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戴伟华教授致力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三十余年,其新著《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切入唐代诗歌研究,即在文化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中统观文学。该书试图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还原唐代诗歌生成的文化环境,诠释诗歌兴衰、嬗变的前因后果,解读重要的文学现象、重大的文学事件和著名的诗人诗作,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到分析形成立体的表达和生动的场景呈现,不但使文学的本质得到更适当的表述和阐释,而且使历史和逻辑融会贯通。 目录 第一章 文化生态与诗歌 一、文化生态释义 二、文化生态圈及其划分 三、文化生态多元与诗歌主题的选择 第二章 诗歌与时运、群体、传播、观念 一、“盛唐气象”及文学时运 二、群体组成及其身份结构 三、传播类型、层次及其功能 四、“道”“技”之别观念 第三章 政治与文学“才”“性”论 一、引论 二、李敬玄、裴行俭的“才性”之争 三、“高才而无贵仕”的“才性”观 四、儒学复兴的“才性”复合品格:永贞革新与刘、柳“才性” 第四章 南北文化分野与帝京、江南表达 一、杜牧诗中的“扬州”不在“江南” 二、大制作《帝京篇》 三、与帝京对视的《春江花月夜》 四、盛唐帝京咏唱 第五章 江南文化的诗意书写:以《状江南》为中心 一、《状江南》唱和诗的核心人物及其咏物创新形式 二、《状江南》月令组诗叙事喻物特征:兼论敦煌《咏廿四气诗》的写作性质与时间 三、回忆转换:从《忆长安》到《状江南》 第六章 京师文化主调与江南文化消长:以刘、白《春深》唱和为例 一、刘禹锡“深春”诗中“江南”缺位 二、长安是《春深》唱和的主要书写对象 第七章 《河岳英灵集》论 一、背景:开元及天宝初诗坛主流 二、储光羲与《河岳英灵集》 三、《河岳英灵集》载录之异及其编纂过程 四、“起甲寅”解 五、《河岳英灵集》所收诗人的群体性质 第八章 作家论:生平与创作 一、张九龄为“土著姓” 二、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书于政事堂的意义 三、李白自述待诏翰林事之心态 四、杜甫乾元元年的创作 第九章 题材论:岑参边塞诗 一、两个传统中的岑参边塞诗 二、人缘、地缘中的安西、北庭边塞诗 第十章 余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戴伟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639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6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首版时间 | 2023-11-01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38 |
CIP核字 | 2023200507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6 |
宽 | 158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