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共3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张鸿福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当时中国为数并不多的极力以改革求国家富强的大吏之一。可经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国力远远超过日本的大清却在甲午一战中败于小小的日本。这出乎当时全世界的意料,也令国人和世界困惑。而他绝对是个聪明人,难道不知道战败后签订那些条约会被人骂卖国贼?那么,他为什么又会签那些条约?一个国家的责任和骂名,为什么要让一个人来承担?把一切责任归之于一个人,这是不是一个民族不善于反思、不敢于反思、不肯直面现实的体现?本书将为您揭示疑惑。

内容推荐

张鸿福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分为三册:

第一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为保卫上海,千里运兵赴沪;在上海三战三捷,出任江苏巡抚;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以洋枪洋炮装备淮军,收复江苏失地,封肃毅伯、太子少保。后因曾国藩剿捻无功,李鸿章代师平定捻军,晋升协办大学士。由此,淮军崛起。

李鸿章通过镇压内乱而平步青云,勇于任事、不惧困苦、不畏人言、坚持已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人不究细故,只重其长,不重其德,使他帐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通达实用人才,但这也埋下了文官多贪墨之辈、武将多怕死之徒的隐患。

第二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出任天下督抚之首——直隶总督二十五年,长期影响着大清的军事、外交和洋务。他痛感大清积弱不振,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千方百计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与列强的差距。在经历了日本侵台、俄罗斯强占伊犁、法国进攻越南等战事后,他深感海洋武备的重要,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责任感创办了大清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

此一时期,李鸿章堪称晚清洋务运动的巨擘,他的见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在朝堂上,他依然要与顽固派争斗,又要与疑心重重、善耍手腕的慈禧周旋,才能克服重重阻力推进洋务大业。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晚清的近代化。

第三册内容简介:

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军力大增,拥有了号称东亚的北洋舰队。可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列强完全认清了大清的不可救药,侵吞中国的野心疯长。随后李鸿章出使俄国,为制衡日本签订中俄密约,并游历欧美、开阔眼界。长期的民教相仇、华洋积怨,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为国家计,谋求东南互保。两宫仓惶西逃,推出李鸿章收拾残局,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忧愤而死。

这一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降低,帝党与后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国家力量更加分散,国策不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李鸿章深深感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可做砥柱的中枢来领导,自强难求,保国也难。

目录

第一册 平步青云

自 序 我写李鸿章

第 一 章 李秀成横扫苏常 曾国藩受任两江

第 二 章 李鸿章妙计解困 恭亲王留京议和

第 三 章 祁门县愤而辞幕 南昌城儿女情长

第 四 章 重入幕三言退敌 克安庆纵论朝局

第 五 章 叔嫂合谋擒肃顺 一湖三山募豪杰

第 六 章 仿湘营创立淮军 救上海千里轮运

第 七 章 结交洋将受冷遇 大战将至筹饷难

第 八 章 虹桥大捷扬威名 整顿贪墨去政敌

第 九 章 收逃将不拘小节 洋枪队走马换将

第 十 章 定大计以沪平吴 围苏州纳王请降

第 十一 章 弃信义鸿章杀降 受愚弄戈登反目

第 十二 章 费苦心自圆其说 巧斡旋赫德劝和

第 十三 章 图自强鸿章上书 重礼义倭仁空谈

第 十四 章 遇危机学启托梦 出洋相戈登请辞

第 十五 章 报师恩不掠人功 克金陵纵火屠城

第 十六 章 曾国藩临渊履冰 安德海搬弄口舌

第 十七 章 忧馋畏讥剪羽翼 裁湘留淮谋长远

第 十八 章 监临乡试惜人才 鸟尽弓藏受弹劾

第 十九 章 巧辩驳有惊无险 受重用署理两江

第 二十 章 李鸿章上驷奉师 曾国藩重兵剿捻

第二十一章 兴洋务创办沪局 督湖广曾李以代

第二十二章 刘铭传以怨报德 李鸿章倒守运河

第二十三章 过莱芜凭吊长勺 游岱庙邂逅妙玉

第二十四章 李鸿章坚韧求胜 赖文光慷慨赴死

第二十五章 济宁危机受处分 张秋城内险丧命

第二十六章 张宗禹投河就义 李鸿章晋升协揆

第二册 洋务巨擘

第 一 章 大清国委曲求全 法兰西虎视眈眈

第 二 章 曾国藩回任两江 李鸿章总督直隶

第 三 章 幼童出洋多曲折 薪火相传报师恩

第 四 章 船政存废起争执 求富求强倡轮运

第 五 章 疆臣力争存船政 宣怀招商多曲折

第 六 章 轮船招商举步艰 官督商办成大业

第 七 章 敢冒险日本侵台 太荒唐皇上微行

第 八 章 太大意遗患琉球 无远略请停西征

第 九 章 权欲重再度垂帘 筹洋务进京疏通

第 十 章 文祥哭谏保新疆 鸿章购舰办海防

第 十一 章 马嘉礼云南丧命 李鸿章烟台签约

第 十二 章 郭嵩焘出使挨骂 盛宣怀购买铁路

第 十三 章 自建铁路成泡影 购并旗昌波折多

第 十四 章 日本人得寸进尺 张佩纶出谋献策

第 十五 章 总司海防成泡影 借势创办电报局

第 十六 章 刘铭传请修铁路 没奈何马拉火车

第 十七 章 太软弱力求和局 真果决快刀斩麻

第 十八 章 慈禧贪权易中枢 宣怀借势倒财神

第 十九 章 无主见和战不定 书生气马尾丧师

第 二十 章 袁世凯再平政变 李鸿章连签两约

第二十一章 西太后大兴园工 李中堂望洋兴叹

第二十二章 天皇节款造军舰 慈禧一心建园林

第三册 帝国烽烟

第 一 章 醇亲王巡阅北洋 李莲英循规蹈矩

第 二 章 多尔齐大闹威海 西太后巡视园工

第 三 章 痴情郎跪求醇王 李鸿章进献火车

第 四 章 光绪帝违心立后 顽固派谏阻铁路

第 五 章 光绪大婚宠珍嫔 鸿章嫁女固靠山

第 六 章 失援手友朋频逝 扩园林停购舰船

第 七 章 日本增兵谋决战 大清避战失先机

第 八 章 赖调停一误再误 敢冒险不宣而战

第 九 章 箭在弦中日宣战 士气低株守待敌

第 十 章 谋换将交章弹劾 无战志弃守平壤

第 十一 章 海战失利丢主权 万寿将至生和心

第 十二 章 恭王复出无雄心 辽东溃败多逃将

第 十三 章 乏良将旅顺失守 无决断和战分歧

第 十四 章 断后路威海危急 赴广岛求和被逐

第 十五 章 丁汝昌自杀殉国 李鸿章赴日议和

第 十六 章 马关签约留骂名 三国还辽埋祸根

第 十七 章 义和团迷信神功 太子党别有用心

第 十八 章 行废立列国反对 怀私欲利用神团

第 十九 章 太激愤火烧教堂 受怂恿轻率宣战

第 二十 章 拒矫诏东南互保 起内讧天津失守

第二十一章 假神功难抵洋炮 真凶残联军屠城

第二十二章 辛丑签约国权丧 屈辱忧愤鸿章殁

后 记

试读章节

于是,众位军机退出,咸丰又对安德海道:“小安子,叫肃六来见朕。”

肃六,就是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他乃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因排行老六,人称肃六。此人经历颇为传奇,他本是满洲镶蓝旗人、铁帽子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因少年荒唐,天天牵着一条恶狗在街上闲逛,惹是生非。对这样的人,大家避之犹恐不及。郑亲王的爵位由他的异母哥哥端华承袭,端华对这弟弟也甚为不满,所以懒得管他。这样,肃顺一直到三十岁,仍是个闲散宗室。时任刑部侍郎的麟魁慧眼识珠,他知道肃顺是块欠雕琢的璞玉,便极力推荐他到刑部做了督捕司郎中。

刑部按地域设直隶、奉天、山东、安徽等十七个清吏司,负责地方的民刑案子,同时单设一个督捕司,负责督促各地捕盗捉逃以及京师的人命大案。督捕司郎中是正经的从五品司官。就是十年寒窗的进士们分到部里也顶多只是个六品主事。

肃顺得此美差,自然是又惊又喜。他赶到麟魁府上跪在堂前发誓:“在下一个市井无赖能有今天,全是大人成全,在下若不痛改前非,干出一番事业来,就誓不为人!”

麟魁入值军机后多次向咸丰推荐肃顺,咸丰一见也很欣赏,从此他不断升迁,如今已是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肃顺躬身来到咸丰病榻前,见他脸色苍白,嘴唇青乌,心里很是难过,劝道:“皇上,急也没用,要保重龙体啊!”

咸丰拍了拍他的手道:“此事先放在一边,朕和你商量一下两江总督的人选。”

“朝廷公器,一切由皇上做主。”肃顺为人跋扈,但在咸丰面前一直很恭谨小心。

“当然由朕做主,朕只是想听听你的看法——军机们推荐的人有三个,湖广督臣官文、鄂省抚臣胡林翼、湘军统领曾国藩,你看谁合适?”

“官文不合适,湖广那一大摊子离不开他。胡林翼也不宜轻动,唯有曾国藩最合适。”肃顺回奏事情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而且敢于固执己见,这也是咸丰赏识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官文不合适,朕知道,你一向重汉轻满,那胡林翼为什么不合适?”

“胡林翼不是不合适,而是曾国藩更合适。皇上请想,如今得力的将领都是曾国藩调教出来的,湘军中最得力的是曾老九,下九江、围安庆,这些硬仗都是他在打。曾国藩出任两江,曾老九自然更加拼命。还有,论资历,曾国藩当正二品的侍郎已经十三年,胡林翼的巡抚加兵部侍郎也不过三四年。”

“曾国藩是到了应该重用的时候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嘛!”咸丰点了点头。

“皇上这些年是在磨炼曾国藩呢!”肃顺附和道。

咸丰这些年一直在压制曾国藩。胡林翼、安徽巡抚江忠源都是出自湘军,就连湘军的偏师统领刘长佑,如今也当上了广西巡抚。这些人的资历、影响和功绩,都不能与曾国藩相比。单单曾国藩,二品侍郎做了十三年,统领湘军苦战八年多,连个实职的巡抚也未授,实在不可理解。

其实个中原因十分简单,咸丰不太喜欢曾国藩,因为他刚登基,曾国藩就上了道折子,提了一大堆意见。皇帝也是人,也喜欢听喜不听忧,所以表面上咸丰赞扬曾国藩,心里却恨他一支笔太尖刻,结果十三年不给他升官。假如这次再由胡林翼出任两江总督,那就好比在曾国藩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他从此心灰意冷,不再为大清卖命,最终受累的还是大清。如今四顾无人,两江总督非曾国藩莫属!大清是皇帝的,皇帝也是大清的。咸丰只能抛却一己之好恶,决心把两江托给曾国藩。

安徽宿松湘军大营,曾国藩查看军营后回到签押房,见有两个军机处的大信封,不用问就知道又有上谕到了。这一阵江南形势紧张,三天两头奉到上谕,先是要官文、胡林翼与他熟商妥议江南局势,接着又奉旨将何桂清革职逮讯,以张玉良暂署钦差大臣关防,总统江南诸军。但不知今天又有何谕。

江南大营崩溃,长江下游局势糜烂,对湘军而言亦喜亦忧。忧自不必说,江南大营被破,长毛无后顾之忧,腾出手来一心西进安徽、湖北,湘军会面临巨大压力,尤其安庆刚刚合围,如果长毛大军回救,难免会前功尽弃。喜则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几年来,官军把主力屯在金陵城外,湘军则在上游苦战,即使傻子也看得出朝廷的小九九,无非是让湘军拼命,而让八旗、绿营独得攻克金陵的大功。而今江南大营崩溃,官军一败涂地,湘军就会成为朝廷的依赖,无论朝廷乐不乐意,湘军的地位自此会一路攀升。将来攻克金陵的大功,十有八九也要湘军来收取。

就眼下局势而言,江南一系列人事变动会马上展开。尤其何桂清被解职,他空出的两江总督不可能久悬。如今两江总督不同以往,从前是以财赋重天下,如今系天下之安危,朝野目光都聚焦在此,其地位甚至超过向称天下第一督的直隶总督。这个位子,恐怕要由湘军的大员来充任。

依曾国藩推测,胡林翼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在湖北与官文关系极为融洽,堪为天下督抚楷模。胡林翼是湘军出身,军兴以来对曾国藩礼敬有加,而且在粮饷上一直是湘军的依赖,由他出任两江,对湘军也是件大好事。当然,曾国藩隐隐也期望这大任降于自己肩头,只是感觉希望渺茫。P9-10(第一册)

序言

我写李鸿章

想写李鸿章的念头十几年前就有了,那时我正在创作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查阅搜集了不少李鸿章的资料,感觉从前理解的李鸿章太片面。此后,我一见到李鸿章的资料就尽量搜集,手头累积了不少。

决心动笔写,是受长江文艺出版社田敦国老师的提议和启发。当时我已经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全二册),责任编辑正是田老师。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我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李鸿章?是把“卖国贼”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i还是标新立异,为李鸿章翻案,这都实非我所愿。我想,我还是写一个“本色”的李鸿章吧。

所以,我在参考资料的时候,第一位的是最原始的档案资料,比如《清实录》《东华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资料丛编)》《清代海军史料》《义和团运动史料》《李鸿章全集》。在那些重大事件、关键史实上,李鸿章当时到底如何处置,我坚持尽量原文引用,绝不想当然的按“卖国贼”的脸谱来塑造。我参阅的第二类资料是当事、当时外国人的著述,如日本人的《蹇蹇录》《日清战争》,德、美、英等国记者、传教士著述的《德语文献中的北京》《1900:西方人的叙述》《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之所以对这部分资料情有独钟,是想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李鸿章和他所处的时代。第三类资料则是同时代人的书信、笔记等。第四类资料则是今人研究出版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资料。近年来网络资源丰富,使我得以能够读到今人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参考消息》策划发表了一组包括军事、法学、外交、经济等方面专家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甲午战争,我仔细阅读,受益匪浅,许多观点融人了小说创作中。

曾经有人问我,你崇敬一个人才可能去写这个人,你难道崇敬李鸿章吗?崇敬这个词不敢用,但我的确尊重李鸿章。李鸿章的发迹缘于奉曾国藩之命创办淮军救援上海,他乘坐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从安庆跨越千余里太平军的占领区到达西洋文明最集中的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和风生水起的洋务事业。他先是创办洋炮局、机器局仿造洋枪洋炮,战争结束后又把洋务重点转向求富求强的民用经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中国铁路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可以说,没有李鸿章,便没有中国的近代化。尤其是北洋舰队,更是在李鸿章的极力推动下才得以成军,虽然甲午之战后全军覆没,但也无法否定它的巨大意义。在当时办洋务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每提起一项“洋务”,总会群起而攻之,骂之为崇洋媚外,骂之为汉奸。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因为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落后与差距,认为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只有实行变革才有出路,“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的见识,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

李鸿章的时代,正是没落的封建制度与西洋资本主义制度交锋的时期,或者说是社会转型期,李鸿章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幸传统体制的力量依然强大,转型没有成功,封建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面前败下阵来。李鸿章当然有责任,但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衰弱、一种制度化的缺陷归罪于一个人,客观吗?公正吗?弱国无外交。即便我们这些自觉比李鸿章聪明的事后诸葛亮生在那个时代,也不会比他更聪明、眼界更辽阔。没有李鸿章,晚清中国就能避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吗?那肯定是妄想。

中国的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这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深受刺激的朝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晚于洋务运动。双方最大的区别在改革目标上,中国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外国的机器和技术;日本则是效法欧美,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连天皇也率先剃发、着西装。双方一直在赛跑,中方只有李鸿章等为数不多的人感到来自日本的压力,大多数人完全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日本则举国一致,以打败中国为目标。早在1887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征讨清国策》的开篇中就明确提出:“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两辆车在甲午年相撞,大清惨败,日本大胜。

这是一个最大的背景,即两种制度的较力。但如果将胜负完全归之于制度,也失之于偏颇。那么,“李鸿章时代”的教训和警示有哪些呢?

首先是中央缺乏权威统一。甲午战争时,国家最高权力掌握者名义上是光绪帝,他依赖的是以翁同稣为首的清流台谏官员:慈禧已退居颐和园,名义上已经放弃权力,但朝中大员都是她垂帘时的班底,影响力不可小视,不少大臣仍然视她为女主。战争爆发后,光绪帝主战,慈禧太后主和。结果,和战不定,屡失时机,前线将士无所适从,心怀观望,严重影响士气。其实,战与和并无高下之分,也不是爱国与卖国的标准,当战时一致力战,该和时全力促和才是国家之福。最怕的是该战时未敢战,该和时又不甘心和。

其次是军事制度不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效法欧美,不断改革完善军事制度。战时成立由海陆军首脑以及首相组成的大本营,作为天皇统率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统一协调海陆军、协调军事和外交。中国则实际由李鸿章指挥北洋军队与日军作战,朝廷中以翁同稣为首的清流们则在背后交章弹劾,这令外国人十分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帮李鸿章筹措粮饷,反而纷纷指责他。日本陆军最高作战单位是军,一万人左右,适合大规模作战;清军最高作战单位是营,六百多人,适合于维持地方治安,临战时拼凑数十营交一位将领统带,资历相仿,互不服气,内耗极大。日本实行的是兵役制,符合条件的国民必须服兵役,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清军实行临时招募制,大战在即,兵源不足,临时招募,农民放下锄头上战场,没有战斗力不说,遇敌辄溃,容易带坏战场形势。

第三是严重腐败腐蚀国家战斗力。晚清从上到下腐败透顶,大小官员几无不贪,这种风气必然导致大家都不愿为国家牺牲。李鸿章本人好财利,积聚了不下千万的资财。他用人重才不重德,以为“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部下贪财好利者众。大小军官都设法吃空饷,特别是高级武官,许多人广置田产,畏敌惜命,因此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敌未至我先逃的例子,根本谈不上抵抗。

最后,软弱的外交方针怂恿了敌人的贪欲。洋务运动开始后,清廷执行的是“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就是尽量避免战争。这在当时国弱民穷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之举。李鸿章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在外交上也实行以夷制夷,遇到麻烦寄希望于列国调停。结果每次临战,都告诫前线将领不得开第一枪,以免“衅自我开”,弄得前线将士“战亦罪,不战亦罪”。不挑事自然应该,但凡事都有度,人善人欺,马善人骑,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连高声呵斥的胆量也没有,必然怂恿侵略者的贪欲。就像剑客,遇敌手不敢亮剑,在气势上已输,必令对手轻蔑、欺慢。日本正是看清了清廷的软弱,先是吞并了琉球,后又占据了朝鲜,割占了台湾,因此引发了列国瓜分中国的狂潮。

当今中国正在走向崛起的过程中,阻力和危机将伴随始终,应当从近代史中吸取哪些教训,避开哪些陷阱,是我创作《李鸿章》(全三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我真心期望她能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一切矛盾。顺利前行。

最后,我不敢说这是写李鸿章最好的小说,但我敢说这是一部最走心的小说,值得一读。

张鸿福

2016年9月

后记

历时将近三年,一百多万字的《李鸿章》(全三册)终于完成了,创作算得上十分顺利。敲完最后一个字,我想,首先应该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田敦国老师。《左宗棠》(全二册)完成后,田老师就问我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并帮我确定了《李鸿章》(全三册)这个选题,并建议我创作“近代名臣系列”。

中国近代是一个极为震荡的时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奋斗的历史,进发过思想的火花,也曾有过富强崛起的希望和民主自由的曙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从近代就开始探索的,中国梦也是从那时起就在部分先行者的心中开始跳跃了。

林则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发现了中西差距,并受到了极大震撼,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企望开启中国的强国梦。但他来不及实施,就被发配新疆。随后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尤其是李鸿章,把富国强兵之梦付诸实施,办电报、筑铁路、建轮船、筹划近代海防,卓有成效。当定远、镇远等铁甲巨舰傲然海上的时候,骄傲和自豪也曾在不少国人的心中荡漾。

然而,机遇总是擦肩而过,当中国尚未真正崛起之时,就因“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又因《辛丑条约》一蹶不振。袁世凯有能力更有野心,他认为民主那一套亦不能使中国富强,更因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从而使他走上了恢复帝制的不归路。使中国前进的步伐又增挫折。

这一段历史,先行者的奋斗和探索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也有许多的教训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比如近代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举国一致的理念;比如严重的腐败销蚀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民的爱国热情;再比如不知彼不知己却一味好战,至有甲午之败、辛丑之耻。今天,中国正在崛起,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更需要保持警惕、清醒和慎重。

历史小说,总要关照现实。创作“近代名臣”系列,回望那段历史,可与读者共忆、共思、共勉,更希望对现实有所警示和助益。一想到正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便无形中增加了创作的动力和热情。

在创作过程中,田老师一直在关注、支持,有时深夜之中网聊之句,总能给我莫大的信心和毅力。还要感谢富察·建功先生。他祖辈是清代显赫家族。他是乾清门侍卫之后,创作的《父子同侍乾清门》《晚清侍卫回忆录》中有许多宫廷政治及侍卫履职的细节,对我更感性、细致地触摸历史有莫大的启发。创作中每遇到问题向他请教,他总能及时答复。而我每出版作品。他总是极力通过网络及人脉资源给予褒扬和推荐。

感谢中共莱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玉惠,他对我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一直给予莫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感谢《莱芜日报》常务副总编张全宝、文联副主席陈文中、工艺美术大师王千钧一直以来对我的创作给予鼓励。莱芜一中谢斐老师纠正了我作品中的许多硬伤,深表谢意。

我尤其要感谢读者朋友。他们在当当网、京东网或者通过微信、QQ给我留言千余条,多是宽容、肯定和褒扬。看了这些留言,总能让我鼓起创作的欲望和信心。

希望下一部作品能更好。

作者

201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大清帝国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伊藤博文

少荃天资与公牍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曾国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共3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鸿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1510
开本 16开
页数 1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99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774
CIP核字 201621483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9.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76
7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37:53