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是北大未名湖畔的学界双璧,汤一介先生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乐黛云先生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1952年秋,汤一介父亲、时任燕京大学副校长的汤用彤被分配住至燕南园58号。后来,汤一介与乐黛云一家又在这里历经了悲苦与喜乐。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及其长大成人的女儿汤丹、儿子汤双用心回忆自1952年搬入燕南园58号以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结成回忆家国往事的散文集《燕南园往事》。该书由汤一介和乐黛云和汤丹和汤双编著。
图书 | 燕南园往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是北大未名湖畔的学界双璧,汤一介先生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乐黛云先生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1952年秋,汤一介父亲、时任燕京大学副校长的汤用彤被分配住至燕南园58号。后来,汤一介与乐黛云一家又在这里历经了悲苦与喜乐。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及其长大成人的女儿汤丹、儿子汤双用心回忆自1952年搬入燕南园58号以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结成回忆家国往事的散文集《燕南园往事》。该书由汤一介和乐黛云和汤丹和汤双编著。 内容推荐 87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回忆了青年时期随父亲汤用彤读书、治学,回忆了母亲张敬平相夫教子、在战争年代守护家庭,回忆了与冯友兰、季羡林等北大学者相交的事迹。83岁高龄的乐黛云先生回忆了公公汤用彤的治学谨严、宽容温厚和“文革”时期的处变不惊,回忆了与王瑶、马寅初、朱家玉、裴家麟等北大师友同窗的交往岁月,回忆了政治风浪中儿女求学之路的噩梦。汤丹和汤双也回忆了幼年时期在燕南园的幸福时光和遭遇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大起大落。 2014年9月9日晚,国学泰斗汤一介仙逝,学术界又痛失一位大师。2014年10月出版的《燕南园往事》,成了汤一介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汤一介、乐黛云夫妇与一双儿女合著的唯一一本家庭回忆录。文字平实厚重、真挚深情,配以66张珍贵历史照片,深厚的亲情和时代烙印下的忧伤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即便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言语间,其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也尽现其中。该书由汤一介和乐黛云和汤丹和汤双编著。 目录 前言 燕南园童年往事 在燕南园随父亲读书 燕南园五十八号的小喽啰对阵五十七号的大学者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 父亲的矛盾心态 记我的母亲 当我幼年时 寻找溪水的源头 燕南园家中的老保姆 北京大学有三个“宝” 香山红叶山庄小住纪实 我在燕南园时期最难忘的一个人 马寅初校长住在燕南园六十三号 随秦元勋先生读书记 姐弟情深 燕南园的常客朱家玉 汤双在燕南园的大朋友施于力 发生在燕南园的人生变奏 在儿子八个月的时候 我的同窗好友裴家麟 “文革”时的中学生活 “井冈山”上小喽啰 燕南园的噩梦 从燕南园到黑龙江 我在八连的故事 鲤鱼洲干校的快乐时光 北大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噩梦中的噩梦:儿女求学之路 同行在燕园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试读章节 腌雪里蕻是我们家的一个大工程。季节一到,奶奶总是让做饭的保姆去订购,再由合作社用车送来一大堆。家里的全部“闲人”,奶奶、姑奶奶、几个保姆和工友齐上阵,择掉黄叶子,清洗干净,再挂在一条绳子上沥水,然后一层层放到缸里,洒上大盐粒,再用大石头一压,便大功告成啦。奶奶会时常看看腌的雪里蕻会不会起“噗”(长一层白膜),汤丹时常也装模作样地跑去看。由于缸很高,踮着脚尖都看不到里面,每次都要用力一撑,撑在缸沿儿上观察,做饭的保姆就吓唬说谁谁家的孩子掉进缸里淹死了云云,汤丹当然不信啦。终于有一天一头栽进缸里,把脑门磕了一个大青包。 正是这间储藏室在“文革”中一度成为汤丹的栖身之地。爸爸成了“黑帮”之后,我们被勒令腾房子,汤丹便和被查封的书一起搬进了这个房间。房间里顶天立地地堆满了各种“毒草”,在两个书架之间架上一块床板,汤丹便睡在“毒草”丛中,博览群书。那时候不过十二三岁,有些书根本看不懂,但就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日子,虽然爸爸妈妈都进了劳改队,外界压力很大,但生活是充实的,还有几分快乐。 小跨院南边是进厨房的门。厨房门前是一个挺大的水泥台子,有两尺来高吧。春天的时候,奶奶会把藏了一冬的豆子拿出来晾,红红绿绿地铺了一地。夏天是晒箱子,秋天是雪里蕻,冬天则是冬储大白菜,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快入冬的时候,做饭的保姆会到“河那边”去买白薯(未名湖北面有一个粮食站,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都称它为“河那边”)。买回来就堆在水泥台的一角,从那时候起,厨房的烤箱里时常会散发出烤白薯的香味儿,而我们对烤白薯的热爱也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过了月亮门小院往南一点儿是锅炉房,我们称之为称窨子。从地面到锅炉间要下十几级台阶,里面黑乎乎的,一个不太亮的灯泡悬在头顶,由于光线不好,那个灯泡就像悬在半空中一样,颇有点儿神秘之感。一旦我们在家里为非作歹,“关地窨子”便是最严重的警告。地窨子是烧锅炉的刘大爷的地盘儿。刘大爷长得黑黑瘦瘦,掌管着燕南园很多家的锅炉。每当我们在地窨子门口儿探头探脑的时候,刘大爷总是不客气地大喊“去去去,这不是小孩儿玩儿的地方”!“文革”开始后,各家的锅炉都停烧了,刘大爷无事可干,只好回乡。临走前,也许是为了弄一笔养老费吧,他挨家挨户去“算剥削账”。可能他知道我们家不是特别富,说了几句,就放了我们一马,也没真的拿钱。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他。 地窖子对我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趁刘大爷不在,我们会偷偷溜进去,搬出一堆瓶瓶罐罐和大包小包的化学药品(这些东西都是叔叔汤一玄玩过剩下的),开始“科学实验”。那时最常和我们一起进行这种冒险活动的,是周培源先生的两个外孙。我们当然搞不清那些白的、黄的粉末和晶体是什么东西,但是发现如果把白色的粉末加水再和蓝色的晶体混合,瓶子里就会发出阵阵恶臭,冒出缕缕青烟,要是再能从飘荡的青烟中钻出一个巨人,满足我们的三个愿望,那该多好啊!所幸那些化学药品都不会爆炸,不然还不知道会是哪一家的公子眇一目呢。 地窖子侧面是一间用人房和一间洗衣房。洗衣房里有两个大水池,足有一米高,通常用来洗衣服,但我们却用来大战三百回合,一人占领一个水池,打得不亦乐乎,搞得满地都是水。 逢到春节,奶奶总是要做很多水磨年糕。开始时用一个大盆泡江米,然后用一个小磨磨江米面。小磨上有一个眼儿,一勺一勺喂进去,转动小磨,带水的江米面便沿着小磨边的槽流进一个布袋里。洗衣房的水池里便渐渐地堆起这样的布袋,一袋压一袋,上面再压上小磨盘,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吃上各式年糕了。那个时候没有塑料袋,洗衣房的另一个水池里是用布袋装的炸萝卜丝丸子。那种炸萝卜丝丸子凉了非常好吃,后来我们曾经试着做过好几次,再也找不到那个味道了。记得有一次奶奶让做饭的林阿姨拿一袋萝卜丝丸子送给隔壁家的冯奶奶,汤丹便等在厨房里看林阿姨是否会从冯奶奶家带回什么好吃的,结果冯奶奶回赠的居然也是萝卜丝丸子,真是令人大失所望。P12-14 序言 一九五二年秋天,北京大学从原址沙滩红楼整体迁入西郊燕京大学。当时担任副校长的汤用彤先生被分配住家在燕南园五十八号。那时,我大学刚毕业,留北大中文系工作。作为汤用彤先生家庭的一员,我也随之住进了这座美丽的庭院。我和汤一介在这里生育了我们的女儿汤丹和儿子汤双,送走了老父、老母两位慈祥的老人。我们在这里经历了种种苦难,也曾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光。如今我和老伴已是耄耋之年,儿女早已成人。在经过多年紧张忙碌的生活之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些闲暇的时间来回首往事。 汤用彤先生一九六四年去世后,我们一家仍住在燕南园,因为母亲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一九六八年.我们由“新北大革命委员会”和红卫兵“勒令”“滚出燕南园”,挤进了另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周祖谟先生的一百米平房中被强制分割出来的另一半住房,燕南园五十八号则由几家革命群众进驻,婆母和弟弟作为革命群众,谁也没有权利让他们搬家!他们一直住在燕南园五十八号。紧接着一九六九年女儿汤丹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去八年,儿子汤双于一九七八年去了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回京后,住在科学院高能所宿舍,我们一家四处分散,但只要母亲住在燕南园,燕南园就仍然是我们的家,是我们一家的精神中心,这条纽带从未割断,母亲在哪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家。一九八。年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钟爱并为之操劳一生的家,我们的精神中心已逝,燕南园就不再是我们的家了。但燕南园五十八号的日日夜夜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们在那里经历的痛苦和欢乐及其延伸的一切也都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事已经淡忘,但有些日常小事却仍然那么鲜活地再现于今天的记忆,甜、酸、苦、辣、咸,五味杂陈。其实,在中国,在那个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得在这由伟大领袖发动的伟大群众运动中,经受锻炼与熬煎!我们不怨天,不尤人,深知人要在这种史无前例的环境中活下去,就得有一种把悲剧变成喜剧的本领,学习冯友兰先生在一切批斗时,都在心中默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我们因战乱生活很困难,但父亲仍然常带弟弟到南屏街去买一些弟弟喜欢的小机械零件。有时父亲也买一两包美国烟和一两本简装本的英文侦探小说。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很少过问,也很少对我们有什么要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为人处事受到教育…… 一一汤一介《在燕南园随父亲读书》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汤用彤先生是在一九五二年全校学生毕业典礼上。当时他是校务委员会主席,我是向主席献花、献礼的学生代表。由于我们是解放后正规毕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相当隆重,就在当年五四大游行的出发地一一民主广场举行。 一一乐黛云《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一一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 燕南园家中的客厅里有一排大书厨,里面放满了各种书,精装的,线装的,洋文的……精装书好像有《资治通鉴》,《二十五史补编》,《册府元龟》等等。《册府元龟》是我的小“仓库”。 一一汤丹《当我幼年时》 位于北京大学中心的燕南园,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也是在那里,我初尝了人生的苦涩,开始体会到世态的炎凉。 一一汤双《燕南园童年往事》 从小父亲很少过问我们的事,我们兄弟姐妹多由我母亲来管理,但父亲对我们一向慈爱,在我们小时候,他见到我们总是拍拍我们的头,或者抱抱我们。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常常为哄我妹妹一平睡觉,抱着她来回地走,用湖北乡音吟诵着《桃花扇》里的《哀江南》:“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汤一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燕南园往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汤一介//乐黛云//汤丹//汤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742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2014099050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