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王水照编著的《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王水照编著的《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在他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十六年中,纷争,是他人生乐章的主旋律:自我心灵的冲突,朝政斗争的纠葛,至爱亲朋的分合。《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可让读者为他坚定的信念和达观的情怀而感动不已。

目录

第一章 一代文宗出孤寒

第二章 伊洛群英开新声

第三章 庐陵事业起夷陵

第四章 力振斯文扶新政

第五章 与民同乐醉翁情

第六章 文坛始自嘉祐

第七章 德隆位高责愈重

第八章 颍水西畔六一居

结束语 风神奕奕立当朝,德业煌煌传万世

附录一 欧阳修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欧阳修著作重要版本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就在离他大约一丈多远的地方,怀中抱着欧阳修那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妹妹。母亲三十上下,一身素净衣裳。在她端庄沉静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忧伤。不过,每当她看着在沙滩上嬉戏的孩子,回应着他天真欢愉的话语时,眼神便显得格外柔和……

说起来,这孩子的出生还颇有几分神异呢。四年前,病魔夺去她不满周岁的长子,她伤心欲绝,日夜悲泣,不能成眠。一天夜里,恍惚间见祥光耀眼,一位衣袂蹁跹的仙人驾着五彩的云霓降落在床前,将一个满身白色毫毛的男婴送到她的怀中。不久,她便怀孕了。让她无比吃惊的是,怀孕期间,她的全身长出白毫无数,直到孩子生下来,白毫才渐渐脱落。那一年是公元1007年,宋真宗景德四年。当时,他们住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丈夫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①。欧阳修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寅时降生,给这个一度愁云密布的家庭重又带来了阳光和笑语。他们给孩子取名为修,表字永叔,就是取福寿绵长的意思。

现在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欧阳修刚刚满了三周岁,几个月前,父亲欧阳观突然在泰州(今江苏泰州)军事判官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九岁。身后萧条,家无长物,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只得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奔在这里担任州府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幼小的欧阳修懵然无知,还不能意识到发生的一切,所有的凄苦和伤痛都深深地压在母亲的心里。

欧阳修的母亲姓郑,生长在美丽的江南。郑氏家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到她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只有诗书相传。她在适婚年龄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显然,这不能算是一桩理想的婚配,因为,丈夫欧阳观比她年长三十,四十九岁才中了进士。他性情兀傲倔强,长期沉沦下僚,家境也不富有,又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读书时眼睛离书本不过寸许。而且,欧阳观此前曾有过妻室,不知什么原因,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连儿子也让她一并带走。对前妻的怨恨似乎始终没有在他心里平息过。多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却将他当下人使唤,至死也没有和颜悦色地和他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丈夫,初婚时的郑氏想必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日渐深入地了解,她发现,欧阳观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慈悲仁孝的心灵。最让夫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处理刑狱案件时极为审慎的态度。

一天晚上,欧阳观在烛光下批阅案卷,有一卷文书让他备感踌躇,他拿起来看过一遍,刚放下又重新拿起,如此反复再三,不住地唉声叹气。陪侍在侧的郑氏夫人关切地询问,他说:

“这是一桩该判死罪的案子,我极力地想替这罪犯找一条活路,可怎么也找不到。”

夫人好奇地问:“犯了死罪的人还可以替他找到活路吗?”

欧阳观说:“首先应该极力替他寻找免于一死的可能性,如果实在找不到,则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憾,有时候还真能在死囚中找到那被误判重判的人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如果不想方设法地为死囚寻找活路,则死者难免心怀怨恨而死。我虽然常常存心为罪犯开脱,希望他们能免于死罪,但有时也难免有误判错杀,何况世上还总有那么一些千方百计想置人死地的人呢?”

在他整个的仕宦生涯中,不仅自己不遗余力地替罪犯“死中求活”,而且常常将这办案原则教导那些初入仕途的年轻人。

“像这样一位忠厚慈悲的仁者,老天爷一定会让他后继有人的。”凝视着沙滩上嬉闹的孩子,郑氏在心里默默地说。她将家道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幼小的儿子身上。

就这样,从沙滩画荻开始,欧阳修在母亲的引导下读书习字。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郑氏夫人,十分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儿子的文化兴趣,不仅辅导他学习童蒙教材,而且鼓励他多多诵读名篇佳作。当时文坛盛行晚唐诗风,文人学士们最喜欢读的是晚唐诗人郑谷、周朴等人的诗作,以学晚唐诗风而著称的林逋、惠崇等当代隐士、僧人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晚唐体”诗人。他们的诗作虽然气格不高,但往往构思精巧,多有佳句,平易浅显,特别适合儿童诵习。受此时代风气的影响,欧阳修也在母亲的督促下认真地揣摩过这些作品,许多的佳句,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又如:“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等等,直到晚年依然记忆如新。

家中没有余钱购买书籍,郑氏夫人便处处留心,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一天,她带着儿子去当地孔庙游玩,惊喜地发现,孔子庙堂的碑文竟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手迹!从此,母子俩就常常盘桓在这块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使年幼的欧阳修对古碑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长大成人后,宦游千里,足迹所到之处,总不忘留意金石,随手著录,终于成就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今存《集古录跋尾》十卷)。

P4-5

后记

几年前我们写完了《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后,就开始从事这部《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的写作了,这是顺理成章的。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苏轼成长道路上一位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苏轼则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领袖。从“欧门”到“苏门”,不仅保持着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而且是北宋文学高潮的集中表现。欧、苏二人都是统摄兼擅各个文化领域的综合性人才,是北宋文化高度发达繁荣的结晶和代表。苏轼的“全才”特征实导源于欧,欧才是北宋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南宋杨万里之子杨伯子(东山)说:

文章各有体,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体故也。如作诗,便几及李杜。作碑铭记序,便不减韩退之。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作四六,便一洗昆体,圆活有理致。作《诗本义》,便能发明毛、郑之所未到。作奏议,便庶几陆宣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盖得文章之全者也。其次莫如东坡,然其诗如武库矛戟,已不无利钝。且未尝作史,藉令作史,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未必能及欧公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这里提出一个颇有兴味的问题,即欧苏比较。杨伯子认为,第一,二人都是“全才”。他列举了欧氏在诗歌、碑志文、史书、骈文、经学、奏议和词七个方面的成就,推为“得文章之全者”。第二,苏不及欧。苏诗虽佳,但或有不如人意者,而且他不曾作“史”,不像欧有《新五代史》(其实欧还主持《新唐书》的编撰),即使作史,也未必能达到欧的史学境界。杨伯子的第一条意见人们都能认同,第二条意见却会引起争论。他可能是有某种针对性的。苏轼在世时,就有人认为苏高于欧,苏轼坚决予以拒绝。他

欧阳公,天人也,恐未易过,非独不肖所不敢当也。天之生斯人,意其甚难,非且使之休息千百年,恐未能复生斯人也。世人或自以为似之,或至以为过之,非狂则愚而已。

欧苏并称,这已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称谓,强予轩轾并无必要,杨伯子的抑苏扬欧疑有崇尚乡贤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杨也是江西庐陵人);苏轼认为欧氏是天才,是千百年难得一现的天人,有人若以为可与他并肩甚或超过,那简直是狂妄与愚蠢,“非狂则愚”了,苏轼尊师的态度,终生未变。欧苏年龄相差正好三十岁,整整一“世”,是两代之人,各自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文化使命。若要勉强相较,则从开创性而论,欧氏始终处于“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崇高地位,他于“宋学”“金石学”“诗话学”等方面均允称第一人,于宋代文学包括文、诗、词、赋,都是居于文坛前沿、引领风尚的伟大作家。苏轼则在文学的成熟性与艺术造诣上具有非凡的成绩,甚或超越乃师。然而他又是在欧氏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前行的。人们说:“名师出高徒”,也可以反过来说:“高徒出名师”,这在他们二人身上尤为适用。要之,北宋出现的欧、苏二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荣,他们先后辉映,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我们写的这两部传记自然地成了同一系列的“姐妹篇”。

这部《欧阳修传》在写作原则与方法上,一仍旧章,都依照《苏轼传》。我们仍坚持两个原则:即遵循“无一‘事’无来历”的“信史”宗旨,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既追求叙事的文献根据,而又允许作适度的想象和推演,此其一。同时注意传主的文学创作的介绍,采取类似“以译代注”的方式予以阐释,注意叙述的一气呵成的文脉,也把著者对文本的一份理解和体悟与读者交流。除了这两点相同外,在叙述风格、章节结构上也都没有太多变化。读者如有兴趣,不妨两传连读,不仅能读出欧、苏二人的同异,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北宋社会、政治、文化面貌有更多的了解。当然,我们在写作欧传时,也对传记写作问题另有一些体会。

形神兼备,以形传神,应是传记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欧阳修立传,也就是为他画像,应该包括外貌形象和内在特质。欧氏任扬州知州时曾请画家来嵩为梅尧臣画像。梅氏诗云:“广陵太守欧阳公,令尔(来嵩)画我憔悴容,便传仿佛在缣素,只欠劲直藏心胸”(《画真来嵩》);同时来嵩也为欧氏画像,梅氏《观永叔画真》云:“良金美玉不可画,可画惟应色与形,除却坚明尽非宝,世人何得重丹青?”看来梅尧臣对肖像画评价不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水照//崔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4046
开本 16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3234531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5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