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的求学之路/走进现代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沈寂、张朝胜编著的《胡适的求学之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胡适的求学生涯。

了解胡适的求学之路,就会为胡适的奋发好学而感动,就会为胡适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弃农从文并终有所成而感动。胡适之求学涉猎广博,又时时关心社会,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的求学经历,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正是本书出版的目的所在。

内容推荐

沈寂、张朝胜编著的《胡适的求学之路》以人物传记的笔法,突出胡适的“官商家庭”、“九年私塾”(1895-1903)、“进入上海的新学堂”(1904-1910)、“留学美国”(1910-1917),介绍了胡适由旧学而新学及至洋学的的求学过程。充分吸取现代文化,使之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协调一致,从而推陈出新,是当时胡适求学、治学所追求的目标。

目录

家世和父母

九年私塾(1895~1903)

 聪明与红纸包

 课外偷看小说

 少年老成的“糜先生”

进入上海的新学堂(1904~1910)

 新式学堂: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

 自命为“新人物”

 小编辑的大手笔

 何所适从——胡适

留学美国(191O~1917)

 择定职业

 陶冶与训练

 “和平主义”思想的形成

 哲学博士与学位问胚

附录一 论读书

 为什么读书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怎样读书

附录二 论人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附录三 临别赠言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后记

试读章节

胡适在上海,重点学的是新学。在上海的新学堂里,他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知道了在“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其他学术思想;还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先进的文化,这是在穷山沟里闻所未闻的新世界。他从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中,认识了一大批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小说家,如司各特、狄更斯、大仲马、小仲马、雨果、托尔斯泰等。从梁启超的文章中,又得知笛卡儿、卢梭、边沁、康德、达尔文等西方思想家。受进化论思想“适者生存”的影响,取号“适之”。胡适在上海接触到了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以浅近的常识来解释、发扬中国古老的传统。

胡适留美之初,进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读了一年半以后,转入文理学院,最后选择哲学为自己的职业。

胡适的思想,成熟、定型在留美期间,但其雏形却是在上海的新学堂和九年的家乡教育时就奠定了。

据胡氏宗谱记载,胡适的祖先是唐昭宗李晔的儿子,唐末因避朱温(全忠)之乱,被婺源胡三公带到婺源,改姓胡,取名“昌翼”。胡昌翼成年后,考中了后唐的明经进士,故胡适的一族,在皖南称“明经胡”,又叫“李改胡”。

李改胡传至二世,由婺源迁到绩溪,三十二世孙再迁至绩溪北乡上庄。在上庄再传十一世到胡适这一代。上庄号称“千灶万丁”,已是一个兴旺的大村落了。这个村庄位于一片平阔的盆地上,四周环列着黄山支脉大会山,从上庄村旁流过的常溪河,终年清澈见底。

徽州人善于经商,足迹遍于全国,谚云:“无徽不成镇。”胡适的祖上世代经商,到他的高祖时代,就已在上海黄浦江对面的川沙开有一爿小店。到祖父胡奎熙,又在上海增设了一爿支店。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所以又字守三),乡里都称他为“三先生”,有兄弟五人,他是长兄。胡传自幼身体强健,十六岁那年就跟随父亲去川沙经营店务。每年春季,父辈们都要回家乡收茶叶,川沙的店务在这期间。就交给胡传独立经营,胡传的出众才能得到一定展现。胡传在协助父亲经营店务的同时,还延聘塾师学习诗文。因为他聪明好学,为伯父胡星五所赏识。胡星五是胡适这一支家族中第一个有志向学的人,只因在科举场中并不得意,终身是个乡绅兼塾师。胡星五见胡传埋没在茶叶小店里,觉得可惜,特地把他挑选出来,让他专心致志地读书。

1860年,太平天国的战火蔓延到绩溪山区,胡传和亲邻们各自率领家眷,择高地险隘为据点,进行自卫。后来又迁避到休宁县,1862年年底才重返绩溪。这时太平军与清军的拉锯战仍在继续,胡传再次加入反抗太平军的战斗。直至这场战争结束,才得以重新温习经书,准备科考。1865年,二十四岁的胡传考中秀才,以后参加乡试,未能中举。他认为乡试的失利,是因战火耽误了他的学业,1868年春赴上海人龙门书院继续深造。龙门书院的山长刘载熙是当时颇有名望的经学大师,胡传潜心钻研理学,常与他的同学讨论到深夜。胡传还研究地理,尤其关心祖国边疆地理的沿革。

1870年,胡传以“岁贡”得到训导的职务。“岁贡”是各府、州、县每年在各生员中选拔优秀者向政府输送人才的一种方式。“训导”是管理府、州、县生员的学官。19世纪80年代,鉴于边疆危机日益加深,边疆地理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在这一大潮下,对地理学素有兴趣的胡传,对东北的边界沿革尤为关心,并于1883年自费游历东北,考察中俄边境的情况。当时镇守在中俄边境重镇宁古塔的钦差大臣吴大潋,对这位奋发有为的年轻人颇为赏识,聘请为自己的幕僚。因此,胡传曾陪同吴大潋接见过俄方勘界专员,讨论过勘定疆界的问题,并曾去东北各地做过考察。

吴大潋爱才,主动向清廷上专折,称胡传“有体有用,实足为国家干济之才”,可备一方牧令之选。朝廷破格擢用胡传为候补知县。1886年,胡传因母亲去世回乡奔丧、守孝。同年年底,吴大潋调任广东巡抚。胡传服丧期满后仍投吴大潋幕下。在广东,胡传曾去海南岛视察,对该岛的全面开发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1888年黄河决口,吴大潋调任河道总督,胡传随去郑州。因在治理黄河的水利事业中建有功劳,吴大潋又保举他为直隶州候补知州。就在此时,胡传回家与冯顺弟结婚,翌年赴北京候选。当时因候补的人比实缺职位多得多,可谓“僧多粥少”,选派时只好凭抽签决定。胡传抽到的是赴江苏候补。这时的胡传,在官场中已有“能吏”的美誉,1891年被派往上海担任淞沪厘卡总巡。

1892年,广东和台湾两省同时奏请把胡传调去他们那里工作。清廷考虑台湾省是新设,更需要人才,就同意台湾巡抚邵友濂的要求,指派胡传前往台湾。胡传随即只身赴任,第二年春夏天才把爱妻和未满周岁的宠儿胡适接来。

P002-004

序言

“走进现代文化”丛书出版缘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易名《新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积极响应,发起了“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敬告青年》《庶民的胜利》《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等一大批经典文章集中涌现出来,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一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距离去审视那段历史,能够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或教训?是怎样的内在力量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富强奔走呼号、甚至流血牺牲?我们想这不仅是专家学者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一般大众读者想要了解和应该了解的。

安徽大学出版社在几年前曾出版过“走进传统文化”丛书,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其中已出版了《<老子>今读》《<孝经>今读》《<论语>与人生》等,准备出版《<庄子>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淮南子>今读》等,此套丛书已在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影响。我们拟仿照“走进传统文化”丛书,策划出版一套“走进现代文化”丛书,不仅希望年轻人了解传统,也希望他们了解现代。陈独秀在《敬告青年》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两套丛书主要都是为青年读者服务的。

热忱希望广大读者对这套丛书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于我们加以改进,将这套旨在为爱好文史的青年读者服务的丛书编辑好,出版好。

安徽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部

2015年5月

后记

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到2015年,整整一百年了。这一百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积贫积弱到现在的文明富强,这一切都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努力奋斗所开创的局面。这当然包括我们的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是安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他提倡文学革命,力求破除封建迷信,在一系列的领域具有开创之功。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对包括胡适在内的“五四”学人展开一些介绍和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安徽大学有胡适研究中心,中心老主任沈寂先生对胡适、陈独秀等研究成果颇丰。我们想在新文化运动开启一百年的时候,向现在的青年朋友等介绍胡适和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情况。沈先生或是被我们有志于向一般读者介绍胡适的设想打动了,欣然将其研究成果拿出,供我们采择加工。

我们从沈先生的文章中挑出若干,拟分为“胡适的求学之路”、“胡适的婚姻与恋爱”、“胡适与新文学”、“胡适与名流”、“胡适与民国”等主题,以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胡适的生平和贡献。因种种原因,现暂时只推出前三种,以作为我们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对胡适先生的纪念。

《胡适的求学之路》一书是由沈寂先生提供初稿,张朝胜先生加以改写和润色,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胡适的求学生涯。在许多人看来,胡适的求学之路是成功的,正是因为胡适有着“九年私塾”的读书生活,所以他是“博古”的;此后又“进入上海的新学堂”,所以胡适是“通今”的;机缘巧合,胡适又“留学美国”七年,所以这段经历又成就了他贯通中外的美名。

我们了解胡适的求学之路,就会为胡适的奋发好学而感动,就会为胡适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弃农从文并终有所成而感动。胡适之求学涉猎广博,又时时关心社会,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的求学经历,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正是我们编辑出版《胡适的求学之路》的目的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读者对象为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我们尽量做到易读易懂,为了追求行文的流畅,还删除了繁琐的注释。在引用胡适等的文章时,一般照录原文,不作改动,所依据的版本主要是《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及《胡适文存》(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这样更有利于读者了解白话兴起时的语言的特色。尽管我们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其中肯定还是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请读者朋友多提意见。这些作为青年读者等进一步了解胡适的基础,以便日后进一步阅读胡适、研究胡适,其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我们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对胡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增进了与编著者之间的感情,这都是令人高兴的事。  卢坡

2015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

——张中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的求学之路/走进现代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沈寂//张朝胜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409683
开本 16开
页数 1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2015137827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9
152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