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句吴之国
内容
内容推荐
句吴国,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流交融的直接产物。从句吴到吴,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们是前后衔接的两个历史阶段,可以统称为『吴』。
这是一部描写古代吴国历史的通俗读物,作者在尽可能求真的情况下,书写了吴国的存亡过程。书稿着重探究吴国的创立背景、时代特点,探究了吴国的立国、扩张、崛起、强盛、称霸、灭亡的历史过程。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通过历史事件的剖析;重塑了吴君泰伯、寿梦及其四子、阖闾、夫差、伍子胥、孙武、伯嚭句践、范蠡、文种、西施;巫臣、楚灵王、楚昭王,囊瓦等几十个人物的历史形象……
作者简介
郑卫星(曾用笔名:堂中太和),男,1963年出生,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人。二十年从教,二十年从政。现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在《太湖》《翠苑》《华人时刊》《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北美经济导报》等报刊发表有小说、散文。潜心研究吴地文化,曾主编出版《吴越鸿山》图册,参与无锡市新吴区政协编写的《跟着楹联读新吴》等出版物。
目录
上部 问祖
第一章 神人妖本为一脉 皇帝王泉是同源
1.开天辟地有盘古 混沌初开出三皇
2.阪泉大战黄帝起 尧舜禅位禹有夏
第二章 姜嫄母履迹生弃 亶父公积德垂仁
3.姜嫄弃弃视不祥 后稷稼穑远流芳
4.周人吴蛮追后稷 豳地周原溯古公
第三章 开荆蛮江河行地 让社稷日月经天
5.伯仲季姬亶三孝 昌发旦周代开基
6.奔荆蛮至德无称 建句吴断发文身
7.扬州旧壤号荆蛮 梅里故墟称吴都
8.古往今来歌至德 人间天上唱高义
9.自伯经二十五君 终国历六百余年
10.虞山号有第一君 鸿山本是帝王乡
中部 春华
第四章 吴君扩张谋强国 寿梦融通始称王
11.灭干国城亦干城 筑邗城王亦邗王
12.强国之梦通中原 吴晋一合塞楚途
第五章 改祖制兄终弟及 隐宫变手革足命
13.季札虽是圣贤人 诸樊也非等闲辈
14.勇非勇不可告人 仇更仇与越结恨
15.使季札誉满中国 雪庆封三败楚师
第六章 伍员奔吴图复仇 专诸刺僚酬报恩
16.吴楚师长岸开战 公子光有惊无险
17.费无忌蛇蝎心思 楚平王父纳子妇
18.世代忠臣史可鉴 势利小人书有痕
19.太子建见利忘义 郑定公横刀断情
20.员奔吴走投无路 过昭关柳暗花明
21.吴市小吏善相面 阳山农夫谋深算
22.姬光率师显军威 平王修城压吴都
23.居巢之战桑事小 鱼肠一剑乾坤大
24.仁德见微知清浊 义贤遇凶又奈何
下部 秋落
第七章 孙武著兵书出山 阖闾兴王朝入霸
25.迁都只为新开基 铸剑却图拓疆域
26.费鄢设计害卻宛 囊瓦轻信杀忠臣
27.丘徒手斗水怪 要离独臂刺庆忌
28.孙武隐吴著兵书 吴王小试失二妃
29.徐钟告密国有殃 胜玉矫情王失女
30.胡子说剑云雾里 阖闾一怒占六潜
31.囊瓦索贿囚两侯 敬王生怒伐楚王
32.柏举战役少胜多 孙武兵法人化神
33.楚昭王弃郢奔随 渔父子击桡救郑
34.胥哭秦廷搬救兵 概潜吴都搞兵变
35.昭王返郢勤国政 阖闾归吴筑高台
36.句践泪流别允常 阖闾血溅立夫差
第八章 春秋诸侯多奇事 战国方伯少吴志
37.稽山归藏禹王灵 少康庶子无馀始
38.上合星宿同音律 下共一理同气俗
39.范疯子满腹经纶 句践王招才纳贤
40.句践兵败避会稽 夫差师胜行请成
41.入吴为奴苦三年 归越是主艰十载
42.齐鲁大地水连土 山东长空风续云
43.沉鱼出越喜引麋 熟谷还吴怕出虫
44.剑戟弓矢为何物 处女陈音是何人
45.齐将灭鲁不罢休 吴欲亡齐难消停
46.公孙丧命真解梦 齐鲁听命假结盟
47.子胥忠谏赐自刎 伯嚭阿谀喜升官
48.黄池会盟欲争霸 姑苏空虚起烽火
49.卧薪尝胆竟成伯 穷兵黩武却失国
参考书目
后记
又记
序言
朱增泉

我的故乡是古代吴国的
发祥地,也是吴文化的发样
地。无锡号称“太湖明珠”,
与苏州、吴江、湖州、长兴
、宜兴、常州等城市环绕太
湖一周,恰如一串亮丽的珍
珠。这些富庶美丽的环太湖
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又有蓬勃生机。它们地处
古代吴国的中心区域,都是
吴国早期开发江南时散落于
此的一颗颗珍珠。当然,鼎
盛时期的吴国,地域范围远
不于此。
郑卫星是我小学同班同
学郑良初的儿子,上过师范
,当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
、镇党委副书记,业余时间
沉迷于研究古代吴国历史。
我粗粗翻阅完他这本书稿,
他对家乡故土的这份热爱,
对古代吴国历史的这份钻研
精神,令我感动。他埋头数
年写作这本书,是一种精神
上的寻根问祖。海外游子回
到祖国,找到父辈或祖辈的
出生地,踏进本族祠堂叩头
祭祖,访得骨肉至亲相拥而
泣,这是一种寻根问祖的方
式。到陕北黄帝陵前,沐手
焚香,伏地跪拜,捧一把黄
土揣入怀中,挥泪再拜而去
,这又是一种寻根问祖的方
式。郑卫星并未远行,他一
直在生他养他的本乡本土工
作和生活,当他进入“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
年龄阶段,回望人生,忽起
寻根问祖之心,于是埋头古
籍,细读深研,梳理吴国历
史的来龙去脉,与吴国的先
祖们进行了一番精神上的沟
通,这也是一种寻根问祖的
方式,而且有着更深一层的
情怀。
此书史料较为丰富,语
言简洁,对吴国历史梳理得
比较系统。当然也有不足,
如:史料引用正史与演义混
杂,行文间又将叙事与史辨
夹杂在一起,不少地方显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
,对于渴望了解吴国历史的
年轻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比
较完备的通俗读物,从中可
以看到古代吴国历史比较完
整的脉络,值得一读。

吴国,在中国古代史中
占有重要地位。
不妨先把话题扯远一点
儿,兜个圈子再回来。人类
的起源都与水源有关。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
文明。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
文明,古巴比伦起源于两河
文明,古印度起源于恒河文
明,中国起源于黄河文明和
长江文明。哪怕耸立于高山
之巅的一座古代寺庙,也必
定紧靠一处山泉。否则,寺
庙内的僧侣修行再深,也无
法在如此孤高的山巅生存。
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
有两条伟大的母亲河,一条
是黄河,一条是长江。由于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封建王朝
的政治中心都地处黄河流域
。因此,人们一直认为中华
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后来
经过一系列考古研究表明,
长江流域对孕育中华文明与
黄河流城拥有同样的功劳,
具有同等的地位。证据一,
长江与黄河来自同一个发源
地。到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
护区一看就明白了,长江、
黄河与澜沧江,三江同源。
这三条江河源头的第一滴水
,都来自青藏高原这片海拔
3500~4800米的高山湿地
。证据二,长江流域与黄河
流域都有古人类祖先生息繁
衍的遗存。黄河流域,出土
了陕西蓝田猿人头骨化石。
长江流域,出土了云南元谋
猿人牙齿化石。其中元谋人
化石的年代最为久远,年代
比黄河流域的古人类祖先还
要早一点儿。北京山顶洞人
的头盖骨化石,距今约二至
三万年,他们已从猿人进化
为智人,是元谋人后辈的后
辈了。证据三,长江文明与
黄河文明同步发展,仅以新
石器时代为例:长江流域的
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
年,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五
千三百年,黄河流域的半坡
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六千
年,龙山黑陶文化遗址距今
约四千至四千六百年。黄河
与长江,长江与黄河,两条
伟大的母亲河,一对亲姐妹
,在孕育中华文明的漫漫长
途中,从石器时代就一路相
伴,一路同行,拖儿带女,
走到今天。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并不是
各自发展成互不相关的独立
系统,恰恰相反,它们一直
在相互交流、交融中向前发
展,渐行渐近,融为一体,
孕育成伟大的中华文明。中
华文明史的第一个朝代是夏
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
大禹治水,从黄河流域治到
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这是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第一次
大规模交流、交融的过程。
因为大禹治水并不是只靠他
自己,他每到一地,都会召
集当地各部落首领,号召他
们率领本部落民众共同参加
治理洪水的斗争。现在安徽
省蚌埠市的禹会村遗址,就
是当年大禹召集江南各部落
首领开会的地方。浙江省绍
兴市的大禹陵,则是大禹去
世后的安葬地。大禹为了对
洪水按不同水系、不同地域
分片治理,把中华大地划分
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
、徐州、扬州、荆州、豫州
、梁州、雍州。这九州的划
分,涵盖了黄河、长江两大
流域。从那时起,中华文明
就融为一体,推举大禹为“
天下共主”。
现在回到我们要说的主
题:古代吴国的起源,便是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流、
交融的直接产物。商朝时,
关中地区有个周人部落,部
落首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
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
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
本纪》中没有记载太伯、仲
雍的婚姻状况,只记载了季
历的婚姻状况:“季历娶
导语
史料清晰:作者长期研究吴国历史的史料,《史记》《地方志》等,都成为本书史料的翔实来源。
脉络清晰:作者本人就是无锡市新吴区鸿山人,对于当地吴国的范围内的历史传承非常了解,从当地民间流传,到查询史料,梳理出历史传承的脉络。
文风老练:作者是一位相对成熟的撰稿人,采用史料+分析+小说的写法,将吴国近千年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情感饱满:吴国历史跌宕起伏,有创立国家时候的困难,有扩张地域的慷慨激昂,有个人恩怨的悲愤,亦有最终无力回天的悲鸣。
后记
历史是沉重的。我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会
是快乐的,剖而观之无不鲜
血淋漓,沉重是历史与生俱
来的话题。故而,句吴国的
兴亡历史也只能是沉重的。
它的沉重,虽已过去2500
多年,但至今还是让吴地人
不能释怀,笔者亦是其中的
一人。
《句吴之国》是亦文亦
史的文体。亦文亦史文体是
中国古代文史分流时期的产
物,后来的作家写作一般就
“文归文、史归史”了,即便
现在“文史”两字还是紧密相
连。似乎这样的文体早已被
人放弃,大概亦文亦史显得
有点儿不伦不类。我起先的
写法也并不是亦文亦史的,
起先想写史,文稿的题目是
《句吴史稿》,或者是《句
吴史讲义》,抑或是写一部
《句吴简史》。那么,我后
来为什么变心了?在我完成
上部《问祖》文稿、在“寻
根”过程中,觉得凭个人薄
力要完成一部完全意义上的
尽可能真实的句吴国史是不
可能的,是我的一种痴心妄
想。同时,我觉得上部这样
的论述,读者是不欢迎的。
写作时,我渐渐认识到在历
史的尘埃中要打捞某些专门
的事件,直觉困难,何况是
从2500多年之前乃至追溯
远古。
“讲不完的故事,说不清
的历史”。我觉得是句真话
。后来,我觉得我想写的东
西应该是大众能够阅读的,
至少在阅读上不存在困难的
、比较通俗的吴国文史读物
,这个读物尽量忠实于吴国
的历史内容,而且是比较完
整的。吴国从哪里来?从三
皇五帝说开,未免说得太远
,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有助于
厘清其间的族脉关系。吴国
从何时兴?从寿梦开始说起
。吴国从何时亡?就写亡国
经过,写亡国原因。吴国兴
亡是《句吴之国》的主要内
容,所谓至德精神,所谓谦
让精神,所谓开拓精神,所
谓创新精神,都是后人的提
炼与总结,历史并不是为了
创造这些精神而进行的,历
史的走向是由其当时的时代
背景而促成发展的,有其规
律可循。例如,对于吴国的
灭亡,时至今日,吴地人似
乎还有一种“吴国情结”,感
情用事,指责夫差的人颇多
。当然,夫差为吴亡应该负
主要责任,因为他是吴王。
分析其原因,有说他穷兵黩
武而失国,有说他刚愎自用
而失国,有说他妇人慈心而
失国,更有人说他因爱美人
而失江山,等等。其实,在
今天,我们大可不必揪住夫
差不放,吴国失国是由多方
面的因素造成的,有夫差个
人因素,更有国内及诸侯国
之间的因素。春秋是个纷争
的乱世,时代主题不是和平
,春秋是一个图霸、争霸的
时代,争霸的目的是为了求
得生存与发展。如果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诸侯王没有
图霸志向,没有争霸壮举,
说不定早就失国了。西周,
武王封国七十二,国中之国
有一百八十个之多,春秋时
代,灭国六十二,失国的君
王遍地都是,只是在谁的手
里失国罢了。大家以为吴国
正处在争霸的顶峰,那个时
候还不应该失国,公元前
473年的这场越灭吴的战争
似乎来得早了些。可是,后
来越霸不是也失国了吗?后
来威威大楚不是也失国了吗
?等等。战国后期,秦起来
后,后来的诸侯国失国成了
历史的必然。反过来说,没
有战国时期的六国失国就没
有秦始皇的统一。然而,中
央集权的秦帝国不也是存国
十五年(前221~前206)
就“气绝身亡”了吗,更不要
说这些王国了。
我想写的不是精神,而
是事件或者说是故事。挖掘
历史文化是一件极其辛苦的
事情,我深切地感到最困惑
的是不知道哪里会有需要的
矿物和宝藏。我坚持挖掘,
完全是出于对这个古老诸侯
国家从立至兴到亡的兴趣。
为什么会呢?就因为我是喝
着三千年古吴水长大的。古
吴水可以理解为太湖水。人
在一地生活,长期受其地气
熏陶,都有可能对其地文化
产生兴趣,就连吴地开面馆
的小老板也会叫人写个橙联
“三千年古吴水,五百碗老
汤面”之类,古吴水可以煮
老汤面,食客从老汤面中便
吃到了古吴文化。
我在古吴国都地出生、
成长,并一直在此地域工作
、生活,对家乡的历史文化
一直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故我愿意花费多时阅读古人
有关吴国历史史料和今人吴
史作品的基础上,采集各家
所长,加之以自己的拙见,
写就了《句吴之国》一书。
这本亦史亦文的文稿,上部
《问祖》属于探究性的寻根
文字,读来也许艰涩且枯燥
乏味,有些地方虽经探究,
但还是不敢定论,只是托举
一些资料,把思考的空间让
给读者。中部《春华》、下
部《秋落》属于演义性文字
。我们习惯于春华秋实,但
是春秋结束之时,吴国没有
结出果实,或者说结出的集
实不慎掉落了。中下部的文
字自感爽快,读来也欢畅。
我曾经建议一些朋友从中部
读起,若再有兴趣,便一起
探究前面内容,一起来寻根
问祖。如果不想寻根问祖,
那么也可以,你只须知道里
面的几个要点:吴是从周来
的,周的祖先是后稷(弃)
,后稷的先祖是黄帝。太伯
是商晚期的人,为了让位于
少弟季历及昌奔荆蛮之地。
可是,这一让了不得,竟让
出了一个八百多年的周王朝
来。荆蛮之地在江南,现在
大家习惯叫“吴地”,以苏州
方言为代表的吴语很好听。
为什么这里叫吴地呢?历史
精彩页
1.开天辟地有盘古 混沌初开出三皇
盘古是万物之祖。自盘古开天辟地,万物始生,阴阳始别,之后才有了人类,再之后也才有了所谓的天皇、地皇、人皇。说实话,这样的“三皇”我们无法理解,因为缺乏具体的参照,构不成具体的形象。
“三皇”之后,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无怀氏、共工氏、神农氏、有熊氏,等等。
“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古代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识宗族系统的称号。自战国起,“姓”“氏”不分,成为一体。
上面列举的这些氏族中,历史上都出现过杰出的人物,完成过前所未有的大业。其中,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都被赋予了最高神祇(qí)的含义,被称为“三皇”,虽然“三皇”的事迹大多是先哲们对远古人类社会拟想乃至神化的产物。有人说,至少在战国以前,神话传说中的“三皇”就已经广泛流行,但宋代史学家刘恕断定,历史传说中所谓的“三皇”之说,大都出自秦汉之间。
有巢氏,构木为巢。有巢氏出现的时代相当于“北京人”的生活时期,是距今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时期。这时的古人类还处于群居生活的蒙昧时期,属于原始社会初期。
燧人氏,钻木取火。中国历史上的“山顶洞人”利用燧石取火,生活在距今大约一万八千年以前。燧人氏晚于“山顶洞人”,故而燧人氏的取火方式比“山顶洞人”要先进得多。燧人氏懂得通过快速摩擦使枯木的温度上升而产生火星儿,以引燃枯草。故而,燧人氏具有了自由支配火的能力,有能力支配火表明人类已进化到一个重要时期。故而,燧人氏被神化为最早的“三皇”之一。
伏羲氏,造八卦、定五行。伏羲氏生活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相当于“河姆渡”或“半坡母系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东汉学者谯(qiáo)周在《古史考》中认为,燧人氏“次有三姓,乃至伏羲”,是说燧人氏以后还有三个姓氏的部落掌过权,才到了伏羲氏统治天下。
伏羲氏是我国远古历史传说中第一个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帝王”。伏羲氏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典型的有造八卦、定五行。伏羲时代还没有出现文字,伏羲造八卦若要流传下来只能画卦,最大的可能是画制在石头介质上。
伏羲氏姓风,出生在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或礼县),在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县)建都。相传伏羲氏共在位一百一十六年。山东省鱼台县、河南省南阳市等地都曾有伏羲氏冢。
八卦,我们听说得比较多,八卦是指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卦”是古代占卜用的符号。一说八卦,我们的脑海里就出现了“阴阳鱼”的形象。现代学者一般会说我国历史上有两本“天书”,一本是上古时代的《周易》,另一本是清代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对于《红楼梦》是不是天书我们姑且不论。所谓天书是天才也很难读懂、理解的书。
《周易》也称《易经》,据传,孔子为《易经》写过一本《易传》,有过相关言论。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现在通行的说法,《周易》是殷王辛(纣王)把姬昌拘押在美(yǒu)里(今河南省汤阴一带)时,姬昌无事可做,便潜心研究推演伏羲八卦,把八卦推演成为六十四卦。《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一种观点认为是周代占巫之书;一种观点认为是讲变化的书,“易”是变化,“经”是典范的著作。春秋时代就有《周易》的提法,现代学者把它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至于两条“阴阳鱼”则是道教在运用《周易》时赋予其的形象。
后来,“道学”产生了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中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形成了“五行”学说。我们听得比较多的则是“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
因为伏羲氏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遂被神化为又一个“三皇”之一。
女娲氏在伏羲氏之后。但女娲是神还是人,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其实在远古时期,神、人、妖是同出一处的,神、妖都以人为母本。神、妖只是人的不同境界,上天为神,出邪为妖,平常凡间则为人。到了后来,则以人为母本演化出来许多概念,如“精、怪、鬼、魔”等,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可能要晚于神妖时代——凡能修炼者成精,奇异者为怪,入地门者为鬼,至于“魔”,本是道家文化的创造,“魔”原写作“磨”,梁武帝改“石”从“鬼”,“魔”从此变成了有法力的邪鬼。“魔”原本是元始天尊的麾下,称“魔帝”,“魔帝”与“仙帝”相对,魔帝主司护卫与惩戒,仙帝主司赐福与教化。仙帝是专门做好事的,所以人们都喜欢他。而魔帝要行使惩戒,要动用各种手段,所以人们就常常厌恶他。“妖”与“精”一般都显现奇异之事,我们常称为“妖怪”或“精怪”。
《山海经》把女娲说成是伏羲的妹妹,女娲的形象是人面蛇身,生活在混沌初开的洪荒世界。《山海经》把伏羲、女娲所处的时代放到了盘古时代,应该是大大提前了。
在今陕南平利县一带,一般都认为女娲是人。因为陕南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句吴之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卫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286807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2
出版时间 2023-02-01
首版时间 2023-02-01
印刷时间 202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656
CIP核字 2022150139
中图分类号 K225.09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2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