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任式楠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文集大体反映了作者的基本学术视线和研究思路,在辨析考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内涵、时空框架、发展演变、相互关系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各类考古物证,并注意吸收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适当引用民族学对比材料,试图探究当时的社会关系变化,揭示其经济技术成就,探讨其精神文化生活状态和水平,以期部分复原社会史迹,不断深化对我国史前时代的认识。

目录

自序………………………………………………………………1

总  论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历程…………………………………3

公元前5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79

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105

论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

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43

略论大溪文化……………………………………………………199

薛家岗文化及相关问题…………………………………………218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显著成就和特色文化现象……………233

长江中游文明起源探索

 —— 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为中心……………………… 257

长江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289

专题研究

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17

中国史前城址考察………………………………………………343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370

我国新石器一铜石器并用时代农作物和其他食用

 植物遗存………………………………………………………411

关于良渚文化双翼形石器的讨论………………………………458

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遗存的发现与研究………………………468

论华南史前印纹白陶遗存………………………………………486

中国史前铜器综论………………………………………………504

中国史前玉器类型初析…………………………………………521

良渚文化图像玉璧的探讨………………………………………55E

良渚玉三叉形冠饰与皇冠………………………………………572

我国史前骨刻记事实物的发现…………………………………571

试读章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历程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正式诞生为标志,中国考古学也由此诞生,两者一起发展前进,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可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192l—1949)

(一)古器物学中的史前文物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金石学在北宋时代形成为一门初具规模的学问,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清末民初,金石学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和领域,远不限于传统的金(青铜器)石两大类,最突出的如对重大新发现的安阳甲骨、敦煌文书、西北简牍等,都及时整理考释,同时研究方法也有显著进步。金石学实际上已扩大为古器物学,或可理解为广义的金石学。在代表性的一批金石学著作中包含有史前时期重要古器物的,可推清末吴大潋《古玉图考》一书(刊于1889年),其中就收集有不少史前时代如良渚文化等的玉器,是对传世的史前和历史时期古玉的一次集中研究。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西清古鉴》,著录有一件铜器被称作“周子孙?”,实为铜鬻,应属山东龙山文化晚期陶鬻的铜质仿制品。器上还有族徽的铭文,学者们分别释为“子孙”、“子黾”、“大黾”、“天鼋”、“奄”等。这铭文在殷周彝器上屡有出现。如果器物与铭文同时铸就,则表明了该仿制品的最迟下限时期。如果铭文系后刻且与原器时隔久远,联系到登封王城岗遗址已发现河南龙山晚期很可能是青铜鬻的残片,那么,推测《西清古鉴》铜鬻原器也有可能本是山东龙山文化遗物。

金石学(古器物学)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部分学术基础,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出现,既不是传统金石学与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学简单结合的产物,更不是金石学自然转化的结果。中国考古学以传入的西方近代考古学基本原理方法为导引,立足于本国古代社会历史和物质遗存的实际,最终形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门新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二)近代考古学思想的传入与中国史前考古学萌芽

20世纪初,在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再度高涨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思想启蒙工作的一部分,西方新史学思潮和研究成果陆续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将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已处于成熟期的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和基本知识,开始在我国零星传播①,著名者以章太炎、梁启超为代表。1900 年章太炎所著《中国通史略例》中,第一次提到欧洲“洪积石层”的概念,强调要利用其中埋藏的史前实迹以补旧史所述之未及者。其后,章氏在《馗书》一书有关篇章,运用西方考古学与人类学关于远古人类社会进化的一般法则,考察了原始社会历程和古代华夏族的形成史。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专门介绍丹麦汤姆逊(C.J.Thomson)的“史前三期说”,他相信“物质上的公例,无论何地,皆不可逃也”。于是比照“三期说”,对中国古史传说的史前历史也进行了分期和扼要论述。除章、梁两人外,其他还有些学者的论著和翻译书籍中,也纷纷注视和传播了西方考古学知识和思想。总的来看,当时国内普遍都把考古学初阶知识包含在史学通论性著作中讲述,而尚无考古学理论方法及其专题类的专著出现。

  20世纪20年代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大力倡导。在历史学领域,顾颉刚等运用中西结合的“历史演进方法”研究古史,掀起了一个疑古辨伪的浪潮,为考辨古史传说和古代史料真伪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在古史辨学派冲击下,要建设中国真实的古史特别是史前史,势所必然地只有从发掘地下实物材料着手,包括顾氏本人在内,迫切期望着依靠考古学解决古史的要求日益突出。可见,在学术发展的道路上,考古学在中国的生根兴起有了实际的需要。

另一方面,早在19世纪之末以来,一些外国的探险家、旅行家、传教士和学者,借他们国家在中国的政治势力作保护,与中国政府多未通过正常平等的手续,采取形形色色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在中国西北、内蒙古、东北和台湾,另在部分内陆腹地,从事种种调查、采集、考察、发掘,有的径直为盗窃骗取活动,许多珍贵文物被掠往国外。在中国考古学萌芽时期由外国人进行的考古活动,以涉及历史时期为主,史前时代的居次,后者较重要的如1895年起鸟居龙藏在辽东半岛、蒙古草原和台湾的一系列考古活动。其中,一些重大发现备受世人瞩目,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因为考古文物工作面对的是主权国家体现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大量实物资料,广大中国人民特别是学界对上述好多外国人的考古活动,引起了政治上的强烈义愤和在学术领域受到深深的刺激作用。这也部分地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中的萌芽时期我国贫弱受欺和学术工作乏力被动的局面。P3-5

序言

时光倏忽,回想在1954年自己以第一志愿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从个人兴趣和微带朦胧的憧憬中选定了考古专业学习。1959年毕业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起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干就是40多年。在校学习和在所工作期间,身处优越的学习研究集体,直接受到许多位前辈考古学家、师长的谆谆教诲和引导,也得到周围众多同志、同事、学友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对此铭记在心。伴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个人由步入考古领域到渐渐成长起来。

在长期从事的田野考古中,体验了华北黄土地带和南方水乡黏土地区进行发掘的不同条件和环境,作为一名坚持亲临现场操作的考古工作者,特别对揭露出新发现时的欣喜与惊奇,以及由此获得的新知,久久不能忘却,这是对探究学术课题和经受了艰辛工作后的最好回报。个人围绕中国史前考古学专业进行的一些科研著述,主要涉及考古简报报告,考古类专著、论文,史学类通史,辞书年鉴类工具书,以及序评等等,经历了多种题旨、不同体裁要求的写作实践,积累了一些文字。

这次选人本文集里的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文章,按内容性质编排顺序,并归纳为三大部分。这些文章大体反映了作者的基本学术视线和研究思路,在辨析考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内涵、时空框架、发展演变、相互关系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各类考古物证,并注意吸收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适当引用民族学对比材料,试图探究当时的社会关系变化,揭示其经济技术成就,探讨其精神文化生活状态和水平,以期部分复原社会史迹,不断深化对我国史前时代的认识。

本书对已发表过的文章,除少量的作了些技术性改动外,内容、观点未作修改,基本保持原貌,如实反映了作者成稿时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一得之愚,有的可能并不完满,有的也许可作商榷。如果能引起读者的兴味和参考,将感到莫大的欣慰。考古学总是以层出不穷的新发现,给研究者提供了深入认识、更新观点的广阔余地,相信今后在代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把中国史前考古学推向新的学术高度。

任式楠

200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任式楠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式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8101
开本 32开
页数 58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51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8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5-53
丛书名
印张 18.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52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