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欧洲改教三百年——一个英雄血气和不容异己的时代,政权在倾覆的火里焚烧,鲜血在弟兄们手中流淌。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讲述欧洲宗教改革历史的书籍。全书介绍了十五位在欧洲宗教改革历史中留下重要印记的人物,他们中间有修道士、神甫、学者、贵族、市民和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在各自生活的阶层中,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们到底给欧洲带来了什么样的未来?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图片,使读者如临现场,生动地再现了过去那段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内容推荐

资产阶级需要一种全新的教义,一个全新的神学,即人们可以一面忙碌尘土里的事业,一面轻松愉快地进天国的门。上帝的殿固然需要建造,信徒小家庭的天花板也必须装修,两者不必再尖锐地对立,而是亲密地融合在一起。

从此,耶稣在世所开创的属天的、圣洁无私的大家庭,演变成属世的、人欲横流的小蜗角。

就这样,新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崛起提供了神学依据,奠定了欧美现代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的根基。在15位新教历史名人的身后,欧洲乃至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录

马丁·路德

乌尔里希·慈运理

约翰·加尔文

威廉·丁道尔

门诺·西蒙

约翰·诺克斯

清教徒、公理会、浸信会(罗伯特·布朗/约翰·史密斯)

雅各布·阿米尼乌斯

约翰·阿摩司·甘美纽斯

约翰·班扬

乔治·福克斯

尼古拉斯·路德维格·辛森道夫

约翰·卫斯理

乔纳森·爱德华滋

试读章节

为资本主义松绑

中古世界是宁静的,有“千年如一日”的不变与稳固。历世历代过去了,地球的资源几乎没有开发,环境也未被污染。中世纪后期,许多科技发明完成了,但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没有腾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是停滞不动,不管是生产力,还是人的想象力,都似未开发的处女地。

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欧洲大规模的资本活动都掌握在意大利银行家的手中,靠着他们的金融活动,欧洲的商业经济才得以维持。然而矛盾的是:大公教会以及其官僚体制依赖这种经济结构,而大公教会的教条和经院哲学思想却视放贷、取息及其他金融活动为罪恶之本,整个欧洲社会的道德良心也谴责这些意大利银行家。

比方,马丁·路德的经济观点就是传统的,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马丁·路德眼中的土地,是为了出产五谷、新酒和油,绝对不是为了开发房地产。马丁·路德一生都反对放贷取利的事。重洗派更是鄙视贸易行为,他们认为一切的经济理论根本就是属地的,而信仰却是一条属天的道路,重洗派改革者巴不得回到以色列人走旷野的时候,回到那种靠天上的吗哪吃饭的摩西时代去。

可是加尔文却大胆指出说:“教会和牧师完全不理会社会经济活动,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宣扬基督精神既然是教会的责任,教会便有义务透过属世的权柄,将基督精神落实到公共政策上。”

日内瓦议会聘用加尔文,确实是独具慧眼,选对了人。议会中有人曾经担心,宗教领袖一般都谴责经济行为,提出的改革措施往往会妨碍工商业,不如直接由议会直接控制教会来得妥当。没想到加尔文上任以后,并没有斩断经济的脉搏,反而积极主动地为商贸说起公道话来。

加尔文非但不贬低金钱的作用,还把金钱上升到是上帝实现救赎计划的媒介之一。他认为教会有必要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对全社会的福祉发挥正面的影响力。加尔文进一步指出说:“任何社会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一旦违背了社会现状,就必须重新检讨。”

资本主义的新世界观想要顺利地确立,首先必须打好它的神学基础,尤其是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必须在教义上获得正面的认可。

在加尔文之前,所有的宗教改革者都没有为一个新的时代着想,没有为这个时代铺设一个小小阶梯,让它可以堂而皂之地登上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新兴的资产阶级最害怕、最尴尬和最羞于启齿的一件事,就是被传统的拥有土地和庄园的贵族嘲笑为“暴发户”了。

根据大公教会传统的教义,教会的圣职远比世俗行业要来得神圣;其次才是地上的君王,然后是贵族,最后是广大的农民和工匠。商人的角色往往是负面的,特别是从事金融贷款业的人,简直是罪恶的化身。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高了农民和工匠的职业地位,却依然压制商人,排斥放高利贷的行为。

加尔文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所有职业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惟有那些不道德或不义的职业应该加以禁止。”

这样,加尔文通过对职业的重新定位,为未来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崭新的神学基础。让许多“罪恶的暴发户”一夜之间得到了“上帝的批文”,有了漂亮的外衣。同时,在罪人与上帝之间,曾经风光一时的“圣品阶级”终于退进了历史的帷幕。

无疑,日内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日内瓦教会在实行中,真实地放松了对金融业的捆绑,不再在教义上谴责放贷取利的行为。日内瓦教会甚至身先士卒,积极支持商业借贷,鼓励各行各业积累资金。

日内瓦议会也相应地制定了有关借贷利率的政策和法令,包括建立了一家特别的金融机构来收取小麦和酒类的特别税。  当旧世界的商业中心和商业路线正在衰退,印度和美洲等新的经济点正在向新世界开放,金本位制度也开始动摇的时刻,日内瓦的改革无疑是新经济的解放者。

社会职业重新定义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概念也需要改变。

在中世纪的人生观中,肉体是败坏的,是无益的;世俗的操劳、作息和享乐都是荆棘和蒺藜,是阻碍信徒进入天国的绊脚石;基督的仆人不能又事奉“玛门”,又事奉上帝。

可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偏偏是一个在肉体上辛苦劳碌的阶级,也是一个在尘土里苦中作乐的阶级。他们获取财富的途径,不是像“十字军”那样光荣地去掳掠异教徒,而是靠流血流汗,一点一滴地累积原始资本。

如果改革教会继续强调日常生活是无益的,属世的生活方式是败坏的,那就等于从教义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的生存方式。

于是加尔文找到了公元4—5世纪罗马时期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的“预定论”(lapsarianism)神学理论,将这个深奥的神学话题想像和发挥,发展出一套“预定论”(Predestination)教义,即把一切事物的源头解释为“上帝永恒不变的预定”,甚至包括使人得救的信心。通过日内瓦教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推广,这个深奥的神学话题成了广大民众的最起码的生活常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加尔文强调,“预定论”可以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找到“根据”的:即被上帝拣选的人,在今生今世有蒙福的标记。也就是说一个信徒事业的成功与否,家庭的幸福与否,是他蒙上帝拣选的最好见证。

于是,在日内瓦教会的改革中,日常生活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规矩的道德生活、努力的工作精神和稳定的宗教态度,成了衡量一个基督徒合格与否的新标准。

这个新标准不是马丁·路德所宣告的信心的见证,也不是重洗派所强调的属灵的见证,更不是修道院崇尚的基督的苦难。

经过化装的“玛门”登场的时候,美若天使,所谓“在地如在天的美好生活”,迎合了人性中一步登天的贪婪本性。住尘世攫取暴利有了上帝祝福的外衣,选民对弃民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玛门”形成吞噬世界的力量强大的黑涮,到今日,全人类日常生活所花费的金钱,不过只占金融机器的百分之一!

对“玛门”的美化与合法化,在当年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随着加尔文主义占据欧洲教会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谎言说上一千遍都能变成真理,何况说了几百年呢?以至于现在的人们遇到“玛门”,还以为是遇到了救世主,因为加尔文主义已经把“玛门”和上帝混淆在一起了。

在加尔文之后发展出来的“加尔文主义”,缔造了新一代的资产阶级精英阶层,他们从“预定论”的教义中得出了一套自己的结论,即发展生产和聚敛财富越是成功的人,就越蒙上帝的恩惠,越能证实他是上帝的选民,就越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今天所谓的西方企业家精神中,依然闪烁着加尔文思想的亮点,这些人自称工作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赚钱和养生,而是为了证明自我的价值。

任何世界观中都存在阶级矛盾。

在中古的世界观中,阶级矛盾被强烈的神权意志淡化了。

对古人来说,他的命运从出娘胎就注定了,他无论牛在谁家,是王族、贵胄、农夫还是奴隶,都被认为是天注定。一个于朝之所以衰亡,一个显赫的家族之所以没落,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离弃了天道。于是老天把国家赐给了合乎天意的王朝,把祝福转移给了配得上的家族。然而不管怎样改朝换代,君王还是君王,贵族还是贵族,农民还是农民,奴隶还是奴隶。

只要世界观不变,固有的阶级观念也是一成不变的。既然人的角色是由老天注定的,人在地上寄居的口子也就无怨无悔,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了。一个奴隶家的孩子根本不会觉得命运对他有什么不公平,甚至使徒保罗在书信中也这样教导说:弟兄们,你们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份,仍要在上帝面前守住这身份(哥林多前书7章24节)。

然而在资本主义新世界观中,职业已经重新定位,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那么,大凡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就是社会不公正了,而不是上帝的命定了。

P71-73

序言

《荆棘中的火焰》是一本图文并茂、讲述欧洲宗教改革历史的书籍。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图片,使读者如临现场,生动地再现了过去那段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这些古老的插图,是这本书最具特色的亮点,让读者回到遥远的中世纪的欧洲,看到当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段遥远历史中的生动故事,更加栩栩如生了。

在当时大公教—统天下的时代里,一切的政治、经济、生活都被冠上了宗教的色彩,任何阴谋诡计也都打着上帝的旗号——马丁·路德,—个诚实而又认真的修道士,对宗教、政治、社会的腐败,提出了“九十五条”质疑,欧洲大陆的风暴顿起,宗教改革的运动从此开始。

这股强大的旋风与古老的欧洲文明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新教的众多教派,在与大公教的对抗中,顽强地成长起来。残酷的宗教战争的结局是,大公教无法扑灭新教的火焰,新教也不能彻底捣毁大公教的根基,于是欧洲出现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并立的局面,直到今日。

本书介绍了十五位在欧洲宗教改革历史中留下重要印记的人物,他们中间有修道士、神甫、学者、贵族、市民和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在各自生活的阶层中,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们到底给欧洲带来了什么样的未来?

本书以客观的角度将这些人物再现出来,尽管他们都聚集在宗教改革的大旗下,但是个人所怀的心思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结局也完全不一样。

书中作者使用的人名、地名译名,因资料来源的差异,与通行的译名有些不同,为尊重历史,本书未做严格规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穆华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48797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9.9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83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