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动物园(第三工厂)(精)/金色俄罗斯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在地理教科书中学过的所有河流:沃罗涅日河、比丘格河、霍皮奧尔河、静松河……现在都看不见它们。它们长满了芦苇。如果移开芦苇的话,下面芦苇之间才是潮湿地带。普拉东诺夫清理着河流,普拉东诺夫同志坐的是一个被当作汽车的勇往直前的木盆。

草原无限宽广,黄鼠蹲在路上,它们不怕汽车。在草原上,清楚可见四轮大车,车上有装着水的水桶。

这里还不是沙漠:此处没有骆驼。没有水。

有的地方甚至四十俄里远都没有水。荒漠是沿着沟壑蔓延至此的,河流出现过,又干枯,再完全变得干涸。于是,人们就在它们底层挖掘水井。

一些村子缓缓地向水边移动,并慢慢地聚集成一堆。一些大一点的村子有一万五千个居民,这些村子叫作大格尼路莎,乌斯曼.索巴奇亚和其他一些快乐的名字。

有一些村子,其中整夜都有人拿着水桶站在水井旁。这里人和马都需要饮水。

如果沿着沟壑建一个水坝,就可以在其中存储水。在过去的两年里,这里刨出过如此多的土地,以至于它相当于四分之一的阿拉腊山。普拉东诺夫一一是一名土壤改良家。他是一名26岁左右的工人,浅色头发的男人.

茅舍都是些石头制造的,窗户都被堵上,因为没有玻璃。

或者都是木制的,带有木头烟囱、草房顶。一切都用编织带捆在一起,就像装载的大车,以便不向四处散落。池塘位于草地里,真见鬼,它们看上去还蛮不错的呢。有一些池塘有几个门那么长,池塘周围栽种着白柳。后来围绕着池塘又建造了木舍。住进了人。

这里又冷又暗,像没有池塘的波可罗夫斯克一斯特列什涅夫博物院一样。

顿河混浊地流淌着,充满白色蜥蜴的沟壑向顿河飞流而至。

在这里,人们还清理河流,将它们修直,植入沼泽地,把石灰撤落到大地上,以便土地不会变成酸性。 就这样,静松河已被清理完毕。 普拉东诺夫同志非常忙碌。开始出现荒地。水流到地下,从那里流到地下河里。

冬天开始建造水坝。因为冬天时大地上冻,夜里水坝上都要点燃火把。

在省里,连梅毒都长成了黑点。它渴得要命。

这里有一座花园,它得到了浇灌。水是从深井里往上引出来的,水流到了木头斜槽里,斜槽安放在长长的支架上,水沿着斜槽流到一些大桶里。

花园得到了浇灌,于是果实就没有落,它们在长熟……整个花园都完整无缺。在它的周围,高高的燕麦在生长。  通常,在草原上,受到保护的四边形非果树得以保留下来,它们是兔子吃剩下的。兔子吃掉的是栽种物。

本该是发动机来抽水。

但却用弹簧水泵从另一口井里弄来水。弹簧送人水里反弹回来,而水就被弹到弹簧后面。

弹簧轮子由两个村姑来转动。在农村人口过剩的情况下,在沃罗涅日饥荒的时候,一一普拉东诺夫对我说道,一一没有比村姑更便宜的发动机了。她不需要折旧提成。

花园被灌满了水。当傍晚到来之际,太阳落了下去,天色开始黑下来。

我们坐在凉台上,和土壤改良家一起吃着不怎么好吃的晚饭。

普拉东诺夫谈论着文学,谈到了罗赞诺夫,谈到了无法写落日,无法写短篇小说。

在黑暗处,一些灰色腿的马在嘶叫,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和它们一起过夜。马被赶去交配,灰色腿的马在嘶叫。

黑暗处便宜的发动机吟唱着。

我们开始动身。

半大小伙子击着铁铃鼓,用光着的双脚刨土,唱着纯高音。在外省,梅毒仅成为小小的斑点。

两个人跳起了舞蹈:小伙子带着铃鼓,女人穿着条纹印花布连衣裙。

P246-248

后记

请接受我吧,生活的第三工厂!

只是不要混淆我的车间。

就这样吧,为了保险起见一一暂时我的心脏还能承受没写完的事情,我是健康的。

它没有被击碎,也没有变得舒展起来。

目录

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

第三工厂

译后记

序言

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的索契落下帷幕,但其中一些场景却不断在我的脑海回旋。我不是一个体育迷,也无意对其中的各项赛事评头论足。不过,这次冬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上出色的文艺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迄今仍然为之感叹不已。它们印证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由衷的热爱和自觉的传承。前后两场典仪上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髓是不能不让所有观者为之瞩目的。它们再次证明,俄罗斯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赢得足够的尊重,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快马与军刀,也不是凭借强大的海军或空军,更不是所谓的先进核武器和航母,而是他们在文化和科技上的卓越贡献。正是这些劳动成果擦亮了世界人民的眼睛,引燃了人们眸子里的惊奇。我们知道,武力带给人们的只有恐惧,而文化却值得给予永远的珍爱与敬重。

众所周知,《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学的巨擘托尔斯泰所著的一部史诗性小说。小说的开篇便是沙皇的宫廷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家的舞会,这是介绍叙事艺术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经典性例子。借助这段描写,托尔斯泰以他的天才之笔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一一拈出,为以后的宏大叙事嵌入了一根强劲的楔子。2014年2月7日晚,该届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以芭蕾舞的形式再现了这一场景,令我们重温了“战争”前夜的“和平”魅力(我觉得,就一定程度上说,体育竞技堪称是一种和平方式的模拟性战争)。有意思的是,在各国健儿经过数十天的激烈争夺以后,2月23日,闭幕式让体育与文化有了再一次的亲密拥抱。总导演康斯坦丁·恩斯特希望“挑选一些对于世界有影响力的俄罗斯文化,那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于是,他请出了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引以为傲的一部分重量级人物:伴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等经典作家和诗人在冰层上一一复活,与现代人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像雪片似的飘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滋润着后来者的灵魂。

美裔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一文中说:“一个不再关心其文学传承的民族就会变得野蛮;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文学,它的思想和感受力就会止步不前。一个民族的诗歌代表了它的意识的最高点,代表了它最强大的力量,也代表了它最为纤细敏锐的感受力。”在世界各民族中,俄罗斯堪称最为关心自己“文学传承”的一个民族,而它辽阔的地理特征则为自己的文学生态提供了一大片培植经典的金色的“林中空地”。迄今,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的作家与作品已不计其数。除上述提及的文学巨匠以外,19世纪的茹科夫斯基、巴拉廷斯基、莱蒙托夫、丘特切夫、别林斯基、赫尔岑、费特等,20世纪的高尔基、勃洛克、安德列耶夫、什克洛夫斯基、普宁、索洛古勃、吉皮乌斯、苔菲、阿尔志跋绥夫、列米佐夫、什梅廖夫、波普拉夫斯基、哈尔姆斯等,均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进入了经典的行列,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奇异的美与力量。

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巨人式的邻国,相似的文化传统、相似的历史沿革、相似的地理特征、相似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为它们的交往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早在1932年,鲁迅先生就为这种友谊写下一篇“贺词”——《祝中俄文字之交》,指出中国新文学所受的“启发”,将其看作自己的“导师”和“朋友”。20世纪50年代,由于意识形态的接近,中国与俄国在文化交流上曾出现过一个“蜜月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俄罗斯文学几乎就是外国文学的一个代名词。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些名著,如《叶甫盖尼·奥涅金》《死魂灵》《贵族之家》《猎人笔记》《战争与和平》《复活》《罪与罚》《第六病室》《丽人吟》《日瓦戈医生》《安魂曲》《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静静的顿河》《带星星的火车票》《林中水滴》《金蔷薇》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曾经是坊间耳熟能详的书名,有不少读者甚至能大段大段背诵其中精彩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翻译成中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已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经典文本,就像已广为流传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喀秋莎》《山楂树》等一样,后者似乎已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的民歌。迄今,它们仍在闪烁金子般的光芒。

不过,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中文中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其中,赫尔岑的人性,丘特切夫的智慧,费特的唯美,洛赫维茨卡娅的激情,索洛古勃与阿尔志跋绥夫在绝望中的希望,苔菲与阿维尔琴科的幽默,什克洛夫斯基的精致,波普拉夫斯基的超现实,哈尔姆斯的怪诞,等等,大多还停留在文学史上的地图式导游。为此,作为某种传承,也是出自传播和介绍的责任,我们编选和翻译了这套《金色俄罗斯》丛书,其目的是进一步挖掘那些依然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可以说,被选入本丛书的均是经过了淘洗和淬炼的经典文本,它们都配得上“金色”的荣誉。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就“经典”的概念略做一点说明。在汉语中,“经典”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朝是华夏民族展示凝聚力的重要朝代,当时的统治者不仅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希望在文化上设立标杆与范型,亟盼对前代思想交流上的混乱与文化积累上的泥沙俱下状态进行一番清理与厘定。客观地说,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说也因此带来了“罢黜百家”的重大弊端。就文学而言,此前通称的《诗三百》也恰恰在那时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被确定为后世一直崇奉的《诗经》。关于“经典”的含义,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有过一个初步的解释:“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这里,他将圣人与前贤的文字著述纳入经典的范畴,实际是一种互证的做法。因为,历史上那些圣人贤达恰恰是因为他们杰出的言说才获得自己的荣名的。

那么,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经典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释义: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博览经典。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不同于词典的抽象与枯涩,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归纳出了十四条非常感性的定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中两条:其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其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参照上述定义,我们觉得,经典就是经受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而得以流传的文化结晶,表现为文字或其他传媒方式,在某个领域或范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典范性,可以成为某个民族,甚或整个人类的精神生产的象征与标识。换一个说法,每一部经典都是对时间之流逝的一次成功阻击。经典的诞生与存在可以让时间静止下来,打开又一扇大门,带你进入崭新的世界,为虚幻的人生提供另一种真实。

或许,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确实如卡尔维诺所说:“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那么,正如沙漠对水的渴望一样,在漠视经典的时代,我们还是要高举经典的大纛,并且以卡尔维诺的另一段话镌刻其上:“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愿《金色俄罗斯》能走进你的藏书室,走进你的精神生活,走进你的内心!

内容推荐

什克洛夫斯基著赵晓彬、郑艳红译的《动物园(第三工厂)(精)/金色俄罗斯》是“金色俄罗斯”丛书中的一本。《动物园》由男女主人公的34封情书组成,讲述了作家在流亡柏林时期的单相思爱情及其对俄国知识分子流亡命运的感悟;《第三工厂》表达了作家对苏俄文学前景及艺术家命运的堪忧之情。这两部作品既是作家的生活传记,更是一部极具隐喻性的文学传记,它们记录了革命、战争及新旧政治文化更迭时期作家本人的多变命途及艺术家创作的不自由境遇,表达了作家对形式主义同仁的深情缅怀和恢复自我个性的无奈的希冀。

编辑推荐

什克洛夫斯基著赵晓彬、郑艳红译的《动物园(第三工厂)(精)/金色俄罗斯》包含《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和《第三工厂》两部作品。《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由34封情书组成,是一部极具隐喻性和联想性的小说,创作于1923年作者流亡柏林期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以书信体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流亡时期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女主人公艾丽雅的爱慕思念之情。隐含在这些情书之下的,是作者的回忆、时评、文论、抒情及哲理性思考。流亡的生活毕竟不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选择了妥协,并在高尔基的帮助下回到俄国。回国后他创作了《第三工厂》,以自传方式记录了革命、战争及新旧政治文化更迭时期作者本人的命运变化,以及记忆犹新的快乐童年、学校阅历、早年文学小组等生活与创作情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动物园(第三工厂)(精)/金色俄罗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什克洛夫斯基
译者 赵晓彬//郑艳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99175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6220348
中图分类号 I512.5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四川图字21-2016-248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