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终于身挂六国帅印,结成抗秦联盟;苏秦同窗好友张仪则依靠口舌之才,游说六国亲秦,最终拆散了合纵,与苏秦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仰仗旁征博引之口,舌战群儒,促成吴蜀联盟;开国总理周恩来以其政治家的锋利铁嘴,周旋于国际政治舞台,捍卫祖国的尊严……古往今来,许多人凭着出色的辩论才能,掀起一幕幕舌上风暴。
赵凡禹、水中鱼编著的《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具有很高的实用、指导价值。通过它,你可以全面了解辩论的知识,掌握辩论的技巧,使自己在唇枪舌战中占尽先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智慧和韬略,而是辩论的方法和技巧。辩论需要辩论者妙语如珠。逻辑严谨,同时,辩论也需要辩论者具有奇谋妙计。在辩论中,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怎样能够神机妙算,以弱胜强?当我们面对骄横的对手时,又怎样诱敌上钩,给对手一个下马威?当己方陷入困境时,又怎样能够巧施妙计,化险为夷?这一切,都需要辩论者有制胜之道。
赵凡禹、水中鱼编著的《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将告诉读者如何掌握辩论的技巧,如何冷静、自信地与别人辩论。对于渴望成为辩论高手的读者来说,《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是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技能的首选读物。
◎赞美要恰到好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和亲近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拒绝、漠然的行为效果。从不感兴趣到产生兴趣,进而接纳我们的观点,取得认识上的一致,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发其积极情感。而美言赞誉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积极情感的有效方法。
表面骂对方,实质上在赞誉对方,常常可以制止对方的谩骂,取得预定的论辩效果。
一方官员彭玉麟路过一条僻巷,一位女子正在往竹竿上晾晒衣服,竹竿却突然坠落下来,刚好击中了彭的头部。那位女子一见来人正要发怒,再定睛一看,原来是彭玉麟,于是假装正色说道:“你别无理。彭玉麟彭长官就在这里,他清廉正直,假如我去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呢!”彭玉麟听了,不禁转怒为喜,喜滋滋地走了。
一般说来,当对方已很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时,想让他接受你的请求就十分困难。但是,如果你事先抓住对方拒绝的理由,巧妙地对对方的优点加以褒奖,对方就容易产生接纳的态度。例如一位杂志社的编辑,口才并非一流,但不论作家如何繁忙,他都有办法让他们答应为他撰稿。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善于适度地褒奖对方:“当然,我知道你很忙,就是因为你很忙,我才无论如何得请你帮忙,那些空闲太多的作家写的作品。反倒比不上你写得好。”
恭维的话人人爱听。越是傲慢的人越喜欢受恭维。有人词严义正,说自己不受恭维,愿意接受批评,这是他的门面话,你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言批评,他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内心却是十分不悦。
康熙年间的进士钱陈群看透了这一点。
那时候,经常有一些举子求见钱陈群,钱陈群一概接待,瘦的精明,胖的有福,如此等等,对客人极尽赞美之词。有一天,当他又送完客人回来,他的学生问:“那个人是谁?”钱陈群想了好久,实在想不起来,于是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学生说:“老师夸了他大半天,怎么会忘记他的名字?”钱陈群不假思索地说:“来求见的,无非是来求几句好话,我只是随便夸夸而已,管他是谁呢?”
称赞给人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一张冷漠的嘴是最使人失望的。如果对于对方的某些缺点进行适度的美化,使得对方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感的心理困扰,就容易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一切。
少年曾为放牛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后总想找故交叙旧。一天,果然来了一位旧友。那人一坐下便指手画脚地说:“我主万岁!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打烂了罐子,从地上抓青豆吃,不小心让草叶卡住了喉咙,是我叫你吞下青菜叶,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子里去的。”
朱元璋听得一愣一愣的,突然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用乱棍打出去!”
这个倒霉蛋被打了出来,跟朱元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于是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旧:“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的大驾,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
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他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使用美言赞誉术必须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及性格、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赞誉,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心意,才能取得好的论辩效果。另外我们必须表现出诚意,而不能是卑躬屈膝,阿谀谄媚,吹牛拍马。同时赞誉也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要说过了头,好话说过了头,就会引起对方警觉。
某公擅长恭维,一天他请几位客人来家吃饭,临门恭候,挨个儿问客人是怎么来的。第一位客人说是坐小汽车来的,他立刻赞美道:“啊,华贵之至!”第二位客人打趣说是坐飞机来的,他赞日:“啊,高超之至!”第三位客人眼珠一转,说是坐火箭来的,他大喜日:“啊,勇敢之至!”第四位客人坦白地说是骑自行车来的,他话锋一转。脱口而出:“朴素之至!”第五位客人羞怯地说是徒步来的,他合掌打揖:“太好啦,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健康之至!”第六位客人故意出难题,说是爬着来的。他立刻恭维道:“稳当之至!”第七位客人讥讽他说自己是滚着来的,他却大笑说:“周到之至啊!”客人无不大笑。
在现实生活中,恭维话必须恰如其分,别人听了舒服,而且自己也不降低身份。恭维无度,流于谄媚,就会使自己人格受损,同时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轻视,甚至使对方恼羞成怒。
大而言之,恭维(或称赞美)最好遵循“坦诚得体”和“背后称颂”两条原则。
1.坦诚得体
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把傻孩子说成天才,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愚弄。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过分粗浅的溢美之词会毁坏了自己的名声和品味。连“拍马行家”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
2.背后称颂
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在人背后称赞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最有效果的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
P23-24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终于身挂六国帅印,结成抗秦联盟;其同窗好友张仪则凭其口舌之才游说六国亲秦,最终拆散了合纵,与苏秦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仰仗旁征博引之口,舌战群儒,促成吴汉联盟……古往今来,许多善辩的人舌反逆势、口挽狂澜,凭借出色的辩论才能,掀起一幕幕舌上风暴。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一番,于是,他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特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准备迎接晏子的到来。
晏子到了楚国国都城门口,守门的侍卫打开了小门,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一听,心里明白楚王的用意,他灵机一动很快就有了对策。只见他停在门口,对楚国侍卫说:“请你去禀报楚王一声,问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是从大门走进去好啦。”
楚国侍卫慌忙把晏子的话传到内宫,报告给楚王。楚王一听,很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地问道:“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吧?”
晏子反问道:“大王何出此言?在齐国。光是在国都居住的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走在齐国的街市上,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以这样形容:举手蔽日,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说:“既然如此,齐国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臣呢?”
晏子知道楚王话中暗含的意思,但他不动声色地回答:“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的国君若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
晏子的回答,让楚王心里闷了好大一口气,但又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他招呼晏子到厅堂,准备安排酒席来款待晏子。
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这个齐国人是劫匪。”
楚王故意摇了摇头,然后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种事呢?”
晏子也摇摇头说:“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是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了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然吗?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
晏子的一席话,说得楚国自国王到兵士个个哑口无言。
晏子面对强大狡猾的敌人,凭借自己出色的辩论能力,灵活地挫败了楚王的数次挑衅,既维护了齐国的利益,又保卫了自。己的尊严。晏子的出色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辩才,而这正是晏子智慧的反映。
口舌之才同样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一对夫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了分歧,母亲认为父亲应承担主要责任。母亲的理由是:“‘养不教,父之过’被传诵了几千年,由此可见父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母亲的看法很明显是片面的,她忽略了自己的责任。父亲应该怎样反驳母亲呢?想了想,父亲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你的说法也未必对。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名教育著作《爱弥儿》中说‘母不母,则子不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教育子女负有重要责任。”
父亲接着说:“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的作用与责任,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鲁迅曾说过: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这位父亲旁征博引,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精彩的反驳与论证,终于让夫人接受了自己的观点。高超的辩论才能能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辩论高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智慧和韬略,而是辩论的方法和技巧。辩论需要辩论者妙语如珠、逻辑严谨,同时,辩论也需要辩论者具有奇谋妙计。在辩论中,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怎样能够神机妙算、以弱胜强?当我们面对骄横的对手时,又怎样诱敌上钩、给对手一个下马威?当己方陷入困境时,又怎样能够巧施妙计、化险为夷?这一切,都需要辩论者有制胜的奇谋妙计。
本书将告诉读者如何掌握辩论的技巧,如何冷静、自信地与别人辩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这些有趣的事例可以作为读者进行辩论时的素材和参考。对于渴望成为辩论高手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技能的理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