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美控辩协商机制比较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控辩协商机制的产生肇始于速裁程序改革,并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进而得到了广泛的适用。由于速裁程序的适用需要被追诉人接受检察机关的指控罪名和量刑建议,并同意适用速裁程序,因此,旨在说服被追诉人接受指控意见并同意适用速裁程序的控辩协商机制应运而生。之后,原本作为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接受指控罪名”和“接受量刑建议”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认罪悔罪从宽”相结合,演变成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其主要功能也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的程序性功能,拓展为了程序与实体并重、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复合性功能。本书作者孙锐现为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我是她的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关注她的成长。她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即展现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较高质量的论文。进入检察系统后,她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检察实践,在从事检察教学的同时,先后在宁夏石嘴山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厅参加实务锻炼,并积极将实务锻炼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先后有两门主讲课程入选全国检察系统精品课程。 目录 绪言 一、比较对象的厘定 二、几个需要说明的概念 第一章中美控辩协商机制概况的比较 第一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产生背景的比较 一、中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控辩协商机制的产生背景——中央回应司法实践需要的统一部署 二、美国答辩交易制度及控辩协商机制的产生背景——各州司法实践中诉讼各方的利益角力 三、小结 第二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主要功能的比较 一、中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控辩协商机制的主要功能——实体性功能突出 二、答辩交易制度及控辩协商机制的主要功能——程序性功能突出 三、小结 第三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逻辑基础的比较 一、中国控辩协商机制的逻辑基础——认罪认罚从宽 二、美国控辩协商机制的逻辑基础——放弃审判从宽 三、小结 第二章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中诉讼角色的比较 第一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中检察官角色的比较 一、中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检察官角色——权限小、内驱力弱的协商主体和“奖励”主体 二、美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检察官角色——权限大、内驱力强的“交易”主体 三、小结 第二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中被追诉人角色的比较 一、中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被追诉人角色——地位复杂的协商主体与被“奖励”对象 二、美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被追诉人角色——地位脆弱的“交易”主体 三、小结 第三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中律师角色的比较 一、中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律师角色——介入条件、方式、权限不一的法律帮助人/辩护人或见证人 二、美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律师角色——直接参与协商的谈判代理人 三、小结 第四节中美控辩协商机制中法官角色的比较 一、中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法官角色——对案件进行全面实质审查的案件审理者和量刑受直接拘束的裁判者 二、美国控辩协商机制中的法官角色——对认罪答辩进行有限审查的答辩审查者和量刑受间接拘束的科刑者 三、小结 …… 第三章中美控辩协商机制运作程序的比较 第四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控辩协商机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美控辩协商机制比较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2285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25.04,D971.2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