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大都有城(一个考古人眼中的北京城墙与城门)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1949年以来若干次对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缮、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到的资料撰写,反映了1949年以来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古工作成果。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代表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最终定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因此,关于北京城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北京城门和城墙的修缮、调查、发掘的现场图片,特别包含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照片,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史料。本书从考古工作和考古材料出发做北京城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北京城的建筑历史、建造方法、城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目录 序言 城门 城墙 其他 明清北京城考古发现简述 后记 序言 一提起古都北京,人们 在潜意识里往往会加上一个 “老”字,称为“老北京”。同 样是古都,西安没称“老西 安”,南京不叫“老南京”, 洛阳更没有“老洛阳”的叫法 。唯有这“老北京”听起来不 仅不会有突兀之感,反而有 恰到好处之意境。北京虽然 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 多年的建都史,但是跟西安 和洛阳比起来,还是略显稚 嫩——偏偏北京被称为“老 北京”,这是文化自信的一 种外在体现。老北京人、老 北京小吃、老北京胡同、老 北京四合院……只要你能想 到的有关古都北京的千事万 物,加上一个“老”字总是贴 切的。那么这个“老”字的源 头在哪里?或者说这种文化 自信的源头从哪里来?正如 《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 所唱的:“我爷爷小的时候 ,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 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中,我 们可以找到关键信息——前 门(即正阳门)。从某种意义 上说,“老北京”的源头就是 北京城。 关于北京城的历史、伟 大与壮丽,我在这里毋庸赘 述。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留 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献记载和 影像资料,近百年来出版的 关于北京城研究的专著也是 硕果累累。尤其是瑞典学者 喜龙仁(0svald siren,1879 —1966)的著作《北京的城 墙和城门》(The Walk andGates of Peking,1924 年出版),虽然出版了近一 个世纪,但仍然是人们研究 北京城墙和城门最翔实、最 可靠、最完整的文献资料。 北京城,一直被人们关注和 研究。尤其是近些年的“北 京中轴线”申遗工程,又把 对北京城的关注度提升到新 的高度。 研究北京城的价值和意 义,如王世仁先生在2004 年所言: “明白了老北京的 城墙城门,对于当代北京的 建设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 我们必须面对的文物保护的 价值取向问题了。老北京有 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 城、宫城(又名紫禁城),城 各有门,内外城和宫城城门 上有楼,另有有楼无门的角 楼、铺楼。外城7门,共有 城楼18座;内城9门,共有 城楼34座;皇城10门;宫 城5门,共有城楼9座……现 状是宫城的门、楼全部存在 ;皇城只剩一座天安门;内 城的尚存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和 西部内外城相交处铺楼(重 建);外城的全部无存……作 为文物,它们都可以说是稀 世珍品。从保护文物的价值 取向来说,它们都有两大价 值:一个是自身固有的价值 ,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艺 术、科学三大价值,总的都 属于历史价值;另一个是社 会价值,即它们在当代生活 中可能具有的社会功能。”( 王世仁:《为什么重建永定 门——(流逝的风情)代序》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 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编:《 流逝的风情——北京的城门 与城墙》,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年版)王老所言剩余数 只是单指城门和城楼,北京 城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完整 的封闭防御性城市的典型代 表,如果算上城墙和其他附 属建筑,那整个北京城的剩 余率不足千分之一。 从文物保护与社会价值 的角度来说,关于北京城的 每一张照片都弥足珍贵,随 着时光的流逝,照片蕴含的 重要价值让它本身就变成一 件文物。本书中北京城墙与 城门的老照片,是从北京市 考古研究院收藏的工作资料 中挑选出来的。北京市考古 研究院前身为北京市文物调 查组(1951)、北京市文物调 查研究组(1954)、北京市文 物工作队(1960)、北京市文 物研究所(1984)、北京市文 化遗产研究院(2021),从成 立之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 ,负责北京市辖区内的地上 文物保护和地下文物的考古 发掘工作。这批老照片的拍 摄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是老一辈北京考古 人用手动相机,一张一张记 录下来的北京城墙与城门在 当时的样子和变化。 这批照片之所以珍贵, 在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和社会 环境:一是新中国成立不久 ,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在 鼓足干劲儿建设社会主义。 二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大部分 人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还处于 初级的朴素阶段,没有形成 科学、系统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是对于北京城墙与城门 的保护态度,人们在修缮保 护与拆除布新这两种截然相 反的观点问左右摇摆。北京 城墙与城门不是一天消失的 ,人们为保护还是拆除它们 争论了20多年,在保护中破 坏,在破坏中保护,建筑单 体修缮和大面积拆除的场景 同时出现。四是北京考古人 在当时是一支新成立的队伍 ,工作人员寥寥无几、专业 水平参差不齐,设备设施不 尽如人意,社会环境并不稳 定,文物保护对象遍布京城 。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考 古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 用双脚丈量北京城,用相机 拍摄北京城,用专业知识保 护北京城,数十年如一日地 奔波在保护北京古都文化遗 产的路上,北京城的一门一 墙、一砖一木都留下了他们 因保存而喜悦、因失去而悲 伤的印记。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 学诞生100周年,瑞典人安 特生(Johan GunnarArdersson,1874— 1960)也许不会想到,他100 年前在河南仰韶村的“一(探 )方一(手)铲”会给中国考古 学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更不 会想到经过100年不平凡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都有城(一个考古人眼中的北京城墙与城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申红宝//张中华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01737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 |
出版时间 | 2023-10-01 |
首版时间 | 2023-10-01 |
印刷时间 | 202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78 |
CIP核字 | 2022154674 |
中图分类号 | K928.77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6 |
宽 | 187 |
高 | 2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