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命(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
内容
编辑推荐

复命,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负责任的员工!

复命,建设以结果为导向的对结果负责的团队!

复命,提升企业执行到位、落实到底的强大竞争力!

获选“2008年中国十大员工培训图书”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作序并推荐!

复命,让员工把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复命,让团队紧盯目标不放松,发挥最大潜力直到完成复命,让企业家们制定的目标逐步实现和超越。

内容推荐

一本体现完美职业精神的培训经典;一本造就优秀企业和员工的职场箴言;激发员工高效执行的精神,协助把握人生成功的关键。

缺乏复命精神的企业现象;

老总总是没有时间,而下属总是没工作;

任务分配了下去,最后没了下文;

员工总是道理很多,让你觉得他事情没做好是有原因的;

结果与最初制定的计划大径庭,没有人追究,只能不了了之。

具有复命精神的企业作风

不再是老总去找下属讨结果,而是下属主动来复命;

不再是下属做完才知道,而是下属在限定的时间点来复命;

不再是下属带着问题来找你要答案,而是下属带着他的解决方案来复命。

复命精神能够解决的问题:

有命必读:只要事情布置下去,就必须复命,必须给我一结果;

限时复命:有时间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我一个结果;

结果第一:一件事不能无限制的拖延和没有结果,人人对结果负责。

目录

第一章 复命,而不“逃”命

 末流员工“七宗罪”

 无情剔除“烂苹果”

 “逃”命造成隐患

 复命到位,不做“差不多先生”

 复命的最佳典范

 主动复命:凡事不必老板交代

第二章 自我修炼,复命的基石

 复命,从自我修炼开始

 塑造自己,展现完美

 复命要有良好习惯

 热忱是成功的指标

 复命之本:把握好人际关系

 抓住要点,全面修炼

第三章 使命感,自觉复命的动力

 愿景,复命的终极目标

 复命,对使命负责

 使命感,让复命卓有成效

 责任到此,不能再推

 复命意味着去战斗

 尽职尽责,复命文化

第四章 复命,态度决定成败

 复命,拒绝任何借口

 态度就是竞争力

 复命,需要专注精神

 没有抱怨,圆满复命

 复命,从细节着手

 现在动手,马上行动

第五章 像军人一样复命

 复命精神是军队的生命

 不朽军魂——亮剑精神

 失败的原因:不敢亮剑

 勇于复命,无往不胜

 信心是困难的解药

 1%的希望,100%的努力

第六章 核心价值观,团队复命的灵魂

 公司船,复命的根本

 企业家精神:主动复命

 归属感,与团队共赢

 团队利益优先

 忠于团队,自觉复命

 团队文化的重心:核心价值观

第七章 执行力,完美复命的保证

 执行高于一切

 纪律,复命的第一要义

 有效复命的必修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以目标为导向复命

 行动准则:培养决断力

 全力以赴,执行到底

第八章 复命缔造结果,结果决定一切

 复命不是“瞎忙”

 结果第一,缔造卓越

 防微杜渐,修好“破窗”

 别把问题留给上司

 “用脚做梦”,锁定结果

 只说不做,结果永远是零

第九章 复命不是口号,落实是关键

 落实,从领导做起

 把复命精神落到实处

 营造核心流程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落实上级命令,不折不扣

 四小时复命:有命必复

第十章 这样复命最高效

 理想的任务完成期:昨天

 向时间要效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高效复命:一分钟也不拖延

 要事第一,80/20法则

 当日事必须当日毕

 化繁为简,高效复命

第十一章 复命,常规中创新

 简单思维,独立思考

 创新,化腐朽为神奇

 寻找方法,一切皆有可能

 分解困难,有效复命

 变通,不走寻常路

 方法为王:柳暗花明

第十二章 复命,从优秀到卓越

 勇于超越,不断提升

 全心全意,离完美更近

 永远追求卓越

 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每天有所改变

 超越平庸,选择完美

参考文献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复命,就是员工对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回复,对自己肩负的任务所达成的状态及时做出回复,对自己岗位上的一切工作都要负责到底。高效复命的员工是企业的脊梁。相反,末流员工总是“逃”命——逃避工作中应担当的使命。他们的存在,是企业灾难的开始。细数末流员工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七宗罪”:

第一宗罪:不负责任

对自己的使命不负责任,没有在限定的时间里对工作的结果作出回馈,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复命,往往会埋下祸患的种子。

虹桥工程是重庆市綦江县的重点工程之一。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整个工程必须经过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施工许可、承担施工任务单位和个人的资格检查以及监督、工程验收等法定环节,而且这一系列工作都必须由相关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

然而,事实上,綦江县政府及其各级职能部门却没有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导致虹桥工程成为不折不扣的“豆腐渣”工程。   在虹桥工程竣工后,正式通车前,已经有不少热心群众向该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反映意见,认为虹桥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处理。但是,这些部门却没有履行各自的法定职责,结果导致了“虹桥垮塌事件”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尽管那些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相关责任人已经得到了法律惩罚,但是这起事故却给我们留下了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但没有人及时对此作出反应,松散、疏忽及复命意识的淡薄,让人们冷淡了对责任的思考。复命精神的失落,使得人们忘却自己的使命——企业与个人共赢共生的构想,往往趋于空谈。

第二宗罪:爱找借口

在工作中学会复命的员工凡事对结果负责,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而末流员工却极力去找借口原谅自己,借故推脱,对自己的任务无动于衷,或在执行任务时不了了之。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在工作中是否爱找借口是造成员工最终走向平庸还是卓越的根本原因之一。

英国著名田径运动员罗杰·布莱克是体育界的成功人士,他曾获奥林匹克运动会400米银牌和世界锦标赛400米接力赛的金牌,可他的出色和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令人瞩目的竞技成绩,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他所有的成绩都是在患心脏病的情况下取得的,他没有把患病当作自己的借口。

除了家人、医生和几个亲密的朋友,没有人知道罗杰的病情,他也没向外界公布任何消息。当第一次获得银牌之后,他对自己并不满意。倘若他如实地告诉人们他的身体状况。即使他在运动生涯中半途而废,也同样会获得人们的理解与体谅,可罗杰并没有这样做,他说:“我不想小题大作地强调我的疾病,即使我失败了,也不想以此为借口。”

在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抱怨自己缺乏机会,并努力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但是,对于真正的成功者,他们不善于也无须编造任何借口。对于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他们能够承担责任,当然也就能够享受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他们不见得有超凡的能力,但却一定有超凡的心态。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执行任务,并对自己的执行结果及时回复,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为自己寻找借口。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煞费苦心地找寻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呢?如果每个人努力尝试用找借口的创造力来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也许情形会大大地不同。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会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不能够把事情完成。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麻烦、太花费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确实要比相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信念要容易得多。但如果你经常为自己找借口,你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事,这对你以后的职业生涯也是极为不利的。  如果你常常发现自己会为没做或没完成的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想出成百上千个理由为事情未能照计划实施而辩解,那么,你实在应该多做自我批评,多做自我反省!

第三宗罪:消极怠慢

大卫·戴维斯毕业后在一家印刷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这与他当初的理想与目标相距甚远。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现实处境,他没有消极丧气,而是满怀热情地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把热情与活力带到了公司,传递给客户,使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活力。正因为如此,他才工作了一年,就被破格提升为销售部领导。

但大多数人并不像大卫·戴维斯那样,他们常以一种怠慢、被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不是没有自己的理想,而是一遇困难就很容易放弃。他们缺少一种精神支柱,对自己的工作不能投入巨大的热情,完不完成任务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更谈不上在规定的时间里复命!

如果一个人具有使命感,在工作的每个环节复命,并努力在各方面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来做自己的工作,那么即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能为这个人带来成就感,增加荣誉和物质财富。P3-5

序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大,有关管理知识的各类出版物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这些管理知识大多是舶来品,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并不多见。赵琛同志在《复命》一书中提出的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是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执行力模式。

所谓“复命”,简单地说,就是执行命令后的回复,是下级对自己肩负的任务所达成的状态及时做出回复。一个成功的组织必须具备成功复命的特点,能够限期复命、有效复命、完整复命和主动复命。从“复命”的内涵看,也许“复命”要求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并不鲜见:德鲁克的“目标管理”非常强调自己制定目标对完成目标的重要意义,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复命”;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理论认为,有效的管理程序不仅包括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更强调检查和处理,检查和处理强调的就是对计划的“复命”;最近几年提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理论也都强调了对结果的管理。但这些理论和方法显然“洋味”十足,在我国各类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而简单的“复命”,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又很好地结合了我国的文化背景。

实际上,仅仅认识到“复命”的重要性或者对于执行力培养的意义是不够的。本书将复命上升到复命执行力、复命精神、复命文化的理论层次,作者认为,为什么很多组织有完善的制度、聪明的员工,天天讲忠诚、责任、敬业、目标、激励等,但却在执行和完成目标时落空,因为这些组织没有培育出“复命精神”。复命要成为一种文化,需要全体员工在工作实践中长期坚持复命的观念、责任和意识,并养成一种职业习惯,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成为全体员工自觉执行的行为。本书还提出了许多有效实现复命的措施,包括修心、修行和修文化,提出要修身正心培养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善于学习、珍惜时间、塑造专注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培养高度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等等。

本书虽然是针对企业组织编写的,但实际上对一般组织都是适用的,“复命精神”对一般组织执行力的提高是必要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复命文化”和“复命精神”也许对政府和其他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更为适用,“复命”道出了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的核心。政府和其他国家机构执行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创造“复命文化”,培育“复命精神”。

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都处在转型期,亟需创新自己的管理模式,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今后我国能有更新、更好的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产生。

陈佳贵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

后记

“复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中提出了“复命”的概念,说的是每个人只有回到根本,沉下来,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改革到了今天,社会上普遍充满了一种浮躁之风气,急于求成,谋求快速成功;不安于本职工作,应付工作,做事不到位,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复命精神。

在与企业界人士交流过程中,一个普遍令他们头疼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企业重视执行过程而缺乏重视执行结果,企业重视执行而不重视执行必须到位。我酝酿把这一现象提出来,并且写一个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小册子。材料逐渐积累了很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名,能够把自己的观念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联邦快递,使命必达”,联邦快递的这句广告语启发了我,“送包裹且必须准时送到”,这就是复命精神,书名有了。

没有料想到,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成为一些企事业机构指定的培训读本,我也受邀到国管局、公安部、北京大学、郑煤集团、中铁建工集团、中山市委、商丘市委、德州市委等机构讲座,传播复命理念,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绩效。

这本书反响强烈的原因或许因为出版正逢其时,复命精神对于克服社会浮躁情绪,回归根本,完成自己的使命,很有必要。“复命精神”对推动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前版内容的基础上,我对本书做了大篇幅的修订,进行了增新、提升、深化,让本书更切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更符合时代的要求,理念阐释更清晰、实用,让读者更易理解,更好把握。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这本书是经年累月与师长、友人、学者和企业家等交流、探讨,甚至是喝茶聊天的产物,是在智慧的碰撞、灵感的激发、思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成熟、积淀、融合而成的。

在写作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师友,如李小琳女士、高小平先生、官景辉先生、陈江旗先生、孙钱章先生、刘东文先生、鲍静女士、张辉先生、吴佐起先生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

赵琛

2008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复命是中国特色的执行力模式。赵琛在《复命》中提出的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是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执行力模式。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陈佳贵

从政府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组织绩效的角度看,提高组织绩效有很多渠道和措施,但在各种措施中,需要融入一个关键的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把它叫做复命,就是对承诺的执行之后的一种回复,这应该说是在各种提高组织绩效管理措施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高小平

复命精神,或者说对平凡岗位、平凡事情的执行力的强调,无论结于商业机构,还是对于政府单位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中宣部秘书长 官景辉

《复命》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即“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提出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普遍性,在管理科学界,增添了非常好的成果。

——中央党校在校委委员、教授 孙钱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命(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1985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41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