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稻草人的信仰(散文天下10年精华)
内容
试读章节

口李 汀

没有见过一群老鹰飞翔。高空中盘旋着一只孤独的黑影,那就是鹰。一只鹰孤独的飞翔,贴着彩云,远离风声。

鹰不喜欢热闹,它捕取猎物要完全保持悄无声息。鹰十分爱惜自己身上的三样东西。一是眼睛,必须高度敏锐。二是爪子,必须十分尖锐和有力。三是翅膀,必须非常快捷和轻盈。

鹰离我们人总是很远。我没有看见老鹰降落在树枝上的情景,却目睹了它俯冲的机灵。它盘旋在高空上,敏锐的眼睛搜寻到了我家屋后的鸡群。那些鸡没有一点儿警觉,公鸡迈着方步,母鸡在草丛中觅食。我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老鹰一个俯冲,就像骤然降落的一枚子弹,“咚”的一声落在了鸡群里,叼起一只母鸡,又冲向高空飞远了。几只鸡惊魂未定,蜷缩在树林里不敢出来。老鹰整个抓扑过程短暂得像一个流星划过天际。

即便这样,我们能看见老鹰抓小鸡的过程,但看不见它享受猎物的样子。鹰选择隐秘的地方,然后快速地把猎物吃掉。哪怕饥饿已经要把自己击昏,它也要选择一处隐秘的地方进食,它不希望有别的眼睛望着它。那地方一定是要没有风声的,它知道风中有许多东西都将失去真实;那地方要没有人的气味,哪怕是一丁点儿,老鹰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飞远;那地方要没有其他动物的影子,它不喜欢其他动物分享猎物,也不想别的动物远远望着自己流口水的样子。一处悬崖绝壁是可以的,它停下来,敞开肚皮,神速地把猎物解决掉。吃掉和抓捕一样快速。即便是风也不会发现那曾经是鹰美餐的地方。

鹰从不对腐烂的东西产生兴趣,它很憎恨那一群群围在腐烂食物身旁的乌鸦。它觉得那是对飞翔的最大侮辱。它要是看见一群乌鸦落在死牛身上,它会悲伤地哀叫一声,冲上蓝天,飞得远远的。鹰内心对它们充满了不屑。鹰冲上蓝天的时候,它感到了自己的独特,感到了自己的高尚。它久久停在空中,不屑地望着蓝天下的树木、河流。

鹰不愿别的动物看见它,包括人,但它自己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明明白白。它知道人的习性,它知道人是个什么东西。它离人总是远远的,甚至不要看见他们。人拿着锄头出门的时候,它知道他们是在地里刨拉吃的东西。它很看不起人这个东西,人总是惊惊乍乍的,没有一丝儿安静。它甚至知道人手上握着的猎枪,它知道又有其他动物将在这个地球消失。可人总是打不到鹰,鹰永远不在人的枪声下’。有时候,它停在高空中,看见人端着枪,很是滑稽的样子,它在内心不屑地笑了笑。它知道什么时候天晴,什么时候有雨。有雨的日子,它绝对不会在雨中飞翔,哪怕是猎食。它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和翅膀,它绝不叫一丁点儿的雨打湿自己的羽毛。它甚至知道自己如何重生。

老鹰轻盈、灵巧地飞翔四十年后,它身上三样珍贵的东西只有眼睛还机灵外,其他两样已经糟糕透了。首先是它的羽毛又密又厚,轻盈的身体开始臃肿笨拙,再也不能高空飞翔了;再是锋利的爪子开始老化,再也无法敏锐地抓住猎物了;尖尖的喙又长又弯,像一张弯弓,几乎可以碰到胸膛。死亡离它越来越近。这时候,老鹰站在高大的树枝上,望着曾经驰骋的碧空,望着眼下的庄稼地和一些猎物,它有了一丝丝的悲哀。它向天空嘶叫一声,嘶叫声撕开云层,夕阳染红峡谷和森林。这时,它用最后的力气冲向天空,它要飞翔,它要飞到高高的悬崖绝壁上。

停在高高的峭壁上,它开始筑巢,停止飞翔,停止吃喝。它要用那又长又弯的喙击打岩石,一遍又一遍,直到喙脱落,鲜血染红山岩。老鹰静静地站在巢穴里,静静地等待着新的喙长出来。当新的喙长出来的时候,它一刻也不能停留,它要用新的喙把爪子上厚厚的指甲拔出来,一根又一根,十指连心,老鹰一阵阵颤栗。又是漫长的等待,老鹰要等新的指甲长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的时候,它又一刻不能停留下来,它要用新的指甲把身体和翅膀上又密又厚的羽毛拔掉,‘一层又一层,直到那些羽毛脱尽。它颤颤巍巍站在峭壁上的巢穴里,没有哀叫,没有流泪,只有疼痛让它一次又一次地兴奋。剔除那些臃肿和笨拙后,它又开始漫长的等待。

等待新的羽毛长出来,身体又开始变得轻盈起来,爪子又变得灵动起来,喙又开始变得锋利起来。老鹰获得了新生。老鹰冲向天空,开始新的飞翔。

老鹰以决裂的方式选择生,同样以决裂的方式选择死。它看不起其他动物的死亡,比如最凶猛的虎,在地上奔跑几十年后,死了也不过是腐烂成一堆泥土。还有一种飞鸟,死了挂在树枝上,叫风吹成一副可怕的骨架。它看见这些动物的死,想到自己一定不能腐烂成泥,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腐烂的气味一定会招来那些可恶的乌鸦饱餐一顿。想到这里,它悲伤地嘶叫了一声,它憎恨腐烂。它想自己也一定不能挂在树枝上叫风吹成一副骨架,它不能叫那些惊惊乍乍的人看见它的尸体。要是那样的话,人一定会惊讶地高喊:那是鹰,鹰死了。它不想听见人的高声喊叫。

七十多岁的老鹰感到自己不行的时候,它会停在自己悬崖绝壁的巢中,美美地看上一阵天空。然后把温暖的巢毁掉,用最后的力气冲上天空,飞得越高越好,飞到地上的人,所有的眼睛都看不见才好。最后,鹰会选择一处高耸的悬崖,悬崖下面一定是深深的江河。它毫不犹豫一头撞向悬崖,尸体像一块巨石一样很快落人江河,江河的波涛卷得它的尸体不见了一丝踪影。留给天空的是它飞翔的影子,留给悬崖的是那一处血迹,所有的一切悄无声息。人一定看不见鹰死亡的尸体。

这时候,听听班得瑞的《老鹰之歌》吧,平静的旋律像老鹰滑翔在碧空。不要那翻译的狗屁中文,只听那搏击心灵的旋律就够了。

乡村俗语:老鹰剩一口气,也要给它一把天。

P44-46

后记

“在场主义”:散文精神的“在场”

对近来引起文学界巨震的“在场主义”,2010年7月29日,《文学报》记者就当下散文创作存在哪些误区,如何构建散文理论,怎样突破既有的散文模式,如何理解散文的诗学特征等问题采访了国内几位著名的作家及学者,听取了他们对在场主义的看法。

因为顺其自然,所以自然就是散文的法则

记者:“在场主义”散文观中强调散文的身份和地位,并指出散文作家需要具有对应的使命和责任。在你看来,为散文赋予这么多重解读,如此“用力”地追求散文的意义,是否必要?我们当下的散文创作,是否确实存在一定误区?

康震(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其实文无定法。散文怎么做,各有各的道理。我觉得,顺其自然,就是散文的做法,因为顺其自然,所以自然就是法则,因为自然,所以各有各的态度,各有各的精彩,何必强求一律?

苏轼说得好,写文章这种事情:“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大意是说:文章就好比行云流水,没有什么一定的框框,想写也能写,就一直写下去,写不出来也不想写了,就停下来。写文章,讲究的就是个自然,都不自然了,还写什么?苏轼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大意是:我的文章,好比平地起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流过石头就是石头的形状,流过深渠就是深渠的形状,总而言之,文无定法。

记者:我国的散文传统由来已久,在你所关注的唐宋八大家及他们的作品中,许多文学传统沿用至今,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精粹在历史中被逐渐掩盖。在你看来,这其中有怎样的传统是在当下散文创作中需要被继承和发扬的?

康震:打个比方吧。一个人吃一块羊排,在吃之前,他能确定这块羊排的哪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的,哪一部分是不需要的呢?没办法确定,他肯定要将整块羊排全部吃掉,也就是全部接受。之后经过消化,原来意义上的羊排还存在吗?不存在了。它已经被分解成多种营养进入身体,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了。换句话说,这块羊排已经被你的身体全部否定掉了,并转化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了。

因此,对传统的继承就是两步:首先就是对传统的全部接受,然后就是对传统的全部批判、否定,而传统将转化成为当代文化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存在着。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记者:近年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创作中缺乏诗意的展现,同时却也有人对于散文的诗化做出了一定批判,认为这是一种伪抒情。你如何理解散文的诗学特征?散文中的诗意,是否并不局限在文字及结构上?

周伦佑(文艺理论家):“诗学”和“诗意”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即文艺学意义上的,一种是狭义的即特指诗歌的。就广义的即文艺学意义上来看,散文作品有点儿诗意未尝不可以,但要“诗化”那就有问题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回答广东学者陈剑晖的反批评文章《在混乱中重建散文价值尺度》中谈到过。我认为,用“诗意”、“诗化”来为散文立标准,并希望以此来定义散文,引导散文,是开错了药方,走错了方向。每一种文体都是以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特性来确认自己的,比如诗歌的“诗性”,小说的“小说性”,戏剧的“戏剧性”。

那么散文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当然不是“诗性”——而是“散文性”!如果散文都“诗意”、“诗化”了,那诗歌与散文在本质上又怎么区分呢?至于“文学性”,既然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门类之一种,“文学性”就是散文与其他文学门类必备的共同条件,而不是散文所独有的,能够用以“确立自身价值和文体独特性”的本质特性。将“诗意”、“诗化”强行植入散文的结果,只会戕害散文,把散文变成现代诗的附庸文体。所以我认为,“散文性”的提出对于当代散文理论建设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散文评论微弱且混乱,混乱是由于理论幼稚

记者: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初选推荐作品,给人一种印象:推荐篇目要么是直接成书,要么见之于各大杂志。事实上,现在有很多散文作品最先是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的。这是一个基数很大的散文写作群体,其中也能遴选出优秀的作品。没能很好顾及这两类媒介上的作品,会否是一种忽略和疏漏?在遴选过程中,你作何考虑?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想,任何评奖都必然遇到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评委能够对大部分散文有所涉猎,正是因为这样,初选才作全面撒网式收集,由各杂志和有关人士推荐。网上的作品,寄希望于个人自报。这里还有一个考虑,并不是所有网上的散文作者都认同“在场主义散文奖”,前不久广东的另一个民间文学奖项就有获奖者拒领的事例。当然,由于我们的奖项历史还太暂短,并不排除一些才华横溢的作者没有注意到。这种遗憾,虽然不可避免,但也是我们日后工作的课题。一旦真的发现了众所认可的大才,是不是要突破一年的时限,事后设立一个特别荣誉奖,我个人建议应该加以研究。

丁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工作量太大,此次评奖只局限于纸质媒体发表的散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外,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两大媒介在没有合流之前,各有各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记者:一个奖项的权威、公正,我想也有赖于引进一个参照系,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文体近年的发展做一番系统的梳理。这些年来,相比于小说评论的热闹,诗歌评论的喧嚣,散文评论的声音有些微弱。可否谈谈对散文现状的看法,你有何可行性建议?

丁帆:其实,散文创作和其他文体创作一样面临着失控的乱象,主要是在消费文化的挤压下,作家失去了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的价值判断,有时连最基本的人性判断的方向都没有了。如果说其他文体的评论尚有一些声音的话,那么,散文评论更是处于失语的状态。

孙绍振:你说散文评论“声音似乎有些微弱”,还是比较客气的,实际上,不但微弱而且混乱,混乱是由于理论幼稚。这里第一,有体制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奖往往有极离谱的表现。除了少数得奖作品名副其实,大部分的获奖者是由于种种潜规则运作的结果,这样的奖项,在许多方面是有辱于鲁迅的名字的。

第二,是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了小说和诗歌。小说、诗歌至少还有理论,而且是多元的理论,而散文缺乏理论,已经达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广泛认同的“真情实感”论,其实是一种说法,并不是理论,只是对于作家的道德规范,从话语上来说,也没有达到理论概括的必要高度,更多的是感性,充其量不过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并未涉及散文的特殊性,算不上散文理论,从学科基本概念来说,它是静止、僵化的。既不具备内涵的严密,又缺乏范畴的内在矛盾衍生的机制。

散文理论的幼稚还表现在连起码的分类都混乱。普遍运用的“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肤浅而又不符合实际,抒情散文并不和议论、记叙绝缘,议论散文中抒情则更是比比皆是(可以鲁迅的杂文为代表)。至于“五四”以来的随笔、杂文、小品,都是交叉的概念,而近来流行的大散文、文化散文、小女子散文,都没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也没有系统的自洽。从哲学方法上说,根本的局限是,孤立地论述散文。我在《文学创作论》中将“散文”和小说诗歌的矛盾和转化作了系统的展开的尝试。首先从内涵上看,诗歌倾向于概括性,具有形而上的性质,而散文则比较日常,近于形而下的性质。故李白在诗歌中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在散文中则以“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而夸耀。

柳宗元散文中说,小石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也就是说,他怕冷,怕孤独,欣赏欣赏则可,长期居住,则不可能。可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笔下的理想形象却是既不怕冷,又不怕孤独的。其次从形式上看,散文和诗歌所包含的感情都是特殊的,但是,散文所写客观对象是具体的个别的,而诗歌则是概括的。故诗人笔下的山和海可以是没有具体所指的。而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胜迹的具体故实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有一点儿不实,就要被攻击为“硬伤”。

记者:近年散文影响式微,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持续时间长、有较大影响的散文流派。而既有的散文流派,多缺少显著的标识。我们不妨举近年备受争议的“文化大散文”为例,由余秋雨发端,类似的文化大散文大量出现,以致不久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在一些学者看来,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散文的另一种末路。由此引申开去,对散文创作如何突破模式的局限始终保持活力,你有什么见解?

孙绍振:文化大散文只是一个现象,从“五四”时期,周作人把散文定义为“美文”,也就是抒情叙事为主以后,产生过两次危机,一次是叙事淹没抒情,主要是四十年代解放区,以通讯报告为正宗的倾向,以至于到五十年代初期,最受推崇的散文变成了通讯报告,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事情朝向另一极端,杨朔的把每一篇散文当作诗来写的主张,风靡天下。造成普遍泛滥的滥情,以小女子散文为最。余秋雨的出现正是把散文从诗情的褊狭追求中解放出来,为散文带来了诗情与智性结合的新天地。这大大缩小了散文与当代诗歌和小说在艺术上的距离,但是,余秋雨只是从此岸走向当代文学的一座断桥,他的局限性有时表现为摆脱不了的滥情,有时,又显得智性不足。这一工程后来由南帆为首的新一代散文,包括刘亮程、周晓枫来继续。

丁帆:散文创作也和其他文体的创作一样,不可能形成流派,我早就说过,这是一个大师和流派死去的时代,不要指望通过什么理论来集合群体流派。消费文化时代就会使余秋雨式的散文异化而走向穷途末路,一旦成为模式的写作,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消费就立即成为“大师”的商业包装,“大师”是不需要脸面和社会良知的,他只不过是以一个交易者或是掮客文化身份来说话的,所以,大家也不必奇怪,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

乡村写作,其实是朝着精神乡村的仰望和皈依

记者:当下散文队伍空前壮大,散文创作数量激增,但真正关心社会问题、展示心灵本相、富于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文本却不多见。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周伦佑:正如你所言,我们现在读到的大多数散文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这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写作者个人的因素。在许多人眼里,总是把散文和闲适、优雅、散淡联系在一起,似乎散文天生就是一种不堪重负的、轻飘飘的文学体式,如果谁用“严肃”、“介入”、“深度”、“疼痛”来要求散文,谁就是粗暴了散文的优雅,破坏了散文的文调。继而用这样的观点来解读中国散文的审美精神,认为中国散文的精神血脉就是闲适、优雅、散淡——甚至逃避!林语堂的许多文章就是这样论说的。而我们现在的许多散文写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在我看来,那些逃避当下现实的写作,那些缺少精神向度的写作,那些自娱自乐的闲情写作,都是不在场的。在场,就是不回避残酷现实,敢于介入当下现实,敢于深入时代语境的核心,敢于推开社会禁忌之门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在场”。

记者:以自然、本真的方式呈现乡村是你作品中的一大主题,在如今嘈杂的社会环境下,原散文的创作究竟应该如何坚守?你笔下那种纯净的乡村还存在吗?  刘亮程(散文家):乡村对于我们,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过去家园。现在中国只有农村。农村是现实的。乡村却是诗意和精神的。我所说的乡村存在于《诗经》、《庄子》、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那是我们已有的精神家园。所谓乡村写作,其实是从面朝黄土的沉重农村抬起头来,朝着精神乡村的仰望和皈依。

记者:我们知道你一直在关注新生代的散文创作,可否向读者推荐几位你认为比较优秀,但外界了解较少的优秀青年作家?对于青年一代的散文创作,你又有怎样的期待与指导意见?

刘亮程:关注谈不上。因为做了“在场”评委,集中看了一些青年作家的散文。散文也许是一种成年人文体,适合有些岁数的人去写。当然,天才除外。这次进入初选的新生代作家都出手不凡。但都处在成长期,需要时间。而好散文或许是在一个人的漫长时间里长成的。

目录

代序 追求审美空间的无限宽广/周闻道

拾语者

 逃跑的粮食/刘亮程

 寻找自己的神/周闻道

 拾语者/张生全

 鹰/李 汀

 包包菜/钟 翔

 结草为绳/李安平

 半岛手记/盛文强

 谁偷了村里的玉米/杨永康

 四月:秀词/沈荣均

 切片/赵 瑜

 关卡/王十月

 稻子/欧阳杏蓬

 一棵椿树上的演出/郑晓红

 寂寥:扶桑花里升腾着火焰/陈洪金

向着黄金沉沦

 向着黄金沉沦/阿贝尔

 水摇北仓门/陈没落

 飞翔的酸菜/吕明光

 稻草人的信仰/宋长征

 无处寻找的真相/嘎玛丹增

 明月何时照我还/周苇杭

 谁能回头看我一眼/渔舟唱晚

 梦中章节/月转妆楼

 夜晚,穿过街道的节奏/李天斌

 白鹤塘记/吴昕孺

焰一样舞蹈

 两个人的战争/江少宾

 三品苏杭/杨 沐

 大地流火/吴安臣

 最后的蝉声/文 河

 草叶上,一阵风踮起脚尖/龙章辉

 马背上的家/赵荔红

 院子里的事/碣石山

 世俗里开出的花/忆遥遥

 小秘密/朱子青

 像白焰一样舞蹈/傅 菲

 盛满月光的陶罐/毛云尔

 山村的夜晚/艾 敏

 饺子,饺子/塞 壬

 那些日子/高 鸿

 寻个地方去疗伤/米奇诺娃

躁动的经验

 :女性经验轶事/海 男

 二月河是尊弥勒佛/杨海蒂

 我将星辰抛在身后/孙 蕙

 东坡的月亮/眉山山眉

 爱情盲点/川 湄

 那些沉默不语的庄稼之玉米/叶春华

 躁动的村庄/赶路秀才

 躺在麦田里的祖先/李兆庆

 书林一枝:关于黄裳/朴 素

形而上的忧伤

 一个夜,一场雪/江 飞

 一个字的故乡/周 伟

 思想的碎片/宋欤焉

 冰山之父/王 族

 执镜者/南 子

 一日三餐/袁 瑛

 身体的隐喻/吕虎平

 是什么让我泪流满面/李 云

 爱情纪实/赵佳昌

 面影/李存刚

 形而上的忧伤/素衣白马客京华

 天地都不属于我/屈瑛华

 我爱我家/张少中

 苍凉中的微笑/黄 敏

声音仪式

 大城小巷/第广龙

 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江南雪儿

 猪圈里的精神生活/老 鱼

 城市的一种声音叫仪式/楚 些

 牙齿/指 尖

 一只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吴佳骏

 城市的麻雀/任 文

 三盏灯/简 默

 炊烟的味道/余继聪

 生死之门/林歌尔

 人在草木中/雷金贵

 明明,初罹世/宋唯唯

 春天的七个片段/项丽敏

 与书俱老/杨 瑛

 九牛女人/盛云霞

 一对原子夫妻的倾述/张蔓莉

 秘密旅程/林文钦

代后记 “在场主义”:散文精神的“在场”

序言

追求审美空间的无限宽广

周闻道

这是世界最大汉语网站——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的十年精华呈现,也是在场主义散文的第四个选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文化。无论是回望,还是前瞻,面对文学的路,散文的路,在些微的欣慰之后,我们都难免诚惶诚恐。拿崔健的歌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而我最深刻的感受,则是不是我不明白,世界存在的意义太宽广复杂。面对宽广复杂的世界,任何的探索和追求,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有限的,其对对象世界存在意义的显现,都不过是冰山一角;永远是未知多过已知,遮蔽多过显现,缺席多过在场。何况,我们对散文的探索,对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体验,都才刚刚起步。包括本书在内,尽管凝聚了数以十万计的天涯网友十年企盼,但从语言、结构、叙述、文本,到对存在意义显现的广度和深度,仍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没有理由满足。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回到源头,再次关注在场或存在意义本身。

毫无疑问,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世界就已经存在;在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来到世界之前,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的对象世界就已经存在。总之,无论农耕文明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现代文明的朝九晚五,我们都经历着一个个不同的存在,在一个个不同的场中切换。问题是,我们对这些存在的意义关注了多少,认知了多少,呈现了多少?我曾多次举过一个例子,说比如我们今天的某一个聚会,某一次活动,某一起事件,即某一个存在,让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几千个人来写,各写一篇散文,其结果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有好有差,有深有浅,有新有旧。同一个存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意义被呈现出来呢?显然,作者的个体差异是一个方面,但并不是主要方面,主要还是存在本身。或者说,任何一个存在,哪怕简单如几个人的小聚会,其本身隐含的意义,都具有无限宽广丰富性,何况生命存在,何况社会人生,何况复杂的精神世界。

无限宽广丰富的存在,不仅决定着意识,而且决定着存在意义的多重性、丰富性、复杂性,及散文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问题是,我们的散文写作,是否真正注意了这一点;换句话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该如何呈现存在意义的多重性、丰富性、复杂性,让多种可能性融为一体,使作品的审美空间更加宽广丰富。可喜的是,本书的许多作品,为我们展示的审美空间,让我们感到在场写作的魅力和前景。但是,在阅读不少文本中,我们往往也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作品题材、语言、叙述、结构等都无可厚非,但审美空间却很狭小,表现在:要么意义单薄,满篇虚华浮词;要么生怕读者不明白,事事说透道清,文章一目见底,没有多少回味想象的余地,读罢不想再翻第二次;要么缺少发现,呈现的所谓意义,都是别人早已阅历的陈年风景。

追求审美空间的宽广丰富,是在场写作的应有之义。但是,正如对象世界的遮蔽是多重的,去蔽的维度、敞亮的程度、本真的向度是复杂的,对审美空间拓展的程度也是没有止境的。作为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为旗帜的在场写作,我们只是企盼在散文写作时,尽量对你所要表达的对象世界多用一分心思接近,少一些浮光掠影;对对象世界、自身眼光及语言存在的遮蔽,多花一些工夫去除,少一些自以为是;对呈现出来的存在意义的宽广丰富复杂,多一些尊重与呵护,少一些主观武断的诠释;多一些留白与淡出,少一些说全说尽;多把眼光聚集在自己独特的发现上,而不是浪费在别人足迹的重蹈上。

值得指出的是,审美空间的大小,与文字的长短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真正的功夫,在于短中求大,以小蕴大,字字藏金,以最简约的文字,营造出宽广丰富的审美空间。屈原的《渔父》仅二百余字,却蕴涵了一个时代的不平与忧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二十八个字,给我们营造了一幅多么美妙惆怅的情景框架。同样,写成都龙泉驿桃花园的文字不少,诗歌、散文都有,有几千字、上万字的宏文,其中也不乏美文佳构,但让我记住且回味无穷的,却只有张新泉先生的十个字:“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乱开。”有人说这是诗,我却以散文的眼光去阅读。其实,是诗还是散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营造的宽广丰富的审美空间。

总之,追求审美空间的宽广丰富,就是要让我们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审美空间,宽广些,再宽广些;丰富些,再丰富些。让我们的散文作品百读不厌,再多的人读,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与共振;再多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与吸引;再不同的对象阅读,都可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

这样,也许我们就真正在场了。

内容推荐

《稻草人的信仰》是全球最大的华语散文网站《天涯社区·散文天下》十年来的散文精华,也是在场主义作家2010年散文创作的心志呈现。书中荟萃了当下最活跃的中青年散文作家的优秀作品,具有较强的在场精神和纯粹的散文品格,追求最大的精神自由和宽广的审美空间,是研究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趋向和在场主义写作的重要文本。

《稻草人的信仰》由周闻道编著。

编辑推荐

汇聚《天涯社区·散文天下》十年精华之作暨在场主义散文2010年选的散文集《稻草人的信仰》,于2011年1月隆重上市。该书由以出版优秀散文著称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场主义创始人、散文家周闻道先生主编。全书收录了79位散文作家十年来发表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的代表篇章,共33万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稻草人的信仰(散文天下10年精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闻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8055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2
17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