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余光中的诗《乡愁》在大陆流传颇广,以至于大家将其定位于“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一生的作品,散文数百篇,诗已逾千首,除乡愁外,还写过其他许多主题。余光中的情操与感慨,都在其诗与散文里,他在母语与外语、白话与文言之间的出入顾盼,左右逢源,不但可见于他所有的作品里,也可见于他我所有翻译的字里行间。这本传记7年前出了台湾版,此次大陆新版,中文简体版,增加了余光中在大陆各地讲学与出书的情况及一些诗文,让读者走近大师,感悟大师不凡的往事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由熟悉余光中一生心路的傅孟丽所写:作者在详阅余光中著作后,贴近访谈传主及其身旁的至亲好友,渐而进入大师的內心世界,并将其各时期之重要著作与多年之生活历程,交叉编织成一完整生命。让读者能从正面和侧面去看大师「橫看成岭侧成峰」的境地。

目录

第一章 小荷已露尖尖角 (大陆时期1928-1949)

第二章 注定做南方的诗人 (台北岁月 1950-1981)

第三章 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第一次赴美 1958-1959)

第四章 五陵少年 (第二次赴美 1964-1966)

第五章 在茫茫的风里(第三次赴美 1969-1971)

第六章 高处必定风劲 (香港山水情 1974-1985)

第七章 让春天从高雄出发 (定居西子湾 1985-)

第八章 浪子回头 (重返大陆故土)

第九章 余门几学士? (师生情与友情)

第十章 诗人之家 (家庭与亲情)

第十一章 心底有一朵莲? (爱情与婚姻)

第十二章 和星宿停止争吵 (七十岁的心情)

后記 追踪大师背影-橫看成岭侧成峰 傅孟丽

余光中大事年表

余光中译著一览表

余光中译著大陆出版概況

景仰与尊崇——《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中文简体版编后

试读章节

小荷已露尖尖角

最初的美好记忆,就在江南。

江南的温柔水乡,柳绿花红,莺声燕语,总叫人流连忘返。在幼小的余光中心目中,早已认定了自己是属于江南的。

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由于父亲余超英公职的缘故,出生却在南京,所以童年大半是在江南度过。

母亲孙秀君是江苏武进人,在家乡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发到遥远的福建永春去任教,那地方家人都称之为“南蛮”。在永春,她认识了当时的教育局长余超英,冥冥中似乎有一条长长的红丝线牵引著,结果就成了余超英的续弦,还当了一个九岁男孩的继母。 

和余光中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光亚,只活到十八岁,死于疾病。后来,孙秀君也没再生下第二个子女,余家人口单薄,在旧社会的大家庭中,无疑是很特殊的。

     

美丽江南 

孙秀君时常带著余光中返回常州漕桥探亲。常州舅家人口众多,远房、近房的表兄弟姐妹们加起来不下三、四十个,对于这位远来的娇客都另眼看待,尤其是表姐们,特别喜欢他,常众星拱月地围绕著他,央求他为她们画幅马或门神什么的,余光中从小就有奇异的绘画天分,能随手画下他喜欢的事物。   小时候的余光中,浓眉大眼,脸正而长,剃个小平头。现在他还保存一张珍贵的旧照,那是他十岁时和母亲在上海合拍的一张小照,大眼睛里透出一股早熟和智能,看来很沉静。 

不过,余光中也有顽皮的一面,他有位表姐后来常跟余家的女儿们提起余光中幼年的这件糗事:有一次,余光中和几位表兄弟玩武侠故事中的把戏,需要道具,竟然把母亲一件皮大衣的狐领给剪下来,缠在头上活像山大王,神气极了。乐极生悲,母亲发现了,气急败坏地要揍他,表姐们赶紧出面救他,把他藏在屋里,等母亲气消得差不多了,才放他出来。 

那么多的表姐,个个都斯文秀气,常把余光中看得眼花撩乱。除了母亲,表姐们的母性温柔,也是他童年时期最美丽的回忆。 

“将来就跟哪个表姐成亲吧!”余家和孙家的长辈们都这么说。 

后来,余光中果然娶了个表姐,只是不在当初的这一群中。 

余光中童年时期,除了回常州的日子外,大多数时光是很寂寞的,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玩伴。余超英后来任职侨委会,公务相当繁忙,对待儿子的态度是传统的严父。失去一个儿子,固然是大恸,但并未因此而使他改变对待另一个儿子的态度。在余光中的记忆中:“父亲很严肃,也不会带著我玩,见面就是一番励志的训话,总觉得很难亲近。” 

江南的舅家,不但人多热闹,而且老老少少就是有一份文化素质,生活中充满了情趣。江南是彩色缤纷,永春是黑白肃穆,永春的宗亲族长,似乎是男性主流,比较阳刚,不像江南水乡的阿姨、姑妈之类,较富女性的温柔,容易亲近。余光中这永春小孩,一直到最后都没学好永春话,他的口音带江南风,他后来的乡愁也是江南的。 

一九二八年重阳节出生的余光中,对自己出生的日子显然很满意,因为“这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对于自己竟然诞生在重九,他也暗暗感到自豪,并自称为“茱萸的孩子”;不过另一方面,“重阳节的意义为避难,为了逃一个大劫,于是在自豪中又感到深沉哀伤。” 

余光中认为,他那一代的孩子,在一种隐喻的意义上来说,都似乎诞生在重九那天。那一代的孩子,不幸夹在两次大战之间。逃难,占据他少年记忆的大部分;逃难,也将他的童年提前结束。P3-5

序言

《茱萸的孩子》是我的传记,由傅孟丽女士撰写,纳入台北“天下文化”丛书,于1999年1月初版,迄今已逾7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即将在大陆推出中文的简体字版,要我为新书写一篇序。

我的小诗《乡愁》在大陆流传颇广,能背的人很多。这首诗像是我的名片,一方面介绍了我,另一方面却也遮住了我,使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很方便地把我简化为“乡愁诗人”,便定了位。其实我一生的作品,散文数百篇,诗已逾千首,除乡愁外,还写过其他许多主题。《乡愁》只是我的门牌,这本《茱萸的孩子》才是我的大门,进得门来,才看得见我的庭院,进得了我的房屋。

但是一位作家的传记与其作品实在密不可分。如果传记是作家的外传,则作品可谓作家的内传:作品应该更贴近作家的心灵。透过传记,我们看见作家的生活。透过作品,我们才能窥探作家的生命。不过读者在窥探作家的生命之余,很自然地,也不免想要看看那作家平时是怎样生活的,想看看他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想知道他和社会甚至世界的关系,想知道他不做作家的时候究竟还做些什么。总之,把作品和传记合在一起看,才看得真切,看得立体。

我的艺术思想、人文价值,都在我的评论之中。我的情操与感慨,都在我的诗与散文里,我在母语与外语、白话与文言之间的出入顾盼,左右逢源,不但可见于我所有的作品里,也可见于我所有翻译的字里行间。朋友劝我写自传,我不想写,也不认为有这必要。我觉得,作品就是最深刻的日记,对自己;也是最亲切的书信,对世界。

退一步言,就算我真的提笔写起自传来了,我也不会把什么都“和盘托出”,将一生写成一篇“供词”。那样的自传对传主岂非自表“暴露狂”,而对读者岂非满足“窥秘狂”?凡此恐怕均非纯正的品味。另一方面,傅女士的这本传记,出于她对前辈作家的敬意,却又不免溢美,将我的故事写成了“颂词”。我既不愿自提“供词”,也只能让她的“颂词”来顶替了。其中的矛盾心情,我在7年前台湾版的《茱萸的孩子》前言里,已经表达过了。

尽管如此,台湾版出书已经多年,原来的年表与著作目录需要补充了。我乃为大陆的新版提供了若干资料,尤其是近年我在大陆各地讲学与出书的情况。此外,书中常常提到的我的诗文,与我的生平关系颇深,为了读者的方便,也增附了一些在新版里。

2006年7月于高雄

后记

在如今的海峡两岸,余光中是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不仅由于他学贯中西的文化成就,还在于他那血浓于水的诗作给每个中华儿女所带来的强烈共鸣。

余光中先生在我们心中是棵文化大树,我们对先生的景仰与尊崇由来已久。此次,《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中文简体版,经由我们之手,推介给众多的大陆读者,这委实是我们编辑生涯中一次重要的经历。

我们与先生素未谋面,为了这部传记,有幸与远在台湾高雄的先生有过几次通话,亲耳聆听先生温文的话语,如沐春风,深感先生之大家风范,和他为人做事所特有的亲和、认真与严谨。

因此书初版于1999年,当先生闻知我们的出版设想后,首先表示他将亲对“大事年表”予以全面补充;当他感觉封面照片的清晰度不够理想时,又表示将亲选数张近照供我们择用。先生近年来忙于海内外的文化传播,惜时如金——但当我们冒昧地请求他拨冗为该书的大陆读者撰写序言时,先生不假思索,慨然应允——特别令我们感动。

先生对自己的允诺一丝不苟。数日后,我们收到了先生一笔一画亲撰的序言及其他相关文字。先生的字笔笔金钩,令人如闻金石之声;先生寄来的近照,更是风采可人,使本书尤为生色。先生往大陆寄邮包的那几天,正是台风在台湾岛肆虐、交通受阻之时,先生生怕邮包受误,在电话中一再告知,台风一停,他便亲自交办。

如今,由于先生的亲为亲顾,使我们这本《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中文简体版有了全新的内容、全新的色彩。

此书即将付梓,此时的我们,心情与作者傅孟丽小姐确有某种相通之处:“每当想到我写(编)的这个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或将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相提并论,不禁惊恐万分。”

读《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使我们有幸走近大师,先生说:“透过传记,我们看见作家的生活。”先生的生活和情操有如大海,个中风情,让我们自为领略吧。

刘冬冠 刘丽娟

2006年7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我写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喷嚏,却平空喷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乐。我写作,是为了炼石补天。

——余光中

  

写诗,是为了自娱。写散文,是为了娱人;写批评,尤其是写序,是为了娱友;翻译,是为了娱妻,因为翻译的工作平稳,收入可靠。这四样东西的版权将来正好分给四个女儿。

——余光中

  

人如果太绝情,老是理性地慧剑斩情丝,也未免太乏味了,像是不良的导体;但若是太自作多情,每次发生爱情就闹得天翻地覆,酿成悲剧,又太天真了。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实际生活,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

——余光中

  

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扯手”。她并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丧失自我,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局,不论余光中的文学天地或私人领域,她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参与。

——傅孟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孟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2561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