阿菊婆与阿托父亲过往的一段历史,又向观众解释了阿菊婆将阿玲逐出雀仔园的真正原因——她实在不想自己惨痛的经历再重复在养女阿玲的身上啊!

迅速、准确也得有个“前铺后垫”的过程,那位帮助阿托欣多摆脱困境的朋友包德麦诺的出现,就由于缺少必要而简练的铺垫使观众觉得他出现得太突然,有点“救星从天降”的味道。

在这里,我是把人物活动环境也当成影片细节来看待的。显然,好多场景是澳门实地拍摄的,这些景物一上镜头比原来实物还美,但美中也有不足,那就是可能怕周围近代建筑物摄入镜头,所以用的都是中、近景,画面塞得过满。倒是阿托第一次约会阿玲,在栈桥上等了一晚,第二天早晨晨曦微明,烟雾迷茫,阿托睡在栈桥上那个画面,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广阔些。

最后,谈一点儿细节真实性的问题,随便举个例子:阿玲要生产,她叫阿托去找阿菊婆,阿托叫阿玲去医院,阿玲说:“我不去,那是妓女和坏女人去的地方!”编导给主人公阿玲这样一句台词,无意间强调了阿玲的愚昧无知,引起观众哄笑,还能有别的作用吗?其实阿玲不去医院的真正原因是她始终怀念阿菊婆,不忘抚养之恩;而且阿菊婆曾许诺过给她接生,她的用心是祈求阿菊婆的原谅。编导正可以从这母女关系上深化人物,何必给阿玲那样一句台词?

由这个细节我不由得联想到影片中描述的雀仔园,到1931年雀仔园还是个“氏族”社会吗?还是个群居的部落吗?与白皮肤、黄头发的人交往便是犯了“老规矩”(族规?家规?)就要逐出雀仔园;对逃婚女子施以跪竹扦、鞭笞这种酷刑,一个开神香作坊、替人算命、接生、看风水的老婆婆怎会有恁大权力?说老实话,雀仔园封闭、愚昧到影片描绘的这种程度我是不大相信的。雀仔园真的像那个“专捡面包渣”的弗洛雷修所说的:“那是个被文明遗忘了的地方”?

P1-5

书评(媒体评论)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

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从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摘自王蒙《澳门文学丛书·总序》

后记

我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干了大半辈子土木工程。作文,外行,是半路出家。上世纪80年代移居澳门后,干了八年本行,稍有成绩,工作、生活都没有那么大压力时,为圆少年时的文学梦,学人家舞文弄墨,1988年向《澳门日报》投稿。1989年,《澳门日报》给了我一个专栏,写与戏剧有关的小块文章,我便取戏谚“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东柳西梆”做栏目的名称,表示这栏目与戏有关。另外,我也把“东柳西梆”这四个字的意思延伸、“扭曲”了一下,解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表示这栏目中的文章像戏台上抓词儿那样,“见三说三,见四说四”——不讲究章法、没什么规律的意思。

这栏目一写二十四年,约莫有八百来篇。

如今回头看,如果这栏目中的文章还有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无意中把二十四年来澳门的戏剧状况作了个记录。

此外,我从1996年开始,走出了澳门。这样,除了在内地、台湾报章杂志上向各地朋友介绍澳门戏剧外,也在“东柳西梆”这栏目内,介绍了内地、香港、台湾的戏剧活动状况;如两岸四地的大型戏剧活动——华文戏剧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小剧场剧展……

这个栏目中,当然也包括对许多外地来演的和本地剧目的推介、评论。

今年,澳门基金会打算出一套“澳门文学丛书”,第一批中有我一册。得附骥尾,当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编者策划这套书每册以二十万字上下为宜。按这个要求,我便从“东柳西梆”栏目中的八百篇选了三十九篇,又从近年来发表在内地刊物上的谈戏文章及各种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中选了九篇,凑了四十八篇,大约有二十四万字吧。用这本书最后一篇、怀念戏曲理论家马明捷的《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文章题目的后一句“相看是故人”做了书名。

严格点要求,这本书的篇量是还可以压缩的。但是为满足这套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左右的体量,有些该筛掉的篇目也放进去充数了。这当然逃不过编辑先生和精明读者的法眼,我期待着读者朋友们的批评。

澳门基金会一直关注着澳门文化的发展,尤其自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基金会为推澳门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直到当下这套“澳门文学丛书”的出版。

作为作者,我感谢澳门基金会对澳门文化事业的关切,对出版事业的有力支持。感谢作家出版社对“丛书”出版的全力配合。

穆凡中

2013年6月18日

目录

辫子的诱惑 细节的魅力

房客谈

—— 论 《 七十三家半房客 》

浑不似旧家园

—— 也谈话剧 《 樱桃园 》

李宇梁五部曲

《 金池塘 》,观众说: “ 真实!”

别开生面,精彩异常

—— 谈 《 鲁镇往事 》

千头万绪的思乡史

—— 话剧一宝 《 宝岛一村 》

“ 卖旗” 有来历

——看话剧 《 天下第一楼 》

彩结栏槛 竹构楼台

——谈妈阁庙大戏棚

“ 大三巴” 的四百年戏缘

——澳门戏剧略论

澳门戏剧的一个特点

——中西交融

看人艺的戏,看角儿

“ 龙套大师”黄宗洛

说说连德枝

谈《 唐明皇与杨贵妃 》

漫说《 狸猫换太子 》

我看京剧《 骆驼祥子 》

再谈京剧《 骆驼祥子 》

关戏前辈

《 醉酒 》琐谈

窝头 戏曲

一个京剧观众对昆剧的一点思考

昆剧珍品

—— 《 班昭 》

昆曲经典

—— 《 桃花扇 》

为情而死 因情复生

——谈 《 牡丹亭 》, 说 “青春版”

创新的珍珠

——黄梅戏 《 红楼梦 》

漫谈“ 钱惠丽的贾宝玉”

茅威涛的扇子

漫话越剧《 孔乙己 》

四川作家 四川故事 四川作家 四川新戏

西门红楼看《 烂柯山 》

春草堂听曲

扬州评话 皮五辣子

燕赵之旅开锣戏

别样雷雨

——说说评弹 《 雷雨 》 的改编

《 艺坛 》谈

《 曹禺访谈录 》序

新语旧事 世态物情

——读黄德鸿新著 《 澳门新语 》

以“ 味”喻乐

——谈 《 豉味萦牵四十年 》

重提《 旧话 》怀念癫三

漫说“ 从容”

戏外谈戏

—— 在 “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 上的发言

从“ 两下锅”看京昆关系

昆丑戏两题

昆曲 徽剧 京剧

闽南语系的地方剧种

——学戏笔记

“ 先振兴武戏”析

——在 “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学术研讨会” 上的发言

已过才追问 相看是故人

——谈马明捷和他的 《 戏曲文集 》

后记:关于这本 《 相看是故人 》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 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读穆凡中编著的《相看是故人》不仅对澳门戏剧评论文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对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编辑推荐

穆凡中编著的《相看是故人》收入作者自一九八八年在《澳门日报》发表与戏剧有关的专栏文章,勾勒出二十四年来澳门的戏剧状况,并对内地、香港、台湾戏剧活动的有所关注。作者在《澳门日报》的专栏名为“东柳西梆”,取戏谚“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意,却也不无调侃——“东一鎯头、西一棒锤”,自谦文章像戏台上抓词儿那样,“见三说三,见四说四”――不讲究章法、无甚么规律可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相看是故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穆凡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2794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4006829
中图分类号 J805.2-53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3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