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
内容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王家珍喜出望外,他决定立即去朱坊村。

朱坊村的庄户人家朱盛苔、黄月英夫妇曾经收养过一个红军均孩子。这在村里几乎是人所皆知的。

那是1934年10月间的事了。

山区的早晨,一层薄霜,一片静谧,天阴冷阴冷的。朱盛苔一家正吃早饭,忽然,远远地看见两个红军战士和一个地方干部匆匆地朝他家走来,其中一个红军战士抱着个小孩,另一个红军战士拿着一件小棉袍。他们径直走进了堂屋。朱盛苔夫妇以为出了什么事,心里直发愣。那个地方干部走到他们面前说:“有一个红军的孩子,请你们帮助抚养。”就这么简单,黄月英从红军战士手中把小孩和棉袍一起接了过来。

这是一个两岁上下的男孩儿,眼睛哭得又红又肿,此刻还在有气无声地抽泣,显然是舍不得离开爸爸妈妈。黄月英爱怜地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用手给他拭干了泪水。这是个多惹人喜爱的孩子啊,方方正正的脸盘,眼睛大大的,一副机灵模样儿。她看了看那件小棉袍,面子是用一块旧灰色军装布做的,上面缀有好几块补丁,那干针万线的密密麻麻的针脚,缝进了多少爱,多少情,缝进了一颗眷眷慈母心啊!

“大嫂,”一位红军战士语气郑重地说,“这孩子就托付给你啦,请你一定要把他养大成人,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你千万千万要保护好他,将来党和人民会报答你的!”另一位红军战士又补充道:“我们代表孩子的父母感谢你们啦!”望着红军战士郑重的表情,想到孩子小小年纪就离开了亲生父母,黄月英心中一阵酸楚,泪水涌满了眼窝。

朱盛苔、黄月英夫妻俩向来以老实、厚道闻名于全村。这是一对苦难夫妻,家境贫寒,人口又多,加之老母卧病在榻,一直在饥饿中熬煎着岁月。只是近年来红军到了瑞金,领导穷苦老百姓闹翻身、打土豪劣绅,才给他们的家庭带来生机,给他们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他们对红军充满了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为了支援红军,朱盛苔参加了赤卫队,配合红军打仗;黄月英在慰劳队,帮助红军做饭、洗衣服、打草鞋、纳鞋垫。现在,红军把自己的亲骨肉托付给他们,他们觉得这是莫大的信任。黄月英对两位红军战士说:“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请他们放心,我们一定把孩子带大,等着他们回来领!……”

从此,朱盛苔、黄月英夫妇出生人死,历尽艰辛,精心抚养和照料这个革命者的后代。那年月,社会环境恶劣,政治风云变幻,为防不测,他们给小孩改为朱姓,取名“道来”,意即从道路上捡来的……

一晃20年过去了,如今朱道来已长大成人。

王家珍满怀热望地来到了朱盛苔的家。

朱坊村并不大,七八十户人家,朱盛苔就住在村东边的一幢土砖屋里,这是兄弟俩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年才盖起来的,门前一口明镜似的小池塘,塘边摇曳着几株垂柳,一看就知道是勤劳人家。朱道来就是在这土屋里,在这一片小天地里长大的。

王家珍见到了朱盛苔夫妇,他们都已四十开外年纪。朱盛苔中等个头,脸形略长,皮肤黑黝黝的,身体壮实。黄月英个子较小,齐耳短发,脸上有几颗雀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些。王家珍了解到,这是个10口之家,老母亲、4个男孩、3个女孩。老大长生就是朱道来。

可是,令人失望和懊丧的是,朱道来已经走了。黄月英告诉王家珍:半年前,道来的生母把他认领走了!……P8-10

目录

人生是个万花筒

 为贺子珍寻儿记

 新中国惩腐第一枪

 9·13凌晨:在尾随林彪出逃的直升飞机上

 飞向光明

 李大维少校:为祖国统一而来

 有这样一位大使夫人

 妈妈的心愿

 锅台上的“状元”

 “亡羊补牢”的故事

细说心语

 女儿,今年你已十八岁

 未来在于“现在”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

 一毛钱

 工作同志

 人间辉映着他生命的光彩

 驻外使节看江西

筑起蓝天长城

 勇者脚下必有路

 为了战鹰安全飞

 空中警察

 导弹跨海

 导弹即将腾空

 军列在前进

序言

40多年前,我带着山乡田野的泥土,走进城市机器轰鸣的工厂;几年后,又带着车间机床的油迹,走进军营,本是拿“枪”的,却握起了笔。

这一“握”就基本没有放下。早年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百万大裁军”中,转业到地方宣传部门,主要还是与文字打交道,前些年调到出版单位任职,也还算是“归队”。

就这么干到了今天。在职场上,所写的大都是些新闻、文件、材料和领导讲话等“保饭碗”、对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很重要而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却没有什么“味道”的文字。还好,我对文学有爱好。我把因工作关系接触到的一些人与事以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写成自认为有点“味道”的文字,包括报告文学、散文、特写等多种样式,这就形成了现在这本集子。

集子里的作品,都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既有上世纪70年代的“旧品”,也有近期新作,时间跨度近40年。有的作品,属“重大题材”,如报告文学《为贺子珍寻儿记》、《新中国惩腐第一枪》、《9·13凌晨:在尾随林彪出逃的直升飞机上》,这些事件,为世人所关注,曾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飞向光明》和《李大维少校:为祖国统一而来》两文,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国民党少校飞行员黄植诚、李大维先后驾机飞回祖国大陆的真实记录。这两位飞行员个人的“重大行动”,立刻成了世界的“重大新闻”,对当时的大陆和台湾以及两岸民众的心里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这两起“大事”发生时,我既是目击者也是采访者,当时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出稿件,将其“回归”过程及其随后的一些系列活动和细节告诉世人。这,是我的职责。

集子里的一组散文,抒发了我对亲情、友情的真情实感,展现了我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女儿,今年你已十八岁》和《未来在于“现在”》是写给女儿的两封长信。信中与女儿谈理想、谈社会、谈人生、谈做人做事,我以为,这两封长信不仅仅是写给女儿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各具鲜明时代特征的50后与80后两代人的思想沟通与交流,是作为“过来人”的50后“说”给正在“成长”的80后“听”的,是写给80后这一代人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作者意图,那只有让读者品评了。其余各篇,有我对父亲的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以及对一些难以忘却的往事的追怀,篇幅或长或短,都是自己思想情感自然与真实的流露。

从军的生涯是我永远的感念。军营一片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在“火红”的70年代,亿万中国青年把当兵作为第一理想,部队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空军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战斗集体。我在人民空军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对空军有着挥之不去的特殊情结。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捍卫祖国蓝天的人民空军,而蓝天下穿绿上装、蓝裤子的军营生活给了我丰厚的馈赠,锻造了我“军人性格”和“军人刚肠”,我为自己生命中有一段当兵的经历而骄傲。在部队时,我接触过空军航空兵、导弹、雷达、高炮等诸多兵种,写过一些表现这些部队训练生活的文字,有些“活动”我随军与部队基层官兵一道参与了全过程。军营的那段时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豪迈,颇有“心怀家国天下”之激情豪情。在收集、整理有关文稿时,我依然“心在跳”、“情在烧”。我把《勇者脚下必有路》、《导弹跨海》、《导弹即将腾空》等表现侦察航空兵和导弹特种兵部队训练生活的几篇特写一并收进本书,借以表达我永远的军人情怀。

以上所写,对自己的情况及本书作品作了简要介绍和说明,权作自序。

2014年10月26日夜于南昌红谷滩

内容推荐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作品集,作者徐景权为50后人,他从军、从文、从政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善于用散文的语言把对亲人的挚爱、对军营的情怀,以及对从政的思考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在书中,两封由父亲写给站在十八岁和二十八岁这两个重要人生转折点的女儿的近4万字的长信,两代人谈人生理想,谈感情事业,谈为人处世,谈社会百态,谈生活中具体的事儿,等等,处处包涵着家庭教育的智慧和方法,值得天下每一位父亲去参考借鉴。

编辑推荐

《妈妈的心愿》、《锅台上的“状元”》、《“亡羊补牢”的故事》、《女儿,今年你已十八岁》、《未来在于“现在”》、《写在雪地的脚印里》、《一毛钱》、《工作同志》、《人间辉映着他生命的光彩》、《驻外使节看江西》、《勇者脚下必有路》……《写在雪地的脚印里》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作品集,作者徐景权为50后人,他从军、从文、从政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善于用散文的语言把对亲人的挚爱、对军营的情怀,以及对从政的思考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景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011434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4258915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0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