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80后作家访谈录(Ⅱ)
内容
编辑推荐

《美文》杂志副主编、作家安黎、著名文艺评论家、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解玺璋作序推荐!

80后作家群最具影响的韩寒、林静宜、刘卫东、张怡微、李傻傻、金瑞峰等!

让我们一起和十九位80后作家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吧!

本书将告诉你,他们是怎样走向写作之路的!

他们是如何实现文学梦想的!

内容推荐

80后作家群最具影响的韩寒、刘卫东、金瑞锋、林静宜等联合奉献!

史上最近距离、最集中、最全面、最强大、最专业的八○后作家访谈录横空出世!

从几百位80后作家里,选出十九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80后作家进行访谈,保证了这套书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本书将告诉你,他们的写作经验!

本书将告诉你,他们的阅读方法!

本书将告诉你,他们是怎么走向写作之路的!

本书将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实现文学梦想,怎么走向成功的!

你的文学梦从这里开始——走向成功!走上卓越!

让我们一起和十九位著名80后作家来一次最亲密接触吧!

目录

序一

 我心目中80后作家的形象受到了颠覆

序二

 50后怎样和80后打交道

韩寒:

 不要学我,你让我重来,我都学不像自己

林静宜:

 虚构是为达到某种理想境界而做出的行动

刘卫东:

 散文与上古的精神、大地、星空相接

金瑞锋:

 通过虚构,我们更加认清了现实

陈安栋:

 我的写作是欲望发动的

张怡微:

 我的写作很本能

念珠木马:

 写作是我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快乐

韩晗: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

水格: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

李傻傻:

 一个被当做鬼的人

秦惑:

 我在文字里迷失自己

邓若虚:

 写作就是一种自救

蒋离子:

 写作给了我生命,并延续着我的生命

魏炜立:

 我只写自己喜欢的文字

陈伟军:

 写作是件幸福的事

黑天才:

 写作会陪伴我的一生

张荣传:

 写作从来没有捷径

麻宁:

 真正热爱的人是会陶醉在写作中的

袁帅:

 太多无法实现的梦想,在写作中实现

后记

 有一种热爱让我生死相许——记80后独立图书主编陈平

试读章节

韩寒口才好,他说过很多让人觉得叛逆的话,例如:

“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

“无知者无畏,有人说我无知——那些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庸人。”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我这辈子说得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本来就是要摊开睡的,然而这也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吗?这就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规矩。”

“有些东西被主流承认了,是非常不好意思的一件事情,就像电影审查制度一样,我们的主流就是电影审查。但是据我所知,好像能公映的电影基本上很难是好电影的,好的电影能公映吗?”

这些话听起来叛逆,但是也很有道理,能让人反思。然而,韩寒认为自己不叛逆,他说:“很多人都觉得我是叛逆的,其实不是。叛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当今中国是两回事情。”

韩寒还说:“我觉得我做的很多事情都特普通,可能我接受的教育比较少,当你跟我说一个观点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一定。比如说前一阵子人家一说到徐志摩,可能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大才子,我就会想不一定,为什么?然后我就会去看他的东西,看了以后我觉得一般。我觉得他也不算什么大才子,泡妞只是一种才能不是一种才华,不能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大家会觉得这就是叛逆,我其实并不这么觉得。”

有人说:“要写有人性的作品。”韩寒回应说:“其实怎么写都是有人性的。你以为《故事会》里的文章没有人性吗?虽然它们看着好像题材档次挺低的,但是其中很多人物,很多描写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不一定非得在小说里花这么大的篇幅教人家一个道理,原来人之初,性本什么的,我觉得那就是在玩弄人,完全不需要。”

韩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也许正因为他直率的性格、口无遮拦的脾气,让很多人觉得他叛逆。

2006年,韩寒和文学评论家白桦展开了一场“韩白之争”。关于“韩白之争”,我觉得可以用韩寒说的话来作为结语:“文学就是认真的随意写。人能做的只有这些,其他都看造化了。文学是唯一不能死磕和苦练的东西,更不能如虚伪的大多数前辈们一样。文学的最危险境界就是,着实虚伪,但自己还觉得自己特真诚。”

2008年6月,韩寒说巴金、茅盾和冰心三人文笔不好,被很多人认为是“炮轰和侮辱文学大师”,并由此引发了大范围的“口水战”。我觉得这件事仍然可以用韩寒说的话作为结语:“我的心里自然会评判我自己认为的大师,你们的大师不是我的大师,他们在我眼里只是作家或者成功作家,我自然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读他们的东西。这和一个人的道德没有任何的关联。纵然是我自己认为的大师,我也可以对他说,我觉得大师您的这个地方我不是很喜欢。还是那句以前用过的话,这是你我最基本的权利,大家其实都有这个权利。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权利。放弃自己的权利也是你的权利,咱不是最喜欢行使这个权利吗?”

说到所谓的纯文学,韩寒说:“任何文学都是纯文学。我不懂什么是纯文学什么叫不纯文学,卖不掉的就叫纯文学,你自己的书卖不掉,你怪谁去,怪市场?怪这个时代浮躁?什么都怪,你就是没有怪过自己,就像我们车手一样,哪部车开不快,你怪技师不好,你怪车不好,你就从来没想过自己!纯文学现在有种自欺欺^的意识,就是纯粹为自己商业上的失败找理由。”  韩寒还说:“我也没有去参加过那些研讨会,我真是一心想着自己写的东西,可能我现在能力有限,写得不够好,但是那些东西都是我想写的,不会有人逼着我写,不会有出版商逼迫我,说最近什么题材特别火,你马上跟风写一个。没有人可以要挟我这么做,我纯粹是在写我自己的东西,纯文学就是写自己心里要表达的,你卖得好,卖得不好,不关这个文学的事情。就说历史上的名著,你说《红楼梦》卖得不好吗?它也卖得很好啊。什么叫不纯的文学,那种替人家吹捧,给你钱,你替我吹捧一下,还有那种跟风的,我觉得这种是不纯文学。纯和不纯是这么来区分的,是从内心的动机来分的,而不是白桦说了算的,你卖得好就不是纯文学,你卖得不好就是纯文学,我觉得这种说法特别愚蠢。”

韩寒的写作方向,是为了把事情用更加智慧的方式表达出来。韩寒说:“那时候刻意要那么做,因为我从小模仿能力挺强的,当时刻意模仿一些我比较喜欢的人的文笔。我喜欢看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鲁迅这些人的东西,因为他们时不时有些特别智慧的东西,特别幽默的东西。我之所以不喜欢看朱自清或者现在的好多散文家和小说家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特别平淡——太淡了。我不喜欢很淡的文字,所以我会觉得看这种东西特别无聊。我也特别害怕别人在看我的东西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无聊,哪怕你在讲一件多么深刻的事,但是我觉得总能有更加智慧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对于阅读,韩寒说:“我四大名著都没看过。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不喜欢上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

韩寒还说:“我不喜欢看小说,我就喜欢看杂志,军事类的东西。小说我自己会写,我自己能写,我干吗要看你们是怎么写的?”

韩寒喜欢用自己的作品说话,他反感签售,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公告拒绝签售会。

韩寒也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榜样来模仿,2008年他曾在博客中说:“不要学我,你让我重来,我都学不像自己。”P10-12

序言

50后怎样和80后打交道

我是注定了要和80后打交道的。倒也并非我有个80后的儿子,主要还是这一代人的许多方面都使我感兴趣,有了解他们的愿望。中国这个老大国家,少有变化。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父辈,有什么变化吗?不能说没有,但有也不多。80后就不一样了,他们从出生到现在,不足30年,中国一直处于巨大并深刻的变动之中。在许多方面,中国近30年所发生的变化,相当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几十年、上百年。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关于三种文化类型的划分,我们这一代基本生活在“前喻文化”阶段,其特征是将父辈(当然也包括祖辈)作为我们的行为楷模,我们是从他们的经历中、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学习生活的经验。书本自然也很重要,但也无非是前辈生活经验的总结。80后生活的时代则基本上处在“并喻文化”的阶段,他们在生活中很少再向父辈寻求经验,反而更多地要向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辈寻求经验。这是因为,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新的生活模式的出现,使得父辈的许多经验已经丧失了有效性,不能再为下一代提供现成的行为楷模了。所以,80后的心理构成中总是多了一些惶惑、孤独、焦虑以及自信。他们的身上有我们留下的印记,也多了一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虽说“五四”以来几代人都有过“弑父”的冲动和经历,但我们这一代与80后一代的代际冲突,却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主要还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难接受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已经落伍这个现实。我们那一套已经不能继续引领下一代前行了,却还要自以为是、自作多情地对他们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以为负有天大的责任。这样看来,代表着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势必发生矛盾与冲突,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很多人总是报怨80后一代毛病多多,问题多多,一副“杞人忧天”的神情,其实是对于这一代人缺乏了解,很多人甚至缺乏了解的愿望,却喜欢在年轻人面前摆老资格,北京人的老话儿,就是拍老腔儿,“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潜台词是说他们总长不大,人生经验不足,需要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这势必招致80后一代的反感和反抗。

其实,我倒觉得,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别忙着替下一代作决定,倒是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为好。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么想是否有他们的道理?这是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话,才能实现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达成相互的理解。这是我在20多年里和儿子打交道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这份耐心,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少有和他们说话聊天的机会。碰到事情了,对着他们吼几句,说是交流,其实是教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两代人渐行渐远,代沟越扯越宽,从而形成很深的隔膜和误解,给人一种咫尺天涯的感觉。我的意思不是要完全顺从下一代,我们有我们的坚守,他们有他们的追求,未必一定要达成一致,但讨论、争论,乃至相互质疑,总是有益的,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两代人的相互尊重、交流、沟通和理解,就是耐心地倾听对方讲话。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太少了,太难得了。如此说来,陈平所做的工作就显出了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前他曾做过一本《八○后作家访谈录》,请我作序,我则因为读了这本书,对80后作家有了更多的了解。时隔不到一年,他又做了《80后作家访谈录Ⅱ》,这本书比起前一本规模大了很多,包括19位作家,可见他的努力与勤奋。陈平也是80后一代,他们同代人之间的对话,应该是更坦诚,更显得无拘无束,所以,读这本书,我竟觉得和他们走得很近,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之中,犹如一次和他们的亲密接触。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感受能不能为更多的我们这一代人所认可,但我希望凡是关心80后作家,对他们的写作感兴趣的人,包括家有80后的50后们,都能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至于他们都谈了什么?我这里不讲,卖个关子,希望各位自己去读,但我想说的是,读过之后,你一定不会后悔,你会发现,我们这一代在许多方面,是应该向年青一代学习的。事实上,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已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我在这方面多有体会。前不久,迈克尔·杰克逊去世,我写了一篇纪念他的短文,有些网上的朋友不相信我这个年纪的人,也曾听过杰克逊,感受或者也是可疑的。殊不知,早在十几年前,我就从儿子那里知道了杰克逊,跟他一起听杰克逊的歌,看他的碟。甚至不只杰克逊,应该还有柯特·科本,以及后来的重金属,也许说不上喜欢,却多了些了解。说这么多,是想表达一点,如果你不想落后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地向年青一代学习,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这种经历或许是痛苦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米德在《文化与承诺》这本研究代沟问题的书中曾经指出:“只有通过年青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她的话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解玺璋

(著名文艺评论家、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

后记

有一种热爱让我生死相许

——记80后独立图书主编陈平

鲁文伍

是谁,撩动了我的心弦——放弃和拒绝高考

1982年春天,陈平出生在浙江兰溪一个偏远山村的普通家庭。小学的时候,陈平和许多孩子一样,有着偏科的毛病。他的数学成绩很好,可是语文成绩很差。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偏科开始严重影响他的成绩,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数学考了98分,而语文却只考了48分。

到了中学以后,偏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他得过学校里的数学竞赛二等奖,得过自然科学竞赛三等奖,但是他的英语成绩总是成为他获得高分的障碍,也成为他进理想大学之门的绊脚石。他通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恶补英语,使成绩从初二期末考试的35分提高到中考成绩76分,但是总成绩又很不理想。陈平说,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不过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提高。他阅读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在原有的基础上徘徊。可是,他一直都想迈进理想大学之门,在高等学府中好好深造。陈平思前想后,为了能进好的大学,读好的专业,他决定用文字来敞开自己的梦想。在高考前的几个月,他写了一篇《扩大特招》的文章,刊登在当时较有影响的《好同学》杂志上。他呼吁社会关注像他这样的偏才学生。与此同时,他还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课程合格证。接下来,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和拒绝参加高考。不少熟人劝他参加高考,最终他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他觉得按照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根本无法考上好的大学。他认为,高考不应该成为迈向大学殿堂的唯一途径,像他这样的偏才,应该有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进入大学深造。于是,他决定通过其他一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他非常关注当时的教育新闻,特别是有关大学特招的消息。一次,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一篇令他十分振奋的报道:复旦大学向偏才少年招手,准备招收像韩寒、满舟这类偏才。于是,他将自己先前获得过的各类写作奖项、作品以及个人资料寄给了几所著名大学,希望自己也能通过特招进入大学。2002年4月份,他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招生办的一封回信。复旦大学肯定了他的才能:“你对许多问题已经有了相当深度的思考与独立见解,不愧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的限制,我们无法满足你的申请,对此我们也很遗憾,希望你能谅解……也许你脚下的路很艰苦,但其实并不漫长。成功终将属于那些对理想执著追求的人们”。虽然复旦大学的门没有被敲开,但这封充满鼓励的回信,陈平一直珍藏着。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这样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筚路蓝缕闯人生

自荐失败以后,他开始尝试另一种求学之路。2002年9月,陈平进入某高教自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企图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文凭。在大学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心理学、文学、人生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他的兴趣爱好广泛,这也使得他很顺利地通过了自学考试,并于2006年1月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文凭。

如果在毕业之后紧接着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安心心地生活,那么他的人生就和许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不过,陈平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在大学期间,他就开始为自己策划不同寻常的人生,他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在他求学的那段时间里,他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才华横溢的80后写手。网络带给他一个崭新的世界,也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当他看到众多80后写手的那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时,他想,如果能够把这批80后写手集中起来,将成为文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那将会对未来整个中国文坛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啊!而且,在若干年以后,这批写手中的许多人,必将成为中国文坛的主要力量,团结他们也将有利于未来中国文学的更好发展。

在考虑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决定为80后中真正有实力的写手出版作品。他觉得,只要求得作者的稿件,凭着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努力,选编文章出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出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是他先前没有想到的。

首先就是征稿。虽然他已经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80后写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出好书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上贴出征稿启事。刚开始一,段时间,几乎没什么人理睬他,许多人甚至怀疑他的动机不纯。第一次征稿整整持续了半年,一些给他稿件的写手见书久久未出版,就在网络上公开骂他是骗子,有些人甚至要求收回版权。他想,如果现在放弃,自己不是真的成了骗子了吗!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又顶着压力继续做下去了。当然,在这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写手都是如此,像李傻傻、林静宜、刘卫东等几位知名80后作家都非常爽快地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了他。

选编工作的艰难也远远出乎他的预料。在一大堆的稿件中选出优秀的稿件就是一件异常烦琐和辛苦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投人选编工作,他决定从学校中搬出来,在杭州拱墅区文化商城附近租了一间只有六七平方米的房间。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只有一台电脑算得上是比较值钱的东西。条件虽然非常简陋,不过,对于他来说,这足以让他很好地完成图书选编工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他在出租房的生活也是难以想象的艰苦。早餐只是泡点藕粉或喝点牛奶,午餐常常就近吃点小炒,晚上由于工作忙,经常也就吃点饼干。他常常是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甚至是通宵。生活的艰辛和无规律,使得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透支。

到了2004年6月,他的第一部书稿《新概念·青春文学书系》终于选编完成。陈平兴冲冲地跑到杭州的一家出版社。结果,这个出版社编辑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他的书稿,就冷冰冰地甩出一句话来:“我们这里不收自由来稿的。”遭受打击之后,陈平并没有气馁,他到杭州各家大书店,寻找出版过类似图书的出版社,他记下了一些出版社编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他觉得这样做出版的机会可能要大一些。然而,事情却不是如他所想的那般顺利,这种方式依然没有为出版这套书取得任何进展。

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回归网络,通过网络来寻求出版。由于在浙江本省的出版社连连遭到冷遇,他决定通过互联网寻找外地的出版社。在网上,他找了很多出版社和编辑,一次次抱着一线希望把自己辛辛苦苦选编的书稿投过去,可是,令他失望的是,几乎都是杳无音讯。不过好事多磨,黄天不负有心人。2004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终于出版了他的首套丛书《新概念·青春文学书系》。丛书分成两本:《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和《那年春天我要离开》。该丛书由著名散文家和哲学家周国平作序推荐,书中集结了众多知名80后写手的作品,可以说是80后写手的一次大规模的携手合作。

尝试到首次出版的成功之后,陈平开始着手第二套丛书的出版。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出版,他开始考虑更多的出版问题。他觉得,为了能够更好地收集到更多优秀的书稿,同时为了扩大影响,方便日后的事业,他决定自己出钱办一个文学网站。2004年年底,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创办了“小作家联盟”网站。他觉得这个网站的站名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要将全国优秀的80后作家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谈到网站的创建,陈平说:“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到处去发帖征稿了,现在选稿编稿轻松多了。”到了2005年,陈平的图书策划更进了一步。4月份,他完成了丛书《锦瑟年华》的所有选编工作,根据他的设想,这套丛书将包括三个部分:清埙卷(男版小说)、华筝卷(青春散文)、瑶琴卷(女版小说)。这套丛书最后和北京出版社签约,于2006年1月出版。2008年1月,陈平主编的《温暖》一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陈平主编的丛书《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分“男版小说典藏”和“女版小说典藏”两册)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八○后作家访谈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另外,陈平还完成了《被绑在树上的人》等多本新书的选编工作。

按说,策划图书出版,完全可以有利可图,其实不然,陈平主编的第一套丛书,出版社付给他还不到15000元钱,这个数目比较少,毕竟是做第一套书,他也不敢向出版社要高价。但是,陈平自己也写些文章,他觉得写东西不容易,宁可自己贴钱也不愿意亏待作者,所以这套丛书他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为此倒贴了5000多元钱。陈平说:“我做图书,根本不是为了赚钱,能做出好书,能让读者和作者喜欢我做的书,能把这些有才华的小作家推出去,我就很满足了!我接受采访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我这样不是为了钱,而努力做事情的人!再说了,非淡泊宁静,非清心寡欲,非安贫乐道,何以致远?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网友买我编的书的时候哭了,我很感动,其实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犹抱琵琶半遮面——当成功悄悄走来

陈平觉得还应该继续扩大这批80后作家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他说:“现在我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为小作家们出版几本书,我要把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小作家们推出去。通过我的策划包装,使他们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2005年11月,他借助小作家联盟网站,成功策划了“中国十大小作家排行榜(男榜)”的评选活动。《新周刊》、《华西都市报》、《山西商报》、《文学报》、搜狐读书等纷纷对此进行了大篇幅转载或报道。网络上由此引发了对这十位“小作家”的激烈讨论。陈平则趁热打铁,紧接着推出了“中国十大小作家排行榜(女榜)”和“2006年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男榜)”和“2006年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总榜)”。小作家联盟网站的人气也因为这一系列的活动而迅速飙升,而其他媒体也开始逐渐关注起金瑞锋等新崛起的实力派80后作家,《中学语文(学生版)》(头条)、《追梦》(封面推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读与写·初中生》(封面推荐)、《晶报》、《劳动报》、《华商报》、《小龙人报》等报刊大篇幅转载或者报道,中青在线(专题)、中国经济网(专题)、腾讯网首页、千龙网首页、国际在线首页、中安在线首页、通网首页、深圳新闻网首页、上海新闻商讯首页、搜狐文化、搜狐新闻中心、人民网文化频道、新华网上海频道、北国看书、东方网、北青网、中国网读书频道、中国网文化频道、新浪网新闻中心、新浪娱乐、新浪广东、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太原新闻网、博客网文化频道、中华读书网、大河网、新民网、荆楚文化、红网新闻中心等纷纷转载。

2008年1月,陈平负责推出“2007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未满一个月就迅速走红,新华网(读书频道头条推荐,教育频道重点推荐)、搜狐网(读书频道首页、文化频道首页重点推荐、新闻中心2条)、中国网(教育频道精彩推荐、文化频道、新闻中心2条)、人民网(读书首页重点推荐)、《晶报》(晶品文事版头条)、中国新闻出版网、太原新闻网(首页图片推荐)、中青在线、国际在线、央视国际、腾讯新闻中心、东方网(作家、读书)、北国网、浙江在线、胶东在线、北方网(4条)、中华语文网、中国文化产业网、深圳文化网、《荆门日报》、21CN、中国金融网、彩龙中国、长城在线、中国台湾网、东北网等纷纷转载,新华网首页、中国网、搜狐教育频道、人民网、《姑苏晚报》、浙江在线首页、红网首页、腾讯网、东方网、苏州新闻网、四川在线、安徽在线等纷纷发表(或者转载)相关的评论和报道。2008年7月,陈平又负责推出“兰溪文伍书店杯”中国十大80后文学作品,搜狐读书、东北网、北发图书网、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等纷纷转载。关于80后作家的问题,不断成为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网络上对此的讨论更是异常热烈,通过陈平策划的这一系列的包装和推广,金瑞锋等实力雄厚的80后作家就像从东方崛起的新星。而作为策划人的陈平,却始终是过着一种极为简单,甚至有些窘迫的生活,但他毫不介意。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物质上的富有,都是不重要的。

2006年1月,陈平主编的《青春中的落落野花》中有两篇作品,被知名教授方克强博导选编的大学教材辅导书《青春在路上》(北京大学出版社)转载,其中一篇的作者为《青春在路上》一书中唯一的80后作者,其余选人作品的皆为中外的名家。当陈平知道此事后大为惊奇,他没想到居然还有教授、博导在看自己编的书,并且转载了书中的作品。这应该是对陈平主编的书的品质的极大肯定。另外,陈平主编的书还有部分作品被《读者》杂志、《青年文摘》杂志、《读书文摘》杂志等重要刊物转载。

2006年3月,他文联合《金华日报》、兰溪市旅游局、兰溪五中等单位策划了“80后作家金华行”活动。这项活动被誉为在浙江举行的80后作家的最大盛宴。该活动邀请了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80后作家。本活动的主题论坛中讨论了80后的诸多问题,还讨论了对于当代作家的看法等问题。由于此次活动采取现场与网络同时进行的方式,因此讨论十分热烈,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金华当地的青年文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另外,由于由其主编出版的图书量不断增加、“排行榜”和“80后作家金华行”活动的顺利进行,陈平本人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有些媒体和个人甚至将他的事迹作为与众不同的成功的创业典范。

《创新科技》2006年第12期,发表了《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知名作者孙君飞写的题为《成功是最好的规则》的作品,他在这篇作品中这样评论陈平的事迹:“陈平的经历不能复制,但对于他个人来说,打破规则就是释放与众不同的个性,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那些被规则约束、正苦闷彷徨的人,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一期的一篇文章《毕业了,后悔上大学吗?——现行教育制度下大学生心态管窥》甚至将他视为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个成功的叛逆者。陕西《美报》也刊登了高度评价陈平的文章。除了以上这些,《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整版)、河北电视台2套“真语人生”栏目、《金华日报》(头版推荐)、《浙江画报》杂志、《时代青年》(月读)杂志、《金华电视报》、《兰江导报》(整版)、《金色年华》杂志、《西部发展报》、《张掖日报》等等刊物都对他进行了长篇报道。

虽然陈平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不过,他依然保持着十分低调的姿态,他并不太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2006年年底,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他应邀参加了河北电视台2套“真语人生”栏目的采访,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电视台的专访,栏目制作过程中他有些紧张,说话也不是很多,对于主持人的提问,他的回答都十分简洁。不过,他的经历依然获得了场上观众和其他两位点评专家的认可与尊重。后来,陈平自己说,他不善言辞,记忆力又不好,加上是第一次录制节目,所以情况不理想。然而,2007年3月28日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节目中并没有出现陈平的联系方式,但是不少观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了陈平的博客和邮箱,给他发来了不少热情的邮件。甚至在2007年11月26日,节目播出后已经几乎8个月了,还有一个名叫齐钧的观众写了一封邮件给陈平,邮件中说:

我是在3月28日河北电视台“真语人生”见到您录制的节目的,您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您虽然只有26岁,却用不凡的人生为青年人抒写了一曲奋斗的凯歌。我作为一名农村青年很羡慕您,更为您的这种非凡经历所叹服,您的所作所为可作为当代人的典范。我虽出生并生长在偏僻的农村,可我的心却像同时代的人一样在飞扬。只要给我翅膀,我也会冲向蓝天,向往那美好的未来。您作为一名事业有成的青年人,应该是我崇拜和学习的楷模。

不过,陈平并没有满足于他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对于他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万里长征中的前几步。

现在,陈平已经从杭州回到老家兰溪塔山巷,为了能策划出更多优秀的图书,他正在博览群书,阅读大量书籍,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同时他也做图书主编工作,据了解进展很好,有不少书将陆续出版。他说:“为了做书的事情,忙了好几年了,现在也应该抽些时间来给自己充充电了。”

2008年7月,陈平在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南路开了一家兰溪文伍书店。提到为什么要开一家书店,陈平说:“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现在垃圾书、劣质书、盗版书太多了,我希望这些书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好书店能多一些再多一些,我会奋斗在这条战线上;第二,以前有从书店走向出版社的先例,比如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等,我想尝试一下这条路是不是走得通。还有,我觉得经常在自己的书店里看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心中真正的天堂就是一个巨大的书店和图书馆,可以坐拥书城。”当提到为什么要把“以诚为本,以书会友”作为兰溪文伍书店宗旨的时候,陈平说:“我始终相信真诚的力量大过一切力量,我始终相信真诚的力量能打开一切通道,我始终相信真诚的力量是人世间最根本的力量。”在陈平写的《兰溪文伍书店店长自白及其他》中,他说:“我不把开兰溪文伍书店当做经商或者下海,我更不会把开书店当成赚钱的工具,我把开书店当做打拼事业的一部分。我还是怀着对书的热爱,对书的兴趣来开书店的。”

现实中不理解80后的人很多,谁来理解80后呢?陈平与80后作家有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于是,他就想从80后的作家人手,让世人看看真实的80后,《八○后作家访谈录》就这样出版了。陈平编的《八○后作家访谈录》,在没出版之前就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中青在线、腾讯读书、中安读书等都做了专题。著名作家、学者葛红兵,文艺评论家、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辑解玺璋还专门为这本书写序推荐。陈平从这几年编书中积累的几百位80后作家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人进行访谈,从写作开始,涉及阅读方法、个人经历、成长环境、人生观等等方面,立体地反映了80后作家的创作和生活。2009年3月,《八○后作家访谈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陈平说:“起初是我自己想了解80后作家群的文学世界和心理世界,我对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心理世界充满着好奇。我想通过了解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心理世界,对我以后做研究很有帮助。随着想法的成熟和进展的顺利,我觉得有必要做成书,和大家分享这一成果,分享他们的写作经验。这会有助于他人,特别是青少年文学爱好者,这将是他们了解80后作家们的心理世界和文学世界的一大窗口。”

就像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葛红兵在序言中说的一样,他希望这本书可以打开一扇让世人了解80后的窗户。他说:“作家是善于自我言说的,他们做了,现在他们说了,那就让我们多理解他们一下,听听他们怎么说的,不要想当然。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认真听过他们说话的呢?80后实在是非常认真的一群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有自己对文学的真诚的爱。有些人说他们不爱文学,如何如何,其实,只是因为80后对文学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而已。80后有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当然对文学爱的方式也不一样,人们常常不理解他们的爱,就对他们说三道四。”

至此,我们好奇于是什么动力让陈平坚决地走向了这一条与众不同的艰苦道路,从一个农民家庭走向一个有作为的80后图书主编。陈平说:“人最强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才能(能力、智力),或者智慧,而是来自于坚持,坚持常常能创造奇迹。追求自由、正义、平等、个性、创造、真实和博爱,是我心中的理想,是我心中的真理。对文字、对知识、对学习和对智慧的兴趣主导了我的一切,对文字、对知识、对学习和对智慧的热爱,对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真理的热爱,让我生死相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80后作家访谈录(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11173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